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完整版】

时间:2022-08-19 11:50:07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完整版】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5篇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篇1

家长学校教学设计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教学目的】

   因为小学孩子在学习上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孩子逐渐感到学习因难,对写作业产生一定的抵制心理,对学习的兴趣也有所下降,所以,设计本讲课题。本讲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不愿意写作业的原因基础上,通过典型的教育故事,引导孩子认识写作业与学习懂得重要性,然后给出了写作业和学习的有效对策,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切入点】由孩子、家长苦恼的问题切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记得一位教育家曾十分形象地形容刚入学的孩子们,就像到果园里采摘果实一样,孩子们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然而,随着时间的变化,孩子们在学习是的差距越来越大。于是,为数不少的孩子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一开始是不愿意写作业,写作业的时候能拖就拖,再后来,你会发现孩子隔三差五地不完成作业,在学习上表现得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孩子甚至还出现了厌学的苗头。于是,家长开始纳闷了,开始着急上火了:家长该怎样教育孩子,才成使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呢?

   这就是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的内容。

   二、随机采访

   1 您的孩子抱怨过作业多吗?

   2 您的孩子一般写作业的时间是多少?

   3 孩子写作业时间长,是作业多还是效率低的缘故?

   4 您的孩子遇到过学习和玩的矛盾吗?请问您是怎么处理的?

   三、结合案例,教师分析、归纳、总结:

   1 孩子不愿意做作业和学习困难的原因

   客观原因:1)对学习缺乏兴趣;
2)学习方法不正确;
3)有不良的情绪体验;
4)厌学心理;
5)学习动机不良

   2 针对原因,给出具体可损伤的教育对策:

   孩子抱怨作业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业的确多,班里绝大部分孩子都感觉多。二是作业并不很多,只是有的孩子感受多。第一种情况,家长首先在感情上要顺应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必要的安慰和同情。其次,在理智上,家长必须和老师站在同一立场上,支持老师的工作,避免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第二种情况应引导家长足够的重视,分析孩子感觉作业多的原因。大体来说,有这样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有厌学情绪。有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心思用在别的方面,比如追星、听流行歌曲、迷恋网络游戏、迷恋漫画书等。对这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来说,再少的作业都是心烦的,都嫌多;
二是孩子的效率太低。有些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边写边玩,磨磨蹭蹭,别人半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他却需要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造成作业很多的假象。有的孩子书写习惯不良,拿笔或书写的姿势不正确,写起字来又慢又吃力,写一会儿就疲惫了,所以孩子感觉作业多。有的孩子患有感觉综合失调症,大脑对手的动作控制不好,孩子不能灵活地通过感觉刺激在大脑中的反应来操纵双手,需要以来视觉。写字时,头贴近桌面,写字姿势不当,运笔不灵活,造成写字又慢又差,很容易造成疲劳,产生作业多的抱怨;
三是孩子学习上很吃力。有些孩子看上去学习也比较认真,但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所学内容没有很好地领悟。一二年级时,作业很简单,可以轻松应对,到了三四年级,作业内容有所加深,有了一定的难度,孩子完成起来就感到吃力多了。每写一个字、每算一个数,都需要不断地翻书查看或苦思冥想,作业时间拉得很长,孩子自然感觉作业很多。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篇2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课题

《与孩子共同成长》

对象

高一(13)班

授课教师

案例

《换个视角看孩子》

日期

2018年9月30日

听课人数

43人

教学

目标

根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目标如下:通过实际的案例探讨分析,让家长对亲子关系存在的行为习惯问题、学习成绩问题和沟通问题等作出思考。1、使学生家长尝试换个视角看孩子,充分发现孩子的闪光点。2、指导家长与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案例来源

2016年 10月刊期《换个视角看孩子》

一、 案例展示

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位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孩子要求过高导致自己心里过于焦虑、与孩子相处出现问题的案例。

由于个人的完美主义以及职业习惯,她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觉得孩子各个方面都表现不好,是问题学生,实际上问题的症结是在这个妈妈的身上。

二、案例分析

由于职业角色,对孩子会监控过多;
由于人格特征,对孩子会要求过高。于是,妈妈对孩子就会有较多的消极评价、较多的消极情绪。于是,她就会把孩子看成“问题孩子”,认为他差得很、糟得很。一句话:由于职业角色和人格特征,让妈妈看自己孩子的视角出了偏差。同样一个孩子、同样的现状,是否定他还是肯定他,关键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的态度。

三、组织反思

孩子的信心养成,靠老师的时刻提醒、暗示和鼓励、靠家庭的紧密配合。

情境一:你能找出孩子的优点,每天恰到好处的加以表扬吗?

