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城市会展业可持续发展分析(完整文档)

时间:2022-08-20 11:10:1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城市会展业可持续发展分析(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城市会展业可持续发展分析(完整文档)

城市会展业可持续发展分析4篇

【篇1】城市会展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会展业伴随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最初的经贸商品交易活动,演进到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博览会等多种形式,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外交等众多领域,成为人类社会商品交易、科技推广、项目洽谈、信息交流、政策沟通、情感交流的桥梁与纽带,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厦门的会展业,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伴随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成长,目前已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年产值约在20亿左右,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引擎。2007,厦门市委、市政府首次把会展业的发展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把厦门建设成为区域性会展中心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决策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并使其变成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业内人士的具体行动,还需要作认真的研究和规划。本人作为多年从事会展活动、从事会展研究的工作者,现就厦门会展业的作用、现状、前景、措施提出几点探讨性意见,供政府相关部门和业界参考。


    一、会展业在厦门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提升了厦门的综合竞争力。


    厦门的会展产业源自于改革开放,源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它又带动和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提升了厦门的综合竞争力。


    以投洽会为例,从1987年—1996年举办了十届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1997年—2007年举办了十一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总共21届,展览面积达70万平方米,展位总数达28700个,按每个展位10000元计,展位直接收入近3亿元,按国际展览联盟1:9的计算方式,21届投洽会共为厦门创造经济效益27亿元。


    再以2007年厦门的会展情况为例。全年厦门共举行各类展览活动52场,展览面积达53万平方米,展位总数达2.4万个。按每个展位5000元计,展览直接收入达1.2亿,按国际展览联盟的计算公式,创造产值应在10.8亿左右。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厦门地区共举行各类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专业会议1889场,与会人员达244063人,平均每人在厦2.5天,人均消费1000元,创造产值约6亿多人民币。保守地说,会展业2007年对厦门的产业贡献约在20亿人民币左右。


    目前,在厦门注册的从事会展业的企业有24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2500-3000多人,而依托于会展业间接就业人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会展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平台,是构成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其发展水平同时也说明了该城市的竞争力水平。1999年我们提出“大力发展会展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建议,被政府采纳,以“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业”为要点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展业已经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成为提升厦门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05年社科院发布《2005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蓝皮书》,其中在评价厦门市的开放竞争力时,就特别提到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举办对于提升厦门开放竞争力中的作用。


    (二)会展业带动了厦门城市建设。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建设,厦门由一个地处前线的边陲小城,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并跃入全国大中城市行列。30年来,厦门的城市建设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会展业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1985年富山展览城建成启用,各种会展活动接连举办,富山一带迅速繁荣。2000年国际会展中心落成,昔日的荒滩迅速改变面貌,成为厦门最美的地方之一,带动了东部的开发建设。厦门市的很多工程都以满足9.8投洽会为目标,完工日都以9月8日为截点,充分显示大型会展活动的需求对城市建设的刺激作用。厦门城区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4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158平方公里。星级酒店从1985年的不足10家,发展到65家,其中四、五星级酒店23家,名列全省第一。城市道路四通八达,环岛路、鹭岛大道、海滨大道、成功大道、莲前路、同集路……城市主干道不断延伸,构成了大城市的框架。会展业在带动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引进了境外城市管理的理念,拓展了城市功能,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品味。


    (三)会展业扩大了厦门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会展活动对城市的促销功能强劲,通过人群、媒体的聚集,展示和宣传了城市形象,成为城市迅速扩大影响,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推手。仅以投洽会为例:1987年参加第一届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的600个境外客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举行第一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时,与会的6200名客商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到2005年第八届投洽会,与会的客商突破万人,有400多个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商协会和跨国公司代表团,来自125个国家和地区。十年间先后参加投洽会的客商来自五大洲的14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400多家14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媒体记者与会报道。随着投洽会的举办,世界认识了厦门,厦门也随境外客商和媒体的报导走向了世界。2007年与厦门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60多个,入境游人数突破110万人次,国际性城市的形态已经形成。厦门在全球树立了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位置,数百场次的大型会展活动的作用不言而喻。


    (四)会展业带动和促进了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催生了一批有竞争力会展服务企业。


    会展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个涉及多行业的综合性产业,被誉为“城市的面包”,带动和促进了众多关联行业的发展。包括广告设计、媒体、礼仪、交通运输、餐饮、宾馆、旅游、商业、科技、教育以及社会法制环境等。由于投洽会、台交会一大批国际社会关注度高的会展活动的举办,驻厦境内外媒体的数量超过同类城市,有些媒体的驻福建记者站就设在厦门。据某传媒调研后称,像搜街、时尚视点等消费类直投(DM)媒体密度厦门在全国名列前茅。会展活动对宾馆、餐饮、出租行业的拉动更是显著。以厦门某五星级酒店为例,投洽会三天的营业额,相当于其一个月的总和。投洽会期间,客流成数倍增长,经常需要厦航增加航班,其经济效益可见一斑。会展业的发展催生出众多四、五星级酒店,还形成了投洽会期间不降价的“怪癖”。会展业具有很强的前连效应和后续效应,创造的利润相当惊人。据国外统计显示,该行业的利润通常在25%左右。试想投洽会如果移师他城,人们将会怎样看待厦门,厦门老百姓将作何感想,会展业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会展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会展服务业企业。1985年,厦门能够参加展馆、展位设计的公司寥寥无几,重要的设计还是请香港、北京企业进行。随着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广告节、汽博会等一大批展会的举办,国际设计制作理念。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引进,极大地促进了厦门广告设计、制作、印刷水平的提高。2006年以后,厦门的广告设计、礼仪等企业,如万利达经贸、契合展览等,已走出厦门走向全国,在中博会、东博会、乌洽会、北京科博会、福建6•18、5•18、漳州花博会等全国性展览活动的设计竞标中频频中标。也有不少展览服务公司直接在北京、上海、广州地等设立分公司,承接广交会、高交会等大型展会的服务业务。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会展活动不仅是商贸交易的载体,同时也是新知识、新观念的推广平台、高新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平台。从境外会展业的实践经验看,许多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创造,如电话、留声机、蒸气火车、电视机都是在展览会上首先进行推广的。我市如火如荼的光电产业的推广与发展,也是得益于台交会的推动。2002年4月台交会提出设立会光电展区,引进台湾光电产业。2003年台交会举办了“两岸携手、共同推进光电产业的发展”的论坛,两岸一大批光电权威莅会演讲交流。期间国家科技部正式授予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称号。近年来厦门的光电产业迅速发展,一大批台资光电企业落户厦门,产业集群效应开始发酵,一个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在厦门落户、生根、发展。会议展览活动不仅为厦门带来了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同时为厦门带来新的知识、新的观念。


