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全文完整)

时间:2022-08-21 18:10:09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全文完整)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5篇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1

分类号 G124 密级 公 开

UDC 300

学 位 论 文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 者 姓 名:张玉柱

指 导 教 师:周立斌 副教授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申请学位级别:硕 士 学 科 类 别: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6月 论文答辩日期:2014年6月

学位授予日期:2014年 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 阅 人:

东 北 大 学

2014年6月

A Dissertation in Edu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Studies of th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

by ZHANG Yu-zhu

Supervisor:Associate Professor ZHOU Li-b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June 2014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中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为获得其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东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同意东北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交流。

作者和导师同意网上交流的时间为作者获得学位后:

半年 □ 一年□ 一年半□ 两年□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签字日期: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离不开新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从当前实践来看,中国当前虽然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但在这样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国家中,必须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所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就是必然要求,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是必然要求。本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进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本文正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本文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它是指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为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论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而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也就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最新的理论指导。

第二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优秀文化资源相对贫乏、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欣赏水平较低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缺乏。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首先,基层干部不重视文化建设。其次,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落后。再次,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存在缺陷。

第三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继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提高认识,下大力气从多方面着手:第一,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遵循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多方面解决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第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着力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方式,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评价考核监督机制,创新农民自办文化指导扶植机制。第三,培育文化人才和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文化人才的素质和待遇双提高,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革新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
问题;
对策


Studies of th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

Abstract

The new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of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mote great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prosperity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ulture. From the current practice, although China"s current in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urbanization, but in such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3 billion countries, we must always taking agriculture a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o to promot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ulture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ulture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new countrysid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ultur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new countryside culture construction mainly from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t is to point to further reform and strengthen rural cultural work systems and mechanisms, vigorously strengthen the rural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idely organize rich and colorful, various forms of cultural activities, constantly to meet the peasants multi-level and variou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Classical writers of marxism culture theory to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ulture laid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generations of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llective culture development theory for the new countryside culture construc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cultural power, and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18 is the current new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latest theoretical guidance.

The second par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 and the reason analysis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ink that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rural mainly exist the following problems: poor infrastructure, rural culture relatively lack of excellent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countryside, the farmer"s cultural consumption ability and cultural appreciation level is low and lack of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s.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ulture is: first, the grassroots cadres do not tak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Second, the peasant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idea lag behind. Again, th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exist defects .

The third par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

Continue to push forward new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nice and fast development, we need to raise awareness, we begin from many aspects: firs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Follow the overall plan of the new rural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many solution to the new rural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funding. Seco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of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Focus on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methods to improve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the popular culture guidance mechanism of fostering innovative farmers. Third, fostering cultural talents and improving peasant quality. Implement the quality of the rural culture and pay double increase, raising farmers" cultural quality, farmers" culture consumption idea of innovation.

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s;
The countermeasures


目 录

声 明………………………………………………………………………………………I中文摘要……………………………………………………………………………………ⅡABSTRACT…………………………………………………………………………………Ⅲ第1章 绪 论………………………………………………………………………………1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

1.1.1选题背景………………………………………………………………………1

1.1.2研究意义………………………………………………………………………1 1.2文献综述…………………………………………………………………………………………… 1.2.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1.2.2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2.3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3研究方法…………………………………………………………………………………………… 1.3.1查阅文献的方法…………………………………………………………………………… 1.3.2调查研究的方法…………………………………………………………………………… 1.4创新点…………………………………………………………………………………………… 1.4.1提出农民自办文化指导扶植机制………………………………………………………… 1.4.2农民重经济轻文化思想根源探析…………………………………………………………第2章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理论基础…………………………………………………3

2.1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2.1.1新农村文化的内涵…………………………………………………………………………

2.1.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2.2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

2.2.2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论………………………………………………………

2.2.3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理论指导………………………………………………………………

第3章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3.1.2农村优秀文化资源相对贫乏………………………………………………………………

3.1.3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欣赏水平较低………………………………………………

3.1.4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缺乏……………………………………………………………

3.2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基层干部不重视文化建设…………………………………………………………………

3.2.2农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落后………………………………………………………………

3.2.3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存在缺陷……………………………………………………

第4章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4.1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4.1.1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

4.1.2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4.2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

4.2.1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方式……………………………………………………

4.2.2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评价考核监督机制…………………………………………………

4.2.3创新农民自办文化指导扶植机制…………………………………………………………

4.3培育文化人才和提高农民素质……………………………………………………………

4.3.1实现农村文化人才的素质和待遇双提高…………………………………………………

4.3.2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革新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第5章 结 论………………………………………………………………………………37

5.1 xxxxxxxxxxxxxxxxxxxxxx………………………………………………………………37

5.2 xxxxxxxxxxxxxxxxxxxxxx………………………………………………………………37

5.3 xxxxxxxxxxxxxxxxxxxxxx………………………………………………………………37

参考文献……………………………………………………………………………………38致 谢……………………………………………………………………………………39作者简介……………………………………………………………………………………40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41


第1章 绪 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中国农村在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地区还是比较落后,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离不开新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同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包括: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出了进一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因此,大力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才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从实践角度来看,中国当前虽然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但在这样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国家中,必须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依然会有数亿的农民生活在农村。所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就是必然要求,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是必然要求。

这么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强调并贯彻实施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针,学术界也重点关注并做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许多研究,当前全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水平较前几年有了巨大进步,但当下依然有很多农村地区尤其经济落后农村地区“无暇”、“无力”顾及文化建设,抑或者只是搞了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就是这些对策依然不完善、不具体、不够实事求是。本文拟结合调查研究对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进行梳理,目的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1.1.2选题意义

1.1.2.1理论意义

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农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当前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文化发展方针中就包括“古为今用”。这就是要求我们要继承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有益成分。所以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对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我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

1.1.2.2现实意义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很多学者都论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如桂胜,赵冰认为农村社会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农村文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有利于加快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1.2文献综述

当前学术界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成因分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并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2.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1.2.1.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首先,关于农村文化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农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主体和以农村为载体的文化,它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反映的是农民心灵的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的程度。而《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则把“农村文化”界定为存在于当代中国农村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技术(物质)价值观念体系,主要包括五大基本要素:作为文化参与者和承载者的农民群体;
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的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
农村社区与外界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渠道;
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和制度;
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杨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中认为农村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指与农村区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联系、适应当地群众需要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法律意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文娱活动的统称。

其次,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马永强、王正茂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视域,包括:一、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建设一种属于乡村和农民的新乡村文化,而不是别的。二、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与互融,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与互融,是乡土文化内涵的重构与创新。三、新农村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精神与乡村文化价值观的重构。五、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文化生态的建设。[8]有学者提出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目前理论界大体有广义论和狭义论二种代表性的观点。广义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指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为基础,以培育和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为主体,包括设施、内容、服务、产业等在内的全方位、立体的、有内容、有主体的乡村文化形态的建设。[8] 狭义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它是指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上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的界定各有其道理,而本文是在狭义的意义上使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概念的。

