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时间:2022-07-25 13:00: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4篇

第一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作者:杨志新
来源:《经营者》2016年第22期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为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开始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但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
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如果事业单位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那么其就不能确保单位内部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同时也很难对事业单位本身进行约束。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尤为重要。

        一、内控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设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其各项管理制度能够真正地落实到位,并且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事业单位利用好内部控制制度,可督促单位会计工作的真实性,以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可监督各部门的工作质量,以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虽然内部控制能给事业单位带来众多优势,但是就现实来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比较松懈,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也不到位,一旦单位领导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很难执行,更不要说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事业单位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一般都是以大化小,没有严格的办事流程,当事情发展问题变得严重时,领导部门只能干着急,根本拿不出一个合理的完整方案。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遇到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

        首先,很多事业单位的人员认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国家的支持,有国家作后盾自然不用担心资金问题;
认为事业单位不需要像企业一样去努力奋斗,只要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至于单位的发展好坏与个人无关。这种思想一直阻碍着事业单位的发展步伐,导致单位领导者意识不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的事业单位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领导的忽视,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未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有的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根本起不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更有事业单位的领导一直在心里抵触内部控制制度,认为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花费的人力和物资是一种浪费、根本无法带来经济效益。

第二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单位组织为保证业务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保证单位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确保单位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AXXXX年1月1日,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最新修订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同日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
1.规避单位公共道德风险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资金大多为纳税人的收入,作为广大社会公众资金使用的受托者,一旦缺乏控制,履行受托责任的自觉性就会失去约束,进而产生腐败。随着公民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纳税人对财政预算披露程度和内容的要求愈发严格,如何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审计。
2.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证。内部控制是动态的、持续的,也是不平衡的,受时间、地点、政策、具体执行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是不够的,常常会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串通作弊或不作为而失效,因此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不断进行评估,即对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及修整活动进行评价。这就要求不断改善内部控制活动,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监督其充分、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3.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资金的安全运行,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障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加强内部控制可以确保单位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提升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内部控制减少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质量,并为测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审计又对内部控制起到再控制的作用,有利于内部控制执行与运行的有效性,并合理保证内部控制不断趋于完善。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控制措施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既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层面,又涉及业务和事项环节,也涉及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层面,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内部控制建设不是单纯的制度设计,而是要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非常健全,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流于形式、事故频发。而内部控制审计更强调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2、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由于内部控制是为了推进经济实体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则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系统由经济实体经营管理部门指定并在实施执行中评价和改进,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如何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仅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认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他们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风险,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
(3)风险意识的提高、风险管理的加强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风险是单位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在一定的经费保障下履行国家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能。这个目标既强调了全面履行好公共管理职能,又确定了有限的行政经费保障,要履行好职能就必须用好经费,用好了经费也就保证了职能的落实。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识别影响单位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因素,评估风险进而管理风险。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对单位经济运行和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风险化解。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持续监督和定期评估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及时识别和认定内部控制风险,从而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促进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4)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整个内控体系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济业务发生部门严格按照内部设计的程序、相互牵制的制度开展业务活动,建立起第一道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的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严格按照控制步骤流程办理。第二个层次,经济业务最终的流向都是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去,因此财务部门就要在事后建立起第二道监控防线。要对原始的数据、凭证、票据进行日常性、规范化的检查稽核,要及时把监督的过程和信息反馈给财务负责人。第三个层次,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起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通过内部控制测试来发现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和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内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内部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内部控制审计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失去了根本性指导。部分单位虽然能够制定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缺乏全面性,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更多的是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制定、会计核算管理制定、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和监督等问题缺乏全面性和深层次的思考,内控发挥不出应有效果。笔者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时发现有的单位甚至设置违规的内控制度,对单位的有的业务事项实行内部科室或个人承包制,对承包事项的财务缺乏监管,致使承包事项的财务没有真实和完整地反映,其分配的不公引起单位干部职工的不满。
(二)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大多属财务部门内设,没有独立性,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内部控制管理。有些单位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不能对内部会计管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及履行有效性做出客观公平的评价。
(三)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落后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仍采取事后审计,工作方法单一且落后。这样没有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审。不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就不会及时发现单位业务发生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把行政风险降到最低。而且随着行政单位对计算机信息化等高科技的引入,管理方法的创新,审计内容也相应扩展,工作内容大幅增加,因此,如果审计手段仍停留在原始阶段,依靠业务素质不完善的内审人员手工操作,那么内审工作的科学性及权威性便很难得到切实保障。
(四)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结构单一导致审计局限性为了更好地服务和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必然参与到单位的各类经济行为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多元化,不仅要懂得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各项相关业务。内控审计人员的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审计即是审账的思想,大多数的内控审计人员都是财务出身,知识面比较单一,缺乏经营、管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审计内容方面,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检查财务数据是否合理合法上,认为这就是内控审计,他们的审计对象主要集中在账证、账表、账账是否相符,忽略了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的控制,片面理解了内控制度审计的内涵,使得内控审计仅从凭证和账面找问题,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四、内部控制审计手段与方法的探索与改进措施(一)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实施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各行业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势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强调与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设,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定期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曝光;二是加强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合作,形成有力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的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发生;三是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外部监督者,应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监督,强化绩效理念,规范收入分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全面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单位的依法理财积极性,以及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自觉性。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化管理一是在审计目标上,坚持查找内部控制缺陷和优化内部控制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审查评价既要揭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更要持续不懈地促进内部控制的优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履职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在审计方式上,实现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结合,审计重心前移,实施全过程跟踪、同步控制和突出环节控制,不但关注控制过程,还重点控制结果,达到降低风险成本,突出增值目标;三是在审计形式上,坚持整合审计和单一审计相结合.既可以采取全面内部控制或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的形式,也可根据整合审计理念,将内部控制审计与和业务审计、信息技术审计、财务审计有机整合起来;四是在审计内容上,坚持全面内部控制审计与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审查评价;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政策贯彻落实、业务管理、财务收支、信息安全等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
(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一是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举办审计项目现场观摩会、评比会等形式,使内审人员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二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证以客观、公正态度参与审计项目检查,敢于坚持原则,善于协调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赢得被审计对象的信任和尊重;三是完善内审人员业绩考评办法,要充分引入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奖罚并重,择优上岗,把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取得的绩效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创造平等竞争机会,激发内审人员积极性,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统一。同时对审计监督应作为而不作为、作为不到位、作为效率低下,应追究相关内审人员责任,有效地保证内审工作质量。
(五)健全内控审计管理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建设,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单位面临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随时关注现有流程中的控制措施是否全面涵盖了风险,这些控制措施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了充分的控制证据,控制措施是否在相关规章制度中予以体现。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控制度。不断的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使审计工作具有权威性,避免使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纸空谈。

