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管理心理学论文16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2 13:05:07 浏览量:

管理心理学论文第1篇论文摘要通过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发现个体在组织中的积极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是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与态度等等。本文立足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理心理学论文16篇,供大家参考。

管理心理学论文16篇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 通过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发现个体在组织中的积极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是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与态度等等。本文立足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对“参与式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笔者在学生组织中的工作经验,探讨如何将参与式管理与学生组织的建设结合起来,为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思路,更好地实现学生组织的“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 参与式管理 学生组织管理 影响因素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国际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他们不再盲从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是自主地选择道德价值和规范。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人格、地位、权利得到尊重,作为成熟的个体,他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意识的增强,向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在管理学中参与式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这种管理方法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个体心理这个微观层面来深入的剖析“参与式管理”在学生组织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参与式管理”的概念界定

参与或参与式管理意味着个体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强调每个人对自己工作任务的责任义务和主人翁意识。激励、提倡并奖励员工时刻想到以客户满意和提高企业运作水平为目标。但是在任何一种条件下,参与的管理模式并不排斥最初的外部管理和指导,去塑造和引导个人,包括教导个体如何学习自我控制。

参与式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成员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管理工作,让组织的下级成员和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这样使得成员能够感到来自管理者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选择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继而激发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参与式管理也唤起每一位成员作为“组织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组织成员因为能够参与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这种参与式管理既能对组织成员个人产生激励,又可以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二、学生组织实施参与式管理的基础

(一)组织内部成员的认同感

认同是通过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来发挥作用的,即组织成员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同时成员的思想和感受也受他人影响。

所以,认同是一种双向互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每一位刚刚进入高校的同学,选择加入的学生组织或学生团体时,都要经过一番思量,加入这个组织能否得到锻炼,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同学们选择加入某个学生组织并且在其中发挥作用,首先都是必须建立在对这个学生组织认同的基础上。个体只有对自己所在的组织加以认同,对组织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予以认同,才能产生融入这个学生组织的归属感和促进学生组织进一步发展的使命感。所以,个体参与组织的管理是基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参与式管理也会增强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与使命感,进一步加深已有的认同感。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要使成员形成参与行为,首先必须要让成员个体对学生组织以及组织的负责人产生认同感。作为学生组织负责人要获取认同,就需要展现出自己工作能力突出、富有感召的一面,使得同学们被负责人的能力所吸引,促动他们加入组织当中;通过日常工作的交流进一步突出该学生组织的理念,“工作理念”反映了该学生组织的价值观以及使命感,可以将理念以口号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口号让成员对该组织以及组织所坚持的理念产生认同和价值归属感,使成员进一步团结起来,极力发挥自己的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组织建设中,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应当充当本组织精神理念的传呈者,一个具有一定权威、值得成员信赖的管理者会使得价值观念人格化,形成开放、平易近人的管理风格。

(二)平等

马斯洛认为,组织中的平等满足人们对自尊、和安全的需要并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这都源于个体在组织中得到的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这种平等的感觉也直接影响和作用着个体的心理因素,决定参与动机和积极性。

一个平等的学生组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缓解新成员的紧张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氛围,使成员易于融入其中。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个人特质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才华,在学生组织中有些人是天生的管理者,有些人是天生的辅助者,天生的管理者似乎更有领导的能力,有号召力感染力,但在执行力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然而组织中的辅助者似乎更加沉默,但是却有着缜密的思维,遇事可以冷静地思考,执行能力强,所以二者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学生组织中所需要的人才。如果“管理型”与“辅助型”能很好的结合,就利于组织的发展。在日常的管理中无论是中层管理者还是高层管理者,都应该努力树立一种“组织是一个大家庭,所有成员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的观念,爱护每一个干事和下属。营造一种平等而温馨的组织氛围,使学生组织逐渐发展为一个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关爱的组织,发展一种“家文化”的概念,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干事们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参与式管理的进行。

(三)组织与个体发展的机会

对一个学生组织而言,如何获得长足的发展,可持续的进步?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干事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另一方面,对干事进行经验的传授,并多提供锻炼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灵活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两个方面共同进步及符合个人成长的需要也能够便于组织工作的更好开展。伴随着参与式管理的实施,干事能力的提高就变得更加重要。但需要明确的是,对于刚刚接触学生活动的一年级同学而言,经验的不足使得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疏忽,这时,组织的管理者应当将错误和问题当做促使下属进步和发展的机会来对待,耐心进行指导、传授经验,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有利于提高组织成员参与活动的能力和积极性。此外应当明确,只有组织成员的进步,才能实现组织的发展。、

三、参与式管理的心理因素分析

作为一种行为,参与也必定受行为主体的心理特征所决定和影响。参与行为主要是受个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以及激励等因素的直接作用和影响。下面笔者就运用这些管理心理学中基本的概念来解析参与式管理的作用。

(一)需要与动机

依据心理学界的定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所以,需要产生于个体对某种事物或目标渴望或要求,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那么其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但是需要并非如此的简单,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要求, 学生加入各种学生组织是一种对于“自我实现”的要求。在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就是由于干事们有着主动参与组织管理,提高自身能力以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满足下属的这些需要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满足了干事“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推动力”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高校中同学们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开始追求社会性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加入各色的学生组织,他们迫切的希望通过在组织中的锻炼提升个人能力,增长才干、挖掘自身的潜力,如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对干事们这种强烈的需要不予重视、支持和鼓励的话,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很难实现,会挫伤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相反,如果管理者队成员这种参与愿望做出积极的回应,并予以支持,那么这种参与的愿望就会被转化为参与的动机,和一种行动力。

(二)态度与价值观

态度决定着个体的参与行为和参与程度。

由于个体所处的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每个人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也不同。在学生组织中,有的成员对于参与管理的态度是积极的,有时成员则可能是被动的,服从他人制定的规范。组织内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由成员对组织的认识和主观评价决定的。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需要通过塑造学生组织的良好形象,来来获得同学们的认可,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组织;营造开放、平易近人的组织氛围,有助于增强成员对该组织的认同感,一般而言,多是大学三年级的同学在学生组织中担任管理者的职位,他们可以用自身丰富的经验来帮助干事们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到不仅是工作中的上下属的关系,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学生组织中干事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对其参与行为都有这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着两个重要的因素呢?笔者认为要改变干事对于组织的态度,就必须要使干事的价值观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念实现统一。对于高校中的学生组织而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宗旨,是贯穿着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的组织。任何一个学生组织的正常运转都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基本前提。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本组织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组织中每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地体现,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的价值观实质是以组织中每位成员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站在干事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能够强化干事们对组织的认同并且鼓励参与行为,激发干事们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四、结语

通过对学生组织中实施参与式管理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适当地参与可以确保成员个体在组织中能够体现自我的价值,通过赋予干事们一定的自主权利来激发他们不断地进取,以达到学生组织存在的真正目的即“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调动成员进行管理的学生组织会更加具有活力,能够实现组织与干事的双赢。

总结:希望高等教育论文:浅谈立足管理心理学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帮助。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2篇

管理心理学是在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的邊缘上发展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是一门邊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本文简述了管理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一、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邊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

二、中国古代的管理心理学

1 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认为朴素是人的本性,重视满足合理的需要,人的需要不能无限制的满足,应因势利导,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提出通过社会环境的治理来控制人的贪婪欲求。道家的“无为”指顺应自然,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道家的“有无相生”、“有生于无”实际是辨证结合管理中看得见的硬件设施“有”和看不见的软件“无”,如企业文化、精神理念。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领导者的“权变”能力及人的管理。

2 《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具有系统的管理心理学思想。研究者从领导和激励的角度探讨了四个方面:人性观、激励思想、群体心理思想、领导心理思想。人性观表现在其十三篇贯穿的军事谋略,都是以对人的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激励思想主张物质刺激的激励效果:“取敌之利者,贷也”,“赏不可虚设”。也注重精神激励及“爱兵如婴”的情感式管理,提出“上下同欲者胜”及“危机激励”、“投之死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群体心理则主要是“谋求人和,合众激气”。领导心理则认为领导应具备一定的个性、智力、品质、能力等。

3 墨家的管理思想。墨家思想也包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如有“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人员甄选思想、“听其言,迹其行,查其所能”的人员考核思想、“尚贤使能”与“使各出事其能”的人员考评思想、“善人赏而暴人罚”的人员激励思想。有关研究把古代管理思想归纳为八个方面,主要包括人性论、激励心理论、人际关系论、选材心理论、用才心理论、领导心理素质论、决策心理论和经营心理论。

三、现代中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 早期引进阶段。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是从引进、翻译国外早期心理学著作开始的。1935年,陈立《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出版,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是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57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成立了劳动心理组。进入60年代,随着工业的振兴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人和机器之间的协调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但这一时期,管理心理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2 初步形成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研究正式开展。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筹建了“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其首次专业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工业心理学分为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我国管理心理学界翻译、撰写和出版了一批用于高校教学和干部培训的书籍。1985年始,我国学者陆续出版自己的管理心理学著作,使得我国除了对“管理心理学”的一般引进之外,开始注重本国国情和利用各自的研究优势。1985年我国还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为管理心理学发展进一步奠定了群众基础。