1.2.1.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有重大推动作用。毛泽东同志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很多学者都论述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反作用。余玲指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素质与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农村建设将经济发展摆在了首要位置,但不能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完全分开。文化建设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幸福指数,也能提高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思想认识与自觉性。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本领与技能中也受益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为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供了智力保障。[11]新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它能够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的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文化进步问题。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当前, 大力发展科教事业, 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更为重要。崔海兴、郑风田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推动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推动了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同时营造了农村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同时,它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多种文化来鞭挞丑恶落后现象,并且可以持续不断的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接受文化的熏陶,帮助他们分清文明与愚昧的界限,走出科学与迷信的误区,指引人民群众抵制迷信,相信科学。在新农村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创造健康、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文化具有价值整合功能, 它可以通过宣传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去整合不同的价值取向, 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文化具有行为导向功能, 科学的思维方式、健康的理想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伦理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 可以引导人们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和合乎理性地生活。文化还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 它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粘合各种心理裂痕, 从而舒缓压力、娱悦身心、化解矛盾、增进融合。可以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努力形成邻里团结、家庭和睦、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 在广大农村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社会风尚。当前一些农村邻里纠纷时有发生,通过多开展一些把思想道德素质寓教于乐的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群众和谐相处的意识。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条件。如韩美群认为,“全面小康”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概念,它不仅包含物质生活的小康,同时也包含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小康,小康文化是小康生活目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2.2.1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叶敬忠等人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农村社区文化活动方面的的四大基本状况:农村社区现有文化活动贫乏;
农民对现有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低;
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度高;
图书室是农民最需要的公共文化设施等。余玲指出现在的农村文化生活单一,农民的生活单调而乏味;
乡村文化发展水平总体滞后,发展缓慢;
低俗负面文化在农村有较大市场;
区域发展不均衡。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领导重视不够,资金不足,造成农村文化"硬"件不够完善。农民科学文化知识不足,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个主要的难点。我国现有 2.4 亿农户, 8 亿农民,从他们受教育情况看, 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 7 年, 4.9 亿农村劳动力中,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 13%, 而初中的仍占 49%, 小学及小学以下的还占 38% ( 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 7 个百分点) 。陈育钦指出农村文化空间缩小,文化品位下降。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处于“无阵地、无队伍、无作品”的“三无”状态。大部分农村电影院、文化馆、图书室都改作他用甚至有的干脆就拍卖掉,变成了商店、旅社、个体摊位;
昔日作为农村一种重要宣传工具的广播,如今也名存实亡成了摆设;
农村原有的文艺宣传队、剧团等文艺组织,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纷纷解散。认识存在偏差,政策落实不力,队伍素质偏低,管理机制缺位。在一些地方,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缺乏规范,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多头管理,出现互相推诿扯皮,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这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上表现尤为突出。同时由于受机制体制的限制,农村普遍缺少应有的文化管理机构,导致不能对农村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管理,农村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控现象

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共完成了22303份问卷、630万个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论: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 15%)、下棋(7. 25%)、听广播(7.11%)。在接受调查并作答的15770位农民中,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受制于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农民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兴趣正在逐步降低。在民俗礼仪层面,从开禁到疯长到乏味,有的甚至误入歧途。在文化设施层面,官方的文化机构早已名存实亡。在意识形态层面,集体的“政治学习”销声匿迹,而电视的传播渠道独木难支。所以造成了农村出现“信仰流失”及文化贫困现象,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文化差距逐步拉大,农村文化有陷入边缘化的危险,农村文化体系中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1.2.2.2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有学者调查发现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直接反映了不是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而是国办文化太少或者不受农民群众喜欢。究其原因,李宗涛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作上深入生活不到位。目前,文化部门仍较多的沿用过去的方式“四菜一汤”吹拉弹唱和读报给农民供应“文化大餐”,反映农村改革开放和新生活的力作不多,标志着时代文化高度的精品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不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这主要因为有些创作人员没有真正深入基层,没有真正的倾听群众呼声,没有真正的了解群众生活,没有感受到新时代农村的新变化,而是脱离农村社会现实生活去“写作”,因而所“编创”的作品不为广大农民所接受。

朱保安认为由于各级政府和领导一直把经济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农村干部工作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而,农村的一些管理部门和部分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注重抓经济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就一切都办好了。周德新还认为乡镇财政困境导致乡镇政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直接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税取消以后,对农村乡镇财政产生了巨大冲击,直接减少了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的乡镇, 由于税费改革前主要靠农业税作为乡镇财政的主要收入,免征农业税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基本上断绝了乡镇政府的收入。还有就是社会资本进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域太少。

1.2.3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新农村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指导下,学者们纷纷提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裴俊在《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中认为应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强化后期持续投入和管理。提高干部的认识水平,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实行刚性管理。城乡统筹,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认识农民文化需求的多元性。因地制宜,加强文化保护意识。要加强农民的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文化自觉,政府必须对农民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形成一套完整的奖励机制。徐学庆也认为建立健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是克服文化建设“一手软”,保障新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潘玉爽则指出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下四点:第一,打破“二元结构”实行政治平等,是实现村民文化自觉过程的基本条件。第二,学校教育走出为升学而教学的误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第三,实现公平的利益互动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第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新农村文化中的作用。

崔海兴,郑风田认为一要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快新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二要以传统文化为平台,加强新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三要以合作社文化为重要抓手,带动新农村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要将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此外,二位学者还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提出“三农”视角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处理好主文化与亚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以及农民自办文化与社会力量办文化之间的关系。

李宗涛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应该是切实加强农村思想理论建设和法制道德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较为具体的对策有周德新提出的:一,加大各级财政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第二,要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力度。第三,完善文化体制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域。第四,要通过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互动,促成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增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自身的资本积累功能。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寻求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点,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人文历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为对外开放、经济建设服务,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服务。而建设农村特色文化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要树品牌,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
要抓团队,推进农村社会文化的推广和普及;
要抓家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32]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实现有形与无形相结合。有形的文化建设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 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等;

而无形的文化建设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形态的文化建设, 是广大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社会支持与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相结合。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有学者也指出改善党的领导,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因此,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发展方针强调“洋为中用”,所以我们还要放眼世界学习先进经验。有报告指出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亚洲地区典型的以特定制度原则和农民参与为核心的推动农村发展的运动。通过建设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注重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培训,以及农产品产业化和品牌化,韩国的“新村运动”为韩国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37]也为推动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综上可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充分显示了该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然而,当前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也有一些不足。其一,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文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指出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群众生活寻找灵感,创作反映劳动群众实际生活的作品,这样才会受到群众的欢迎,才能很好地推动文化建设。仅举一例,其实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农村文化建设这一命题进行了探索,当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应该深入挖掘这些探索中失败部分的教训和成功部分的经验,然后再结合当前新形势下的农村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其二,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指导,而微观具体的研究较少。这就使得研究成果可实施性不强。本研究认为,主要应该从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农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以及培养文化人才和提高农民素质三方面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研究法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发布,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都强调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笔者认真研读了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文件。此外,笔者在研究和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查阅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查阅了已有的最新的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3.2调查研究的方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出生并成长于农村,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比较熟悉。笔者个人非常关注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有过较为深入的调研和思考。

