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22-08-25 18:40:1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篇

第一篇: “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十年浩劫、百废待兴;
邓小平复出后全方位的“拨乱反正”,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恢复、进一步建设与完善,整个国家逐步踏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随着改革开放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至此我们国家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奇迹,

同学们,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政治制度的确立、曲折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与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

第三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板书)

第一主题 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

导入:同学们认识右上角的这位学者吗?他是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先生。他在1961年于台湾写下了这首《乡愁》,大家对这首诗肯定绝不陌生,接下来呢请大家一起欣赏这首朗诵版《乡愁》,感受作者当时创作的心境。

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板书)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从余光中的乡愁里我们感受到作者有什么样的情结呢?(思念祖国、忧郁)那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思念祖国呢?从哪里可以找到线索?结尾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就是台湾海峡,将我和大陆分离,也就是将台湾和大陆分离。1961年祖国尚未统一,香港澳门和台湾尚未回到祖国的怀抱。这首诗也间接表现当时台湾人民的心声,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那同学们知道台湾问题的由来吗?根据我们初中学习过的知识,跟老师一起回顾一下台湾问题的由来。

过渡:当时我们祖国统一大业不仅包括台湾还包括什么?香港和澳门!香港被英国统治一百多年,澳门被葡萄牙侵占一百多年。香港澳门是在中国和英国、葡萄牙双方不对等的条件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百年屈辱史的见证。

现在老师有个小问题想让同学们思考一下,结合我们前面讲过三个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否一样?为什么?”港澳问题是殖民侵略问题是国际问题,对新中国而言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关乎祖国主权,英国和葡萄牙要驱逐出去。但台湾不同,因为内战失败国民党退回台湾岛,才导致和大陆分离,这是内政问题,不容外人干涉的。

第二主题 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

1.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呢?”。主要是讨论武力解决与和平解决的利弊。武力解决虽然能解决一时的难题,但是当时中国处于经济建设发展上升期,战争不仅消耗财力影响发展同时对人民生活生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当时世界发展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顺应时代的趋势,采取武力解决是两败俱伤的做法,不到迫不得已的局面是不会采用的。而且当时两岸长期分裂,祖国需要完成统一大业。那么当时如果采用和平解决的方式,就是要提出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方案,我们伟大的领袖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设想。

2.同学请看这个游子初归,余光中能够回到祖国大陆得益于政策呢?请同学们阅读完课本之后给老师这个答案。并将第一子目对这一政策的阐释进行标注。一国两制。

2、“一国两制”的构想(板书)

1时代背景

2内容(板书)

3.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就是一国两制。什么是一国两制呢?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

(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形成并成为国策的?

(3)一国两制的正确含义和内涵是什么?

(4)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关于第(1)问,生答台湾问题。一国两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影响下一步步发展完善。①全国人大的呼吁和邓小平讲话,标志对台政策重大发展②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成为国策。

关于第(3)问“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内涵的理解是本节的重难点。先请学生据教材回答出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然后出示下列材料和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鉴于学生较难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故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供其讨论:①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③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

④两制的主体是什么?

⑤一国两制在对台湾与港澳地区政策是否完全一样?

⑥实行一国两制有没有时间和政策保障?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国两制的内涵;
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

③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④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⑤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

⑥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

在学生掌握了“一国两制”的内涵后,组织讨论第(4)问:“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
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
有利于是保持港澳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持祖国繁荣昌盛;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等。

过渡:虽然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但是却不是最早应用在台湾上,而是成功实践在另个地方。我们通过一段影片去寻找答案。

第三主题 紫荆花放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3、香港澳门回归(板书)

1、1997.7.1香港回归

1.播放《香港回归》影视剪辑,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知道它讲的是什么内容吗?有个明显的关键词。1997还有江泽民主席宣布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视频。

香港从1840年开始被英国占领,我们自始至终不承认这三个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成立之后本来要收回主权,但是当时百废待兴,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中国没有立即收回主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取得现代化建设成就,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也日趋成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呢?虽然结束了近代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但是在此后的三十年间,由于条件还不成熟,统一问题被暂时搁置。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展开,综合国力稳步提高,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许多国家纷纷与台湾断交,与中国建交,尤其是美、日与中国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美日与台湾断交,条件逐渐成熟,完成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肩上。祖国统一也是人民的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为结束分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那香港问题是如何最终解决的?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就香港问题,英国要用主权换治权,我们中国是如何回应呢?播放视频。我们的邓小平非常坚定收回主权的决心,拒绝英国的要求,主权问题是不容商榷,就像今年我们和菲律宾的南海争端,拒不承认拒不接受菲律宾的无理闹剧。我们为什么能如此强硬拒绝呢?同学们有想过吗?如果再回到一百年前我们有这个底气吗?没有,因为祖国强大,我们国家强大才能更好保护我们的寸土不受侵犯,中华民族强大起来才能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中英和谈(简单分析和谈中英双方的主要分歧和中国政府的态度)→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引导:香港已经回家了,许多人曾经因为各种原因对她的前途表示过担忧,但事实已经证明他们的担忧是多余的。联系财富,香港在大陆帮助下安全度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史实说明香港的明天会更美好!从肯定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方针的正确性。

从董建华到曾荫权为特首的香港特区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按照基本法有效施政,实行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保持了固有的自由港的特色和优势。香港政府廉洁高效,香港社会更加安定团结,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渡过了港英时期遗留的经济泡沫破灭和亚洲金融风暴时的困境,利用中国入世的机遇,推动香港经济第三次成功转型,确立了“背靠内地,面向全球”、“提供高增值的服务”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推动新的增长”的发展方向。保持了国际金融、航运、信息中心的突出地位,“一国两制”方针不仅得到了广大香港同胞的拥护,而且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教师引导:由于有了香港问题成功解决的范例,解决澳门问题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了。中葡政府在1987年4月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电脑展示澳门回归的图片及澳门回归后能反映其稳定和繁荣的图片。

2、1999.12.20澳门回归

3、意义、原因(板书)

请学生思考: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港澳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呢?