第三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整改措施

  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整改措施,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整改措施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XX年1月1日,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最新修订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同日实施,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规避单位公共道德风险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资金大多为纳税人的收入,作为广大社会公众资金使用的受托者,一旦缺乏控制,履行受托责任的自觉性就会失去约束,进而产生腐败。随着公民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纳税人对财政预算披露程度和内容的要求愈发严格,如何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审计。
  2.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证。内部控制是动态的、持续的,也是不平衡的,受时间、地点、政策、具体执行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是不够的,常常会因为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串通作弊或不作为而失效,因此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不断进行评估,即对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及修整活动进行评价。这就要求不断改善内部控制活动,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监督其充分、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3.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资金的安全运行,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障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加强内部控制可以确保单位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是提升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内部控制减少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质量,并为测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审计又对内部控制起到再控制的作用,有利于内部控制执行与运行的有效性,并合理保证内部控制不断趋于完善。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控制措施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既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层面,又涉及业务和事项环节,也涉及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层面,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内部控制建设不是单纯的制度设计,而是要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非常健全,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流于形式、事故频发。而内部控制审计更强调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2、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由于内部控制是为了推进经济实体的有效运营,而内部审计则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系统由经济实体经营管理部门指定并在实施执行中评价和改进,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如何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审计任务制定灵活适用的审计方案,以确保审计质量、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
  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仅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认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他们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风险,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
  (3)风险意识的提高、风险管理的加强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风险是单位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在一定的经费保障下履行国家赋予的公共管理职能。这个目标既强调了全面履行好公共管理职能,又确定了有限的行政经费保障,要履行好职能就必须用好经费,用好了经费也就保证了职能的落实。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识别影响单位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因素,评估风险进而管理风险。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对单位经济运行和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将可能萌发的风险化解。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持续监督和定期评估单位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及时识别和认定内部控制风险,从而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促进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不断提高。
  (4)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整个内控体系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经济业务发生部门严格按照内部设计的程序、相互牵制的制度开展业务活动,建立起第一道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的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严格按照控制步骤流程办理。第二个层次,经济业务最终的流向都是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去,因此财务部门就要在事后建立起第二道监控防线。要对原始的数据、凭证、票据进行日常性、规范化的检查稽核,要及时把监督的过程和信息反馈给财务负责人。第三个层次,内部审计部门要建立起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通过内部控制测试来发现管理流程中的不足和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内控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要素中的最高层次,在内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内部控制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率。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内部控制审计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致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失去了根本性指导。部分单位虽然能够制定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内控制度涉及的范围缺乏全面性,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更多的是仅局限于财务管理制定、会计核算管理制定、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对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和监督等问题缺乏全面性和深层次的思考,内控发挥不出应有效果。笔者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时发现有的单位甚至设置违规的内控制度,对单位的有的业务事项实行内部科室或个人承包制,对承包事项的财务缺乏监管,致使承包事项的财务没有真实和完整地反映,其分配的不公引起单位干部职工的不满。
  (二)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大多属财务部门内设,没有独立性,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内部控制管理。有些单位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不能对内部会计管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及履行有效性做出客观公平的评价。
  (三)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仍采取事后审计,工作方法单一且落后。这样没有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审。不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就不会及时发现单位业务发生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把行政风险降到最低。而且随着行政单位对计算机信息化等高科技的引入,管理方法的创新,审计内容也相应扩展,工作内容大幅增加,因此,如果审计手段仍停留在原始阶段,依靠业务素质不完善的内审人员手工操作,那么内审工作的科学性及权威性便很难得到切实保障。