1.4创新点

1.4.1提出农民自办文化指导扶植机制

本文在指出了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依然面临的困境后,分析了困境的主要原因有观念方面的、体制机制方面的、政策方面的和农民素质方面的。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全面系统的对策措施来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而建立健全农民自办文化指导扶植机制就是其中一条有效的对策,也就是由过去的文化“输血”转变为农民的自主“造血”的同时和各级党委政府适时的政治指导和必要的物质、制度扶植相结合起来的机制。

1.4.2农民重经济轻文化思想根源探析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本研究提出了广大农民群众重视物质利益的获得,轻视精神文化的享受和消费,并创新地进行了思想根源的探析。

第2章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理论基础2.1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2.1.1新农村文化的内涵

《辞海》中关于文化的释义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本文从狭义的文化角度出发,认为农村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农村的社会制度、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的统称,它是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情感状态、处事态度、生活理想、人生追求、社会动机等深层心理结构。

2.1.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也就是解决如何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本文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它是指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2.2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为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用唯物史观来研究文化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恰恰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就是说,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指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他提出了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化艺术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的理论,强调文化的发展有其特殊规律。这就启示我们当前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遵循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文化具有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譬如恩格斯曾经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这就表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是互为对象、彼此推动的,文化在其中扮演着十分活跃和重要的角色。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列宁同志提出的“两种民族文化”理论认为: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每个民族文化,都有一些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劳动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每个民族也都有资产阶级的文化(大多数还是黑帮的和教权派的),而且这不仅表现为一些‘成分’,而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此,列宁运用了阶级分析方法指出了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先进的成分和落后的成分。这就告诉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时候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排斥,而应该辩证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立足于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当前繁荣农村文化,必然不能脱离农民群众生动的生活和火热的生产实践,否则将不能创作出农民群众喜爱和接受的作品,也就不能真正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2.2.2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论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论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2.2.2.1毛泽东的文化思想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指出讨论中国的文化问题,要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由此,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他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其次,毛泽东在1938年10月14日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讲话,提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就是“古为今用”的方针,我们应该辩证地批判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最后,关于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符合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当前我们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重大指导意义。

2.2.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

邓小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和毛泽东文化思想,其主要内容为: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文化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加强文化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立足现实,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吸取资本主义所积累的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
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法制文化;
建设一支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江泽民文化思想主要表现在:提倡、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重视、繁荣教育与科技事业。具体来说,江泽民强调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化工作要始终坚持其政治内涵,这就是弘扬主旋律和讲政治。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江泽民指出在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后,我们的改革,已经发展到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新阶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胡锦涛总书记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平、发展与合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和谐文化就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以和谐社会为理论基础,涵盖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和谐思维方式等内容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基于当时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胡锦涛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时代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2003 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当然也就包括中国广大农民群众,农民富裕了,农村发展了,农业发达了,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梦”,进而实现“中国梦”。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民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即构建“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2.2.3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这就为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而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也就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最新的理论指导。

第3章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1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多年来,全国文化事业费仅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0.4%,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8.74元。其中,农村文化事业费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城市文化事业费47个百分点。到了2008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也仅为18.68元。如果扣除物价上涨、项目建设和政策性增资等因素,很多地方文化事业经费甚至处于负增长。再加上税费改革以后,地方乡镇一级政府财政更加困难。结果就是没有或有很少经费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2013年全国2860个县(县级市、区)中,还有23个县无文化馆,406个县无图书馆[]。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英国的文化设施建设就比较完备,各类博物馆、图书馆、阅览室和教堂星罗棋布,遍布全国。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现状还表现为城乡、地域的不平衡。绝大多数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已健全和完善,而农村尤其是落后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依然短缺;
东、中部地区财政对文化投入远高于西部地区文化投入。以经济较为发达、农村文化建设也搞的较好的浙江省为例:到2006年年底,全省尚有12个县(市、区)没有图书馆,占全省的13.33%;
有3个县(市、区)没有文化馆,占全省的3.33%;
在全省全部的乡镇(街道)中,尚有67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有站无舍,占全省的44%。另外,有36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建筑面积不足500平方米,占全省的25%[];
对比来看,河北省张家口市贫困地区农村文化设施更加缺失:截至2014年,全市文化中心从数量上看不小,但由于近年来县乡(镇)财政困难,全市27个乡村影剧院中有24个或破旧不堪无力维修而闲置,或挪作他用,村文化室和图书室也已经基本消失。

2008年,全国共有769个县级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占县级公共图书馆总数的32.5%。全国有33367个乡镇文化站,许多已建的乡镇文化站由于面积太小,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落后,无法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
已建的不少图书馆、文化馆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难以满足规模性文化活动的需要。有的有站无舍、有站无人、有人无舍,名存实亡,服务能力逐渐弱化。大多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很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

财政部教科文司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课题组于2006年3-7月组织了全国农村文化调查,数据显示: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拥有及使用状况

[]

上表表明:农村文化设施拥有最多的是有线电视或电视差转台,其拥有百分比为38.1%,但使用百分比却仅有13.79%;
其余文化设施使用状况较为靠前的是: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寺庙、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戏台或戏楼,其使用百分比分别是17.10%、9.62%、9.50%、7.48%。

3.1.2农村优秀文化资源相对贫乏

首先,为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少、质量低。现在,农村题材的图书、影视、文艺作品依然不足,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报纸杂志也为数不多,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情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调查显示,文化消费在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中不占重要地位。2005年,农民家庭的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仅有871.77元,占全部平均开支(10989.46元)的7.93%,在所有开支项目中排在最后。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 15%)、下棋(7. 25%)、听广播(7.11%)。在接受调查并作答的15770位农民中,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即使看电视排在第一位,但是现在的电视节目也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比如,农民希望看到关于农业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节目,但这样的节目依然不足。

其次,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在逐渐减少。我国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我国传统农村文化的表现形态十分丰富,主要有饮食、建筑、习俗、节日、文学、歌舞、美术和方言等。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民间艺术已经失传或面临失传。例如,筹是寺庙音乐中一种古老的乐器,至少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可考。形似竹笛,却为斜吹,音质介于笛与箫之间,兼有笛音的清脆、明亮与箫声的柔和、优美,《道德经》中的“天地之间,其犹橐乎”便是指筹。它蕴涵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对研究古代乐器的沿革和寺庙音乐具有重要意义。在鄢陵县马坊乡前彪岗村,有一位87岁的老人善吹筹,名叫张福生。但如今,张福生的这门绝技可能要失传了。因为他的徒弟现在忙于挣钱,做了别的工作,已经很久不吹了。就像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所说:这些人身上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很多民间艺术是靠人来传承的,一个人的离去往往意味着一门技艺或一段记忆的消亡[]。还有资料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每月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三五场电影,可到了八九十年代,有的村一年仅放过一场电影,有的村甚至一年一场电影也没放过。