    二、厦门会展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自一九八一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以来,厦门的经济社会建设日新月异,会展业借助投洽会的举办,乘势而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地区最为发达、最具影响力的会展中心城市。但由于开拓意识不强、区域资源挖掘整合不力,社会动员力度不够,产业主体较弱,会展业的发展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在与国内大连、青岛、南京、宁波、杭州、成都等同类城市的竞争中处于劣势。2006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会展业的发展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确定了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倡导大会展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社会动员力度,在整合利用周边产业基础上下功夫,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厦门会展业发展的优势
    根据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共识,厦门发展会展业的必备条件是:经济基础雄厚、自然环境优美、公共设施良好、会展产业链完备,以及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积极的激励机制、高效的保障机体制。应该说以上条件厦门均以具备,某些方面还走在全国的前列。


    1、经济发达、社会开放、环境优越,会展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服务业日益发达,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厦门社会开放度高,是中国东南沿海最主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外资和港、澳、台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7%,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2006年获世界银行评选的“投资环境中国大陆金牌城市”,2007年荣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陆海空交通发达,海港综合水平和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第七;
空港是国内第四大口岸机场;
陆路有铁路、高速干道连接全国,主要干线四通八达;
信息港建设力度大,全球信息通信和交换能力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自然风光独特、优美,城在海中、海在城中,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十佳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和全国文明城市,被海外誉为“海上花园”。


    2、会议、展览设施完善,国际化水平比较高。完善的会议展览设施,良好规范的服务是会展业发展的必备条件。经20多年的建设,厦门已经建起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人民会堂等一批能举办大、中、小型展览的场所,总展览面积约在10万平方米上下(会展中心—7.5万、会议中心—1万、艺术中心—1万、人民会堂—0.4万、五缘湾运动场—1万)。截至2007年底,厦门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星级酒店65家,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45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17家,高星级酒店的密度居海西之首。四、五星级酒店和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人民会堂、部分高校的会议设施完善,灯光、音响、投影、同传设备配置已达国际水平。星级宾馆的日接待能力约在3万人次,加上非星级宾馆和一小时经济圈内(泉州、漳州)的宾馆接待能力应在8万人上下,具备了举办国际超大型会议展览活动的条件。特别是通过20多年举办投洽会这样的国际水准的大型会展活动,宾馆、酒店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已日臻规范,培养了一大批国际性服务人才和队伍。


    3、品牌展会示范带动效应强劲。厦门会展活动自1985年首次举办以来,在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会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风雨洗礼,一路走来,创造了众多的品牌会展活动,带动了会展业的发展。投洽会经22年的风雨磨砺,不仅成为厦门的对外交流的第一名片,还成为“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窗口,是集中展示中国和世界市场商机的巨大平台”(吴仪语),被UFI评定为全球唯一以投资促进为主题的展会。在投洽会的带动下,成长起台交会、石材展、汽博会、佛事用品展、人居展等一批品牌展会。在上述品牌展会的影响下,我市还先后自创和申办了第四届世界合唱节、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果蔬博会、城市环保博览会、中广节、食博会、体博会、礼品展等数十个大型展会,马拉松、龙舟赛、国际钢琴赛、慈济文化节、旅游文化节陆续登台亮相,丰富了厦门会展业的内容,活跃了会展市场,使厦门会展业在中国会展界拥有了一席之地。在品牌展会的引领影响下,“大会展”观已经形成,厦门会展业的发展春天已经来临,更多的品牌会议、展览、节庆、文体赛事活动将以更为绚丽色彩装点厦门会展百花园。


    4、政府重视、社会支持、体制健全,厦门会展业跨越式发展的大环境正在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对会展业给予了重视,投巨资建设基础设施,培育会展市场,营造会展环境。1984年建成富山国际展览城,2000年建成国际会展中心,1987年创办投洽会(首届为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1997年创办台交会;
1997年5月设立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市人民政府协调办公室,1998年设立(加挂)厦门市人民政府会展协调办公室,1999年4月成立厦门市会议展览业协会,1999年底成立中国(厦门)国际投资促进中心,2000年起成立由市长挂帅的投洽会(暨大型活动)厦门市保障协调委员会,下设13个工作小组。2000年以后,市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厦门市展览业管理暂行办法》、《厦门市鼓励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试行办法》、《厦门市展览评估试行办法》、《投洽会综合保障工作规程》、《厦门市会议展览业行规行约》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以投洽会的举办为契机,建立了完整透明的会展保障体系和法制环境。创造了“小城”办大会,全市总动员,举全市之力办好大型会展活动的传统和风格。


    2007年新一届政府组成后,将区域性会展中心纳入全市发展战略。刘赐贵市长两次进行会展调研,多次对会展业的发展作出指示,加大了政府对会展业的扶持力度,倡导大会展观,强调开拓会展腹地,加强品牌培育和会展环境宣传,一个政府主导参与,行业协会牵头,企业承办的跨行业的会展业发展环境正在形成。


    (二)厦门会展业发展的不足
    1、产业基础薄弱、经济腹地小,发展会展业的市场条件不足。改革开放以前,两岸军事对峙,福建地处前线,厦门更是对台斗争前哨,工业投入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后,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快速形成像珠三角和长三角那样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企业没有形成多领域的产业群,产业集聚度低,支撑会展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厦门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厦门毕竟只是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在沿海几个同类城市(包括大连、青岛、宁波、深圳等)中,厦门的经济总量是最小的。由于交通不便,厦门的经济腹地有限,辐射力不足。厦门经济的辐射范围主要还是闽南三角地区,而闽南地区的经济总量尚不足深圳一个市。经济规模和腹地使厦门发展会展业的市场条件先天不足。由于以上原因,加之会展中心建成后,没有像深圳、大连、杭州、昆明等地一样施行低价位战略,没能抓住一些全国性巡回式展览活动在全国各地寻找固定举办地的机遇。因此,厦门会展业中展览市场发展缓慢。


