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思路(精选文档)

时间:2022-08-17 12:50: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思路(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思路(精选文档)

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思路6篇

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思路篇1

星炬社区年度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立足我社区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实施“工业强区、农业稳区、技术富民”的发展战略,加快我社区发展集体经济收入。

二、发展思路

   1、加大居民科技种养培训力度,培养新型居民。

2、抓住我社区成为随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的机遇,积极上项目,壮大工业  。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三、发展目标

    1、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比2009年增15%。

    2、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09年增10%。

    四、发展措施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证。以“双培双带”为抓手,培养致富带头人;
加强发展党员力度,培养2-4个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具有带领大家致富本领的先进分子成为党员。

2、加快居民小区建设。我社区要加快居民小区建设,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小区成为高雅、祥和、超时代气息的多功能居民小区。    

3、优化社区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我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适时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以科技文化为内容,加强居民教育。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5、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利用区位优势,培育社区致富带头人,以股份等多种形式,发展生态、环保、高科技、高效益的加工业、制造业。

6、鼓励支持民营私企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和居民收入。

7、充分发挥居民小区门面房、公用房的利用率,搞好出租发包工作,增大集体经济收入。

8、全方位带动社区居民凝心聚力谋发展。

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思路篇2

合肥市经济发展规划

安徽为人口大省 、资源大省,在以合肥为中心,由南京-徐州-开封-郑州-武汉-黄石-南昌等大城市包围的区域内,还没有形成特大城市。从安徽省来看,合肥市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其在安徽省内的地位比较明显,具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潜力。合肥的发展只有高起点、大规模,才能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

合肥要实现千亿GDP的经济发展目标,一方面,扩大金融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
另一方面,利用充足的土地资源,以土地交换资金,鼓励外资成片开发与改造,扩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外,充分利用合肥市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利用合肥市作为全国科研教育基地的基础,发展教育,提高整个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努力将智力因素转化为经济效益。

1、城市发展战略重点。产业与交通城市发展战略重点主要在于:

(1)强化接受辐射的能力。

合肥接轨长江三角洲,地处宁郑汉大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因此,合肥的发展要注重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三角洲技术、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优势,主动接受长江三角洲乃至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加快建设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

(2)加快交通体系的发展。

合肥市经济地理的优势取决于交通地理的优越程度,要改善合肥地处长江三角洲外围的处境,必须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将合肥市与长江三角洲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与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靠拢的目的。

(3)优化产业结构。

合肥市目前的产业结构比例呈现“二、三、一”型,今后应继续保持这一态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要盲目追求其它城市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做法。合肥产业结构优化要重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三个高新技术产业;
加大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等三大支柱产业,建设国家级制造业生产基地。第三产业以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

2、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南进东拓,西缓北抑。

合肥城市发展的空间要素主要有三:(1)宁西铁路。作为全国的铁路主干线,呈东西方向绕城北横贯合肥市区,可以拉动未来合肥市的整体空间向东西方向发展。(2)巢湖。位于合肥东南部,是合肥城市扇形结构的开敞空间的楔状地带,将制约城市向东南方向发展。(3)地形地貌。合肥北部是老工业区,且有丘陵阻隔,限制了城市的北向延伸。西部地区是合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但有蜀山、紫蓬山的阻隔,也将对城市的西部扩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目前的合肥市的城市形态为扇形结构,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城市空间拓展保持原有扇形结构,以主城为核心,加快肥东、肥西新城区建设,采用“南进-东拓-西缓-北抑”的空间发展战略,以城区周边的绿地控制组团的发展规模和方向,采用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组团式的结构布局。城区向东建设完善新火车站综合试验区和龙岗工业区,向北延伸建设完善双凤工业区,向西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郊游憩风景区,向南建设完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桃花工业区,基本形成以老城区为核心,绿地楔入、绿带环绕、多中心、组团式的总体布局。

老城区成为环境优美,具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多功能综合区;
新城区在绕城高速公路南侧,发展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独立组团,成为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功能完善、环境舒适、技术先进的现代工业区。东部利用交通枢纽优势,结合肥东县城发展流通、物流组团。远期沿宁西铁路方向,跨越蜀山,采用飞地式向西延伸,形成新的高新产业区或科学城。城市结构从单一中心大城市结构向一主两辅中心的都市区结构转变。