上文说农村优秀文化资源相对贫乏,是从数量上讲;
而从质量上说,文化传播的内容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某县电影公司到农村组织电影放映活动,经过精心的组织、宣传和动员,放映当天村里来了两百多位村民。可是两部电影放完,只剩下了十几个农民。后来经过调查得知:不是农民对送电影的形式不接受,是对内容不喜欢。那天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一个动作片,是一部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很多村民在电视上早就看过,第二部是关于獭兔养殖的科教片,所讲内容早已过时。这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的改善,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品味也在逐步上升。政府为农村提供的文化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相脱节了。再比如,北方某山区农村,干旱缺水,适合种植花椒、柿子等耐旱经济作物,可是村民并没有掌握选种育种、科学栽培管理、果实加工等现代农业知识,依然是靠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的一些经验。一些有一定文化的中青年农民想买一些书籍来学习,可是买书必须到县城,而且还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书。其实全国每年出版的“三农”图书千余种,那为什么农民还是无书可读呢?这一问题的根源是图书质量不高,脱离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3.1.3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欣赏水平较低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无论在收入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22:1。在消费方面,2005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6%,而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5%,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快于农村;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7.1%,而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仅为32.9%,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于农村。也就是说,占我国人口57%的农民,大约只消费了社会消费品的1/3,而自2003年4月至2005年9月,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续29个月高于城市。上文提到农民在劳动之余参加最多的文娱活动是看电视,那为什么是看电视呢?因为看电视成本低,只需交有线电视费和电费,而有些农民用卫星信号接收器(俗称大锅),连有线电视费都不用交。在人口较多的镇上,你才能看到网吧,可书店就很少看到,更别说村里了。究其原因,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较低。

其次,农民的文化欣赏水平较低。诚然,真正的艺术不仅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他强调一方面要注重普及,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否则,就会出现“台上演员卖力唱高雅歌剧、台下群众不知其味反叫倒好”的“奇怪”现象。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高,不能因为群众的素质低,就让艺术陷于低俗化去迎合。要在群众现有素质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用群众容易接受的形式,但要宣传“真、善、美”的东西来提高。当前,在广大农村,存在很多经营性的歌舞团,他们主要被农民请去唱婚事和丧事。大多数这样的歌舞团在演出开始后,先唱几首歌,然后就会出现一些低俗的表演:穿着暴露跳舞、讲荤段子甚至跳脱衣舞等等,而台下的部分群众(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大声叫好、鼓掌。妇女们往往也默默地看或带着孩子离开,但并不会表示反对和制止。通过调查这些歌舞团的工作人员得知,不演这些低俗节目,他们很难吸引群众,他们的收入也会降低。

3.1.4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缺乏

我们党在全社会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当然,在农村,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关键也要靠人才。可是,目前农村文化人才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队伍老化。大都是五六十岁甚至更大,他们表演的创新力不足。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每次逢年过节演出都是敲锣打鼓、吹唢呐、跑旱船、扭秧歌……毫无新意。自然很难吸引群众观赏。二,文化工作者素质不高。这首先是由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就偏低,有资料表明: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4.97亿的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小学的占40%,初中的占48%,高中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文化工作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能到高中学历的就很少了,更别谈受过高等教育了。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又宁可在城市或县城获得微薄的收入都不愿回到农村。因此农村现有的文化工作者,他们的文化才艺也未受过专业的训练,都是自己有些爱好,自娱自乐的水平。三,农村文化人才待遇低。由于乡镇财政困难,往往会给文化部门“断奶”,而且还会由于人手不够,把文化工作者调去做别的“更为重要的”行政事务。这样一来,文化站的工作者有的被调走、有的跳槽,出现了“有站无人”的现象。等到逢年过节重大纪念时,才着急把大家一聚,草草排几个节目,或者花钱再请点私人歌舞团演员凑数。演出越来越没意思,群众自然就不看了,“演的啥玩意儿,以后再也不看了”这就是群众离席时的抱怨。

3.2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思想是指引行动的灯塔。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也指出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列宁也曾经指出,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要反作用,那我们为什么不先建立起这种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社会制度,而后再发展生产力呢?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是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它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而启蒙运动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抨击,这场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同时这场运动传播到世界成为强大社会思潮,为民族解放斗争做了巨大贡献。由此可见,先进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2.1基层干部不重视文化建设

当前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必须要让广大干部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怎样才能彻底改变当前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呢?中医云:要治病,找病根。这种观念的根源在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在《管子—牧民》里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说(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这句话强调了经济的决定作用,但后世很多人就理解为经济发展好了,文化建设自然就搞好了,完全就把文化当作了经济的附属物。更有甚者认为,经济上不去,文化建设就没办法搞。要知道越不注重文化建设,经济就越是上不去。总而言之,要辩证地看待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到了新中国建国以后,为了迅速建设国家,确立了“一化三改造”的总方针,目标就是工业化。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小平同志面对依然落后于世界的中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了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上去了,文化建设下来了;
还有的地区经济建设上不去,文化建设更上不去。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县乡基层广大干部思想上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他们没有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认为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经济建设是硬任务、硬指标。认为文化建设和教育、卫生、民政等其他事业单位一样,看不见、摸不着、见效慢;
而经济建设如办企业、抓产业等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且容易出政绩。还认为文化建设需要投入资金,是耗材;
而经济建设能增加财政收入,是创收。[]再加上文化建设的成效在干部考核指标中所占比例很少,所以领导干部很难把大量人、财、物投入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另一方面,很多基层干部把农村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逢年过节唱大戏、扭秧歌再加一年一次甚至几年一次的文化三下乡。这种思想是重形式而轻内容的表现。讲究的是排场或者说“我们搞了文化建设啊,你看有照片,还有视频呢”,而没有真正考虑这些文化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简而言之,就是以形式为标准,而不是以内容为主。

3.2.2农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落后

广大农民群众重视物质利益的获得,轻视精神文化的享受和消费。这种观念的形成首先源于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历史背景。长期以来,农民群众依靠土地生活,其消费方式是自给自足或者半自给的状态,年复一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劳作使他们深知勤俭节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依然要大力倡导的,但是所谓“过犹不及”,过度节俭是不对的,广大农民群众尤其不愿意文化消费。据调查,有85%以上的农户不会把当年收入全部用于消费,90%以上认为如无特殊情况不会采用信用消费。“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就不花”是农民消费的基本思路。[]尤其文化消费投资见效慢,所以很多农民对孩子教育不重视,以河北省武安市马家庄乡为例,全乡镇只有一半多的适龄青少年能读完初中,能接着读高中、读大学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这些农民认为,上学花那么多钱将来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不如早早让孩子干活攒钱娶媳妇,这反映了农民小农思想的目光短浅。其次,农村普遍存在物质消费的攀比心理。谁家又盖新房了,谁家娶了个漂亮媳妇(当前落后地区农村结婚依然主要是靠媒妁之言,所以男方家越富裕,娶到漂亮媳妇的可能性就越大),谁家买车了,谁家在县城买楼(就是买房)了......听到看到这些大家都会十分羡慕。至于谁谁有文化、读过大学他们不太在意,而一旦“有文化读过大学”的并不比他们挣钱多的话,他们就会说些鄙视的话。