    2、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不够明确。1999年举办“厦门国际会展经济研讨会”时,我们曾经根据当时的国内外竞争态势,提出“周周有小展、每月有中展、季季有大展”的目标。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目标已经不能引领厦门会展业的发展,因此,制订新的、明确的会展业发展目标就成为新时期会展业发展的任务。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厦门建成“区域性会展中心”,这个目标定位明确了厦门市会展业的发展方向,但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还应该对此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因为“区域性”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是闽南三角区,还是闽台地区?是中国沿海地区,还是亚太地区?有待于明确,更有待于量化。应该将最终发展目标设定为亚太地区会展名城或国际会展名城,同时对年展览场次、面积、会议场次、人数,文体赛事和节庆数逐一量化,任务按行业分解,否则“区域性会展中心”的目标将是一个虚拟的概念。


    3、会展主体不发达,社会动员力度不够。会展业的发展,还有赖于会展主体的发达和广泛的社会动员力。所谓会展主体是指专业从事展览策划、组织和承办的机构。经过20多年的市场培育和产业发展,厦门会展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了专业的策划、承办、任务分包和展会服务队伍,但会展主体还不够发达。目前在厦门注册的以会展冠名的企业240多家,但从事策划、组织和承办展会活动的企业仅有10来家。这10家左右的企业和机构中小企业多、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投促中心作为投洽会和台交会的承办机构,虽然积累了丰富的办展办会经验,人才多、实力雄厚,但体制、机制又束缚了它的发展空间。此外,目前厦门会展业社会动员力度也不够。一些号召力强、渠道多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没有被纳入会展业的体系,发展会展业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目前厦门50多个委办局中仅有10家主、承办会展活动,数百个行业协会中举办会展活动的更是寥寥无几,一些大型企业对会展业这一新兴产业重视不够,投入少。因此,造成了目前厦门会展业主体弱的局面,影响了会展业的快速增长。


    4、开拓意识不强,周边区域产业基础利用不够。厦门虽然地域小、人口少、会展产业基础弱,但改革开放以来,其周边地区形成了无数的产业集群,则没有很好地利用。泉州地区的服装、鞋帽、石材、陶瓷、茶业、雕塑、汽车配件、工程机械、水暖等,漳州地区的花卉、家具、钟表、食品等,还有粤东、浙南、江西的中小企业群,都应该成为厦门的发展会展的产业基础。像石材展,经八年的经营与开拓周边产业基础,已成长全球第三大、亚洲第一大专业展会。因此,开拓意识不强,周边产业基础挖掘利用不够成为厦门展览题材少规模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5、高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举办国际性会议的氛围没有形成。会展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多。厦门目前虽然有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这样一些国际性的展览,举办过国际投资论坛、中国加勒比合作论坛、第四届国际制造工程与管理会议、国际控制与自动化年会、国际龙奖年会等国际性会议,但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相比,国际性会议则少之又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的作用发挥不够,资源没有很好的挖掘。


    目前厦门以厦门大学领衔的高等院校有20多家,国家驻厦科研机构10多家,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有40家在厦设立分支机构,这些机构与境外大学、学术机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有密切的联系,信息灵、影响力强,若由这些机构推荐和申办相关国际性会议,对厦门会展业的发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调动和发挥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的积极性,将是厦门建设“会展中心”城市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厦门会展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如何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厦门建成“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是摆在厦门会展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全国各地政府都在重视和推动会展业发展,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厦门会展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据2008《中国会展》发布的信息 ,2007年全国226个规模以上 (30000平方米为计算标准)。展会,厦门有5个,占2.2%;
在全国49个会展城市中,厦门的展览面积总量排在第21位。根据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健民分析,全国各地的展馆热、会展经济热,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在未来必定有一些展馆被淘汰。因此,会展界要有危机意识。为进一步提升厦门会展业的发展速度,扩大会展份额,现提出九条建议与业界商榷,供政府参考。


    (一)明确会展业定位与发展目标。


    市委、市政府把厦门定位为“区域性会展中心”。窃以为,有关部门还应进一步明确“区域性”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将会展业的目标定位具体化。因为定义模糊,致使目标也不够明确,动力更显不足。如果定位太低则没有动力,目标太高又可能失去信心。因此,要发展会展这一新兴的无污染的朝阳产业,制订明的目标是首要的。建议将厦门会展业的发展设定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目标段。近期的目标——是利用2-3年的时间,把厦门打造成闽台暨两岸地区会展中心,在展览场次、面积、会议场次、人数、节庆、赛事活动数量上都应名列头筹;
中期目标——把厦门建成全国沿海地区会展中心城市,用5-8年的时间,会展的各项指标应在全国二类会展城市中名列前茅;
远期目标——将厦门建成亚太地区会展名城(国际会展名城),用10-15年的时间来精心打造和培育。


    (二)树立大会展观。


    1、拓宽视野,树立大会展观,扩大业态范围。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观点,应将会议、展览、文体赛事、节庆活动全部纳入会展范畴,扩大会展产业涵盖度,创办、申办品牌展会活动,加大社会参与度,提升厦门会展业的综合竞争力。


    2、扬长补短,加大会议业的产业份额。展会并举应是厦门会展业发展的方向。厦门举办展览活动因地域窄、产业弱、腹地小,有先天性不足,展览的题材策划、项目培育难度大。但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通信发达、高星级酒店林立、国际联络渠道多、服务规范、发展会议业则是得天独厚。因此通过推动会议活动的举办,则能达到以长补短的目的。今后推动申办、承揽国际性和全国性会议应是发展会展业的重点。同时还应根据闽南文化特色,策划举办一些节庆活动,通过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国际龙舟赛、国际钢琴赛等文体赛事活动,丰富会展的内容,快速扩大会展经济份额,形成集聚效应。