3 迅速发展阶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徐联仓、凌文辁就在国内首先采用问卷法,对有关员工思想状况与激励因素的调查。1982年,王重鸣开展了关于工作动机的现场研究。80年代中期,有关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的研究开始成为管理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徐联仓等(1985、19861修订了PM调查表,使之成为一种评估领导素质及管理状况的有效工具。1987年凌文辁等又发展了CPM量表。此外,吴谅谅(1986)等也开展了有关企业管理干部职务分析和测评的研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管理干部事业心等30种基本素质进行了测评,为干部选拔和晋升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测评结果。80年代后期,管理心理学家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组织发展与新技术变革的研究。进入90年代后,跨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文化与战略管理成了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关键课题。同时,激励方法、人员的测评、选拔和评价成为新的研究和应用热点领域。1991年俞文钊提出了“激励的激励与去激励连续带模型”;
同年,凌文辁等还开展了领导概念的内隐理论研究。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管理心理学研究不断完善,研究方向日趋多样,与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影响也逐渐扩大到国外。

目前,我国管理心理学家已跻身国际应用心理联合会,主持并参与了一些重要的管理心理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在国际管理心理学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也在管理科学内部专门设立“管理心理”这一项。该会发布的《21世纪心理学重点学科发展纲要》中已将“管理心理学”列入其中。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心理学发展纲要》中已将《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开发》列为五项心理学重点发展学科之一。在应用方面,管理心理学已大量运用于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干部选拔、管理决策、科技创新体系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航天员的模拟培训等前沿问题上,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近年来,我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领导能力的评价和选拔;
员工——职务——组织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
文化和社会变迁中的组织能力。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3篇

摘要:

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为人和其内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随着国家政策改革的持续深化,使得各大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变随其管理水平逐渐加强,这时新型管理模式应时而生且被应用于企业管理模式中,打破了传统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瓶颈期,同时也有效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应该说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人力资源管理可推进企业发展,其间重要性一直被人们认可。1990年之后,人力资源管理相应理论成熟及发展快速,社会各界也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综合管理工作的充分结合可有效提升综合管理能力,这也是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2.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可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运转,利用科学合理的劳动力资源组织,协调其间劳动力和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使得各方面资源充分应用,且发挥其最大功能。再者,人力资源管理可有效提升企业职业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企业应着眼于员工需求而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员工亦能积极地展开工作,以更高的热情及激情投入工作,发挥自身最大能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亦可促进企业现代化综合管理制度构建,优秀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人力资源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培养优秀人力资源,以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及职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亦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可谓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及源泉,对职员更具向导力、凝聚力和激励性,可降低管理成本及企业各项运营风险。

二、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应用。这有助于职员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可充分调动职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职员各层面水平。这样亦可适应职员物质性需求,且尊重职员自我价值实现要求,达到职员为企业服务动机的激发,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性目标。2.精神调节方面应用。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优势,务必具备自身核心影响力,应注重职员工作积极性的引导,从而达到企业战略性目标,同时应激励职员对工作的热情及积极性。心理学家认为,人于早期活动中价值观已然固定,其对事物均带有显著的倾向性,往往善于接受符合自身价值观念的事物。所以管理时应注重给职员提供足够的心理调适时间及空间,引导职员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也有助于其自身心理矫正,增强信念化理论教育,从而突破陈旧思想,以促使职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具备时代精神。3.工资激励方面应用。人是需求动物,若是人处于某种需求中,则会经过自身努力达到自身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则转为具体目标。职员找到目标则极易形成经过奋斗实现目标的潜在性动机,从而产生及实现目标步调一致的行为。若按照职员个人绩效给出对应薪酬奖励,则该时期需求之后极易激发职员更高需求,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确定新目标,且为其努力,这样可达到企业、职员双赢格局。4.职员帮助计划应用。企业职员帮助计划主要是指为职员设置整套心理援助,加上长时间精神福利支持项目。经过心理医生对职员的现状,帮助职员处理工作方面的压力及消极情绪等,同时提供心理咨询,确保职员各方面工作可有序开展。定期展开健康生活培训教育,注重职员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采用这些系列化组织及计划等策略提升企业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组织氛围。

三、企业应用心理学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结合心理学方式可充分改变企业管理现状,促使企业健康且有序发展,心理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具体管理中,则企业应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升,着眼于公平、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创设,以便调动职员工作热情,激发职员工作积极性,使得职员时刻注意企业利益;
并且,应注重职员心理管理,因市场经济的大力冲击,很多企业效益不好而进行裁员及降薪,该项策略严重打击了职员工作热情及积极性,因此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务必注重职员心理管理,换位思考,注重职员角度进行问题思考,这样可将心理学充分融入企业职员管理中。

四、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诸多,但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充分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效率,由于心理学理论及其对应实践逐渐增多,开始被现代化企业广泛关注及应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企业领导者应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这样才可有效掌握企业发展总体趋势。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概述,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着眼于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提出企业应用心理学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以期提升管理心理学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4篇

激励是管理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每个人都需要激励,需要自我激励,也需要得到来自同事、群体、组织和领导方面的激励;
作为组织的领导者或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就更需要激励全体的组织成员。如何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不断努力,是任何一个管理者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不论管理者自己多么优秀,个人多么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使全体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和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一个组织的成功,不是个人的努力而得来的,是大家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如果部分组织成员与组织脱离,对组织部负责、懒散,则会拖累组织的其他组织成员,领导者或管理者就应该正确处理好组织成员内部的问题,积极调动每一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把全体组织成员整合起来为组织做贡献。这个时候,激励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激励在管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激励,顾名思义就是激发、鼓励之意。而在心理学方面的意思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就是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现在就从管理心理学方面来进一步认识激励。人的动机是需要经过刺激激发的,通过激发,人产生一种内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而起到激发作用的就是激励。人们在面对工作时,每天都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的头脑都被固定住了,已经变得很厌烦,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及积极性。这样,领导者或管理者就不能让员工们继续这样下去,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是人们面对工作任务时一种持续主动、自觉的心理状态,它通过积极、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家奥格登在1963年做了一项“警觉性实验”用来说明激励的作用。他通过调节光源的发光强度,记录被试辨别光强度变化的感觉以测定其警觉性。在实验中,人员被分成四组,A组不施加任何激励;
B组被告知:你们是经过挑选的,是具有很强的觉察能力的,现在要试验出哪一位觉察能力最强;
C组被告知:你们这个组要同另一组比赛,看哪一组成绩好;
D组每出现一次错误罚钱一角,每次无误奖励五分钱。实验的结果显示:经过激烈的行为和为经过激烈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未经过激励的小组A组,其行为误差次数是通过精神激励小组B组的三倍;
物质激励小组D组比A组减少一半的误差,这说明激励方式不同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个实验就可以充分地说明激励的功能与作用,其功能与作用就可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吸引和保持人才。

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支柱,如果企业的支柱都没有了,那这个企业就要倒闭了, 要吸引和保持更多的人才就要通过激励手段来吸引人才不外流。美国就特别重视运用激励吸引人才。为了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才,美国不惜使用支付高酬金、创造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激励方法。

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

组织中员工的工作绩效既与他们的能力有关,也与对他们的激励水平有关,用公式表示就是绩效=能力*激励。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干劲并使之有工作的坚韧性,为实现目标而进行不懈的努力,还可以充分发挥人的因素,挖掘人的潜能,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三、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工作的动力,我们经常说,所事情要对它产生兴趣才能做得好,如果你对它本来就觉得厌烦,那该工作就很难做好。兴趣是影响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激励,人对工作产生稳定而浓厚的兴趣,使人对工作产生高度的注意力、敏感性,形成对自身职业的偏爱。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从事现代化建设,进行着各项改革。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各项措施,按其是指来说就是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一个有效的激励手段必须是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客观规律的;
反之,不符合人类心理活动客观规律模式的激励措施就不会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全部照搬西方的激励理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寻找和建立能理解和指导我国社会现实的理论模式,以指导各级管理人员,在面临这一课题时,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理论来源于实践,我们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解决我国企业事业单位中的激励问题。

中国传统的激励模式是儒家的典范激励模式,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人是依循规范、按照自己的各种角色、举止得当的人。大部分人可能学的不够好,不能灵活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机械行事。相对于典范他们有所欠缺,但是仍不愧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是在群体生活中从容自得,举止得当,如果十分成功本身就成为典范,如果不那么成功,也要不断的向典范学习,这种学习是自发的,自愿的。这种激励模式适用于社会构成相对简单的封闭的小群体,只有限于这一范围,这种个人权威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那时的管理者为了能够说服被管理者首先必须建立忠实的代理人形象,这种明君和贤臣的形象就是公仆的基础,所以公仆形象几乎是中国激励观念的宿命,而且在国有企业中激励好几代中国人。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公仆的职能,公仆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以公仆方式出现的典范激励不再令人信服,于是转向以理性人为人性基础的个人主义激励方式。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国组织而言不可能完全的采用个人主义的激励措施以达到创新的目的。个人主义首先使得管理者个人变成了喻于利的小人,那么他对环境的判断有多少是合乎组织利益的自然让组织成员担心。只有在群体主义的组织中存在公开论辩的公共领域,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才不会被神话。所以我们只有在群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相互协调中才能为组织的长期生存找到基础。但是我国现在很多企业的激励制度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激励机制单一,对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理解;
薪酬结构不合理,缺乏一致性;
考核机制、评定手段不够完善。那么我国就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形成良好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

中小企业的薪酬是最为敏感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强有力工具。它是员工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之一。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当务之急。尽管有些企业的薪酬水平较高,但如果缺少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会适得其反。因此,公司在设计薪酬时要注意薪酬的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保证薪酬对外有一定的竞争力,对内能够解决员工的公平感,并且一定要与绩效挂钩,保证按时发放不随意拖欠员工工资。