情景二:你能耐心倾听孩子的言语表达,对某事以平等的地位加以探讨吗?

四、引导践行

一、家长要反思自己、改变自己的视角

要想孩子改变,先要父母改变;
父母想要改变,先要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换个视角看孩子:把否定换成肯定,把贬损换成欣赏。

二、家长要采用多鼓励的方法,促进信心的培养。

对于孩子好的表现, 家长要及时的予以鼓励。

在孩子的心中, 家长一句鼓励的话是他们 最想得到的礼物。

它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促使孩子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或出 色的完成某项任务。

五、课后拓展

1、 先改变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2、 正确对待分数,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

3、共同想出解决的办法

4、理解、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

5、做一名积极乐观、学习型的家长

家长在班级微信群定期家校沟通,描述自己培养孩子的好做法;

家长在班级微信群分享《父母课堂》文章,发表阅读体会;

课后反思

我们要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亲子关系的改善不能只是通过说教, 而要家园共同配合,需要改变看待孩子的方式。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一旦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就会给孩子的心灵注入力量,让他重新看到阳光,重新找到生活的热情。孩子自然会越变越好。所以说,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孩子。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篇3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三篇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1

班级:四(1)班

时间:20xx.11.16

授课背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学会创设健康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健康的环境下快乐成长。

教材分析:《父母课堂》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家庭教育书刊,里面通过具体的实例有效地解决了家庭教育的一些难题,同时也是对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巧进行有效指导的教材。

学员基本状况分析:学生家长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仅读过小学,有的初中、高中毕业,还有的父母双方都是大学本科。所以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水平也是良莠不齐。

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们家长课堂。今天我们来简单聊一聊如何培养孩子的进取精神,让孩子有更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一.案例分析,明白什么是进取心。

对孩子来说,进取心就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想学到更多的知识,想探索更多的奥秘

因此,那些品学兼优的孩子都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孩子如果没有进取心,就会没有目标,学习上自然也就毫不用心,所以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1.制定较小的目标,增强孩子的进取心。对于自信心较差的孩子,为了提高孩子兴趣,父母可以先给孩子制定一个心理上能够接受的较小的目标,让孩子在实现这个目标中感受成功,从而增强他的上进心。

2.帮受挫的孩子重树进取心。

a.停止对孩子的指责和批评。

b.帮孩子分析此次挫折产生的原因。

c.帮孩子创造感受成功的机会。

3.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的上进心

父母平时要多给孩子讲一些名人的故事或那些让孩子佩服,而且有上进心的同龄人的故事,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孩子的上进心。

4.用孩子的闪光点,激励孩子的进取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父母要利用这些闪光点来激发孩子的进取意识,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特长,肯定自我的价值。

5.用赞扬、鼓励激发孩子的进取意识。

赞扬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孩子都是自尊和好胜的,他们都希望自己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这种自尊、上进的心理是正常、健康的。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承认,他们的自尊就得到了满足,就会萌生幸福的体验。

三、课堂小结

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缺乏热情,一定是父母在教育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让孩子的进取精神流失了。父母在注重言传身教的同时,也要学会提出合理的要求。只有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既感到父母的亲情与温暖,又感到父母严格要求自己的拳拳之心,父母对孩子的上进心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指出7 12岁是整个儿童期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然而,物质极度发达的今天,学生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厌学现象已很普遍。而大部分厌学的学生都有想学好之心,结果或者是不能约束自己、或者对学科失去兴趣、或者经过短暂努力却没有取得效果就“果断”放弃。因此,帮助孩子重拾学习的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希望能够借此次家校活动,引导家长认识到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帮助家长认识到自己平时教育的弊端,学习培养孩子学习自信心的方法。

案例来源

《父母学堂》2021年4月刊的教子良方26页《帮孩子重拾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案例展示