    3、走出厦门、扩大腹地,把闽南和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纳入厦门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和腹地。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的发展,当好龙头、当好窗口。


    (三)明确会展主体,培育厦门会展业的“航空母舰”。


    厦门这些年来会展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展主体不发达。主要表现是经济实力弱、人才缺、可供利用的资源少。目前,在厦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会展公司有240多家,但真正承办大型展览,包括承办会议、节庆、文体赛事活动的不超过20家,也就是说这近20家机构、企业才是展会的主体。但像金泓信这样实力强、体制灵活的主体则很少。因此培育厦门会展的“航空母舰”则是近期会展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建议一,给中国(厦门)国际投资促进中心以灵活运作机制、提高人员待遇,在办好投洽会、台交会两会外再承办和培育一至两个展会,使其在二至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厦门展会的第一品牌承办机构;
建议二,赋予贸促会办展任务,发挥其人才多,对外联络渠道多的优势。使其成为组织来华展的重要力量;
建议三,市政府动员部分有实力的国有(如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国贸、夏商等)、民营企业利用其资金和产业优势,组织会展机构,增强全市会展主体实力;
建议四,会展中心则应以雄厚的基础开展与境外的合作,与海外展览机构共同举办国际性展览活动,申办国内巡回展,并促使其在厦门落户。厦门能有五、六家像投促中心、金泓信这样的展览“航空母舰”,“国际会展名城”桂冠指日可待。


    (四)制订、完善优惠政策,扶持会展主体及潜力展会成长。


    会展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基本体大都比较弱小,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放水养鱼,而不是竭泽而渔。我们认为,政府应采取七大措施,健全和完善优惠政策,促进会展主体成长。一是降低展览业的奖励门槛,由300个展位起降为200个展位起奖励;
二是延长奖励时间,由原先的3年延长至6年;
三是尽快出台会议奖励政策和评估办法,设立会议活动奖励基金;
四是参照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对会议展览主办、承办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五是展馆让利,降低收费标准,促进全国性巡回展落户厦门或在厦门举办,展馆损失由国际会展酒店赢利补或政府财政补;
六是加强人才培训,设立人才培训基金,开设会展业务培训班,同时每年选派一批会展单位骨干人员出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七是政府统一对全市展会活动、展会场馆、展会政策和环境进行宣传,提高厦门会展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五)开展品牌展会评选、表彰活动,带动厦门会展业整体水平提升。


    1、尽快启动品牌展会评选、表彰活动,对全市品牌展会、品牌展会主承办单位、展会场所、优质服务单位进行表彰,营造会展业发展氛围,提升整体水平。


    2、编制2007-2008厦门会展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结合评选表彰活动,将厦门会展政策、会展论文、会展活动、会展企业、会展场所、会展教育等辑纳成册,以蓝皮书的形式对外发布,使其成为厦门会展宣传的重要依据,推动会展业良性发展。


    3、举办“厦门国际会展经济论坛”。结合2007-2008年度品牌表彰大会的举行,举办“厦门国际会展经济论坛”,邀请境内外会展专家,特别是主办全国性巡回展活动的全国性商协会负责人莅会演讲,求得“一石三鸟”之功效。一是对厦门会展人才进行辅导培训,加强中外交流、开拓国际视野,提升整体会展水平;
二是让境内外会展专家、会展项目负责人了解厦门的会展政策、会展环境,邀请其将成熟的会展活动安排在厦门举办,扩大厦门会展的规模和份额;
三是通过举办论坛,邀请周边地区行业协会负责人与会、挖掘和利用周边产业资源,将中央赋予厦门特区的功能延深辐射。


    (六)加大动员和宣传力度,将市委、市政府发展会展业的决策变成社会的共识。


    中国现阶段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但体制的变革仍然滞后,行业的管辖权、指导权仍然在政府部门。因此,会展经济的培育期,行政介入会展、推动会展成了各地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厦门主办会展活动的政府部门仅有10家左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想完成把厦门建成“区域性会展中心”的目标。加快厦门会展业的发展步伐,必须调动和发挥好四个作用。一是政府部门的作用。市政府应鼓励各委、办、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其与中央、省及境外的联络渠道,引导、策划和参与组织全国性、国际性会展活动。使行政部门成为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二是发挥好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将政府的决策广为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形成社会共识,形成合力,完善会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组织会员单位举办相应的专业会展活动,创造新的会展品牌。石材展、汽博会等均是发挥了行业协会的作用才得以成功;
四是发挥好会展企业的作用,通过扶持和表彰,调动会展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其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企业创品牌的主动性,开发和经营更多的会展项目。只有形成社会共识,把政府的决策变成社会相关行业的行动,政府的决策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七)支持会展协会的建设,发挥会展协会的桥梁作用。


    会展业在厦门是一个重要的产业,但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当然更是一个主体弱小的产业。近几年来会展协会在沟通政府与企业、推动会展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的生存目前还有较大的困难,其行业协调、推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和力度还有待于开发与提升,建议政府从四个方面给予支持:一是赋予其一些职能与任务,除会展评估、统计外,再赋予其会展备案预审、协调、统一对外宣传、课题调研、人才培训、资质认证、品牌评选等任务;
二是支持其联合高校成立“海峡两岸会展经济研究会”,复刊“海峡会展”(原名会议与展览),加强会展理论与学术研讨,加强对外交流,把会刊办成宣传厦门会展政策、会展环境、会展项目的重要载体;
三是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其举办研讨会、培训会,派员讲解会展政策,协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协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四是支持和指导协会完善游戏规则,促进行业良性竞争、良性发展。