二、奖励制度的设计。

激励并不是完全的依靠金钱,然而激励制度的建立与金钱却是同样的重要。所以,奖励也不是单纯的只有金钱的奖励。其实,所有奖励的基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有竞争力的优势。为了做到这点,奖励手段必须以员工的需要和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奖励的方式也应该适合企业员工的现状。如:奖励的价值和数量、奖励的时间、奖励的公平性和对奖励的喜爱等,这些的公平性要由公平的考核制度来决定。

三、将激励机制制度化,防止人才的流失。

大量的中小企业员工为企业走出困境立下赫赫头功,但中小企业主却推却,甚至不愿兑付承诺,根本不按激励机制操作,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并且人才大量流失。因此必须将企业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激励机制制度化,将其写入公司章程及与员工签订的劳务合同中去,同时规定员工激励的“度”,使其接受法律的监督,保障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

总之,激励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它的本质是适时、适地、适当的给被激励者带来内心的变化,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激励一个员工必须考虑他的动机,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事情他们才真正愿意去做,主动地去做好,只有发自他们内心的事情,他们才能成为事情的主人而非奴隶。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激励员工的动机,激发员工的潜能,使员工收到激励实效的目的。

记得老师说过管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中心”。

以前一直没有过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从选修这门课一直到上完,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么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的少,但我仍对这么学科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有兴趣和想法在将来继续在这门学科上学习下去。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课程建议:由于管理心理学与我们的专业息息相关,上课激情比较高,听得也很认真,对老师的讲解,感觉也很满意,要说意见建议也是没有的。不过既然要提,那就提一点吧,希望以后上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一些,并不一定是讲课的方式。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5篇

人才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激励方式是人才管理极其重要的方式。如何通过激励优化管理方式、提升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猎人管理猎狗的故事出发,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视角,详细探讨了激励因素的理论基础以及带给企业管理者的启示,最后结合实际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互联网上有一则广为人知的猎人管理猎狗的案例。在案例中,猎人主要运用了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猎人根据管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目标,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猎狗产生持续的工作动力。

总的来看,案例中的激励又细分为几个不同层次和阶段:基本生存需要;工作绩效差别奖励;养老退休保障;股份制;人才培养计划。这则案例给管理者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不同阶段的需求,科学制订和实施激励方案,从而充分激发其个人潜能及工作动机,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目标的统一。

一、激励理论简介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人才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核心内容。具体指企业管理者采取积极的手段,引导和激发员工产生内在驱动力,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朝着组织的共同目标努力。高效的激励手段首先是奖励的内容必须是员工所最需要的东西,同时奖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呈排他性,最后激励要把握“度”,合理运用,“过多过滥”和“不痛不痒”都起不到作用。

二、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问题的重要理论之一,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文章中首次提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阶段分为五类,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逐步在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激励要差别对待、因人而异,管理者要动态掌握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二)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三种需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该理论详细阐述了实现激励的三种需要:分别是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理论指出每个个体都存在这三种需要,但不同的人对此产生的重要性明显不同。高级管理者更偏好权力需要,人际亲和者更喜欢亲和氛围需要,而成就者更追求获得成功的需要。具体来说,事业心强、有一定成就的人,偏好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需要;而对年轻人来说,成就需要与亲和需要所占比重更大一些。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要认真分析员工的需要并进行细分,从个体差异出发,针对成就、权力需要的员工,侧重于授予荣誉和提升等级;而对于合群和友谊的需求,则侧重于营造和谐氛围等措施。

(三)双因素理论

“激励保健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激励因素,另一个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能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而不会带来满意感。双因素理论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影响深远,管理者为了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要注意发挥保健因素;同时要多考虑发挥激励因素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两种因素同时起作用,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期望效价理论

期望效价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佛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首先提出。与前三种理论不同的是,佛鲁姆认为,针对不同的员工,激励的效果不同,即效用的大小决定于目标的感知效价和期望值。也就是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程度越高,所达到的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励的力量就越大。管理者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努力与成绩的关系、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需要的关系。期望效价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管理者要将每个员工内心深处的目标挖掘出来,协助他们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并逐步引导、帮助他们实现目标。员工的目标越强烈,实现愿望越迫切,责任感就越强,目标效果就越好。

(五)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教授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该理论重点研究工作酬劳与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亚当斯认为,激励制度首先要保持公平感,员工感到公平与否会直接影响其工作动机和工作热情。具体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对外具有竞争力;二是内部公平性;三是个人公平性。外部公平性和内部公平性指应参照同类外部单位或企业内部不同员工的奖励和薪酬标准,并结合自身实际,保障其所得与所付出的劳动相一致。个人公平性是指企业内部类似的员工之间,薪酬决定于其对企业的贡献程度。

(六)目标—动机理论

该理论指出,目标和动机本身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目标能把员工需要转化为工作动力,对员工行为产生内在驱动力,同时在工作中不断与既定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高效完成预定目标。心理学理论把目标称为诱因(自变量),由诱因激发动机(应变量),最后达成目标的过程便是激励全过程。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合理科学的目标,可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三、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薪酬和评价方案要科学合理

薪酬方案和绩效考评非常重要,可起到杠杆作用,有效激励员工投身于工作。因此,管理者制定目标合理与否尤为关键,应当考虑以下几点:①薪酬设计要突出绩效和技能,强调多劳多得、多才多得,按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大小制定不同的薪酬;②注重公开公平公正,避免制造矛盾,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能保持员工的心理平衡,利于团结士气、凝心聚力、融洽关系;③绩效考评体系要综合全面,要注重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表彰鼓励先进,鞭策警醒后进,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晋职晋级。

(二)激励要因人而异、动态管理

这就需要首先对员工进行分层分类,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员工的需求,并针对性地制定奖励方案。根据相关理论,不同类别的人希望得到的奖励是不同的。对于企业来说,在分类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员工需求进行细分,以采取合理的激励手段。在持续激励过程中,管理者要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员工的真正需求,才能够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实现组织和个人和谐双赢的目的 。

(三)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

双因素理论启发我们,在确保物质激励效果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把二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制定出一套合理先进的奖励方案。在精神激励中,情感关怀是精神激励的重要方式。管理者应重视员工“尊重与自我实现”的较高层次需要,实现员工的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发挥,从而给予员工荣誉感和责任感、归属感,员工才会感觉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和职业发展倾向,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与组织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员工有信心、有干劲,让员工能清楚地看到个人发展的前途,从而与企业形成互相推动、荣辱与共的关系。

(四)制定合理科学的目标

根据期望效价理论,合理的目标对员工可以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反之会打消员工积极性。因此,在设定激励目标和实施措施时应注意:首先,设置的目标要考虑到员工现有的能力,让他经过一定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其次,要考虑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综合研究制订方案;第三,要动态调整并因人而异,要及时掌握员工需求和能力的变化;第四,目标实现后要予以强化,对应有的奖励及时给予,使其保持较高的效价。

(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独特的文化,它具有凝聚人心、提升士气、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培育优秀的、有激励作用的企业文化要注意以下几点:1.企业必须掌握并尊重员工的合理诉求,以人为本,企业与员工之间应建立共荣共赢的伙伴关系;2.企业要建立并畅通与员工的信息交流渠道,采纳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群策群力,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改进公司的管理;3.企业要高度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帮助其科学规划职业发展生涯,促进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协调一致,共同成长与进步。

企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核心是对于人才的管理。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级管理者来说,让员工持续保持热情和工作态度特别重要。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目标,并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团体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感到企业在真正地关心自己、培养自己,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6篇

一、引言

在西方发达国家,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几乎都具有心理学的知识背景,而一般管理人员也都在逐渐以心理学作为管理的工具。因为对HR这份工作的好奇和向往,促使我选择了这门选修课去进一步了解它,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信息。

二、目标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因素

如果一个人看清了团队的未来发展目标,并认为随着团队目标的实现,自己可以从中分享到很多的利益,那么他就会把这个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其次,目标是一种有效的协调因素。所谓“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相互信任主要来自对事业远景目标的信心和需要,而对事业远景目标的信心则是建立在对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这种信任既包括对团队成员能力水平的相信,又包括对团队成员正直程度的相信。储户对银行信心不足,会采取“挤兑”行为。假使创业团队成员间彼此产生信任危机,也会采取短视的机会主义行为,并最终危害团队未来的事业。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利益契合都是构成有凝聚力的创业团队的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全面激发团队成员的创业精神

创业要发扬创业精神。没有创业精神的创业不会成功,也不能称之为创业。创业精神是创业团队集体的精神状态和对事业所持的态度。创业者往往不乏激情,但激情绝不是创业精神的全部,他应包括更丰富的内涵:

一是耐心和牺牲精神。牺牲精神对于创业者,只不过是基于对未来信心的投入的勇气。

二是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创业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都需要开拓精神。有人说,创业者是一群不知疲倦的登山者。

三是胸怀、气度和包容精神。创业期的条件一般比较脆弱,创业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学会包容,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才,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四、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修为

成功企业家的某些素质是先天的,如基本的品质和能力,但更多的则是后天修炼而成的,无论能力还是人格都是如此。可以说,企业的成长过程,是创业者能力不断成长和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团队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若团队的成长快于公司的成长,则团队成为公司成长的促进因素;若团队的成长滞后于公司的成长,则团队成为公司成长的阻碍因素。

处于创业期的小公司,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人修为尤为必要。提升个人修为主要指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对于领导者而言主要是加强非职务影响力、非地位影响力修炼。即大家常说的“以德服人、以能服人”。团队的整合实力是创业者最大的财富。绝大多数职业风险投资人把“宁要一流的团队二流的想法,不要一流的想法二流的团队”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有其道理的。

因为即便再天才的想法也还是具有可复制性的,而团队的整合实力却是难以复制的。从提高团队内部亲和力、凝聚力的角度讲,做到以下几点是最起码的要求:

一是尊重。尊重说白了就是拿人和事当回事儿。人们只有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彼此的技术和能力,尊重彼此对组织的全部贡献,团队共同的工作才能比这些人单独工作更有效率。团队内部的每个成员间要相互尊重,否则,一个团队将无法运行或走向解散。团队的领袖更要为团队创造一种相互尊重的基调,以确保团队成员有一种完成工作的自信心。团队的领袖不是上帝,不可以搞“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二是自律。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归因时,通常是按照以下模式进行的:行为者倾向于情境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内部归因;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消极的结果归因于情境。换句话说,人都有“委过争功”的本能。因此,树立“以责人之心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自律意识,在团队内部就显得极为必要。三是公平、公正。公平就是一碗水端平,客观地评价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要讲公平、公正,就要讲将心比心、换位考。

俗谚所谓“事怕反,理怕颠”、“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创业期要讲摆平,更要讲公平。无论公平、摆平,关键是要用心治心、以心换心。团队成员对工作只投入很少的精力,“心”没有放在工作上,是团队整合最大的失败。四是学习意识。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说,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坚持学习,跟上时代潮流,同时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那么整个团队的战斗力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会越来越弱,逐渐老化钝化、脱离时代。

五、结语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管理活动中个体、团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理念,协调组织与团体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与环境条件,改进领导与管理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组织与人员发展。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管理心理学发展至今也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因此要在实践中去将它的作用发挥出来,不断完善、创新,这是我们学习最主要的目的。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7篇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

企业管理;
管理心理学;
应用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日益复杂,但实际上,企业管理也是指对人的管理,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应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对基本概念和存在问题的剖析,分析在企业管理中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热情的几点策略。

1.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管理心理学最早是闵斯特伯格以及泰勒在20世纪初共同提出的,后来经过梅奥的“霍桑实验”后,管理心理学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管理心理学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成为一门正式的、独立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管理心理学根据字面理解,主要是指心理学、管理学的交叉部分,主要是为了分析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下的各种心理活动,因此管理心理学就是为了研究、分析人们心理活动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企业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分析企业领导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心理活动,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并且分析企业决策以及行为对于企业各项生产活动造成的影响。

企业管理心理学主要应该思考以下两方面问题:

①领导决策以及行为,具体是针对团队建设问题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②研究个人的心理活动,具体研究内容时员工的薪资分配、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及选拔。管理心理学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以及指导,提高企业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

2.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只有工作人员每天都充满热情和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才可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目标。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仅仅局限于眼前短期利益,管理上缺乏超前意识,无法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很多企业在对员工的管理方面,只是考虑员工的物质需求,并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需求,这样无法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工作效率低下,降低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最后会选择跳槽,导致企业人才流动性较大,不利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笔者主要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总结了现代企业管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内部工作氛围不和谐

企业是由企业领导、管理层人员以及基层人员共同组建的一个大家庭,只有家庭内所有成员一起维持,才可以满足家庭的经营需求。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人员的人际关系对于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都有直接的联系,企业内部员工之间是否可以和睦相处,对于整个企业内部的办公环境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如果企业内部员工之间无法和谐相处,就会制造一种紧张的工作气氛,企业员工之间在工作过程中也不能很好的协调、配合,这样会大大降低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工作气氛不协调也是影响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2工作人员的自主发展空间相对较为狭窄

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为员工提供一些很好的学习机会,导致员工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不能及时更新和完善,很难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而使企业员工的业务技能相对落后,很难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而且,很多企业并没有给工作人员提供很好的升职机会,员工的发展空间也比较狭窄,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机会将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局限了员工的自主发展。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有自己的特长,企业只有全面、深入的挖掘工作人员的内在潜力,才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工作人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2.3企业内部分配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现阶段,很多企业内部管理中在员工分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分配不均问题。企业员工分配不均的原因一般主要是由于企业员工分配情况并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领导人员以及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滞后,并没有和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仍然坚持以往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创新力不足,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观念认为企业管理只需要企业可以正常运行,在短期内可以获得可观的利益即可,缺乏全局发展观念以及超前意识,这种墨守成规的观念会严重局限企业的发展。其次,现代企业很多都没有制定健全的管理体制,这也是导致企业的缺乏核心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3.管理心理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3.1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企业内部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气氛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员工的心情,进而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首先应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悦的工作气氛,为此,企业员工和领导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应该做到相(下转63页)(上接61页)互信任。企业是一个大家庭,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企业中工作、生活,只有做到相互信任、彼此真诚相待、互敬互爱,才可以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当然,企业领导人员也应该充分尊重、信任员工,相信工作人员的能力,多为他们提供一些自主发挥的平台和机会,平时多和员工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有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建立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和员工之间能够融洽相处。

3.2为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

现代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一定要给员工足够的自信,为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深入、全面挖掘出员工的内在潜力,使员工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很多员工都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才可以使工作人员时刻保持工作热情,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此,企业领导者应该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每一位工作人员自身的特长、性格,为每一位员工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并且协助他们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其次,企业定期应该安排一些培训活动,组织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培训,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和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不断引进先进的思想观念以及新设备、新技术。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站在员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到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并且尽可能满足员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进而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3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创新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内部管理机制是重要的基础保障,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科学、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也会影响到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管理机制和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企业应该以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中心,在管理心理学的指导下通过管理体制帮助纠正企业员工懒散的工作习惯,使工作人员能够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并且帮助员工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才可以同时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留住人才,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4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企业应该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劳动法规等文件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内部劳动保障体系,具体包括退休制度、用工制度等。企业应该多关心工作人员的生活状况,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解除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工作人员能够安心的为企业工作,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其次,企业应该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确保员工的生活,不要让员工承担过大的经济负担,而且应该为员工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舒服的投入到工作中,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想要成功,必须企业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为此,企业应该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积极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全面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8篇

1管理心理学要义

管理心理学从管理出发,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成果与其他相关的学科成果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具体活动的规律性。它包括丰富的内容,涉及组织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与建立组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意不断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进而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组织效能为目的的学科。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各门科学独立的标志,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因而也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边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J。概括地说,管理心理学要义是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问。

2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应用价值

(1)学科特色

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又都是离不开管理的,管理是追求效能的,管理的主体是人,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发展。这就表现出这一学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涵盖性、维度和宽广的应用空间。管理心理学重视组织中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中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所有组织成员的需要,所有管理者的需要。现代化的组织处于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中,无时不在与其他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管理心理学注重与外部组织的联系,注重与外部组织人的联系,使组织在社会复杂系统中达到自适应。一个理论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
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
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管理心理学可以说具备了特色、基础和应用几方面的特征,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点,正是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一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个体、群体、组织等亟须解决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呼唤新的研究成果为之服务。需要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管理心理学发展和应用空间广阔,特色和魅力彰显。

(2)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德裔美籍思想家,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E.弗洛姆(E.Fromm)曾指出:“心理学的进步并不在于把称之为‘自然”’的领域和称之为‘精神“的领域相区分,而是从‘物质一精神’的整体上把握人。”‘‘人,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成为历代心理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开发。对于每个人来说,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是创造积极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创造力是人类巨大潜能的表现。据研究表明,用来进行心理活动的大脑容量有100亿个比特,可以装下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内容。《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是用脑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中得出如下的结论:按时计酬的员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O%~9O%。可见,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会有效地发现和开发员工的替能,提升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使组织中的人群交往和合作达到1+1>2的效能。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为开发组织中人的潜能,进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3)提升管理现代化效应。顺应经济全球化

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它同单凭个人主观臆断的管理、经验主义的管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分工协作也从组织内部、国内组织之间向跨国之间发展。跨国公司作为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是必须面对的。了解民族差异的管理者在与其他国家的人共同工作时,可以适时地调整管理风格,使组织中的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而努力工作。例如,他们知道英国人很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会避免问英国人个人问题;
而希腊人对个人问题却是可以接受的,这表明你对他感兴趣。管理心理学在发展中关注了这些新课题。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人被抽象为劳动力,并被作为与资本、土地地位等同的生产要素;
而在管理心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是基础。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心理学强调推行“顺乎人性“的管理,强调尊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增进与组织员工的感情联系;
强调各种激励机制,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需要去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强调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人尽其才;
强调民主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
强调管理是种服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顺应全球经济化,提升各类组织的管理现代化效应,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都是彰显的。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新视野

我们正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从20世纪9O年代苏联解体,到计算机网络风靡全球,从亚洲经济危机和复苏,到欧洲统一货币,跨国集团、跨国组织的跨国经营,促使全球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流动和配置的加速是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主要表现形式为跨国经营模式。一个大的企业公司往往在其他国家、地区开设子公司,如可口可乐要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跨国组织中的跨文化差异对组织中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学科研究要为时代发展服务。管理心理学在这场变革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呈现出新的研究特点。我国学者凌文辁、郑晓明等撰文概括了近20年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从个体理论向整体组织理论扩展;
在理论发展上,重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在学科体系上,更强调组织的动力学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在研究领域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框架,管理培训与发展、工作业绩评估、管理决策、组织文化、跨文化研究已成为热门领域,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视野:

其一,重视精神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的研究。激励问题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自管理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最多的领域,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及行为学派等诸多理论。进入20世纪8O年代以后,虽然很少有新的激励理论提出,但在前人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激励研究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新型的激励是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利和责任,使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管理者,进而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激荡》一书中所说,“人类正从一种饱肚子的经济走向心理经济。”当代管理思想家、英国商学院教授韩迪(C.Handy)特别提出“企业会员(membership)的概念,强调建立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心理契约。他认为,如果员工被视为企业的“工具”,无论再怎么赋予员工活力,充其量只能增进效率,而无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贡献。只有将员工看成企业的会员,给予他们决定企业未来的权利,他们才会将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连在一起。正如美国学者马斯洛等认为的那样,追求需要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追求各种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的天性。员工进入组织工作,为的就是组织能够提供机会满足需要。人,都是需要被激励的。唯有受到激励,人才有干劲,尽其所能,甚至于不眠不休。员工在组织所受到的激励,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外附激励如公司的政策和公司的管理以及待遇、工作保障等;
内滋激励如工作的认可、工作的成就、工作本身是否符合个人的能力与兴趣和发展等 J。提供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也即是物质激励一精神激励相结合。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更加重视人在组织中的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需求。

其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研究。组织文化是组织的个性,是组织的核心价值。培育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离不开组织人员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为了有利于创建一个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应该尽一切努力确保新聘用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具备更多的能力。传统的企业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而新型管理还同时强调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正在全面影响着现代组织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组织效能的发挥。在跨文化和本土化的组织文化中,全球经济化带来的组织管理中的人际交往和文化摩擦等问题,已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使现代组织更加重视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终身学习的理念已蔚然成风。在管理心理学的新视野中,把现代组织看成是学习型组织,要求员工不断获取新知,发挥知识或团队的整合效能。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高度柔性、符合人性发展的组织。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把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看作是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传统组织把人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
学习型组织则把人既看作是管理的主体,又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学习人”。美国排名前25家的企业中,几乎全部是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的。

其三,重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的领导方式转型研究。传统工业管理,往往“管理过度”而忽视对人的关注。现代组织管理需要领导方式转型,关注组织中人的发展,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描述了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五种风格,证明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最高的9.9型管理方式,是现代组织管理最有效的。现代组织与个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呼唤一种心理默契。这种心理默契,无疑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的领导方式转型的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乃管理行为之本质,文化激荡、管理创新、激励行为,乃世界进化之动力¨ 。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应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同。人是有情感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人文关怀是对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敬重。无论是领导给员工过生日,送蛋糕,还是节假日到员工家中慰问;
无论是领导的一句夸奖,还是领导轻拍一下员工的肩膀,都会给员工一种情感上的慰籍。对员工表示私下的人文关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专程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公司推销员的妻子的案例,已被收人多本教科书。

4 结语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不仅在国际视野中应用范围宽广,呈现出繁荣,也为它在中国本土的研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组织应是开放性组织,它越来越重视组织整体目标对社会进步所承载的责任。政府与现代各类组织关系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摩擦以及冲突等,为管理心理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跨国公司,也给跨国组织中异国员工管理,个体、群体、领导跨文化差异与行为等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些新课题居于经济社会这个复杂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需要跨学科研究,但它们都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密切相关,管理心理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凸显出时代意义和应用价值。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9篇

认知管理心理学是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影响公众对事物、组织或个人的看法,达到改变其行为方式,最终使公众作出有利于己方的决策。整个认知管理心理学的过程不仅是复杂的智能策划过程,而且是主体形象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扩展了公共关系学的外延,也丰富了企业管理的内涵。

一、认知管理心理学特点

认知管理心理学是内部与外部认知管理心理学的整合,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组织通过运用具体运认知管理心理学策略来获得人们以及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它的特点有:
一是目的性,采取具体的公关活动,影响人们的认知,最终获得对组织的认可。二是主动性。认知管理心理学人员与客户是合作伙伴关系,在客户策划企业目标,战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帮助客户设计切实可行的目标。三是长期性,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过程,包含认知主体,认知对象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认知的形成与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样要改变人们对某事物认知也是如此。四是艺术性,认知管理心理学没有一种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这需要认知管理心理学者拥有很高的管理技巧,认知管理心理学主体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主体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五是动态性,从事物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公众的认知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正是由于认知的这种动态性,使得企业有必要通过认知管理心理学的手段来引导公众的认知,达到使公众及员工改变行为方式,最终作出对组织有利的决策。

二、认知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随着世界经济信息化、一体化的发展,企业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有必要通过认知管理心理学来管理、传播形象。通过与竞争对手以及大众诚恳地交流沟通,使企业得到竞争对手的信任,公众的理解和尊重,最终帮助组织实现战略目标。

(二)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企业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无形资产价值首先是建立在公众对企业形象、产品形象认可、接受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正确认识和重视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部分。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常常是依赖公众对企业形象及产品认知的基础之上。认知管理心理学使企业和公眾在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与知识共享,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目的。

(三)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效率,起到指导、协调、激励、控制的作用

在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组织内部环境也在不断的进行变革,种种变化使得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与决策中需要依赖更多的信息才能完成,对管理者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沟通中,认知管理心理学有助于向员工指明企业面临的现状、问题以及战略目标,使其了解企业的困难和改革的必要性,降低在企业改革过程将会面临的阻力;
同时有助于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激励员工、增强凝聚力,提高管理效能。

三、影响认知管理心理学的因素

(一)认知动机因素对认知管理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倾向于使自身的态度与行为保持协调一致,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心理紧张感,因此个体会努力去解除这种紧张感,两个途径:改变自身态度或改变外在行为。认知管理心理学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影响公众对组织的看法,达到改变其行为方式,最终使公众作出有利于组织的决策。

(二)自我认知因素对认知管理心理学的影响

当个体面对组织时,个人的力量往往太过渺小,对于组织所能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渐渐使人们对组织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力感会使服务态度和质量有可能停滞不前甚至继续劣变。因此在认知管理心理学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对客户以及内部员工的意见予以及时、积极地反馈,耐心的解释;
当人们接受这些反馈信息之后,就会改变其对企业原有的认知,产生积极地情绪。

四、企业实施认知管理心理学需要注意的原则

(一)建立一套完整的认知管理心理学策略和机制

对客户或员工的认知管理心理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企业在管理中应重视认知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的认知管理心理学机制,运用认知管理心理学的策略处理各方关系,树立、保护企业形象,同时做到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引导员工认同企业文化,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不忽视小群体、快速反应、透明传播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企业在进行认知管理心理学过程中不能仅关注传统的公关对象,同时也要对容易被忽视的小群体的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他们可能利用互联网“草根”力量给企业带来始料未及的压力。

(三)更新传播方式、积极沟通

企业应该注重审视自己认知管理心理学战略,及时修改或添加新的内容,使企业的认知管理心理学达到与时俱进。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重视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利用好信息化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开通新的沟通渠道,例如论坛、微信、微博等传播渠道,建立并维护好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反馈渠道,重视互动媒体的动向。

(四)苦练内功、随时自检、防患于未然

危机暗藏在企业运营链的方方面面,面对危机,企业更应该做的是练好内功,随时自检,及时清除化解那些隐藏在内部的问题。企业危机管理专家林景新提到最好的危机管理策略就是诊出隐患之根,化于萌芽之中,良医治未病比巧手化重疾更重要。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10篇

把教育管理心理学运用到高校学生日常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和感召力,不仅能丰富和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而且能完善和促进高校学生的工作理论。

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心理学与教育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教育管理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有一个综合、吸收和运用的过程。综合体现在教育管理学和心理学结合部位上所进行的融合、吸收和运用,是对当代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研究成果的积极选择态度,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管理实践的需要。要完成这样复杂的工程,就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还要继承和借鉴现代管理心理理论的先进理论成果,发展和丰富教育管理心理学。

就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管理对象的过程来看,学生心理是教育管理心理的核心,教育心理首先必须研究学生内部的心理发展过程。其次,教育管理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学生既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又是教育管理的客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育管理心理学还要研究各种影响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各种因素,以便更好地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二、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

1.环境因素

(1)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新的人事制度、就业体制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让大学生们应接不暇。大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往往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甚至背道而驰,这就造成了学习和实践的冲突。另外,大学生是最具有活力和激情的青年群体,他们对社会和人生有较高的期望,对国家问题、社会问题、个人发展问题比较敏感,但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产生不满和困惑。对理想和现实怀疑,对社会现实不知所措,对自生抱负和自身能力不肯定,对成功和挫折有落差等方面的强烈冲突,使大学生产生困惑、焦虑、抑郁、甚至消沉等种种不良现象。

(2)学校因素。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康教育。培养一批批学习理论知识的高手,但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身体素质差,与激烈的学习和工作竞争环境相冲突。另外,学校教育有时与社会要求相脱离,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不相适应,学校理论教育与工作的实践脱离,造成所学与所用相冲突。

(3)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是人生的重要基石,父母及长辈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教育方法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和性格。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将所有的爱集于一个小孩身上,造成小孩形成了自私、孤僻、自我等性格。另外,对于贫困的学生而言,父母含辛茹苦,甚至举债让孩子上学,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和心理压力。自卑、自私、孤僻等与学校和社会的开放、包容、多元形成矛盾。

2.学生因素

(1)心理因素。许多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与高中阶段不同,大学提倡的是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竞争压力大,使许多学生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随着社会的开放,谈恋爱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动机也越来越复杂。一旦受挫,情绪就会受到极大影响而产生苦闷、抑郁,甚至转而报复他人等,如不能正确处理心理和感情中的种种问题,一旦产生矛盾就很容易用激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近年来有越来越多高校学生自杀的案例,时刻提醒着家长、学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身体因素。大部分学生自幼娇生惯养,生活上大都由父母照顾得周到细致,这与校园集体生活、集体伙食完全不同,造成饮食不习惯,身体体质更弱而产生焦虑,无所适从。大学生们或者埋头读书考证,或者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而无暇顾及身体锻炼,造成身体素质差与激烈竞争和学业压力要求的良好身体素质相矛盾。