3、城市发展战略地点。

(1)主城区:优与美的提升。

合肥主城区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园林城市的典范,城市的发展主要在于优与美的提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密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市功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等至关重要。

(2)开发区:做大新城区的基础。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在312国道以南,与主城区相衔接,以外向型、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逐步形成了包括工业、居住、大学等主要功能的综合新城区。该区用地开阔,现有基础较好,将是做大合肥、建设新城的基础所在。

(3)科学城:科教基地的延伸。

合肥市的科技教育发达,是我国的四大科技教育基地之一,有30多所的大学院校和重要的科研机构,科学岛位于蜀山风景区的东麓,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优越,基础雄厚、交通条件良好,具有发展一定规模的科学城的条件。科学岛现状用地与城市水源保护地重叠,拟控制发展。远期可沿312国道、合六高速公路向西延伸,建成长江三角洲以西、安徽省域、华东腹地重要的科教基地。

(4)肥东区:交通与流通的聚焦。

宁合高速公路、合徐汽车专用道在合肥东部边缘交叉,形成华东最大的高速公路交通枢纽。肥东县城距离主城不足10km,最近开发区发展加快,主城区老工业区改造进展顺利,它们的相向发展,已为肥东县城与主城衔接打下基础。该县白龙镇为新机场选址地。在区位上处于合肥市与江苏省、尤其南京市联系最密切的方向上,是上海、南京方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入合肥的门户,具有发展综合交通枢纽、流通中心和物流基地的条件。

(5)高新区:产业创新的源泉

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新农业等支柱产业,区内有企业近700家,总投资达9亿美元,美国飞歌、美泰克、日本三洋、三菱重工、瑞士ABB、韩国现代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已经入园,区内还办有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企业园、软件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培植在国内外处于领先的高新技术项目,高新区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入WTO给合肥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全球化让合肥走出江淮、融入世界成为可能。新世纪,合肥城市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位,城市性质应该改变。合肥,只有加入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才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只有加快产业结构重构,才能真正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新世纪合肥的城市性质应该是:全球制造业基地,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区域交通枢纽,安徽省省会,现代化园林城市。

(一)全球制造业基地。

合肥以海尔、美菱、荣事达等大型企业为基础的家电产业带,已经形成世界级家电产业基地;
以日立挖掘机、合力叉车和凯斯鲍尔客车等车辆生产企业为基础,建成国内集中度较高的汽车及工程机械总成生产基地;
以佳通轮胎为基础,建成国内一流的化工及橡胶轮胎生产基地。相应的利用劳动力密集的优势发展纺织服装等轻加工业,实现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此外,合肥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偏低。因此,配合城市空间拓展,合肥有可能建设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

(二)国家重要的科教城市

从全国的科技和高教战略布局分析,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之一,具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科教城市的优越条件。

(三)区域交通枢纽

合肥位于安徽省的核心地带,南连江西,北接山东,东邻江苏、浙江,西依河南、湖北,是中国长江经济带与京沪铁路贯穿的经济走廊交汇地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串东联西、交流南北”的作用,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明显。

(四)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合肥由于省会地位的确立而成为安徽省的政治中心,行政机构大量集中,并成为全省投资集中和科研、教育文化单位等聚集的新兴城市。

(五)现代化园林城市

合肥市为国家园林城市,随着城市新区拓展,滨湖新城建设,“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独特的园林城市风貌仍将得以体现。

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构造“大合肥都市区”的先行条件,机场迁址,北三环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的建设旨在促进都市区的空间整合,建立各组团之间的联系纽带,创造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重点突破、由内而外”,逐步完成中心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城市空间的开发时序应本着重点突破,由内到外的原则。

(一)机场搬迁与选址

合肥骆岗机场是省会城市机场,位于合肥市南郊的骆岗镇,距市区9km,是国际航线的备用机场。随着城市的向南发展,机场飞机起降已经对城市形成一定的干扰。若按15%的旅客客流量增长率计算,在7-8年后,骆岗机场设计客流量将达到饱和。因此,搬迁合肥骆岗机场势在必行。合肥市距淮南(84km)、蚌埠(120km)较近,与安庆也只有150km,适合作为区域性航空港进行建设,但合肥到南京的距离也只有150km,如果要建设这样的机场,必须考虑避免与南京碌口机场保持200km的直线距离。