    (八)引进国际办展机构和成熟的展会,提高厦门展会的国际化水平。


    一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对其展会的国际化水平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过来,展会的国际化水平能带动和促进城市的国际化水平。1987年举办第一届福建投洽会时,只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自2002年以后,每年参加投洽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100个以上,参展国家和地区都在40个国家和地区以上。展会的举办同时带动了外资和高新技术的进入。截止2006年底,厦门的外资企业2274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40家在厦投资76个项目),外资总额达112.51亿美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0.9%,点全市税收的41.8%,成为厦门经济发展主力军。2007年,全国海外(含港澳台)展览企业参与主办、主导的展会有34个,有17个在华独资企业,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有境外展览公司常驻办展。因此,引进国际办展机构和项目已经成为厦门会展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厦门会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关部门应该推动展馆与境外机构的合作,贸发局、贸促会、投促中心应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展览机构的合作,引进诸如APEC会议、国际商会年会、国际引航员大会、国际龙奖年会这样的会议展览活动,塑造国际会议中心的形象,鼓励会展企业加入UFI、ICCA等国际会议和展览组织,分享国际会展行业的成果,以加快厦门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


    (九)发挥区位优势,鼓励和支持涉台会展活动的发展。


    闽台自古一家,血浓于水,厦金一衣带水,鸡犬之声相闻。两岸“三通”直航后,厦门将成为两岸最为便捷的海空直航点。厦门在发展两岸关系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在一次报告中说:“两岸交流合作的重头戏在厦门”。两岸会展业的合作也应成为厦门会展活动的特色。投洽会、台交会、汽博会、文博会、龙舟赛、慈济文化节都有强烈的两岸印记,在海内外形成了很好的影响。厦门应能抓住两岸交流的机遇,积极推动开辟厦金、厦澎一日、两日游,为厦门会展业发展创造新的契机。引导和支持两岸业者的合作,共同在厦举办展会活动,将是厦门会展业的特色与亮点,也将是在全国会展城市竞争中的一张王牌。


    厦门会展业已经迈开了跨越式发展的脚步,选择是正确的,前途也是光明的,但其困难和障碍也是客观的,借用屈原话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经过业界人士的努力探索。“亚太会展名城”——国际会展名城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厦门市会议展览协会会长 郑  智
    厦门市会议展览协会理事 曾文利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篇2】城市会展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以及工业产业发展带来的世界环境的变化越加明显。尤其是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开发,例如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等气候灾难的出现以及能源枯竭等问题,使得世界人民逐渐增加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将“开发新能源,支持节能环保”作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发展战略。企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应运而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世界上很多企业也开始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中,以海尔集团和丰田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尝试,给国内外的企业以借鉴。但不得不说的是,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我国企业案例——中国海尔集团

1 案例描述

海尔空调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并成功推出了自己的无氟变频空调产品。如今海尔又推出整套绿色家电,并形成了模块化的基地生产线,以新成立的低碳产业链和无氟变频空调推广联盟引领着家电行业的低碳经济潮流。

目前,海尔无氟变频空调不仅实现了绿色环保,还彻底解决了行业内空调制冷制热慢、效率低的问题。现如今,海尔无氟变频空调能够2分钟速热、1分钟速冷、-20℃超低温启动,能效比更是高达6.91,运行24小时比普通变频空调省电5.2度,相当于94支11瓦节能灯5小时照明量,也相当于每天少向大气排放4公斤的二氧化碳。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到2007年,海尔节能冰箱又提前达到最新能效标准。新的1级能效标准比过去的1级能效标准平均节能还要低25%,比普通冰箱节能50%。

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Euromonitor(欧洲商情市场调研公司)2009年底最新发布的全球家用电器市场调查结果:海尔品牌在大型白色家用电器市场占有率为5.1%,居全球第1;
同时,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分别以10.4%与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排名第1.由于在低碳领域节能环保方面的贡献,在倡导“绿色、低碳”理念的上海世博上,海尔更是成为世博会无氟变频空调唯一指定产品。目前在欧洲市场,海尔无氟变频空调已经牢牢占据了市场份额第l的位置。在欧洲,获得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多国政府100欧元的补贴;
与此同时,海尔节能冰箱还获得澳洲、新加坡、韩国等最高五星级能效标准。海尔以“环保、绿色”为发展理念,为消费者创造绿色、低碳生活,加深消费者的环保理念,提高生活质量。

2 案例解释

海尔空调在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为社会及消费者实施低碳并全面开发无氟变频环保产品,迎合了宏观社会环境,真正做到了用低碳的方式做企业,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期间,海尔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

(1)供应链管理。据了解,海尔联合8家供应商加盟,包括三菱、霍尼韦尔、金龙、三花、菱电、松下、台达、瑞萨等,共同组建了全球首条“无氟变频空调低碳产业链”。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海尔从源头做起,整合供应链,选择高效益、低耗能的供应商,通过与其共同协作,确立共同目标,确保本企业原材料成本最优、质量最好、耗能最低的同时电保证了供应商的有利可赚,进而使双方效益达到均衡,实现了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海尔在加工制造环节紧扣“环保、节能”这一目标,实行“即供即需”模式,即订单生产的又一种创新管理模式。海尔公司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进行组织生产,降低存货水平。在电器生产制造阶段,海尔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与研发力度,掌握了世界领先的绿色家电核心技术,成为本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在销售方面,海尔以“绿色推广”为销售理念,迎合政府政策,以低碳、环保为出发点,创造绿色消费。采取“即供即需”模式,使海尔随时掌握市场需求;
采取订单生产,同时降低了库存成本,更重要的是为消费者创造出与自身相适应的产品,从而迎合了广大需求,迅速占领电器市场。海尔通过推出“海尔低碳家电购物节活动”,海尔整套低碳家电凭借全球领先的低碳节能技术在市内各大家电卖场销售火爆,4天销售额突破了2500万。促销活动不仅加大了绿色环保的宣传,而且为消费者带来适合的产品,进而树立了企业自身的绿色品牌形象,加深消费者对环境、低碳家电的认识,将海尔的低碳理念传输给每一个消费者,使消费者在低碳生活、低碳家电中找到了乐趣,扩大了海尔绿色环保的影响力。

海尔处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即技术与销售。从而可以看出,海尔在电器产业处于领先地位,为本企业长期的发展夯实了市场与技术基础。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海尔将企业文化进行了细分,充分证明海尔在以下几方面的自我约束与肯定。

有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有生于无,表明海尔鼓励大胆创新,大力支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生产理念与营销观念,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市场同步发展。