引言:

师: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 “我能行”、“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这是充满自尊和自信的表现。假如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意义深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课件出示主题)

案例:

叶叶从小天真活泼、非常聪明,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都是一个好学生。可自从上了小学四年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她的成绩开始下降,许多以前成绩比她差的同学都超过了她。看见叶叶越来越不开心,父母很着急,不停地鼓励她继续加油,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成绩。谁知叶叶非但没有要加油的样子,反倒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了兴趣。以前一回家就做作业的习惯也变了,现在她总是玩到很晚才做作业,有时甚至不完成作业。有几个早晨,叶叶哭着对妈妈说:“我不想去上学。”妈妈不答应,她就哭着说自己肚子疼,让父母很是头疼。

ppt展示案例,出示思考题。

板书:帮孩子重拾学习的信心

二、案例分析

1、孩子厌学的原因有哪些?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期望过高,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不自觉地把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

(2)父母陪读,使孩子缺乏学习自觉性。这会使孩子难以领悟学习的过程,难以独立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体验不到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快乐。

(3)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将来而不是今天。比如家长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工作。”这样,孩子就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作是苦差。

(4)孩子不会学习。这类孩子往往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不能选择重要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

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2、当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时,你是怎样帮孩子重拾信心的?

小结: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用心,能够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找出合适的方法,相信一定会收到效果。

出示ppt。

三、组织反思

孩子拥有自信是学习成功的起点;

孩子拥有自信才能战胜困难与挫折;

孩子拥有自信才能面对未来的挑战。让我们每一位家长都来尊重、信任学生,用最大的耐心和细心呵护孩子们的自信,培养孩子们的自信。为每一个孩子开启自信之门,使他们昂首阔步迎接美好的未来,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四、引导践行

1、话题一:谈一谈学习之后的认识与感受。

2、话题二:结合实际说说在以后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应在哪些方面加以修正。

3、话题三:讨论有哪些提高孩子学习信心的小妙招。

五、课后拓展

1、家长写学习心得。

2、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推荐阅读《父母课堂》

课后反思

自信心是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孩子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动力基础,更是完美人格的核心。缺乏自信是制约孩子健康成长的严重阻碍,犹如拿破仑所说:“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

通过这节案例课,老师和家长们一起分析了孩子们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并探讨了提高孩子学习自信心的好方法。通过这次活动,家长们也意识到了自信心的重要性,承诺用最大的耐心一起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迎接更多的挑战。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3

利用放假时间看了一遍让我受益匪浅,发现了自身教育孩子的许多不足缺欠之处,能够及时的修正。

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教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尤为重要。家庭教育中“德”教育为根本,因为“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的灵魂,无德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孩子在自己身边健康的成长同时深受为人父母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言传身教,按照父母的生活习性、思路学做人。孩子品德的好坏形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表现在社会。学校的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专门教师进行全面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德”为重,“才”为辅,让孩子心里健康,道德品质好,去适应社会和学校,为孩子在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基础和环境,为其提供优越的生长环境。

教孩子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做人,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正确的处理和面对人、事、社会,知道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做事情要有恒心、毅力、自信心,挖掘孩子的潜能,在困难面前“我能行”,积极面对,消除畏难情绪,培养他的探索精神,谦虚勇进。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诚实守信,责任心强,知错就改,老老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

主要培养孩子以下五方面的良好习惯:

一、自理能力。从小孩开始上幼儿园开始就要求她能够独立“整理书包”、“整理床铺”、“折叠衣裤”等有关培养自理能力的内容,要大量的实践进行,父母包办代替过多,往往抑制孩子的个性发展,阻碍孩子的成长。父母要以长远目标为重,孩子的事情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二、家务和公益劳动。从人生观的角度看,劳动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本钱,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条件;
劳动是每一个人的谋生手段,一种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视劳动为美德,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坚持不懈的指导督促,逐步养成和掌握。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在管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必须有目的地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使他们成为爱劳动,对劳动怀有一种光荣感和亲切感的好孩子。

三、动手能力。因为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让他们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不但能丰富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他们顽强的意志。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动手,通过动手劳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学会以创造的成果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他人。