3.2.3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存在缺陷

建国以后,农村建立了一整套与中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文化领导与管理体系,这是一种在集体主义的所有制下自下而上的组织活动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农村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的结构转型过程中。原来的农村集体主义的文化结构开始松动和瓦解,而与现代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文化结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无所适从[]。过去农民接受文化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报刊、广播、戏曲、民间艺术等活动形式。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快速发展,电视和网络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娱乐功能强而逐渐成为主导力量。相反以戏曲、民间艺术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形态日益被边缘化。

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已经采取和落实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状况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1、行业部门分割,导致重复建设,有限资源被浪费。具体来说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分属多个行政部门。例如在县级,县广电局是负责电视广播的,县文化局是负责群众文化的,县体育局是负责群众体育活动的,而县委宣传部是负责群众文化宣传工作的。在乡镇级,有乡镇党委组织的文化活动,也有乡镇教育办(所)组织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内容重复,政出多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缺乏一定的规范,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有的多头管理,有的互相推诱扯皮,或者没有量化标准,出现一些混乱现象,这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使有些农村集镇黄色书刊、有害音像制品屡禁不止,封建迷信泛滥成灾。[]谁都组织管理农村文化,谁都不负全责,谁都没有同其他部门协同起来做统一的规划,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原本有限的农村文化资源被浪费严重。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还表现为一种两极分化:有的农村地区对文化建设管的过严,缺乏群众参与,群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有的农村地区出现了放手不管的现象。现在,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实际上由乡镇政府说了算,主管部门只起到业务指导的作用,无法直接领导文化站建设,而乡镇政府又没有将文化站作为文化主阵地来建设,文化站的工作导向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部分文化站出现该管而不管、该做而不做的现象,有的甚至成为安排镇乡工作人员的虚设机构。尽管是在农村文化由国家办、集体办向社会办转换的过程中,也不应放任自流。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无保障,且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虽然各级地方政府都能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绩效评价标准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评价的标准就是文化设施有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有多少本藏书、多少盘光碟、多少台电视、有无正式的规章制度等等,很少涉及到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使用率等指标,导致图书资料、报刊常年无人问津,无法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第4章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4.1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4.1.1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

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培育新农民、促进乡风文明的物质前提。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搞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近些年,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建设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高潮,但是,部分地区出现了重复建设、形象工程、分布不平衡等一些问题。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加强管理。

首先,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搞好总体规划,否则就可能造成资源浪费。中央有关部门应该制订出一个全国性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而地方政府在贯彻中央决策的前提下要结合本地区农村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总体规划,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无论在海拔、气候、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自然方面,还是在民族、历史、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要因地制宜。在此仅举两例说明:一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该市位于草原腹地,蒙古族人口较多,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方针,积极推进自治区“以会促创”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坚持抓阵地建设。为拓展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通辽市结合本地实际,突出抓好苏木镇文化站、草原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五项惠民工程。基本构建了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舞台。二是河南省濮阳市,该市从完善硬件、健全设施入手,把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村村都建设标准文化大院,达到“三室一窗”(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多功能教室,宣传橱窗)、“三有一建”(有电视、有音响、有广播,建农村书屋)、“一场两台”(一个硬化篮球场或一套健身路径,两个乒乓球台),对活动器材的种类、图书的数量、室内外活动场地的面积等也做出具体规定。同时,把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创建文明村镇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市87%的村建成了达标的文化大院,村村都有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和“一场两台”。

其次,应该明确广大农民群众是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受益主体和主体力量。所以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查民情、了解民意。弄清楚各类各样文化基础设施中,群众真正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多大规模、希望布局在哪等等信息。这样不但有利于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还能够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其对规划决策的理解和支持,真正有利于规划的实施。

最后,应该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后期管理。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下,一定会在短期内得到各方面极大的重视,也一定会得到切实的实施。但如何建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则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现在所说的在集体化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功能丧失殆尽就是最好的反证。建立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主要是解决谁投资、谁管理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要解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主体到位问题。只有主体到位,才有可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制定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让投资者放胆投资、放心受益、放手管理。因此,特别要重视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在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时,要建立明确的产权归属制度,确保谁投资谁受益。就是那些完全由政府或村集体投资形成的设施,也要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切实解决主体缺位问题。当然还要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设置一些现代技术方法,制定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让投资主体能够较稳定地、合法地获得应有受益。最重要的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并能真正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他们是文化基础设施的主人[]。

4.1.2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切实解决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难点。为了克服难点,解决重点,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中央投入为主要引导、地方政府投入为主要依托,开展城市结对帮扶农村为支援,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赞助、及捐献。

要继续稳定和逐步提高中央财政对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金额和比例。2013年9月,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46亿元。财政部科教文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该专项资金重点将用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运行维护和开展宣传培训、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及更新、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行政村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等项目支出。同时,鼓励地方加大农村文化投入,支持开展农村特色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等。据了解,为使已建成农村文化活动阵地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持续开展,充分激发农民群众自办文化的积极性,更好地保障广大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自2011年起,中央财政在整合“农村文化以奖代补资金”、“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补贴资金”的基础上,新设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今年4月,财政部印发了《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和标准、申报与审批、管理与使用、监督检查等做了明确规定[]。为了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省、市、县、乡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更加明确自身在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责任。切实提高认识,把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合理提高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之间还应该加强组织和协调,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得到合理规划,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推动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建设可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文化建设同样可以。通过把城市的各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与行政村一对一结成帮扶带动的对子,是推动城乡文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文明单位要发挥自身在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扎扎实实支援带动农村文化发展。江苏、浙江两省的结对共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江苏省组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农家书屋、大篷车苏北百乡行、万村体育健身等惠民工程。浙江省截至2010年底,共建对子达到1.3万多对,结对的文明单位为结对村提供的扶持资金累计突破8亿元,帮助修建文化活动场所4500多个。

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大,因此需要广开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实行对企业减免税负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使投资主体成为收益主体,以此来提高社会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给相关文化基础设施冠名等方式来获得企业赞助,提高市场在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源配置作用。除了物质利益的调动,还应该加强精神鼓励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例如鼓励企业、个人捐赠等方式来支持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4.2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

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主要指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转制、大力发展农民自办文化、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等内容。其核心内容是理顺党委、政府、市场、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其实质就是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权能重新配置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1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方式