先谋势,后谋利——海尔的战略观。海尔为长期的发展考虑,首先打响品牌知名度,明确目标市场,确定消费群体,迎合政府政策,整合供应链条,加快企业的发展。

市场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市场——海尔的市场链。海尔以市场为导向,提出“即需即供”的销售模式,充分掌握市场消费者信息,随时进行适应化生产,既降生产低成本,也满足了消费者需求。

品牌是帆,用户为师一海尔的品牌营销。海尔通过对市场的调查以及对政府政策的了解,采取“绿色推广”的营销观念,在市场上为海尔树立了“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企业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广大认同,增加了海尔品牌价值的同时,扩大了品牌忠诚度。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国际化的海尔。海尔处在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先地位,也成为中国家电实行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典范。通过国际化经营,海尔拓宽了销售渠道,赢得了更广泛的顾客群,增加了产品的知名度。

(3)资源循环。近几年来,国内家电行业为应对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开展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工程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废旧家电回收是个很大的话题,海尔在2005年还没有实行以旧换新政策的时候,就建立了一个很大的废旧家电基地。海尔提前做这个工作,使得其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上都获得了商机,获得了中标。海尔通过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不仅赢得了广大消费群,而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了贡献。

海尔是可持续发展企业中非常成功的典型案例。海尔集团目标明确,通过大力整合供应链,不断更新和树立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管理模式,为企业更好的长期发展目标做准备。“低排放、低耗能、低污染”能够清晰表现出海尔对环境的贡献,海尔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履行低碳企业的承诺,在引领全球家电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更有利的发展。

09机电1

20090606104

万鹏飞

【篇3】城市会展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本科课程论文

题 目 塑料的利弊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学 院 工程技术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 级 2009级

学 号 222009322210169

姓 名 邓望

指 导 教 师 邱兵

成 绩

2011年10月30日

目录

摘要 3

1塑料的利弊 3

1.1常用塑料 3

1.1.1聚乙烯(PE) 3

1.1.2聚丙烯(PP) 4

1.2工程材料 4

1.2.1尼龙 4

1.2.2聚碳酸酯 5

1.3功能性塑料 6

1.3.1光导电塑料 6

1.3.2医用塑料 7

2塑料的可持续发展 8

3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塑料的利弊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邓望

指导教师:邱兵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班

摘要:塑料作为常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非常大,本文将通过对生产上常用塑料的利弊分析总结未来塑料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为人类生活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塑料 环保 可持续性发展

前言:材料作为新技术新科技开发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塑料已逐渐的广泛用于医疗、军事、航天、包装、服装、建筑等领域。塑料也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用于制备各种生活用品。塑料可谓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极大。一方面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因为其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给人类生活带来许许多多的麻烦。下面将对塑料的利弊和可持续发展作简要分析。

1塑料的利弊

1.1常用塑料

塑料是一类以天然或合成树脂为主要成分,加入各种添加剂,在一定条件(温度、压力)下,可塑制成型,且在常温下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材料。塑料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多、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年产量约占全部高分子材料的70%以上。目前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底重视。

1.1.1聚乙烯(PE) 聚乙烯是有乙烯单体聚合而成,呈白色蜡状、半透明固体,柔而韧,稍能伸长,无毒、无臭、无味,比水轻,易燃烧。聚乙烯仅由C和H两种元素组成,无极性基团,常温下对各种酸、碱不起作用,在有机溶剂中不溶解,仅发生软化膨胀,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又因为聚乙烯为非极性聚合物,吸水性很小,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因此聚乙烯可用作化工设备与贮槽的乃腐蚀涂层衬里,化工耐腐蚀管道、阀门、衬套等,以代替铜和不锈钢。聚乙烯的耐磨性能也较好,可制作小载荷的齿轮、和轴承等。在日常生活中,聚乙烯因其无臭、无味、无毒、价廉等优异性能,广泛用于制造塑料食品袋及各种食品容器如奶瓶、旅行水壶、餐具等。但聚乙烯对环境抗老化的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对热和光特别敏感,且聚乙烯不可降解,回收利用率底。过度使用将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这就限制了聚乙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使用。

1.1.2聚丙烯(PP) 聚丙烯是由丙烯单体聚合而成。聚丙烯的结构式为:,平均分子量为10万~50万,分子链为线性结构。从分子结构式和分子量可知,聚丙烯分子链上挂有许许多多的侧甲基,—CH3,使分子排列不整齐,对单键内旋转不利,使分子链的柔顺性降低,刚性增加。所以聚丙烯的强度、硬度、弹性较高,均高于聚乙烯。

聚丙烯呈白色蜡状,无毒、无嗅、无味,外观似聚乙烯,但更透明、更轻,也易燃烧。熔点165℃~170℃,耐热性较好,长期使用温度为100℃~110℃,在无外力作用的条件下,可加热到150℃仍不变形,是常用塑料中唯一能在水中煮沸并经受消毒的品种。聚丙烯的相对密度仅为0.84~0.91,能在漂在水中,是常用塑料中最轻的一种。聚丙烯分子结构中无极性基团,是优良的绝缘材料,而且化学稳定性好,在常温下能耐酸、耐碱腐蚀,吸水性低。聚丙烯还具有耐弯折的性能,甚至可以反复弯折数百万次以上而不断裂。但聚丙烯的成形收缩率大,耐磨性不高,受重力冲击易碎,低温发脆,在热氧和紫外线作用下易降解和老化。

因此聚丙烯塑料主要用于塑料硬板、绳子、硬管等。在结构材料方面可用于制作齿轮、泵叶轮、播种机槽轮、法兰、把手等。还可用于制作薄膜、纤维、耐热和耐腐蚀的管道等。在医疗方面用于制作杀菌用的容器和医疗器械。

1.2工程材料

1.2.1尼龙 尼龙的化学结构式:
从尼龙的结构式中可以看出,尼龙分子主链段单位中,含有酰胺基团、亚甲基、环状化合物基团和芳香族化合物基团。尼龙的性能与其化学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尼龙的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使其结构易发生结晶化,而且分子之间互相作用力较大,赋予尼龙以高熔点和力学性能。酰胺基是轻水基团,吸水性较大。在尼龙的化学结果中,还存在亚甲基或芳基,是尼龙具有一定的柔顺或刚性。尼龙中的亚甲基/酰胺基的比例越大,分子中氢键数越少,分子间力越小,柔性增加,吸水性越小。因此,尼龙工程塑料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电性能、耐热性和韧性,还具有良好的耐油性、耐磨性、自润滑性、耐化学药品性和成型加工行。