四、卫生、生活习惯。一个人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反映了这个人的最基本的素质。卫生和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身体健康和给他人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又必须从小养成。明确地规定了看电视的正确姿势,每天入睡、起床的时间,饭前便后洗手,衣着整洁,勤洗头理发等等,这些规定和要求,学校在教学之后只能作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查评比,平时的表现主要反映在家里,孩子的父母亲眼目睹,清清楚楚。所以,父母的具体指导和及时督促胜于学校教师的教育,只有家庭与学校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

五、尊老爱幼。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父母者,同时也身为儿女,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养成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好习惯,父母就要做好榜样,从自身先做起。比如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就可以趁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去看望父母,陪父母吃顿饭;
父母过生日或重大节日的时候,可以不失时机地买些礼物,还可以经常打电话询问一下父母的身体状况;
上下公共汽车时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先上或者先下,车上没有空位时可以把座位让给老人,这些事情也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做,让他也体会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孝敬老人、尊重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孩子就学会了尊重老人。利用睡前十分钟,跟孩子聊聊天,给孩子讲些尊老爱幼的小故事和名人小故事,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我们父母对小孩的教育除了以上四个方面,还要紧记六个“不”。不宠,不惯,不迁,不就,不打,不骂。小孩子不能过于宠爱,让她们觉得我们父母都要以她们为中心。很多家长会问为什么不能打,不能骂呢?由于现在的小朋友自尊心很强,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越是打骂她们会越是判逆,所以教育小孩我们一定要用耐心,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让小孩从中领悟。

看了《父母课堂》这本书我认识到自己在辅导孩子方面或其他方面的不足,深深地体会到: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是维系成长的后盾。家长教育是联系两者的纽带,《父母课堂》是为家长提供正确信息的平台。

希望《父母课堂》可以让家长与老师多方面沟通、交流,家长做表帅,为孩子树立榜样,正确引导孩子。让天下所有的孩子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篇4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

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市第三小学 马艳菲

授课题目:
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授课目的:
心中有他人,时时处处想着别人是一种优良的品德,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对当今独身子女尤为重要。

主 持 人:王云霞 主讲老师:马艳菲 授课形式:访谈 学生情况:
一、提出问题
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一手拎着工作包,一手拎着给孩子买的糕点,对站在孩子身后的爷爷奶奶视而不见,对孩子喊道:“宝贝,快来啊,看爸爸妈妈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了。”然后理所当然的全给了孩子。
小明是三年级的孩子,成绩优秀,霸气十足。在学校小伙伴们都不愿和他一起玩,每次游戏的时候,他总是要做最

好的角色,让所有的人听他的安排和指挥,不能有任何意见,所以在学校他很孤单,大多数孩子都不和他做朋友。
琳琳十一岁,小学四年级。是家里高傲的小公主,家里有四个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她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爸爸妈妈对她也是无可奈何,每次知道家里要来客人了,马上把自己的玩具啊、零食全藏起来,如果有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她也会拒绝。家长们也觉得很难堪,但从不去责怪和教育她。
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很多,家里的好吃好玩的都不少,但很少有孩子主动拿给长辈的。爷爷有四个子,这些孩子有的都上大学了,每次回来总是从爷爷家带走许多,从不曾给爷爷奶奶带点什么。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都存在。
过渡: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想:该怎样培养独身子女心中有他人的意识?通过什么形式让他们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与人友好相处,关心他人,并善于合作的人呢?
二、分析问题
1、 注重独身子女“心中有他人”的引导与培养。

A、学会分享。让孩子懂得,在自己享有食物或游戏玩具时,要想到家里的人或小伙伴们,与他们共同享用。有些家长总是舍不得吃穿,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吃好玩好穿好,只要是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无论花多少钱,家长都要给WORD资料.