(二)北三环快速路选线规划

三环在城市南部是利用312国道,东部沿编组站往西南方向,西部包含了大蜀山和董铺水库,北线跨大房郢水库,形成环状格局。三环的总统格局是符合城市发展建设要求的,但是三环北线的定线可能会给城市总体发展带来一定影响。95年规划的线路从大房郢水库穿过,跨越水库需要建两座桥梁,这既破坏了水源地,又不经济,再者不能带动临近工业中心镇的发展。

(三)水源地选择

合肥市滨湖连江,但生活水源一直依赖水库供水。合肥市附近有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梅山和龙河口五个水库,随着城市的快速增长,应加快城市引水工程建设,科学合理地利用五大水库资源。随着南淝河和巢湖的治理、巢湖水质的改善,巢湖水将可作为工业用水,就近供给城区。

(四)快速轨道交通

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在2010年GDP达到1000亿,人口300万人。作为未来的特大城市,城市结构采取分散组团方式,有必要规划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主城与新城之间建立快速轨道交通网络。

合肥城市形象的目标定位为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卫生的现代化城市。环城河和公园绿地为主体的生态城市是总的城市景观构架基调与特色。景观构架的骨干系统主要是沿路(城市交通网络)、沿河(环城公园景区)、沿湖(巢湖旅游度假区)、沿山(大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区)进行绿化和美化改造,并结合旧城改造,结合城市构筑物造景,结合城市广场建设,结合花园住宅小区建设和物业管理,结合旅游景点及各类公园开发建设等方面来进行。同时,要特别重视保护和发扬合肥的传统历史文化,并在科技、经济、生态等方面作艰苦的努力,形成合肥独特的城市形象。正所谓“省会合肥,都市园林甲江淮;
包拯故里,名人辈出扬天下”。近期合肥形象拟注重下述六个方面,力求通过城市形象策划对提高合肥城市品位起重要作用。

(一)大都市形象:现代、快捷与舒适城市的道路、桥梁是城市的“骨架”,也是一座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合肥要树立大都市形象,可从基础设施,尤其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建设入手。合肥的“风扇形”城市形态,井字、环形和放射状城市道路系统,"回"字形主干道网,东西贯通的长江路承西启东,兼有生活性交通和景观道路的功能。市内各主要道路的交叉口街心花园,不仅可以缓解入口处交通流的“瓶颈效应”,还可以通过设置城市的标志物(雕塑) 增加城市的现代化气息。

(二)山水形象:生态城市营造合肥是第一批国家级“园林城市”,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建筑密度的提高,“城已不在园中”,水域污染情况令人担忧。合肥并不缺乏建设“山水城市”的自然资源,除了大蜀山,位于西南的“庐阳第一名山”紫蓬山是合肥天然的后花园,目前的问题是与城区联系薄弱,考虑用绿地规划中的森林大道将紫蓬山这个巨大的绿化单元引入城区,使整个区域的绿化网络更为完整,充分展现合肥作为山水城市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形象:历史文脉延续合肥作为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可以尝试用两种方法再塑合肥的文化形象。其一、对外大打“包公牌”,围绕包公本人、宋代历史文化做文章,建设包公文化园,整合包公祠、包公墓区、浮庄、清风阁、九狮广场等资源。其二、对现代文化环境的营造,都市场馆是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的主要手段,要建设大型的文化建筑,会展中心,大剧院,音乐厅和安徽体育场。

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思路篇3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一 林下经济含义 林下经济是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 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 从而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 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二 雅安市天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高,重视不够, 信心不大,认为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同时,受到前几年种植青蒿 失败的影响,农民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定性认识。

(二)资金投入不充足。天全县林地经济潜力巨大,拥有42万亩 林地,其中30亩以上可以发展林下经济。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林地经济 扶持政策投入,限制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项目包装不成熟。由于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外地经验可资 借鉴,自己挖掘力度不大,没有去调研,包装和打造林下经济的精品 项目,即使找到好的项目,也很难达成共识,从而导致项目储备及发 展模式严重缺失。

(四)技术推广不得力。示范推广力度是林下经济发展技术推广 的基础。目前,尚未成立林下经济技术推广的专业机构,没有配置专 门班子、专业技术人员;没有新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没有举办林下 经济专题培训班。

(五)服务体系不配套。截止目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 中、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覆盖全县的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林下经 济服务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眼前后顾之忧由谁解 决?怎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完满的回答。