  (四)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结构单一导致审计局限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和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必然参与到单位的各类经济行为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多元化,不仅要懂得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各项相关业务。内控审计人员的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审计即是审账”的思想,大多数的内控审计人员都是财务出身,知识面比较单一,缺乏经营、管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审计内容方面,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检查财务数据是否合理合法上,认为这就是内控审计,他们的审计对象主要集中在账证、账表、账账是否相符,忽略了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的控制,片面理解了内控制度审计的内涵,使得内控审计仅从凭证和账面找问题,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一)建立健全独立的内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搞好系统内部审计的基本保证。在对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实施改革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各行业的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势必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应强调与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特别要求的是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分设,不能有行政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定期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曝光;二是加强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合作,形成有力的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的权威性的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单位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发生;三是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外部监督者,应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监督,强化绩效理念,规范收入分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全面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单位的依法理财积极性,以及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自觉性。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标准化管理
  一是在审计目标上,坚持查找内部控制缺陷和优化内部控制相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审查评价既要揭示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更要持续不懈地促进内部控制的优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履职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在审计方式上,实现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结合,审计重心前移,实施全过程跟踪、“同步”控制和突出“环节”控制,不但关注控制过程,还重点控制结果,达到降低风险成本,突出增值目标;三是在审计形式上,坚持整合审计和单一审计相结合.既可以采取全面内部控制或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的形式,也可根据“整合审计”理念,将内部控制审计与和业务审计、信息技术审计、财务审计有机整合起来;四是在审计内容上,坚持全面内部控制审计与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一方面,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审查评价;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政策贯彻落实、业务管理、财务收支、信息安全等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
  (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
  一是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举办审计项目现场观摩会、评比会等形式,使内审人员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二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证以客观、公正态度参与审计项目检查,敢于坚持原则,善于协调好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赢得被审计对象的信任和尊重;三是完善内审人员业绩考评办法,要充分引入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奖罚并重,择优上岗,把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取得的绩效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创造平等竞争机会,激发内审人员积极性,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机统一。同时对审计监督应作为而不作为、作为不到位、作为效率低下,应追究相关内审人员责任,有效地保证内审工作质量。
  (五)健全内控审计管理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建设,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单位面临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随时关注现有流程中的控制措施是否全面涵盖了风险,这些控制措施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了充分的控制证据,控制措施是否在相关规章制度中予以体现。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控制度。不断的进行自我评估和改进,使审计工作具有权威性,避免使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纸空谈。
  【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整改措施2】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门。所谓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保证正常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的职能不仅包括单位最高管理层用来授权与指挥办理各项业务事项的方式方法,也包括记账、审核、分析会计信息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为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科学预算、控制和评价等。因此内部控制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行政事业单位只要存在业务活动和内部管理,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管理中制定了很多的规章制度,但内部控制建设相对滞后,它不仅使单位财务信息失真,而且还妨碍国家资金的安全,所以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尤其重要。
  (1)保障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资金多为财政拨款,如何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减少或防止个人贪污、非法侵占国有资产,必须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按照制度有章可循,规范各类收支行为,确保收入及时入账,未设账外账,合理支出。避免财务工作的随意性,造成国有资产不正当流失,从源头上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
  (2)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是反映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同时也是国家制订各种财政政策的依据。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单位的工作流程,不相容岗位分离,相互牵制,杜绝单位内部人员做假账、弄虚作假,串通舞弊,进而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3)维护单位正常运行,实现更好地发展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公益事业高歌猛进,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事业单位分类、政府采购,公务卡制度,这些措施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规范单位正常运行,适应各项改革,实现单位发展战略。
  (4)有效预防腐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能
  在经济发展中,行政事业单位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监管者,能否有效地履行职责,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较高的内部管理水平。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同时,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降低经营活动风险,有效防范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从而提升公共服务的效能。
  (1)对内控理解肤浅,缺乏内控意识,造成内控环境较差