孩子买。而且买来以后由孩子专玩专用专吃。刚才前面列举的案例:琳琳小姑娘身上的这种“小气”,正是父母平日里溺爱所造成的。孩子对自己家里的人,包括父母和爷爷奶奶,对身边的小伙伴一点都不关心和热爱,长大了,又怎么可能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和快乐呢?怎么可能孝敬父母,服务于社会呢?
B、学会谦让。谦让就是谦虚礼让,是“心中有他人”的一种表现。时代在发生巨变,竞争精神已成为整个社会中的主导精神。但是这并不与谦让精神相矛盾。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谦让的习惯,比如坐公共汽车时教孩子给老爷爷、老奶奶或抱小孩的叔叔阿姨让座;
与小朋友一起游戏的时候,让小朋友先玩等等。当然家长不是笼统教育孩子遇事就让,而要孩子们在一起游戏的时候,家长应教育孩子对年龄比自己小的、身体有残疾的孩子要谦让,让他们先玩,而在游戏竞争中,仍应努力争取胜利,这样才可以使谦让精神符合时代精神而为孩子所接受。
2、 培养能与人友好相处,能关心他人。
A、学会相帮。就是他人有困难,有需要时去帮助他人。“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这是一首歌的歌词,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双帮助之手就是最好的“心中有他人”的体现。例如:在别人摔倒时,就伸出一双手;
在别人乘车时,让出一个座;
在别人淋雨时,与他共用一把伞……这些WORD资料.



生活中小小的举措,是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感的表露。
B、学会宽容。宽容就是宽以待人。做到心中有他人,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孩子们在游戏、学习中难免会发生摩擦,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这些摩擦,教给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多一点忍让,多一份关心,多一些两节,遇到事情学会体谅别人。比如:在写大字的时候,有同学不小心将墨汁弄脏了自己的衣物;
玩游戏时有同学不小心撞疼了自己,只要是同伴“不小心”所为,而又不是故意的,且人家又向你道歉了,你就应该谅解别人,而不应该得理不饶人。孩子学会了宽容,就会赢得朋友,有了朋友,孩子才会真正体会生活的快乐。
3、 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他人工作时不打扰,不愿做的事不强加。
A、他人工作时休息时不打扰。“心中有他人”总会自觉地想到别人,别人在休息或工作的时候,就会考虑为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影响到他人的工作休息。比如:在家里爸爸正在看书学习,看电视时就叫孩子声音开小一点,邻居的伯伯要上夜班,白天在家里睡觉,让孩子到远处玩耍,不要大喊大叫,让邻居伯伯安心休息,等等。
B、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这也是心中有他人的重要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讲的为他人着想。许多孩子任性的现象严重,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WORD资料.



自己想做的非要去做不可,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比如:爸爸妈妈劳累了一天,孩子还要闹着他们带他去公园啊,出去玩,甚至提许多无理的要求,或者在外面玩了一天,吃饭的时候了爸爸妈妈怎么也喊不回去,硬要父母端着饭去游戏的地方吃。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教育孩子当别人不愿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强加,要体会别人的感受,设身处地的为比人着想。
三、解决问题
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关心他人,逐步做到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不仅仅是对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的发展中,如果人与人之间充满温馨、和睦;
充满互相关爱、相互体贴和友善氛围。就会推进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要做到“学会关心”,就得从教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开始。
教师与家长互动: 1、家长列举家庭中孩子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例如:霸道、骄横、任性、自私等特点!
(5名家长发言) 2、家长学校教师建议:
A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互相关心。比如:吃饭时,爸爸没回来,妈妈要提醒孩子给爸WORD资料.



爸留饭留菜或耐心等待爸爸。当孩子学着给父母做一点事时,哪怕是给妈妈倒杯茶,给爸爸拿支笔,父母都应该给予鼓励。在家里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长辈要体贴照料,对亲友要问寒问暖。谁生病了,主动伺候;
谁有困难,主动帮助。父母要做出榜样,主动、热情地关心家人或其他人;
相反,如果父母说一套做一套,不能以身作则,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过渡: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关心别人的故事和道理,编排一些关于关心别人的游戏同孩子一起做,使孩子逐渐理解和懂得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好孩子应该是关心别人的。
B由近及远,逐步提高。孩子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往往是从身边的小事情开始认识世界,然后逐步深化提高,扩展到其他方面的。所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不能一开始就讲大道理,要他去做他一时还做不到的事,这样会引起他的反感。应该从他身边,从他最亲近的人,从他最接近的事物教育起,让孩子先关心家人、再关心朋友、同学、老师、直至关心其他人,最后升华至关心集体,关心社会。逐层递进,逐步较深,凸显出教育的层次性,这样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使教育有效。
过渡: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建议父母不妨在给孩子讲故事这件事上下点功夫,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形成爱父母的概WORD资料.