(3)性格因素。如今,电脑早已普及,而网络成瘾已成为学生问题中突出的问题。长时间上网或游戏,占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时间,因而容易使性格变得孤僻,产生对社会的隔离感、悲观、沮丧等心理障碍。另外,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几代人将所有的爱集于一个小孩身上,造成小孩形成了自私、孤僻、自我等性格。部分小孩不愿与同学接触,不主动与人接触,久而久之脱离了群体。

三、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大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高校管理者应该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多种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学生管理实践中去。

1.把大学生视为社会人,而不是学习的工具,细心呵护大学生的心灵,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培养有健全心灵、健康人格的人的地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应在学生平等互信互爱的基础上进行。设置组织的目标,调动学生集体的士气。同时学生工作的管理工者在工作中要积极与班级中的非正式集体成员沟通与交流,使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的需要平衡,共同发展。

2.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大学生每个阶段的需求。

高校学生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问题,需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学生工作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大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动向和行为表现,对大学生适当可行的需求要尽量满足。并且,管理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引导学生树立高尚需求,确保学生集体积极向上。

3.心理辅导机制不仅要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中,而且要尽快健全,而不是流于形式。

大学生已成为心理疾患易发病群体,完善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工作已刻不容缓。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一对一对话或者有意识的团体活动等途径,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和人际交往的艺术,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时期。

4.建设一支业务水平够硬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当今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不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而且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出一支业务水平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帮助辅导员更好地了解自身工作的意义,体会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体验工作的光明前景,为这支队伍减少压力增加动力,保证辅导员队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更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起到维护高校稳定的积极作用,保障学校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更好地进行人文关怀和素质教育。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11篇

管理心理学是通过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及行为反应模式、探索合理的管理策略,从而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个体工作效率,最终完成团队共同目标。在现今医患矛盾突出、医生工作环境不佳的社会大环境下,如何稳定住院医师队伍、如何较好地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都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管理心理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使其在实践运用方面发挥出更现实的意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院毕业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卫生系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医生工作环境不佳的社会大环境下,不论基层医院还是大医院的一些住院医师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心理问题。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因其与培训医院之间形成的新型培训关系,而使其成为各培训医院中的特殊群体。“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面对已有政策的调整和新政策的推出能否具有积极态度,直接关系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这项医改措施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所在医院的现实效益和长远发展。本文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人文、社科、心理等多种学科理论为基础,通过研究与团队有关的个体的心理活动及行为反应模式、团队整个群体的群体结构与特征以及整个团队的行为规律,探讨运用这些规律进行预测和控制一些不利于团队整体目标的行为,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在一定可控成本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调动团队内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学科。是研究团队系统内个体与群体、团队结构、团队内个体行为对于团队整体的影响,从而预测和管理团队内个体行为,提高整个团队绩效的学科。

二、管理中的重点

古往今来,个体作为团队最基础的组成成分一直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中国古代的先哲亦充分认识到个体对于整个团队的重要性,例如:先秦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认为“兵事以民为本”;
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韩非所著《韩非子》中“凡治天下必因人情”……由此可见,个体是团队的基本成分也是最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将有助于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改善团队的工作软环境、消除懈怠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维护团队稳定发展,实现团队共同目标。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和职责

目标: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高我国临床医疗工作水平[1]。1992年卫生部发文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医院试点建立有规模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且与国际接轨引入竞争和分流机制,让毕业医学生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实际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完成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从而向全国各级医院培养、输送优秀的临床住院医师,促使住院医师由“医院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造就高水平临床医生。

职责:各试点医院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制定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政策,组织住院医师的招聘工作,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日常管理及培训工作,组织对二级学科住院医师培训的质量评估,办理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书。

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摸索,我们发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与完善。

1.在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院及部门乃至带教老师对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视程度方面。带教师资参与意识不强、水平和责任心参差不齐、教学意识不高,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更有甚者任其在临床实践中自行摸索,从而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2]。

2.在学员个人方面。由于医学生的学制长达5-8年,导致学员到而立之年却没有立的资本。成家、养家成为时刻悬在学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目前住院医师的收入,是单位给点,培训基地给点,一个毕业五年的医学生,奖金只有几百块,严重影响了积极性[3]。丁香园的一份调查亦显示:93.4%受访者认为“规培医生待遇不高”。这就导致了规培医师队伍的不稳定。

五、从管理的层面去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

西方现代管理学之父、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管理的三大任务:实现团队的特定目的和使命;
使工作富有成效,员工具有成就感;
处理对社会的影响与承担社会责任。围绕这三大任务,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终极目标,从国家到个人我们有三个层面的工作可以做。

在国家层面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圆满落实与国家政策的支持指导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予以认定、支持和倾斜。除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国家政策性指导、建立国家认证的培训基地、为培训基地提供物质上必备的培训条件和技术、方法上的指导以外,解决规培医师的执业注册、职称评审、社会保障、岗位聘用等问题,以解住院医师的后顾之忧;
对结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建立人才的流动机制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财政上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作为培训基地的医院在设备及人员薪资方面的资金投入。国家各级政府如能提供相应的经费给培训基地,做到专款专用,解决医院的后顾之忧[4]。

在医院层面上,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硬件方面落实教学场地、完善教学场所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软件方面保障规培医师的福利待遇包括在培训过程中的工资、夜班费、节假日的值班费以及工会的福利等。只有将规培医师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同于医院在职职工,才能相对减轻规培医师的经济负担,同时增加规培医师的归属感和被认同感。

在个人层面上,我们还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如何使带教老师和规培医师具有神圣的使命感、促使带教老师和规培医师觉得自己的工作富有成效并具有成就感[5]。

由于个体的生长环境、成长过程各不相同,致使个体的修养与品性不同。不同的个体对于各自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出人头地,衣锦还乡,让看不起自己的人佩服自己等等都可以成为个体的终极目标。而这些目标既可以是崇高伟大的,也可以是世俗简单的,但其共同点都是积极向上的,是想要做点事情的欲望。先贤孔子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由此可见,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者如何去发现带教老师的需求,如何去挖掘规培医师的个人目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可见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原则,即个体的终极目标与团队的终极目标的协调一致。那么,如何将带教老师以及规培医师的个体目标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终极目标——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高我国临床医疗工作水平有效地整合起来,这将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者的重大课题。

六、结束语

归根结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所需面对的还是一个对于个体的管理问题,一个如何激发个体工作欲望的问题,一个有效整合个体目标与团体目标的问题。只有通过从国家到个人三方面的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高我国临床医疗工作水平这一最终目标。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12篇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是支持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能够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得到提升。本文在分析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及价值的基础上,探索了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管理心理学原理的应用与实践。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
高校;
学生干部;
实践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包括学生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干部作为学生自治组织的核心力量,其培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将管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学生干部培养工作过程中,其主要是将组织中的学生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加强对其社会心理系统的研究,进而培养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为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经过实践证明,管理心理学原理的应用对提高学生自治组织活力、调动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提高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2塑造学生干部积极的人格特质

2.1赋予高校学生干部足够的自主权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工作方面享有自主权利的欲望较为强烈。对此,学生管理者在学生工作方面给予学生干部一定的自主权能够促使学生干部的内在动机、工作积极性等得到充分激发[2]。反之,若是过度干预学生干部的工作,或只为其提供控制性支持条件,就会大大影响学生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内在动机,对学生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管理者应当促使学生干部认识到权利仅仅只是完成工作的必要条件,并不是满足一己私欲的手段。2.2在学生干部工作能力方面加强培养当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产生了胜任的体验,而且发自内心的认为胜任是由自己个人自主决定的时候,其在工作中产生的胜任感才可以增强其内在动机。所有学生均拥有属于自己的优势与个性,学生管理者应当帮助所有学生探索发现适合其自身发展的道路。所以,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前,应当对学生的个性特质与内在需要进行充分调查,从而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通过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自我实现。在学生干部培养方面,学生管理者也应当按照这样的规律加强对学生干部自我实现能力的培养。2.3在满足学生干部交往需要方面提供支持交往行为能够为人带来不同的体验,使其产生不同的心态,从而影响人从事某项工作的内在动机。在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若是能够满足学生干部的交往需求,必然能够激发其完成工作的内在动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所以可以说,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够为学生干部内在动机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经过研究实践可以发现,在良好、平和的心态条件下,学生干部的内在动机将显著增强,带有良好心态参加工作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喜悦感。相反,若是在紧张、担忧的心态条件下继续工作,则会抑制学生干部的内在动机,使其在工作中产生孤独感和无力感。因此,学生管理者应当加强对学生干部之间紧密合作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干部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促使学生干部个体在班级集体中产生安全感、依赖感,进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才能[3]。

3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提升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3.1妥善处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学生管理者不仅应当保持作为引导者的尊严,还应当与学生干部建立学生关系。在心理方面应当促使学生干部感受到公平性、平等性,在日常工作方面还应当体现出权威性和合作性。在学生工作过程中,学生管理者应当勇于自我批评,与学生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应当包容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干部,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同时,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干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共同努力开展学生管理工作。3.2妥善处理学生干部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学生管理者应当淡化权力,将权力适当的下放。同时,还应当注意对学生干部合作意识的培养,促使其形成集体观念,保证分工而不“分家”。另外,学生管理者还应当为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更多的机会,促使其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同时进步[4]。3.3充分运用激励机制科学、有效的工作制度对工作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为积极人格建构提供重要的支持,还为学生干部获得积极体验提供重要前提。在学生自治组织中建立积极的工作制度,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提高学生干部对日常工作的满意度,进而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成就感,进而成功完成工作目标。在工作制度中,影响学生干部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五个:其一,技能的多元化,多元化技能应用于工作中能够丰富工作的挑战性,促使学生在不断努力中产生成就感;其二,工作任务的同一性,共同完成同一个任务能够促使学生干部在合作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其三,工作的重要性,工作越重要,成功完成后就会获得加倍的喜悦;其四,工作的自主性,若是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学生干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控制并完成这项工作,在完成后就会产生较强的成就感;其五,工作的反馈性,及时获得相应的反馈能够增强学生干部的工作动机。

4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加强对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对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还能够满足学生干部的各类需求,使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鼓励和激励策略的应用,相较于直接授予,运用鼓励和激励的策略所获得的效果更好。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基于管理心理学原理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汪霞.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运用[J].现代企业教育,20xx(18):153.