(六)龙头带动不显著。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 仅仅依靠农民放鸭式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充分发挥龙头企 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 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

三 天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宏观方向

(一)优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各乡镇、各龙头企业要因地制宜地优选好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根 据自身技术专长、资金实力、市场行情、现有环境等因素,按照可持 续发展观,在保护好生态功能和生物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主体生态农 业协调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选择:

1、林菌模式 。即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 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 菇、香菇等食用菌。

2、林禽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 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肉鸭等,在一般情况下,每亩可投放 60-100只。

3、林牧模式。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奶牛、肉羊、肉兔, 每亩可分别投放牛5头、肉羊5只、兔30只。

4、林药模式。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白芍、金银花等, 金银花株距一般为70-100厘米。

5、林粮模式。农作物种植一般的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目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五小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6、林油模式。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 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种植作物 一般为花生、大豆为主。

7、林蝉模式。即在郁闭的树行间浅埋孵化好的蝉卵枝条,养殖金 蝉18-24个月即可收获,亩收益可达数千元。

8、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 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

9、林草模式。即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 类的优质牧草,如紫花、苜蓿等。

(二)政府借势,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林下经济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特色突出,既是长周期林业的重 要支撑,也是农产品生产的必要补充。

1、强化政策扶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 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策划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发 展规划,扶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大力 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养殖大户”“公司养殖小区+农 户”模式,确保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统筹推进。

2、强化宣传引导。坚持“适宜、适度、适用、适当”的原则,加强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引导,通过实施林下经济试点,动员、引导农 民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探索林下经济等多种复合林区发展新模 式,注重产业引导的超前性和适度性,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思路梳 理。建立农、林、牧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相关农林资金渠 道的作用,发放种养殖适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资料,对发展林下经济 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 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强化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以科技为支撑,成立林业、 兽医、农技等部门为指导的技术服务组织,分片包户定期下乡进行林 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解决林农生产过程 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 平。

4、强化科学规划。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 无公害产品、畜牧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六大 方面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着力推动重点 区域重点种养殖集中小区林下经济的发展。

5、强化配套建设。整合扶贫项目、库区后扶产业项目、新农村建 设项目、森林工程建设等各类项目建设资金,夯实发展基础设施,完 善规划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 的基础保证。

(三)部门借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工程 林业部门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主力军,理应精心策划,未雨绸缪, 势力发展。

1、建设一十个林下循环经济的样板产业。天全作为盆地和高原过 渡地带,严重缺乏重点产业以改善民生,结合本地生态屏障森林工程 建设的巨大投入和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天全县建设成为川西地区 林下循环经济的示范县,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川西地区生态建设的 需要,更是天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2、打造二十个立体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议林业部门在技术、规 划、办证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林 下经济。在此基础上,辐射拉动青衣江江屏障工程林下经济带及高山 林下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3、扶持三十个专业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建议林业部门以招标方式, 有目的性地选择和培育扶持专门发展林下经济的龙头企业三十家,实 行一家企业一片林地,一个基地,一个产业,一个模式,以此带动林 下经济规模发展。

4、构建十个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建议林业部门规划以乡镇为单 位,若干宗林地为基础,成立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 统筹发展森林工程、林下经济、退耕还林巩固工程,使发展林下经济 有人说话,有人做事。

5、培育五十个林下经济种养殖专业大户。天全县种养殖户较多, 但缺乏真正的种养殖能手和上规模的大户。故此,集中培育五十个林 下种养殖大户,可以很好地引导扶持成千上万个家庭林下种养殖专业 户能手,使之成为一条富民捷径。

四 林下经济发展微观发展方向 根据天全县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有如下发展思路。

1充分利用雅安 地区雨水多湿度大竹子大面积分布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冬笋种植

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思路篇4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书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书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行政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举足轻重。只有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94%,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3%的县域得到了充分发展,我们才具备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9亿,而且从全国来看,县域内国土面积有89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出路在于县域经济,同时发展县域经济也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出口。

对此,我们不由的会思考,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如何才能让县域经济摆脱已有的发展困境。通过对省内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完善县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1)进行产业集聚,打造新型产业基地。立足于县域实际,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大力整合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县域工业园区为平台、推进产业集聚,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