  较好的内控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但是内控制度本身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还比较陌生。什么是内控控制,怎样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仍一知半解,比较茫然。有些单位首先从领导开始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到位,轻视内控制度。认为单位已经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现在财政部门又推行了一系列的财务制度改革,每年编制部门预算,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根本不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上下不齐心,员工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跟自己工作没有任何关系。有的单位一直以来延续老传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领导权限过大。领导对于建立内部控制意愿不强,认为这样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未建立内部控制,或是内控制度建立不合理
  距离财政部要求在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已经有段时间了,但是没有遵照执行财政部的要求,没有用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内部管理,是目前的普遍现象。有的单位只知道要建立内部控制,实现制度管理,至于如何建,建成什么样的内控,如何评价内控效果均无从下手;有的单位用财务管理制度代替内控制度;有的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但是它只是把其他单位的内控制度照本搬来了,根本就不符合单位实际;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未严格执行,导致有章不循,内控制度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却未能落实到行动上,只是流于形式,成了摆设。内控方法不全面,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如未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造成审批权限过大;固定资产未及时入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不相容岗位未相互分离,未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造成内部控制的漏洞,为腐败与违法违规创造了条件。
  (3)部门预算控编制不科学,预算控制薄弱
  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推行,预算控制在某些程度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不过,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单位的预算控制仍显薄弱。表现在:首先,预算编制粗放,没有细化项目,未能做到零基预算。比如编制明年的预算,在业务部门没有共同参与的情况下,财务人员只是在当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减,针对一些项目预算的编制没有进行科学的论证,导致部门预算缺乏权威性,约束力低下。其次,预算执行随意大,经费常常跨项目使用,没有按照预算批复执行预算,安排各项支出。最后,编制决算报表时按照预算调整账目,使得财务信息失真,不能反映单位真实的经费使用及财务状况。
  (4)缺乏必要的内外监督机制
  内外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外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目前,一些事业单位,由于规模小,人员少,一人往往兼任多个岗位,财务人员更少,出纳会计双肩挑,没有独立的财务机构,财务机构挂靠在办公室,更谈不上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大部分行政单位或是规模较大的单位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内部审计人员一般由财务人员兼任,而且受制于单位领导,开展工作缺乏独立性。另外,内部审计仅限于对财务控制的监督,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分析,以及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主管部门、财政、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作为第三方外部监督机构,其监督机制不完善,只是对一般经济事项进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健全和完善。
  (1)进行定期培训,增强内控意识,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第六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也就是说,单位领导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因此,首先,财政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强调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单位领导是建立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定期组织关于内部控制建设的专题培训,要求领导必须参加,使其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其次,领导者还需要把建立内部控制的理念传达到每位员工,调动大家积极性,使其了解内部控制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每位员工都需参与的事情,逐渐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
  (2)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
  首先,单位应根据《会计法》、《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相关部门对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的要求,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建立合适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发挥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系统内的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针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交流经验,并且定期检查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从而推动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开展;再次,制度是用来执行的,不是挂在墙上或是印在纸上的,不执行的制度,只是一纸空文。单位全员上下要严格执行建立起来的内控制度,并且做到各行其责,按章有序执行,有效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在经济活动的作用。
  (3)强调部门预算,增强预算控制
  预算的科学性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精髓,充分发挥预算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预算控制主要包括编制、审批、下达、执行、分析评价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差异等环节。重视部门预算,增强预算业务控制,首先,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按照全面性原则,包括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非税收入预算三个部分,采用“二上二下”的形式进行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按照单位的基础信息和核定的标准编制,保证单位的正常运转。项目支出预算根据单位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财政部门预算安排和资金来源情况,科学论证项目,细化项目,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可执行性。非税收入是行政事业单位除财政资金之外的其他收入,为保证预算管理的全面性,非税收入应全部纳入预算;其次,在预算执行方面,根据单位的业务开展情况,在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额度内,合理安排支出进度。如单位由于业务发展确实需要变更支出用途的,需通过一定的程序向财政部门申请调整预算,严禁自行随意调整,真正做到有预算才有支出;再次,在决算管理方面,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4)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外部监督机制
  内外监督是《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素之一,也是内部控制得以贯彻执行的保障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首先,单位需要通过多渠道组织内审人员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不断强化内审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效用,避免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其次,内审人员通过内部审计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和管理漏洞,并提出建议,帮助决策者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财政、审计、主管部门等外部监督机构应与内部审计机构相互结合,采取专项监督的形式,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内部控制的专项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对单位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第四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个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存在懒惰思想心浮气躁不善开动脑筋