①标志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关于港澳为何能顺利回归问题。由学生回答后可简单总结为: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③港澳同胞渴望回归;
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及《联合声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各项准备工作的就绪。

过渡:引用王维名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设问“在祖国大家庭中还少了谁呢?”(生答台湾)“那么台湾人民愿意不愿意回来呢?”过渡到台湾问题。

第四主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

游子复归,余光中先生的记忆里两岸关系有什么进展呢?

建国后,相互隔绝的时期→80年代,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让学生根据教材归纳出交往的表现并展示相关图片)→92共识和汪辜会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2000年台湾局势变化

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有哪些呢?

然后与时政热点结合设问:“请你谈谈当今台湾局势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台湾问题的热情(学生各抒已见,可能会涉及诸如台独活动、台独言论、公投立宪、台湾军购、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等)学生回答后出示李登辉陈水扁图片及相关台独言论。引出目前中国和平统一的两大阻力: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出示港台人民对台独活动的态度图片及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图片及与胡锦涛会谈共识纪要。强调中华儿女反台独、盼统一的强烈愿望。

然后电脑屏幕展示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江泽民十六大内容和胡锦涛相关谈话)。

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立场很坚定,表达了同学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继而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个别同学认为:祖国统一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反驳此观点后教师引导中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使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兴衰与个人前途的关系,树立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青少年也要为祖国统一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一观念。

课堂小结与实践运用

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小结: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能在21世纪尽快实现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没有内战,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复兴的重要前提和条件。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蒸蒸日上,中国国际地位的稳步提高,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台湾一定会重归祖国的怀抱。纵观历史,国家民族的统一安定,也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我们企盼两岸三地和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为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第二篇: “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内容

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

2、市场经济;

3、共同富裕;

4、中华文化;

5、民主政治。

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
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第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认真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号召全党要坚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为了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加深理解十六大的基本精神,增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总结和新的理论结晶;
是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新成果;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具有内在统一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发展的最新成果。

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

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角度深化了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主要包括: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三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六、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非常丰富。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第七、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实行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二重性;
三是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任务。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是扎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新型民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人民政治要求的根本特征。经走过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三代领导集体的艰苦探索。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实践来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的方面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党的任务政策,民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成的民主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特别是某些利益群体的政治需求越来越突出,这就要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保持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因此,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十六大报告重申“有法可依,有发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注意法制原则,强调“适应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号召我们扎实工作,“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提出“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证,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严格实施”的具体要求。然而,我们也不许清醒的看到,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我们仍然面临着司法腐败,犯罪猖獗等严重问题,我们离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要在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司法民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权力监督等方面扎实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证。

第三、深化各项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攻坚阶段,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巨大进展而言,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在多个方面向深度推进。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只有理顺了党的领导方式,才能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高度而有效,才能规范党的作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党更好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断增强执政的基础。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再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法高效为基本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推行电子政务为现代化手段。

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使中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以保证。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次,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单看军事和经济实力,而且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所作的报告,明确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方针和政策,并将此列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有机组成部分。报告系统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理论特点编辑

时代性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思想下的产物,不同社思想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解放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思想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实体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民族性

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化民成俗”的东西,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种精神家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

科学性

习近平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民主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继承优良的民主传统和作风,增强民主意识,同封建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残余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体系,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群众性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创造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分配制度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这些方面邓小平同志多有论述。早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他就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邓小平同志看来,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关系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方向和成败的根本问题。1985年,他针对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及时地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这是因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而“这个真理,有些同志已经不那么清楚了。这样,也就很难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这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并非无关紧要的事情,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项事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无足轻重的。1986年,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的一些倾向性问题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窍、贿赂横行的世界。”

经济建设无疑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但中心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心和非中心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没有非中心,也就无所谓中心。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经济是否变质的问题。由此可见,经济上单纯量的增长,并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有质的方面的标准,这就是保证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避免“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以,邓小平指出:“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全体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反复强调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和法制建设,也要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法制建设要求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而“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重视文化建设,意味着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人的素质之高低,首先体现于人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把人民团结起来,夺取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说,根据历史经验,“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所以我说,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总而言之,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于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就是建立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十五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文化建设面临着一定的难度,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也指出,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由于这些影响,加之外来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渗透和旧社会封建主义等剥削阶级思想遗毒,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等等。中纪委向十五大的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体制、法制和政策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消极腐败现象容易乘机滋长。”

第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本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有两个,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要坚持用这个共同理想来动员和团结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要把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当我们运用现实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完成现有条件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时,就会使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逐步地从一种可能转变成现实。

为此,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2)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

(3)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

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实现现代化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更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引导人们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一定要消除愚昧,反对各种迷信活动。

第三篇: “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未尘
来源:军队党的生活ISSN:1674-1528年:2008卷:000期:006页码:P.28-28页数:1中图分类:E正文语种:CHI
摘要: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表述。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直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号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2007年10月,党的

推荐访问:一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