尼龙的外观为透明或不透明乳白或淡黄的粒料,表观角质、坚硬,制品表面有光泽。是一类半结晶性工程塑料,存在着结晶区和非结晶区。结晶度高的尼龙具有较大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热变形温度,但成型收缩大,断裂伸长较小,尼龙的吸水率比较大,酰胺键的比例越大,吸水率越高。尼龙烧焦时有羊毛或指甲味,属于自熄性塑料,透气性是其一项主要的特性,尼龙对氧气等气体的透过率小,因此具有优良的阻隔性,是食品保鲜包装的优良材料。

在尼龙分子主链的重复单元中,含有极性酰胺基团,能形成分子间的氢键,具有结晶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大,因此,尼龙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弹性模量。机械强度和弹性模量随着尼龙主链亚甲基的增加而下降,冲击强度增加。室温下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但随温度和湿度的升高,拉伸强度急剧下降,冲击强度则明显提高。尼龙的耐疲劳性较好,耐摩擦性和耐磨损性优良,但抗蠕变性能较差,不适于制造紧密的受力制品,且热变形温度不高,一般为50℃~70℃。特别的,在尼龙的分子主链中,酰胺基是亲水基团,使尼龙具有吸水性。尼龙吸水后将导致其力学性能下降。

尼龙耐化学稳定性优良,可耐大部分有机溶剂,其耐油性突出,已成为汽车油管的首选材料。但是尼龙的耐酸碱盐性不好,可导致溶胀。尼龙的耐光性也不好,在阳光下强度会迅速下降而变脆,因而不可用于户外。

1.2.2聚碳酸酯 聚碳酸酯(PC)是由二苯基丙烷、碳酸酯基和醚键缩聚而成,其分子结构式为:

从聚碳酸酯的分子结构上看,由于主链上带有苯环,限制了分子链的柔顺性,而呈现刚性。同时碳酸酯基团是极性基团,增加了分子间的作用力,空间位阻增加,更增加了大分子的刚性。但聚碳酸酯大分子中的氧基(柔性醚键)却使链段易于绕氧基两端的单键发生内旋转,因而又增大了分子的柔顺性,使其具有相应的韧性。

碳酸酯综合性能优异,尤其是具有突出的抗冲击性、尺寸稳定性和透明性,可见光的透过率可达90%以上,优良的力学强度和电绝缘性,较宽的使用温度范围(—60~120℃),吸水性低等,是其他通用工程材料无法比拟的。聚碳酸酯的成型加工性能良好,可用注射、挤出等方法加工制成各种制品,又可用吹塑或流涎法制成薄膜,以适应各种需要。

纯聚碳酸酯树脂是一种无定形、无味、无嗅、无毒、透明的热塑性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2000~7000范围内,相对密度1.18~1.20。具有一定的耐化学腐蚀性。在常温下,它不易受酸碱腐蚀。同时具有优良的耐油性,在天然汽油中浸泡3个月或在润滑油中125℃下浸泡3个月,制品尺寸和质量基本不变化。

但是由于聚碳酸酯的非结晶性,分子间堆砌不够致密,芳香烃、氯代烃类有机溶剂能使其溶胀或溶解,容易引起溶剂开裂现象。聚碳酸酯的吸水性小,不会影响制品的稳定。但是,由于分子链中大量醚键的存在,在长期处于高温高湿情况下容易引起水解、分子链断裂,最终出现制品开裂现象。

聚碳酸酯的力学性能优良,尤为突出的是它的冲击强度和尺寸稳定性,在广阔的温度范围内仍能保持较高的力学强度。聚碳酸酯的冲击强度与环境温度有关。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升到160~180℃时,聚碳酸酯冲击强度便达到最大值而趋于恒定。除此之外,聚碳酸酯还具有优良的耐蠕变性和耐热性。其缺点是耐疲劳强度和耐磨性较差,容易产生应力开裂现象。

1.3功能性塑料

1.3.1光导电塑料 光导电材料是指高分子材料在无光照时是绝缘体,而在有光照时其电导值可以增加几个数量级而变成导体。与无机光导材料相比,有机光导材料具有无毒、制作容易、光导性能好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在理想状态下,光导材料吸收一个光子后跃迁到激发态,进而发生能量转移过程,产生一个载流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载流子移动产生光电流。光电流的产生要满足光子能量大于价带与导带之间能量差的条件。对于分子型光导材料,形成光导载流子的过程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是光活性分子中的基态电子吸收光能后至激发态,产生的激发态分子有两种可能的变化,一种是通过辐射和非辐射耗散过程回到基态;
另一种是激发态分子发生离子化,形成所谓的电子-空穴对。后者对光导电过程做贡献。

第二步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空穴对发生解离,解离后的空穴或电子作为载流子可以沿电场力作用方向移动产生光电流。

光导聚合物主要分为线型共轭高分子光导材料、侧链带有大共轭结构的光导高分子材料、侧链连接芳香胺或含氮杂环的光导电材料、电子传输型材料。线型共轭高层子是重要的本征导电高分子材料,在可见光区有很高的光吸收系数,吸收光能后在分子内产生孤子、极化子和双极化子作为载流子,因此导电能力大大增加,表现出很强的光导电性质。带有大的芳香共轭结构的化合物一般都表现出较强的光导性质,将这类共轭分子连接到高分子骨架上则构成光导高分子材料。当侧链连接芳香胺或含氮杂环时,材料性能比较优异。主要有以下优点:1.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设计电子给予体和电子接受体在聚合物侧链上的比例和连接次序;
2.可以通过改变单体结构和组成,改进形成的光导电膜的机械性能;
3.可以选择具有不同电子亲和力的电子接受体参与聚合反应,使生成的光导聚合物能适应不同波长的光线。但其反应条件苛刻,必须过量使用价格较高的碘化物。