(2)发展现代农业。破除就农业抓农业的狭隘意识,用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用服务业的方式推销农业。应破解所谓“没有资源不能办工业”的简单化意识,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多途径、多方式、多领域发展各种非农产业。因地制宜,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坚持走城郊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山水、人文、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城郊休闲娱乐健身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培育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在旅游业发展中,坚持政府主导、突出重点原则,把旅游与农业结合,积极发展生态型、休闲型、体验型旅游新产品,既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空间,又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繁荣。

(4)工业化结合城镇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业兴县要与城镇化相结合,加快县域中心镇的发展,大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引导县域工业在中心城镇布局和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增强中心镇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工业强县与城镇化相结合的道路,是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4)创新县域经济结构。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破解发展难题,释放发展活力。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加快开放融合、找准比较优势、形成后发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发展之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整体转型,打造现代、高效、富民、生态化的县域经济新形态。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做到:

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繁荣县域经济,为人民群众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对县域而言,就是要加速建设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县域,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一、进一步优化环境,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县域经济的主体方向是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必须大力招商引资,必须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环境建设上,县域由于交通条件的制约,短期内在硬环境方面很难有大的突破。但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把软环境建设得比别人更好。为此,我们要把创优软环境作为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下力气、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要强化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要严格依法办事,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党政机关、企业和公民的行为,切实做到政府依法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事、企业依法经营。特别是党政机关都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继续推行民营业主交费明白卡制度、税费公示制度、公开评议执法执收部门制度、行政服务代办制度,推行服务公开承诺、办事限时、企业生产“宁静日”、首违不罚等制度。进一步办好行政代办服务中心,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重手治理“三乱”,坚决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对影响环境建设的人和事,要一查到底,公开处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处各种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的行为,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打造“信用县域”,让所有投资者在县域安心、放心创业。

第二,要加快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全方位放开市场准入,全面落实民营经济的“国民待遇”,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农业、工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等一切经营性资源和竞争性行业的开发;
鼓励和支持外来民营业主、机关干部职工离岗投资兴业。各级各部门要满腔热忱地关心、支持、服务民营企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加快建立管理人才培训机制,促进行业协会建设,努力造就一支能够办大厂、干大事、创大业的民营企业家队伍。要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措施来抓,实行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并举,引进外资与引进内资并重。要坚持主要领导用主要精力抓,其他成员和各部门同心协力抓。形成全民抓招商的良好氛围。要坚持引资与引“智”并重,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知名品牌和科学的管理经验等。要坚持引进资金、技术与输出产品并重,努力培育一批骨干出口创汇企业,提高自营出口创汇能力,提高我县经济外向度。

第二、进一步强化工业兴县意识,大力推进工业化。积极构筑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增长格局,形成各级领导重视工业、各行各业服务工业、全社会关心支持工业的良好氛围。要突出工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重点是在抓好治污的同时,加强深度开发和综合开发,推动产业升级。四是科学开发以板石、煤炭、水泥等为主的矿产建材加工业,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扩大规模,提高效益。要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我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县内外投资者投资兴业的乐园。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结合。要加强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三、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优质农畜产品比重、农畜产品加工比重和非农产业比重及非农人口比重,积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按照区域化生产、产业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坚持规模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以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发展,继续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产销联合,发展订单农业,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民“双赢”的利益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视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劳务输出,欢迎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加强农村基本建设,推行“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开发机制,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农田水利、道路、生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小流域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发展农村科教、文化、卫生、通讯、广播电视等事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稳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障农民土地承包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山林、水利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农民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大农业投入,推广农村小额信贷,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配套改革,完善涉农收费公示制,强化涉农收费管理,积极化解农村债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护好、发展好。

我们应当建立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坚信我们的县域经济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

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思路篇5

李庄村经济发展规划

(2009年---2015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县、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制定李庄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经济发展现状

李庄村位于县城东15公里处,镇政府西4公里,耕地面积1500亩,辖5个村民小组,260户950口人,近年来,该村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求真务实,全镇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农业生产总值达314万元,林业生产总值达

5万元,牧渔业生产总值达20万元,增速分别为15%、14%、15%,一二三产业比重为5:3:2 ,农民储蓄存款余额15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达2270元,村级集体经济达414.9万元,位于全镇前列,随着经济发展,全村5.6里道路全部硬化,已于2002年全村电网改造完毕,移动电话持有率占98%;
固定电话入户率占20%,卫生厕室占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左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180人,占本村劳动力总数的86%。

