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9 14:05: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4篇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篇1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新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目标分解如下:

1.以热力环流为基础,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2.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
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动手实验操作”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三、【设计思想】
  本节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并引导学生思考,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四、【本课时教学方法】

1、以军事谜题为主线,明确探究思路,充分调动学生活动;

2、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1、谜题导入:军事疑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扭转败局发动的“飞象行动”。氢气球炸弹是如何准确的到达美国的呢?

2、探究之旅的钥匙--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复习:,给出三个近地面的点,A C地受冷,B地受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A(冷) B(热) C(冷) A(冷) B(热) C(冷)

3、假设三个条件--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假设三条件:1、地表均一2、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赤道)3、地球不自转

学生探究:1.在此条件,探究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动动手p33页活动题)

学生动手: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教材P33活动,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小结: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因高低纬度得到太阳辐射不同赤道和两极之间产生热量差异,分别形成大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低空由赤道向两极的运动,高空由两极向赤道的运动;
在赤道和极地间形成单圈环流。

4、假设两个条件---三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的两条件:
1、地表均一2、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赤道)

教师导疑:考虑地球自转,理想情况下的单圈闭合环流能维持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过渡)

师:很好。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全球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学生探究:2.考虑地球自转,探究新形成的热力环流?

(逐步投影)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北半球)

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

1.低纬环流

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

②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偏转成东北信风。

师:动态演示低纬环流的形成。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大胆交给学生)

学生探究:3. 学生阅读课本34页最后一段,加以理解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课件演示的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生: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中纬西风。

生:②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

生:③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后,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生:④北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学生探究:4.那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是怎样呢?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因此相反。

(投影)“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示意图”

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请大家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七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六个风带。

生:(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指认并画出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

点击超链接图片活动:拖拖看,把风带拖到相应的位置上。

全球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让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找同学上讲台上亲自操作电脑完成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图。既考察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又练习了同学的动手能力。

 

 

 

 

 

5、假定一个条件:地表均一

(过渡)考虑地球公转,全球气压带风带是否还固定不动呢?

超链接图片(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师: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有规律的移动呢?

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春秋分时,所有风带、气压带的位置关于赤道对称。北半球夏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北偏;
北半球冬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南偏。从夏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南移动;
从冬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北移动。

 回扣谜题:通过我们的探究,哪位同学能解释飞象行动?授权利与同学,让同学们根据本节知识破解战争谜题。

重温探究过程

随堂小练:学生可讨论,对的错的选项但都要说出理由。

六、板书设计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篇2

新课标教材地理(高一地理必修1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说课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解读 :这项课标关注的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原理和规律。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和学生动手实验,最终达到让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7气6风”分布图及总结出它们分布和季节移动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出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引导学生绘制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总结出它们分布及季节移动的规律。

难点:绘制全球“7气6风”分布示意图。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熟练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分析出它们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制作模型图和绘制分布图,交流学习体会,提高地理技能,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从亲身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这个过程,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法与学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法、交流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演示】

回顾最简单的大气运动方式——热力环流,分析环流形成的因素和气流运动的特点。

动力来源:地面间的冷热不均。

气流运动:垂直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水平气流——高压吹向低压

利用三个假设,步步接近实际,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假设一: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引导学生分析出环流图。

假设二: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利用多媒体作引导,讲述北半球的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注意分析环流形成因素:动力环流或热力环流。

让学生利用自制模型,印证北半球的环流过程,并模拟出南半球环流圈形成过程。总结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在自制的全球低、中、高纬度界线图中,绘制全球“7气6风”分布图,实现难点的突破。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展示讨论结果。

假设三:直射点居于赤道及回归运动。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与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关系(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留下悬疑:地表形态的差异对这些规律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有什么影响?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对我们各地的气候形成有什么作用呢?

课堂小结

强化本节重难点,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在模型演示和交流合作中的得与失,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现情感目标。

板书设计

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地球自转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与风带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课堂练习

1、画简图表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

2、下图是地球上某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风带表示

A、北半球信风带 B、南半球信风带

C、北半球西风带 D、南半球西风带

(2)“M”表示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时广东省正值冬季

B、此时广东全省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此时广东全省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D、此时广东省盛行东南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篇3

第7讲 气压带和风带

考纲解读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
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微专题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一、知识梳理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个气压带 A为赤道低气压带

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G为极地高气压带

(2)六个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

①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②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温馨提示]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分布

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分析如下:

(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
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篇4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不仅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与分布)”的基础,还可为后面分析自然带的形成、分布提供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知识点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而对三圈环流中高空形势不做要求。结合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确立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
(2)能够联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阐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3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绘制地理示意图的技能。
(4通过阅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图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关系图,增强学生空间感知与思维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生活、生产实际中与气压带风带有关的地理现象,自主、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分析、探讨。
2、课堂中交流、表达、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图示分析、活动,多媒体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以下几个内容:
教学重点是(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首先这两点是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也对接下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作了铺垫,具有迁移性。
教学难点则是三圈环流的形成机理,因为该部分的内容较为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因此难度较大。


二、教法和学法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这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时知识点虽然不多,但是内容抽象,思维量大,教学中采取图示分析、多媒体演示、学生活动等教学方法,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动画设计,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这样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度较大的内容,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
而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图文转化,文图转化,以文解图,以
图忆文,增强感知。同时要注重前后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全面理解掌握。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提问上节课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温故引入新课,检查学生对前部分知识的掌握状况,并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新课】
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提出赤道与极地的热力差异,赤道形成热低压,极地形成冷高压,近地面空气由极地流向赤道,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提问学生是否存在这种大气运动形式?由此引出地转偏向力。提出假设条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表面均匀,大气环流将会呈现什么样子?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展现,我将用多媒体动画一步一步展示。
低纬环流:
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

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鉴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此我安排了学生活动演示:确定方位和两条纬线,赤道和北纬30°,由十个学生代表高空气流,从赤道向北步行代表高空大气的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偏转成向东,北纬30°上空空气聚集,在重力作用下下沉。
相信通过这样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
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

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同理,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由学生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形成完整的气压带的分布。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产生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由学生画出风带,从而形成完整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回看假设条件,去掉“太阳直射赤道”,引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提出问题,对气压带风带有什么影响呢?读图回答,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最后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课后温习所学知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风带 气压 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反思 气压带和风带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