目前光导电体最主要应用于静电复印。在复印过程中,光导电体在光的控制下收集和释放电荷,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带相反电荷的油墨。除此之外,光导材料还可用于摄像机、数码相机和红外线成像设备中的电荷耦合器。利用光导电原理制备图像传感器是光电子产业的重要突破。

1.3.2医用塑料 医用高分子材料属于生物活性材料,用于人工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检查、治疗疾患等领域,对人体组织、血液不产生不良影响的以医疗为目的高分子材料。材料学对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性能要求主要有:耐生物老化、物理和力学稳定性、易于加工成型、材料易得、价格合适、便于消毒灭菌。对于长期植入的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稳定性要好。而对于暂时植入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则要求能够在确定时间内降解为无毒的单体或片断,通过吸收、代谢过程排除体外。

医学和生物学对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要求主要有:血液相容性、组织相容性、生物惰性、可生物降解性。要求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体内与血液接触后不发生凝血、溶血现象,不形成血栓。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与肌肤组织接触过程中不发生不利的刺激性反应,不发生炎症,不发生排斥反应,且没有致癌作用,不发生钙沉着。对于长期植入人体的材料必须保持自身不发生有害的化学反应和物理破外。而对于短期植入的材料则要求能在使用期过后被生物分解和吸收。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种类极多。目前以硅橡胶为代表广泛用于,整形修复,体内器官移植,皮肤移植等。解决了医学上的许多难题,对医学的突破性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但硅橡胶的最大弱点是机械强度较差。

塑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材料基础,塑料以质轻、比强度高、耐腐蚀、机械加工性能好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伴随着塑料的生产和应用的扩大,废旧塑料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即所谓的白色污染。目前处理废旧塑料的主要方法是掩埋和焚烧。有数据表明,一般塑料制品在自然界的降解周期为200年以上,这样就阻碍了土壤的透气性,是土质变坏,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塑料中的助剂会向土壤和水中渗透、迁移,进而污染大气、土质和水域等。焚烧塑料虽然课获得一些能量,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还会产生氯化氢、二噁英等有害物质,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塑料的原材料主要为不可再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导致塑料的大力发展势必会受到原材料不足的限制。因此寻找塑料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非常之重要。

2塑料的可持续发展

据调查:我国废旧塑料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相当低。每年废旧塑料的处理方法中,掩埋率占93%,焚烧率占2%,回收率仅为5%。因此废旧塑料的再生发展潜力巨大。将回收的废旧塑料通过改性后可直接利用,或者以回收塑料为基体研发新型复合材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有一种使废旧塑料能源化的回收技术就是把废旧塑料通过高温催化裂解成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体或烯烃类燃油,但是由于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导致回收的燃油价格比市场上现有的成品油价格还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并且裂解催化的效率和寿命的提高还有待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纷纷对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利用进行研究并已形成产业化,提高了对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率。聚合物循环可以分为物理循环和化学循环。物理循环是将废旧塑料经过收集、分离、提纯、干燥等程序后,加入各种助剂,重新造粒,并进行再次加工生产的过程;
化学循环是利用光、热辐射、化学试剂等使塑料降解成单体或低聚物的过程。虽然循环利用是解决废旧塑料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再生料的性能不如原始材料;
再生过程,如化学循环的代价很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有的废旧塑料杂质多,不易出去,或者各种混合材料不易分离等,这使材料回收工作存在不少困难。

除此外寻求可降解塑料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径。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光降解和生物降解。在自然条件下,太阳光是造成光降解的主要因素,高聚物的光解过程主要是在紫外光区(波长290~400nm)进行的。光降解主要是在光的作用下聚合物链发生断裂,相对分子质量降低的光化学过程。但光降解反应会使高分子材料老化、力学性能变坏,从而失去使用价值。

生物降解塑料品种众多,就目前而言,淀粉塑料产量居首位。淀粉在各种环境中都具备完全生物降解的能力;
塑料中的淀粉分子降解或灰化后,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土壤或空气产生毒害;
且淀粉是一种绿色的可再生资源,它可以从玉米、马铃薯、小麦、谷物中获取。但目前的缺点是造价太高不够经济。

3结论

由此观之,目前塑料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塑料对于环境的危害也较为严重。虽然目前已找到许多降解和再生塑料的方法,但都因其不够经济或是生产的塑料在性能方面不够优异,还有就是加工制造困难。导致这些方法的推广收到限制。所以目前寻求怎样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优异性能的塑料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研究和探索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告诉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形式严峻。为保护环境,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其中再生资源领域里废旧塑料部分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再生利用废旧塑料率达到50%,废旧塑料的处理和塑料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产业,将会有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邱兵.机械工程非金属材料第二版.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张玉龙,李萍,工程塑料改性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

[3]陈立新.焦健.蓝立文.功能塑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

[4]马如璋,蒋明华,徐祖雄.功能材料学概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5]Wegner G . Nato. Conf. Ser. , 1979, 6: 209

[6]Toru F,Shiro T,Tosiaki A ,et al. Proc. Spie.,2000

[7]赵文元,王亦军.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24

[8]林思聪.高分子科学,1993,11 (4):300

[9]张鸿志,阮籍红,冯新德.高分子学报,1995,(4):393

[10]计剑,邱永兴,俞小洁等.功能高分子学报,1995,(2):225

[11]许民,生物质-塑料复合工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2]马建标,李晨曦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20

[13]Deng X M,Xiong C D.J.Appl. Polym. Sci. ,1995,55:865

[14]石瑞,机械研究与应用.我国塑料机械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上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

[15]狄保友.新材料科技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篇4】城市会展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哈尔滨会展业发展研究

作者:张小军

作者机构:150086 哈尔滨商业大学MBA MPA教育中心;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民生周刊(学术版)

年:2013

卷:000

期:010

页码:135-136

页数: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会展业;问题;对策

摘要:本文在对会展业的基本概念做简要的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哈尔滨会展业存在的主题不明确、高素质人才缺乏及市场化程度不高三个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推荐访问:可持续发展 会展业 分析 城市会展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城市会展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