[2]陈晶.管理心理学原理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运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6):111~114.

[3]陈倩.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管理工作研究[J].科教导刊,20xx(1):215,217.

[4]莫尧尧,陈倩.心理契约理论在学生干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xx(37):10~11.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13篇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普通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一、独立学院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师资力量具有其独特性,一般都是有专职与兼职教师组成的。其中包括了本校的专职教师、母体学校选派的在职教师、外聘的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部分人员和在读的硕士或博士生。专职教师大部分是聘任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以及少数紧缺专业本科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普通高校退休返聘教师。兼职教师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部分还存在临时观念,责任不明确,往往都是上课来,下课走,难以完成教学的完整过程,尤其是课后辅导、批改作业等环节,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兼职教师与学校没有人事关系,学校难以做到全面管理。就目前来看,专职教师在独立学院中所占比重还比较低,兼职教师数量偏多,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教师是学科建设、决定独立学院长远发展的主力军,没有自己的具有足够力量的专职教师队伍,学科建设以及办学特色就难以实现。因此,建设一支符合独立学院自身长远发展的、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队伍对独立学院的教学以及发展都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独立学院中专职教师方面存在不足

根据教育部8号文件和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的要求,独立学院的教师数量应按照1:18配备,一般应具备不少于100人的、聘期一学年以上的、相对稳定的专任专职教师队伍,专任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位的比例应占30%以上。首先,独立学院发展初期专职教师数量偏少,多数依靠兼职教师。学校教学工作以兼职(母体大学安排和外聘)教师为主体,学校自有的专职教师很少,而且专职教师大多承担一些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这样不仅难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连续性、一致性,也不利于学院的长远发展。其次,专职教师结构不合理。办学初期,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难以招聘到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所以主要是退休返聘教师和应届毕业生为主。在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上不尽合理。专职教师队伍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状态。返聘教师年龄偏大,思想保守,缺乏朝气及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应届毕业生,从校门进入校门,直接开始授课,教学方法、经验、科研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教师实践能力差,也影响教学质量,难以形成特色学科。独立学院要想长期发展,最终目标是要从母体大学分离出来,从相对独立走向完全独立,所以培养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三、专职教师的管理对策

独立学院要提高教学质量,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应从招聘引入、薪酬与发展、培训、考核等以下几个方面对专职教师进行全面管理。

1.招聘。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缺乏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的问题,教师队伍结构尚不能完全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发展初期独立学院基本上是根据当年的教学情况以及来年的教学需求来确定当年的需求教师的专业和人数,没有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应坚持需求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的基础上,有序引进教师。根据自身的定位、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长期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引进人才。补充专职教师数量的同时不断优化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和能力结构。人力资源部门应与教务处以及各教学单位共同配合,对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情况进行统计,明确将来的发展需求,找出两方面的差距,从而制定近、中、长期的招聘计划。学校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用人机制,还应不断提升独立学院的影响力。可以在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定、户口、继续教育等相关政策方面作调整以利于吸引人才,使应聘者能够明白应聘成功后学校可以为其搭建成长平台,帮助明确发展目标、发展优势,实现自身价值。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挖掘本校的长处,宣传优势,不断提升独立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认可度,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口碑等。

2.培养和培训。

只有教师不断进步,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能只注重教师的使用而不重培养,独立学院不应仅成为教师临时授课的场所,更应成为教师获取成长动力与机会的地方。稳定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要重视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从制度上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要求、加压力,并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保证,创造有利环境让青年教师不断地快速成长。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补充和提高,另外还需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应多途径、多方法地鼓励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方式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不断积累。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集中对青年教师进行入职前的培训;
鼓励青年教师多听课,学习借鉴他人上课的方式风格;
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加强青年教师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实行“导师制”,让老教师、名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提高理论知识及学历;
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业务实践,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
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研究所、开办经济实体等;
开展产、学、研结合,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和科研的平台,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通过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设本校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依据学校特色,确定优先发展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学科带头人,选拔骨干教师,保证各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薪酬与发展。

要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效果,就要让教师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专职教师的激励工作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要做好对专职教师的激励工作就要努力提高专职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教师的薪酬待遇是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对独立学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设置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增加教师的物质鼓励,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有利于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进入教师行业,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壮大专职教师队伍规模。也可促进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程度。在薪酬分配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实行绩效工资制,坚持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原则,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实行倾斜分配政策,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独立学院可利用职称来挑选优秀的教师,也可对绝大多数教师施加压力,使他们不断进取。因为普通本科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完善,职称评定上竞争压力也比较大,这也是独立学院独特优势所在。所以,独立学院可以在这方面为专职教师创造条件,不断鼓励专职教师完善自我,早日满足评定条件,同时也能尽快改善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职称结构。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晋升机制,通过提拔、进修、深造等方式将有管理潜能的骨干教师提升到相应管理岗位加以锻炼,能够充分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独立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才能促进专职教师的自我发展,有助于改善绩效,根据绩效考核决定教师是否应该晋升加薪,决定人员合理安置及调动。独立学院评估制度应具有独特性,不能仅克隆母体学校的考核体系,应根据办学目标及特色来重新设计,明确考核范围、考核标准、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公开等评估体系。尤其是考核指标设计要符合独立学院特色,指标尽量量化,确保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实际工作,不仅强调教学与科研,还应该包括教师知识更新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学和科研考核中,对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尺度和办法。组织专门人员通过定期、不定期等方式检查专职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师教风等。完善考核程序,考核结果出来以后,学院应及时将信息全面反馈给教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根据考核结果以及后续改善情况,对教师实行滚动管理,对于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教师,在聘任期满后继续聘任;
而对于教学效果不好、责任心差且指出问题后不思进取、不改善的教师则不再续聘。通过绩效考核,体现学校对教师的导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也能发现和合理的使用人才,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保证独立学院的教师的质量。

提升专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增强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独立学院得以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专职教师的招聘、培养培训、薪酬与发展、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有所创新,既要符合独立学院特点,又要充分调动专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14篇

人才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激励方式是人才管理极其重要的`方式。如何通过激励优化管理方式、提升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猎人管理猎狗的故事出发,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视角,详细探讨了激励因素的理论基础以及带给企业管理者的启示,最后结合实际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互联网上有一则广为人知的猎人管理猎狗的案例。在案例中,猎人主要运用了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猎人根据管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目标,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猎狗产生持续的工作动力。

总的来看,案例中的激励又细分为几个不同层次和阶段:基本生存需要;工作绩效差别奖励;养老退休保障;股份制;人才培养计划。这则案例给管理者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不同阶段的需求,科学制订和实施激励方案,从而充分激发其个人潜能及工作动机,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目标的统一。

一、激励理论简介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人才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核心内容。具体指企业管理者采取积极的手段,引导和激发员工产生内在驱动力,从而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朝着组织的共同目标努力。高效的激励手段首先是奖励的内容必须是员工所最需要的东西,同时奖励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呈排他性,最后激励要把握“度”,合理运用,“过多过滥”和“不痛不痒”都起不到作用。

二、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问题的重要理论之一,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文章中首次提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阶段分为五类,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逐步在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激励要差别对待、因人而异,管理者要动态掌握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二)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三种需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该理论详细阐述了实现激励的三种需要:分别是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理论指出每个个体都存在这三种需要,但不同的人对此产生的重要性明显不同。高级管理者更偏好权力需要,人际亲和者更喜欢亲和氛围需要,而成就者更追求获得成功的需要。具体来说,事业心强、有一定成就的人,偏好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需要;而对年轻人来说,成就需要与亲和需要所占比重更大一些。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要认真分析员工的需要并进行细分,从个体差异出发,针对成就、权力需要的员工,侧重于授予荣誉和提升等级;而对于合群和友谊的需求,则侧重于营造和谐氛围等措施。

(三)双因素理论

“激励保健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激励因素,另一个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能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而不会带来满意感。双因素理论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影响深远,管理者为了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要注意发挥保健因素;同时要多考虑发挥激励因素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两种因素同时起作用,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期望效价理论

期望效价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佛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首先提出。与前三种理论不同的是,佛鲁姆认为,针对不同的员工,激励的效果不同,即效用的大小决定于目标的感知效价和期望值。也就是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程度越高,所达到的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励的力量就越大。管理者在进行激励时一定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努力与成绩的关系、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需要的关系。期望效价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管理者要将每个员工内心深处的目标挖掘出来,协助他们制定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并逐步引导、帮助他们实现目标。员工的目标越强烈,实现愿望越迫切,责任感就越强,目标效果就越好。

(五)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教授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该理论重点研究工作酬劳与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亚当斯认为,激励制度首先要保持公平感,员工感到公平与否会直接影响其工作动机和工作热情。具体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一是对外具有竞争力;

二是内部公平性;