单一地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是我党以往领导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式。长期以来,这种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已经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农民群众外出务工的增多,农民的经济生活已经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新的信息渠道获取大量的现代信息,使他们的眼界日益开阔,知识日益丰富,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等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仅仅依靠意识形态动员式的文化领导方式已经无法坚守农村的文化阵地,党和国家必须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制,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既要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又要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坚持把握重点,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方式应该主要体现为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和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确保将农村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不和谐因素及时纳入到文化政策制定中来,以便党和国家在农村文化阵地上保持主动权和控制权。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基层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改革中,基层政府普遍实行“三权”下放,即把以前设在乡镇中由县级部门直接管理的一些站、所的管理权下放给乡镇人民政府,主要包括人权、事权和财权。乡镇文化站就在“三权”下放的范围。人事由乡镇政府与主管部门商定后报经县人事部门批准,经费由乡镇财政负担。体制的转变,有利的是扩大了乡镇政府管理权,但也导致农村文化管理权限模糊。而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方式主要是解决政府到底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哪些权力应该下放、下放给谁,各级政府之间如何分摊责任和权力的问题。其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农村文化企事业单位、农村文化市场和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充分发挥和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积极探索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努力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提高行政效率,由过去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逐步转变到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并努力提升文化政策调节能力、市场监管能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从而实现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由管治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由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政府对农村文化管理职能转变的具体路径和方式,其大体方向是:政府从农村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微观运行领域退出,在宏观管理和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领域强化作用,实现政府管理思路、范围、方式的转变等等。明确农村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区分标准,以便政府分别采取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们对政府在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中的责任的认识存在着一个误区:把政府与文化服务都看成是一个均质的单一体,不仅忽视了政府的层级性,而且没有对文化服务进行必要的分类。应该厘清不同层级的政府在农村文化服务中的安排责任和生产责任,对农村文化服务采取分类安排和分级供给相结合的原则。不同层级的政府在不同种类的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中应当承担不同的责任,农村文化服务应当采取分类、分级供给的模式。中央、省、市、县、乡各个层级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该具体地完善资金投人分摊机制和责任分摊机制,以协调各级政府、形成合力[]。

4.2.2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评价考核监督机制

要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必须以考评为抓手,用制度作保证,确保组织实施。首先,完善评价机制,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将力量凝聚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形成建设合力。因此,在文化建设问题上,必须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有了评价标准,行动就有了方向,工作就有了目标。其次,完善农村文化建设领导的考核和监督制度。针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建立农村文化建设领导责任制,同时实行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在考核中不仅要看任职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看任职地社会的进步程度,要看干部在任期内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此外,农村文化建设的考核要力避形式主义,考核依据和标准要明确,考核内容要具体、细化;
坚持平时检查和年终检查相结合的原则,考核的结果要与奖惩挂钩,确保干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具体来讲:一要建立文化站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促进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建议各市、县(区)和乡镇(街道)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增加农村文化建设分值,切实保证文化工作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活动、有实绩。二要实施日常监督。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要建立文化督导制度,定期进行文化工作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与工作考核挂钩,确保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对那些挤占、挪用文化站、房等文化设施或重建轻用,只建不管的行为都要例入处理措施,确保农村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三要推动“一创三评”。加大“文化示范乡镇”活动创建力度﹑扩大宣传效应﹑以创建促发展。积极开展评“优秀农村活动室”、“优秀农村文化工作者”、“先进农村文化活动协会”的“三评”活动,通过“三评”调动村级组织和农村文化活动骨干的工作热情,带动农村文化建设。

4.2.3创新农民自办文化指导扶植机制

农民自办文化,就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例如文化大院、农民电影放映队、农民书屋、民间职业剧团等。所以农民自办文化主要具有农民主体性、准入条件低、自娱自乐等主要特征。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表现为可以树立乡村文明新风、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基于农民自办文化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大力促进其快速健康地发展。

创新农民自办文化指导扶植机制,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加大投入,制定详细的补助和奖励办法。对文化大院、民间剧团、民间工艺等项目进行资金、场地、设备等物质方面的补助,对于那些深受农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团体和个人,应及时恰当地给与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表彰。补助和奖励办法的制定要力求实事求是,力求起到激励作用,力求使补助和奖励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第二,完善相关政策,为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提供保障。农村信用社应放宽对农民自办文化信贷的审批条件,并对于优秀自办文化项目给与利率优惠;
提高农民自办文化团体的待遇;
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中开辟农民自办文化专项资金;
尽量降低自办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制定符合农村文化市场的审批条件,简化审批登记程序,准许他们参加政府采购的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第三,依托国办文化团体的人才、业务素质等优势,对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和个人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和帮助;
相关文化部门应该有计划组织农民文化骨干培训,允许其参加职称评定和政府评奖。第四,吸引社会力量,引入市场机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做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推进项目创建上层次、上水平,提升农民自办文化高度,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向纵深开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以上形式吸引市场关注,逐步融入市场机制。以吉林省松原市为例,该市确定了“以组织活动搭建平台,用农民口碑广泛宣传,逐步推行融入市场机制”的工作思路,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进一步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市场机制。目前文化产业科已经成立并进入工作状态,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正在摸底调研中,同时已和松原广播电视台达成意向性合作,计划广播、电视和活动联动,共同联合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引入大型商企冠名、赞助或为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出资出物,联合组织农民文化活动[]。

4.3培育文化人才和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文化人才是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扎根基层、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4.3.1实现农村文化人才的素质和待遇双提高

首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要求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素质。第一,把好入门关——提高任职资格要求,拓宽用人渠道。基层文化部门应该面向社会招贤纳士,试行竞聘上岗制度,任职资格除了基本的学历、专长、管理等要求外,应重点考察应聘者是否热爱农村文化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大学生报名应考文化站工作,必须加试文艺分,经过笔试、面试、文艺专长特试,公开公平公正竞争选用。再由县(市区)文化部门分配至文化站工作。对教师和其他全额拨款事业岗位有文艺专长的中青年同志愿意到文化站工作的,经过考察,考察后可及时调进,文化站根据乡镇人口多少可配备3-5名同志,建立和完善文化站人才流动机制,让优秀文化站长脱颖而出,可调至县(市区)文化部门工作,引导文化站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把优秀人才聚集到文化站来。[]第二,把好培训关——建立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多种方式培训制度。首先,为提高文化工作者的知识和学历,市县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每年选送推荐优秀文化工作者到高校相关专业在职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鼓励其他文化工作者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取得相应学历。其次,省市县乡文化部门自身也应定期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再次,组织基层文化部门跨地区交流学习,分享农村文化工作经验,交流工作心得和体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其次,要想稳定现有的文化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就应该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待遇水平。上世纪90年代的“三权”下放,使得乡镇文化站的经费由乡镇财政承担,而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普遍更加紧张,所以导致很多文化站活动经费无保障,文化工作者收入无保障,文化建设还从何谈起。为了建设一支支稳定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首先必须使文化站回归县级管理,给与文化站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的标准,切实提高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待遇,稳定农村文化人才队伍。除此之外,还应该健全文化工作者的奖惩考评机制,建立健全以知识、能力、业绩和奉献为主要指标的文化人才认定和评价机制,充分激发自身的活力和动力。要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实增强文化事业的内部活力[]。

4.3.2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革新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无论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制度的完善,还是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都最终得落实于广大农民群众,使农民群众内化和接受。而这个内化和接受需要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势在必行。

首先,大力振兴农村教育事业,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普及高中教育。建立农民夜大学,鼓励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其次,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尤其要革新农民文化消费观念,提高农民文化消费能力。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物价,因此,第一,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继续健全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免除农民后顾之忧,再加上教育农民树立正确消费观(既不能过度消费,也不能过度节俭;
既要重视物质消费,又要重视精神消费),双管齐下,一定可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第二,降低文化产品物价。具体来说,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努力降低成本。同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

第五章 结论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2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于洪林
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34期

        摘要: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基础,又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就农村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做了简要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设农村新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 解决的途径

        