2,执行公司安排照抄照搬不会举一反三

3、汇报处理问题未能做到举一反三的解决问题有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工作不认真老是走神开小差

5工作上有拖拉现象有时候以思考不周为由导致部分事情实施和执行时间推后和延迟

6,工作形式化太过于片面。有时只是为了应付而准备

7、工作上自我满足缺乏开拓和主动精神创新不足;
处理问题有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到想得多行动中实践得少

8工作中总习惯从坏处着想缺乏敢于打破常规、风风火火、大胆开拓的勇气和魄力。

9,不爱沟通遇到问题很少主动去和同事或领导沟通

10.冲劲有余坚持不足

11对公司的规章制度没有严格遵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

二、改进措施:

1、从思想上清除懒的根源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改变工作观念。是不是工作观念上有问题是不是有混的意思。杜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

2、不断学习不断开拓工作思路敢于打破旧模式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不仅自己要做且要带动公司的每个人不断创新善于开动脑筋把每项工作活动落到实处;

3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向领导请教遇到的问题并多与同事们进行沟通学习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工作经验。通过多学、多问、多想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4日常工作中认真做好工作计划思考周全并严格按计划执行养成及时行动的习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表现在: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贯彻、执行不够坚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足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透过事物表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够牢固。表现在:对待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工作稍多时性子就有些急燥态度不够和蔼遇到当事人反复询问的问题时缺乏耐心没有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有时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表现在:对待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由于私心作怪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有时因此产生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4、存在好人主义、形式主义思想。表现在:处理问题时的原则性有待加强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碍于情面能不提的就不提能不管的就不管好人主义。有时有只求形式不求落实的问题具体制度的落实不够严谨工作时只求是否做了不求做得好坏。

5、工作纪律的自我约束方面有待加强。表现在:有时有迟到早退的问题工作着装有时不规范有时在工作时间处理一些私人事务特别是父亲患病治疗期间因为照顾父亲部分影响了工作。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思想上对政治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平时虽然经常参加政治学习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自己思想意识的更新与党的政策、方针脱节。

二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足。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领会不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没有坚实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往往考虑个人得失较多而忽略了群众的想法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换位思考还做的不够不能站在劳资双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经常处于旁观者的位置解答咨询处理工作。

三是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对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有不足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的不够,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存在。另一方面,缺乏敬业精神对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不能跟上国家劳动法建设的速度有知识结构滞后的问题。

四是工作方法简单。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思考不深刻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不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三、整改措施:

一是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公仆意识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人民公仆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其次站在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要求自己。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冲击。最后要把为人民服务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做好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其次注重法律实务将法律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提高案件处理的规范性、科学性。最后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以高度工作责任感和踏实工作作风,严格、公正、文明地执法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扎实工作作风完成党和人民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中多动脑子想办法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主动不做“老好人”。发扬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四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遵守工作纪律的标兵。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形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遵守工作纪律严格执行法律程序严谨、规范、科学地做好各项工作。

五是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一名合格的机关工作者。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反思一、工作作风方面存在工作作风漂浮、进取精神不足的情况。

1、 缺乏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思维僵化工作保守缺乏开拓创新存在惯性思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习惯于按旧思维、老套路来思考问题、研究工作;
畏首畏尾、求稳怕乱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善于用创新的办法解决难题遇到困难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坐等领导指示貌似按程序办事实则把矛盾和问题上交。