二、未来五年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农业和农村经济优惠政策,紧紧围绕优农富民的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效农业为抓手,以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抓住我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有利因素,突出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运输业等有关产业,以实现村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尽快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二)发展思路

1、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李庄村是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村,有先期的平韭生产基地、李庄繁育基地等特色产业,近年来的香菇、黑木耳生产已逐渐形成规模,为了做大、做优、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十一五期间,村域经济发展重点抓好以韭菜生产为主的蔬菜生产和以杏、李子、草莓等为主的瓜果生产,生产基地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板块化,形成以村南420亩杏、李生产基地,村西和村北 亩的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村东2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
其次继续抓好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全面按照绿色农产品的标准生产;
继续申报绿色农产品的商品注册,积极申办无公害农产品及其基地的认证,全力打造品牌效应,通过抓基地带农户,抓管理促生产,抓品牌见效益的发展思路,把李庄村特色农业转变为镇域经济增长的亮点,村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按照整治村庄规划,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抓好路、沟、桥、涵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规划改造中低产田600亩,新打机井40眼,疏通排水渠2600米,埋设节水农地管道1500米,整修机耕路3400米,实现路相通,渠相连,林成行的建设目标。

3、做活“三产”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仙台镇李庄村紧邻焦邱公路,村庄相对集中,做活“三产”条件具备,规划沿公路充分分发挥区位优势,着力引导,扩大宣传,兴建一批有特色,上档次餐饮服务业,以此来促进村域乃至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4、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和用工单位签订就业合同,争取每个年轻劳动力掌握一门技术,至2015年车辆驾驶员

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思路篇6

大亚湾区简介

大亚湾地处惠州市东南,在惠东县、惠阳区和深圳市之间。东靠红海湾,西邻大鹏湾,是南海向陆地延伸最深的海湾。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于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面积为9.98平方公里,200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扩大到23.6平方公里。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大亚湾规划区于1991年6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辖陆地面积26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12.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7.2万人,流动人口约5万人。跨国公司眼中的开发区综合吸引力20强名列第四,广东第一。

大亚湾区集中展现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综合优势,具有发展成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和区域经济中心的优良条件。主要体现在:

1、地缘优势。大亚湾位于惠州市南部,西接深圳,陆路距香港60公里,海路47海里。

2、港口优势。大亚湾海域宽、航道短、淤积少,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避风良港。区内拥有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惠州港。

3、配套优势。大亚湾不仅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港口、主干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而且紧邻惠阳区,距惠州和深圳市区仅40公里左右,有城市依托,生活配套便利。

4、市场优势。大亚湾地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对化工产品需求量极大。

5、项目优势。大亚湾大项目相对集中,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广东LNG惠州电厂、中国海油惠州炼油、比亚迪以及华德石化原油库等一批大项目已先后落户建设。

大亚湾区具体发展布局如下:

1、东区。主要发展石油化学产业。将按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反映当代最新技术水平的世界级石化工业基地。

2、西区。主要发展电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根据区位及产业特点,西区可分为石化大道西段电子信息产业带、西北部东风汽车城、西南部惠深合作开发区、南部汽车电子产业区和东南部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五大片区(带)。

3、港区。以惠州港为基础,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总用地面积为8平方公里。凭借其天然的位置和港口优势,加上香港和记黄埔的参资入股,惠州港将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推动物流产业快速增长。

4、中心区。中心区总用地面积约22平方公里,以行政、金融、商务、居住为发展方向,是打造沿海城区,突出滨海特色的核心区域,也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点地区。按照区位可分为北、中、南三个片区。

5、黄金海岸旅游区。主要包括霞涌、辣甲岛、三门岛、五洲岛和笔架山五大景区,目标是把大亚湾区建设成集游览、观光、购物等旅游活动于一体的、接待设施先进、服务水平一流、景色环境优美的区域性旅游胜地。

6、沿海岸线。重点规划生活岸线和旅游岸线,挖掘港口岸线和工业岸线的潜力,使之形成一体,共同打造出充分体现惠州沿海城市特色的滨海景观带。

未来的大亚湾,将建设成为以石化产业为主导,电子信息和汽车工业、旅游业、港口物流业协调发展的现代滨海石化新城区,将成为大工业与滨海旅游并重、经济繁荣与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石化新城,绿色港湾”。

大亚湾区城市功能分区图

推荐访问:发展规划 楼宇 思路 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思路 楼宇经济发展规划思路 楼宇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