念,讲讲孔融让梨或司马光的故事,使孩子体验关心亲朋好友也是重要的。如果孩子告诉家长自己做了什么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事情,家长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你这样做真了不起,爸爸妈妈更爱你了。”这样的表扬是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最有效地方法。
C潜移默化,角色置换。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他们根本不会关心人,不会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因此,父母常常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自己的情感,其实孩子虽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感觉,也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情感,作为父母,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绪。例如:当孩子把小朋友的脸抠伤了,父母可以问孩子:“要是把你的脸也抠个口子,流出血,你疼不疼?”孩子只有设身处地想象,与被打的孩子“调换”一下位置,就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羞愧。“角色置换”能帮助孩子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形成利他的行为。教育孩子心中有父母,建议家长每天饭后可以与孩子聊聊天,通过聊天,不仅能听听孩子学校的趣事,同时父母可以适当的向孩子讲讲自己工作中的繁忙与辛劳,让孩子明白为了他的生活幸福,父母要付出多少的汗水和心血。使孩子理解任何人都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应该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爱护和帮助。


小结: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可以从生活、学习、实WORD资料.



践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宽容、谦让、互帮互助等优秀的品质,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例如:创设条件,引导实践,利用移情,由物及人,孩子都喜欢小动植物,他们常常把小动植物当作人一样看待,都有思想和感情,他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往往也会会人产生同情、怜爱、关心。所以,这种利用移情的方式也是增进孩子关心别人的方法之一。
WORD资料.


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课堂》教学设计篇5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

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驻马店市第三小学 马艳菲

授课题目:
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授课目的:
心中有他人,时时处处想着别人是一种优良的品德,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对当今独身子女尤为重要。

主 持 人:王云霞 主讲老师:马艳菲 授课形式:访谈 学生情况:
一、提出问题
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一手拎着工作包,一手拎着给孩子买的糕点,对站在孩子身后的爷爷奶奶视而不见,对孩子喊道:“宝贝,快来啊,看爸爸妈妈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了。”然后理所当然的全给了孩子。
小明是三年级的孩子,成绩优秀,霸气十足。在学校小伙伴们都不愿和他一起玩,每次游戏的时候,他总是要做最

好的角色,让所有的人听他的安排和指挥,不能有任何意见,所以在学校他很孤单,大多数孩子都不和他做朋友。
琳琳十一岁,小学四年级。是家里高傲的小公主,家里有四个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她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爸爸妈妈对她也是无可奈何,每次知道家里要来客人了,马上把自己的玩具啊、零食全藏起来,如果有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她也会拒绝。家长们也觉得很难堪,但从不去责怪和教育她。
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很多,家里的好吃好玩的都不少,但很少有孩子主动拿给长辈的。张爷爷有四个孙子,这些孩子有的都上大学了,每次回来总是从爷爷家带走许多,从不曾给爷爷奶奶带点什么。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都存在。
过渡: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想:该怎样培养独身子女心中有他人的意识?通过什么形式让他们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与人友好相处,关心他人,并善于合作的人呢?
二、分析问题
1、 注重独身子女“心中有他人”的引导与培养。

A、学会分享。让孩子懂得,在自己享有食物或游戏玩具时,要想到家里的人或小伙伴们,与他们共同享用。有些家长总是舍不得吃穿,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吃好玩好穿好,只要是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无论花多少钱,家长都要给
3


生活中小小的举措,是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感的表露。
B、学会宽容。宽容就是宽以待人。做到心中有他人,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孩子们在游戏、学习中难免会发生摩擦,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这些摩擦,教给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多一点忍让,多一份关心,多一些两节,遇到事情学会体谅别人。比如:在写大字的时候,有同学不小心将墨汁弄脏了自己的衣物;
玩游戏时有同学不小心撞疼了自己,只要是同伴“不小心”所为,而又不是故意的,且人家又向你道歉了,你就应该谅解别人,而不应该得理不饶人。孩子学会了宽容,就会赢得朋友,有了朋友,孩子才会真正体会生活的快乐。
3、 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他人工作时不打扰,不愿做的事不强加。
A、他人工作时休息时不打扰。“心中有他人”总会自觉地想到别人,别人在休息或工作的时候,就会考虑为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影响到他人的工作休息。比如:在家里爸爸正在看书学习,看电视时就叫孩子声音开小一点,邻居的伯伯要上夜班,白天在家里睡觉,让孩子到远处玩耍,不要大喊大叫,让邻居伯伯安心休息,等等。
B、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这也是心中有他人