整改措施:强化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工作。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工作的灵魂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推进科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工作标准不高。主要表现为创先争优意识不强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自满自足自我陶醉。眼界不宽、站位不高缺乏强烈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不善于在大局中找定位、定目标;
甘于平庸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甚至面对落后局面依然无动于衷;
习惯于自己与自己比小成则满、小进即安没有新追求缺乏新动力一些工作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

整改措施:提高标准、严格要求。切实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标准定位、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完成以高标准、严要求促进工作上水平。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提高业务水平;
兢兢业业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丰富自己的阅历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反思二、制度执行方面

1、落实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抓得不紧监督不力重形式不重结果重过程不重实效。工作推进不力定了的事情迟迟不见落实;
习惯于提原则要求不研究具体措施不明确具体责任抓而不细;
工作布置后不检查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问题不到位。

整改措施:一是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工作职责、任务和目标科学明确地分别落实到每个岗位。

二是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加大对科室、岗位、个人工作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2、考核不到位

主要表现对绩效考核的定位模糊对员工绩效考核达不到良好效果原因是对通过考核解决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缺乏清醒认识。而仅仅定位于一种管理手段为了考核而考核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会对职工带来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会加大职工心理上的负担久而久之使职工对考核产生逆反心理。

对考核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建立了很多职工绩效考核制度但都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在实际操作中总是借故工作繁忙事务繁多无暇顾及直到月底或年底才”;重视考核”匆匆进行一些主观考核和评定;
或当职工出了问题时就强调考核的重要性并亲自进行督查而这样的考核其效果可想而知。

整改措施:1、调整工作思路修订考核方案。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加强管理落实强有力的措施确保考核不能流于形式。对原考核方案进行了修订使考核方案更符合实际工作。2、调整考核指标使考核与工作紧密相连3、加强监督及时沟通实际工作中绩效管理是一项基础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时间这就需要加强对绩效考核的监督、检查针对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要及时更正对考核结果产生的不同意见上下协商共同认可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绩效管理的有序开展。

反思三、 安全管理

主要表现1、安全教育培训走形式安全知识竞赛按上级要求组织进行但满足于形式特别是考试结合生产实际不够结果是你抄我抄最后皆大欢喜既得不到应有的效果。2、安全会议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常常是单位开会高度重视千叮万嘱中层布置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班组传达片言只语不得要领上情下达中的“衰减效应”明显致使许多会议精神得不到落实。3、安全检查流于形式检查时该问的不问该看的不看该查的不查该解决的不解决把”;检查”变成了“简查”致使安全检查经常搞次次查但查出的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照样存在甚至助长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和搞形式主义的风气为各类事故隐患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整改措施:(1)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必须密切配合共同遵循”;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在安全思想教育和培训、规章制度的执行及日常工作中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发挥群防作用使全员、全方位安全管理真正得到实现。

(2)各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经常下现场了解和掌握安全生产现状自觉做到安全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
及时协调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做到在布置安全工作的同时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做到对布置的安全工作不落实不罢休。

反思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

主要表现为平时工作重点基本放在日常工作上大家一门心思忙于工作“硬任务”而忽视了思想保障”;软实力”。谋划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精力减少调查研究出现空缺思想教育脉搏把握不准没有针对性地观察和体会职工的所作所为不知职工所思、所想、所求。面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尤其在职工收入这个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科室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对接点”不到位只是当好”;传话筒”一味地念念文件、读读领导讲话上头说啥我说啥能引起共鸣互动的话题很少触及为“要求”而学使职工产生厌烦情绪。

整改措施:1、落实以人为本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

一是针对实际调整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跟进整合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做职工需要的事、说职工想听的话、讲职工能懂的理化解矛盾做到以情感人处理问题做到以理服人尽可能把无情的同有情的结合起来让职工群众时刻感受到组织的理解与关心从而激发干好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紧密围绕稳定的主题加强关键时期、重点阶段的思想政治融入工作针对性地开展”;解疑释惑”和“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问题和隐患解决在矛盾源头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安全生产全过程通过宣传舆论引导强化思想引导稳定职工情绪鼓舞工作干劲。

2、着力提升素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要建立一套灵活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体系变静态教育为动态教育变单一的理论教育为整体素质教育为职工思想教育、提高素质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要围绕中心想事、做事、行事发挥榜样和典型的效力提升劳模先进的感召力、辐射力和推动力努力把职工的”;爱国心转化为事业心、自豪感转化为责任感、凝聚力转化为战斗力”。

推荐访问:内部控制 存在问题 整改措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