        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基础,又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为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一)缺少文化设施,娱乐方式单一,导致文化偏离

        当前,农村发展状况还不够平衡,文化娱乐生活单一和设施缺乏问题仍很普遍。农民的大部分信息来源于电视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良的娱乐方式慢慢地侵入农村文化娱乐市场。特别是冬闲时节,麻将馆、游戏厅等作为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导致了部分村民的思想文化偏离,赌博之风愈刮愈盛。既破坏村风又影响家庭和睦,尤其是给下一代造成的不良影响危害更为严重。

        (二)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

        近年来,在某些地方开始兴起编家谱和建庙宇的风气,遇有重大事项便要烧香礼拜,预测吉凶。甚至有些老年人有病不去医院而是依赖找巫医、讨神药。邪教势力也乘机通过各种手段来蒙骗群众,试图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非法聚敛财物。给新农村文化建设造成阻力,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较大隐患。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3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建设中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不少问题暂时得不到解决,使得目前大多数社区的文化建设仍处于社区文化建设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平衡。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街道、社区,领导比较重视,辖区内有经济效益好的单位资助,文化设施较为齐全,文化活动开展得较好,活动质量较高,一些新规划、开发的小区,文化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充分发挥了它的文化功能,而部分老的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则比较落后,配套性差,活动难以开展。

  2、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缺乏,文化活动的开展缺少可持续性。尽管各街道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通过调查分析,经费不足仍是影响和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因此造成部分街道、社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缺乏经常性、持续性及周期性。

  3、社区居民对文化活动功能的认识尚不全面,缺乏自主意识。社区文化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具有娱乐休闲功能和宣传教化功能。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使社区成员受到效果显著的教育,而且对促进社区成员的社会交往、强化他们的社区意识、凝聚力及对社区的归属感,促进社会稳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目的仍停留在“丰富业余活动”、“锻炼身体”上。人们对社区文化认识的不到位,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要,说明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仍需进一步拓展,涵盖面要进一步扩大。

  4、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单一化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目前社区在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依靠的对象、参与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多是老年群体,加上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多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而社区中的“强势群体”(在职中青年或学生)却参与不多,造成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单一化,文化活动的功能未能真正体现。参与群体的单一化成为现阶段社区文化网络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二、制约社区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

  从上述社区文化建设所遇到的问题现象分析,其本质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缺乏相应的规定。在新体制下,对于新出现的社区建设方式没有相应的规定;
对社会力量尤其是私营企业主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也缺乏具体规定;
社区文化建设的评价,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社会资源的共享问题,也未能提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予以解决等等,从而造成社区在实际工作中对经费投入及资源的保障方面很难操作,步履维艰。

  缺乏发展动力。不少地方对社区文化建设仍存在畏难情绪,以缺资金、缺场馆、缺人才为由,被动观望,消极等待。缺乏锐意改革的意识,缺乏开拓精神,不积极努力去创造新的创建机制,漠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看不到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创造力,背离了社区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削弱社区文化的生命力。

  认识和宣传不足。社区文化建设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误区,诸如对社区文化内涵的片面理解,认为无非是组织群众说说唱唱、跳跳蹦蹦,重硬件达标,轻软件建设;
重物质环境的改造,轻人文环境的营造;
重形式、轻内容;
重表象、轻实质。由于认识和宣传上的不足,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其已有的成果也难以巩固,必然影响着社区文化网络向成熟方向发展。

  社区教育层次不高。社区教育观念还局限于以特殊群体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没有树立以社区成员作为主要角色的全员、全方位的社区大教育观。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还不能达到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的学习型文明社区的目标,不能满足社区全体成员终身发展的各方面的学习需要。

  社区文化人才严重断档。热爱社区文化事业、群众文化活动,且具有一定文艺专长的文化工作骨干队伍,是繁荣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关键所在。由于现阶段社区文艺干部的待遇偏低,与专业文艺团体的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工作任务繁杂,使得人才队伍出现断层,制约了文化建设的持续和创新发展。

  三、社区文化建设发展对策1、加强价值引导功能,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发挥社区的社会化功能。社区文化建设要以社区文化活动的普及和深化作为切入点,以社区道德规范的提倡和养成作为支撑点,以社区精神的提炼和培育作为核心点,以社区良好形象的营造和展示作为关键点。并在内容上要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德体系相适应。在形式上要多种多样,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蕴含其中,使社区居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以文化为纽带,培养共同的社区意识,担负共同的责任,提高居民参与度,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活动空间,多元共处和谐发展。在社区生活中,要让大家接受管理,主要还是靠文化认同,在价值观,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上找到同一的感觉,培养共同的社区意识,担负共同的责任,提高居民参与度,显示社会参与的价值功能。

  3、抓好社区文化的队伍建设,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人员保证。培育和建立一支具有社区特色、素质较好、文化业务知识较为全面的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的迫切要求。为此,一方面对现有有培养潜力的成员加强在职培训,另一方面从政策上鼓励相关院校学生、相关院团的文艺、体育人才投身社区文化建设。

  4、应科学利用不同层次的文化设施资源。在合理划分周边行政区域的前提下,街道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下,合理地配置文化设施资源,市、区两级政府在文化设施资源配置中应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市级文化设施相对集中的前提下,区级文化设施建设应适度分散,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层次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

  5、应多渠道筹措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社区文化发展,政府投入固然重要,但社区在经费筹集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如现在很多企业有拓展自己品牌和客户的需求,而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所。另外一些社区内企业有举办文体活动的需求,社区可以在年初制定工作计划之际,和社区内企业充分协商,争取由社区和企业联办运动会或文体娱乐活动,既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又增加了社区所在企业员工对社区的认同感。

  6、应积极探索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经营管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相当一部分居民对一些社区文化产品的有偿消费,从观念上经济能力上都能接受,因此对不同的社区文化产品可以分类管理。具体来说,街道对于已有的这类文化设施可以用公开的招投标形式,邀请社会上的个人、企业来经营管理,而街道起协调、监督作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矛盾,而且也可使居民得到专业化服务。如社区健身活动,不仅有场馆设施建设问题,而且也有如何健身的方法问题,需要有专业人才指导,才能使更多的居民参与。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4

2014年9月 第27卷第3期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 for Administrators 
Sept.,2014 Vol_27 No.3 
【检察建设】 
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孙大勇 ,张呈婷 
(1.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人民检察院,天津300480;
2.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检察院,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 当前检察文化建设主要存在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只注重检察文化的物质外在形式和检 
察文化特色不明显三个方面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检察文化虚无论、服从论和工具论三种错误观点。 可以从提高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科学开展“文化育检”、拓展和培育检察文化载体和打造职业性、地域性 
特色检察文化等四个方面加强检察文化建设。 
[关键词] 检察机关;
检察文化;
区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D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00(2014)03—0l11—02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在检察工作中创造、 
院把检察文化建设等同于基础设施等后勤工作安排,着重强 调改善检察人员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
有的检 察院甚至把检察文化建设等同于单位机关环境的美化和丰 富检察人员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检察机关的环境和文 体活动,偏离了检察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发展和传承的,体现检察职业规定性的检察观念、检察伦理 和检察形象的精神成果。检察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 和管理形式,其特点是将检察机关对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结 合起来,将以往以物为重点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管 理。这种独特的检察文化一经形成,便会在检察机关内部产 
3.盲目模仿,检察文化特色不明显。检察文化既有共性 的一面,也应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检察文化具有强 
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并成为进一步促进检察机关 发展的精神力量。 