的重要内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讲的为他人着想。许多孩子任性的现象严重,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自己想做的非要去做不可,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比如:爸爸妈妈劳累了一天,孩子还要闹着他们带他去公园啊,出去玩,甚至提许多无理的要求,或者在外面玩了一天,吃饭的时候了爸爸妈妈怎么也喊不回去,硬要父母端着饭去游戏的地方吃。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教育孩子当别人不愿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强加,要体会别人的感受,设身处地的为比人着想。
三、解决问题
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关心他人,逐步做到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不仅仅是对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的发展中,如果人与人之间充满温馨、和睦;
充满互相关爱、相互体贴和友善氛围。就会推进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要做到“学会关心”,就得从教孩子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开始。
教师与家长互动: 1、家长列举家庭中孩子存在的问题和疑惑:例如:霸道、骄横、任性、自私等特点!
(5名家长发言) 2、家长学校教师建议:

6

A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互相关心。比如:吃饭时,爸爸没回来,妈妈要提醒孩子给爸爸留饭留菜或耐心等待爸爸。当孩子学着给父母做一点事时,哪怕是给妈妈倒杯茶,给爸爸拿支笔,父母都应该给予鼓励。在家里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长辈要体贴照料,对亲友要问寒问暖。谁生病了,主动伺候;
谁有困难,主动帮助。父母要做出榜样,主动、热情地关心家人或其他人;
相反,如果父母说一套做一套,不能以身作则,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过渡: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关心别人的故事和道理,编排一些关于关心别人的游戏同孩子一起做,使孩子逐渐理解和懂得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好孩子应该是关心别人的。
B由近及远,逐步提高。孩子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往往是从身边的小事情开始认识世界,然后逐步深化提高,扩展到其他方面的。所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不能一开始就讲大道理,要他去做他一时还做不到的事,这样会引起他的反感。应该从他身边,从他最亲近的人,从他最接近的事物教育起,让孩子先关心家人、再关心朋友、同学、老师、直至关心其他人,最后升华至关心集体,关心社会。逐层递进,逐步较深,凸显出教育的层次性,这样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使教育有效。

7

过渡: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建议父母不妨在给孩子讲故事这件事上下点功夫,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爱父母的概念,讲讲孔融让梨或司马光的故事,使孩子体验关心亲朋好友也是重要的。如果孩子告诉家长自己做了什么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事情,家长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你这样做真了不起,爸爸妈妈更爱你了。”这样的表扬是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最有效地方法。
C潜移默化,角色置换。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他们根本不会关心人,不会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因此,父母常常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自己的情感,其实孩子虽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感觉,也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情感,作为父母,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绪。例如:当孩子把小朋友的脸抠伤了,父母可以问孩子:“要是把你的脸也抠个口子,流出血,你疼不疼?”孩子只有设身处地想象,与被打的孩子“调换”一下位置,就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羞愧。“角色置换”能帮助孩子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形成利他的行为。教育孩子心中有父母,建议家长每天饭后可以与孩子聊聊天,通过聊天,不仅能听听孩子学校的趣事,同时父母可以适当的向孩子讲讲自己工作中的繁忙与辛劳,让孩子明白为了他的生活幸福,父母要付出多少的汗水和心血。使孩子理解任何人都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应该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爱护和帮助。

8



小结: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可以从生活、学习、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宽容、谦让、互帮互助等优秀的品质,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例如:创设条件,引导实践,利用移情,由物及人,孩子都喜欢小动植物,他们常常把小动植物当作人一样看待,都有思想和感情,他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往往也会会人产生同情、怜爱、关心。所以,这种利用移情的方式也是增进孩子关心别人的方法之一。

9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课堂 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父母课堂案例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