大生命力,对检察人员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根源所在。但是, 部分检察院在推进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尚未注重体现检察 机关及检察人员的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趋于一 般化,流于通俗化,无法将检察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开来,更 

当前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检察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部 分检察院和检察人员对检察文化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准 确,对检察文化作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到位。有的认为只要 
无法将一地的检察文化与另一地的检察文化区分开来。这 种现状不利于创造以人为本的工作氛围,也无法创造检察人 
加强政治和业务方面的学习,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工作中 不出乱子就可以了,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对正常工作秩序的 冲击,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也有的认为把 
员的职业尊荣感,更不利于提高检察机关和检察官在社会上 的良好形象。 
二、影响当前检察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 
1.检察文化虚无论。这种观点认为检察文化是虚的东 西,可有可无,没有多大作用,甚至有人认为检察机关不存在 独立的文化形态。在这些人看来,检察机关只要认真履行好 法律监督职责,维护好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就能得到人民 
资金用在美化检察机关环境、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开展检察 文化建设等活动上是搞花架子、形象工程等。这些认识都是 对检察文化内涵表层化的理解。 
2.只注重检察文化的物质外在形式,忽视检察文化的精 神内涵。在检察文化当中,物质文化只是检察文化的载体, 
精神文化才是检察文化的核心内涵。检察机关搞物质文化 建设是为检察文化建设提供基础,并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 的载体,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然而,实践中一 
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检察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无 法说出检察文化建设对检察人员素能提高方面所起的作用, 也无法衡量检察文化建设在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方面所占 的比重。这是一种对检察文化重大意义缺乏理性认识的突 
些检察机关普遍存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和行为文 
化建设的现象,导致文化建设出现单一化的局面。有的检察 
收稿13期:2014—06—12 
出表现,是一种典型的检察文化虚无论。 
作者简介:孙大勇(1985一),男,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助理检察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张呈婷(1986一),女,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民检察院民行检察科助理检察员,法律硕士(法学),研究方向为民商 
法学。 
1l1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5

---------------------------------精选公文范文--------------------------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到了新时代的重要位置。农村文化发展作为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必须紧扣十九大提出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农村文化建设,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市通过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变得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一是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统一管理、服务群众”的原则,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式,三县20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活动站,----------------精选公文范文----------------
1

---------------------------------精选公文范文--------------------------
设置率达100%,全部达到国家西部建设标准。站舍面积达到300㎡,单独设置率100%,均设有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图书室、培训教室和共享工程活动室并配备相应设备及室外活动场地;
全市194个行政村均建有基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补齐了文化站服务不到的地区,提升了服务半径。二是实施品牌活动走进基层,常年组织开展“我为乡亲送戏来”、“三下乡”、百姓健康舞培训等活动,建立了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按照“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的原则,积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施品牌活动走进基层,常年组织开展广场文化艺术节、春节秧歌社火展演、百姓健康舞大赛、全市群众性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等活动。全市90%以上的乡镇、村都有群众自发成立的文艺团队活跃在各类舞台,为市民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公文范文----------------
2

---------------------------------精选公文范文--------------------------
从目前我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研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市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阵地建设较南部地区还有差距。201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三五”建设规划》,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推进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其中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作了具体要求,即:有1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1间图书阅览室、1个简易戏台、1个文体广场、1套文化活动器材、1套数字电影放映器材、1套体育健身设施。2017年,按照“七个一”的标准在南部地区建设了60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重点完善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软件设施。目前我市与南部地区相比,全市314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仍然有70%未达到“七个一”标准,差距还很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城乡发展不均衡,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的需要比较迫切。二是阵地建设比较完善的乡镇综合----------------精选公文范文----------------
3

---------------------------------精选公文范文--------------------------
文化站作用发挥不充分。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全覆盖,有些地方的文化站还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运行的情况不理想,人气不足,很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处于半开放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不但没有较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反而让人民群众觉得是资金浪费和阵地闲置。三是村级民间文化艺术团队文化设备匮乏。近年来,我市村一级文化艺术团队蓬勃发展,涉及歌舞、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其中每个村都有的1—2支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舞团体,但是普遍存在活动缺乏服装、音响设备的问题,制约了团体的活动开展和水平提升。四是农村的文化活动供给总量偏少。尽管我市每年开展农村送戏下乡活动近300场次,平均每个乡镇、村一年不到两场次演出,总体服务供给还是偏少。五是农村文化队伍----------------精选公文范文----------------
4

---------------------------------精选公文范文--------------------------
力量薄弱。一些乡镇的文化生活活力不够。由于机制与体制的不完善,乡镇人员编制限制,致使长期以来,许多乡镇文化站站长身兼数职,没有精力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农村一些老文化人的逐渐老去,新一代农村文化人又很难涌现,从而导致农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尤其是关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岌岌可危。
三、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建议为更好的推动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工作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结合我市乡村振兴计划,继续推进乡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方案》,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统一管理、提升效能、服务群众”的原则,三年内共打造50个村级文化阵地。2018年通过文化助力的形式,配套资金打造特色田园小镇5个,以所在乡----------------精选公文范文----------------
5

---------------------------------精选公文范文--------------------------
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完善图书室,培训室,创作室以及文化广场和大舞台;
配套资金建设美丽家园试点10个,重点结合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整和文体资源,因地制宜提升服务能力,按照自治区“七个一”标准提升阵地建设水平;
配套资金打造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个,按照自治区“七个一”标准提升阵地建设水平。二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大改革措施及惠民政策,采取政策解读、专题报告、百姓论坛等多种方式,开展基层宣传教育,使群众更好地理解、支持党委和政府工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俗活动,打造基层特色文化品牌。三是组织引导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以广场文化艺术节、“我为乡亲送----------------精选公文范文----------------
6

---------------------------------精选公文范文--------------------------
戏来”、“舞动石嘴山-百姓健康舞培训”等文化品牌为载体,深入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支持群众自办文化,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兴办读书社、书画社、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以及个体电影放映队等。结合“我们的节日”活动,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开文艺演出、经典诵读、书画摄影、体育健身等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四是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农村文化设施实行错时开放,提高利用效率,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推出一批特色服务项目;
建立文图两馆分管制,以县区级文图两馆为总馆、乡镇为分馆、村为支馆,推进一体化服务。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通过开展流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活动,把基层----------------精选公文范文----------------
7

---------------------------------精选公文范文--------------------------
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流动服务点,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和区域文化互动交流等活动;
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文化云,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技能培训、场馆预约等服务;
深入推进文化辅导员下派制度,通过辅导员“包片定点”的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协助乡镇、村组建文化活动团体,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和活动计划,并引导辖区居民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定期开展对群众文化辅导业务培训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
8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存在问题 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