三是个人公平性。

外部公平性和内部公平性指应参照同类外部单位或企业内部不同员工的奖励和薪酬标准,并结合自身实际,保障其所得与所付出的劳动相一致。个人公平性是指企业内部类似的员工之间,薪酬决定于其对企业的贡献程度。

(六)目标—动机理论

该理论指出,目标和动机本身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目标能把员工需要转化为工作动力,对员工行为产生内在驱动力,同时在工作中不断与既定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高效完成预定目标。心理学理论把目标称为诱因(自变量),由诱因激发动机(应变量),最后达成目标的过程便是激励全过程。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合理科学的目标,可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三、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薪酬和评价方案要科学合理

薪酬方案和绩效考评非常重要,可起到杠杆作用,有效激励员工投身于工作。因此,管理者制定目标合理与否尤为关键,应当考虑以下几点:

①薪酬设计要突出绩效和技能,强调多劳多得、多才多得,按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大小制定不同的薪酬;

②注重公开公平公正,避免制造矛盾,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能保持员工的心理平衡,利于团结士气、凝心聚力、融洽关系;

③绩效考评体系要综合全面,要注重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表彰鼓励先进,鞭策警醒后进,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晋职晋级。

(二)激励要因人而异、动态管理

这就需要首先对员工进行分层分类,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员工的需求,并针对性地制定奖励方案。根据相关理论,不同类别的人希望得到的奖励是不同的。对于企业来说,在分类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员工需求进行细分,以采取合理的激励手段。在持续激励过程中,管理者要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员工的真正需求,才能够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实现组织和个人和谐双赢的目的 。

(三)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

双因素理论启发我们,在确保物质激励效果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把二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制定出一套合理先进的奖励方案。在精神激励中,情感关怀是精神激励的重要方式。管理者应重视员工“尊重与自我实现”的较高层次需要,实现员工的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发挥,从而给予员工荣誉感和责任感、归属感,员工才会感觉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和职业发展倾向,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与组织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员工有信心、有干劲,让员工能清楚地看到个人发展的前途,从而与企业形成互相推动、荣辱与共的关系。

(四)制定合理科学的目标

根据期望效价理论,合理的目标对员工可以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反之会打消员工积极性。因此,在设定激励目标和实施措施时应注意:首先,设置的目标要考虑到员工现有的能力,让他经过一定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其次,要考虑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综合研究制订方案;第三,要动态调整并因人而异,要及时掌握员工需求和能力的变化;第四,目标实现后要予以强化,对应有的奖励及时给予,使其保持较高的效价。

(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独特的文化,它具有凝聚人心、提升士气、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培育优秀的、有激励作用的企业文化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必须掌握并尊重员工的合理诉求,以人为本,企业与员工之间应建立共荣共赢的伙伴关系;

2.企业要建立并畅通与员工的信息交流渠道,采纳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群策群力,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改进公司的管理;

3.企业要高度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帮助其科学规划职业发展生涯,促进企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协调一致,共同成长与进步。

企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核心是对于人才的管理。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级管理者来说,让员工持续保持热情和工作态度特别重要。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目标,并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团体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感到企业在真正地关心自己、培养自己,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15篇

摘要:随着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认真分析心理效应,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行班级管理。一个班级就是一个“人”,有头脑能思考,有肺部要自由呼吸,班主任对待班级,就要研究这个“人”,善待这个人,和他生活、学习在一起,每天都在培养感情。既引领他前进,又与之共同进步,最后达到二人对立统一,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班级管理;意义

一、自我认知促使我确定心理学为班级管理的利器

(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自己对心理学的热爱,对人际交往的敏感度,对人情世故的体察入微,对学生的洞察力,让我很多时候会凭直觉发现很多班级和学生的问题,并找到一阵见血的解决方法。慢慢地,我也习惯于用这些思维方式去进行班级管理。个人认为,做事对人,抓班风、学风,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解决问题,事半功倍。

(二)通过心理侧写准确把握学生复杂的人格

每次带新班,我都会做房树人的测试。这是根据精神分析的心理学理论设计的,也是一种投射的分析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图画的画面,来分析画者的内心世界、性格、曾经受过的伤害以及是否有某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案例:班里一位性情忧郁、比较自闭的女生,画了一个有很大树冠的树,自己侧着坐在树下,头发飘散在风中,整幅图使用了很多阴影打底色。这意味着这个女生的社会存在感很低,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家庭中父亲的权威过大。这与这个女生的平时行为举止是合拍的。她对父亲很反感,讨厌他的说教和所谓的无微不至的父爱。另外,她喜欢写玄幻小说;
最严重的是总是说她自己不孤独,每天和一个妹妹玩,还喜欢看恐怖片。通过与她父亲的沟通,得知几年前,她的父母想要个二胎男孩,但是失败了,父母情绪很不好,影响到她。我采取了及时的家校沟通,也关注孩子每日的情况,让她承担少量的班级工作,表扬她的作文的灵性,增强她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以及明确自我认知。孩子的心态阳光了很多。虽然帮不了她一世,但是高中生涯这个关键的时期的修正,对她一生还是大有裨益的。

(三)心理小游戏在适当时机的介入

高考前一个月,学生有些浮躁,重本的觉得自己差不多了,不用学了;
后进的觉得学了也没用;
中间力量也不堪重负,懒散很多。整个班级像一潭死水,不见波澜。我在想,这个年纪是朋友大过天的年纪,我的鼓励和警告已经做了基础,剩下的工作应该让孩子的同龄人去做,这可能会是一剂强心针,会是清新的春风,让他们在混沌中,重新开启能量大门。于是,我让他们每个人在卡片上写身边某某同学具备的对高考致胜的优势和面对高考要警惕的劣势。大家玩的很嗨,也彼此得到了鼓励和提醒。整个班级又活了过来。

二、熔炉锻造———中途接班的快准狠

高一刚刚分班,面对学生来自20个班级,班风复杂多变,我在第一个月严格地操控每一件事情,打算先把口袋扎得严严实实,以后再人性化地放开。面对分班,是要进行整理多样化学生的,树立属于这个班的特有的班风。而这一步,我个人认为是要铁腕一点的,是要大棒的,不能怀柔,没有太多商量的余地,否则就还是杂乱。而恰恰因为第一个月的我的一家言,导致了学生的抵触。但是,我有耐心,就像第一个班会课,我承诺的那样,我们要相处两年半,你们会理解老师的狠心和苦心,你们等我一个月。我充分利用了每月一次的文明班评比,用数据为显像,德育为隐像的途径,进行班风、学风的整风运动。文明班评比项目覆盖高中德育很多方面:社会规则感、班干部管理才能、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师生沟通能力、师生信任感、美育等。文明班不是班主任自己的事情,是一个绝对可以达到双赢甚至全赢的。我们可以训练班干部管理能力,训练学生的规则感,我教育个别学生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班规、校规的遵守如果对你都构成难度,以后,进入社会,你会感觉更不适应。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我们一定要符合社会规则来做人、做事。

三、在语文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心与心的走近

(一)笔谈———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

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有效。人面对文字,是很放松的,容易说真话。我每次带新班都让学生准备一本“随笔本”,周记一篇,字数、内容不限,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就好,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很快地,对学生不说了如指掌,也八九不离十。这样对学生的管理,对班级的管理,豁然打开一片天地,有的放矢,行之有效。我相信,这个本子上面的文字,就是他们的生身父母看到,也会惊喜无比。它是我和学生们一生的秘密。

(二)课本剧表演中,塑造健康人格

1.创造和谐氛围,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戏剧表演交流的沟通对于培养学生自信心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友好平等的交流。2.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剧本的创作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斗志,培养其创新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并借助表演这一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3.培养积极心态想要表演出美妙的意境,领悟出美妙的艺术行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通过长期的、刻苦的、科学的方法训练而成,而这个学习和欣赏戏剧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心理过程。班级一名在戏剧学习中稍带自卑情绪的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与引导下,不仅摒弃了自卑的情绪,且整个状态也极为放松,充满了自信,并学会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四、结语

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体验型”班主任。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形成了个性化的思考和见解,树立探究意识,提高自身的专业反思能力和创新素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师生幸福成长。与此同时,我能很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家长的支持是强有力的教学后盾,支撑我的班主任工作。我的班主任的工作理念是“以仁为本,法理先行;
生本为源,师导入流;
身心发展,全面创新;
言传身教,静水流深。教育无它,惟爱与榜样而已。生所欲与之,生所恶勿施。”

管理心理学论文 第16篇

题目:管理心理学应用下高校行政管理论文

一、根据动机合理设置目标

动机,是心理学的概念,是行为的直接原因。人的行为是动机引起的,并且都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动机对人的行为起着引发、加强推动和导向的作用,它驱使一个人的行为走向既定的目标。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了解职工的需求,还要根据职工的需求,适时地树立起有价值的目标来激发职工的动机。高校管理者在为职工设置目标时,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目标必须与需要和动机结合,它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方向,又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物。因此心理学通常把目标称为“诱因”。第二,无论设置个人目标或团体目标,要让职工本人参与。参与程度越深,义务感也越强。若上级为其设立目标,就会认为不是自己的目标,从而减低诱发力量。第三,科学性。目标高度适中,因人而异。我们必须为行政人员设置恰当的目标,既要符合和谐、高效执行学校各项职能的总目标,又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工作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让职工认为通过努力自己有能力去达到目标,即个体主观上的期望值很高,就会有信心,有决心,就能激发出强大的力量;
反之,如果目标过高,可望不可即,或目标过低,唾手可得,都不足以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第四,阶段性。采取“少吃多餐”、“引人入胜”、“逐步推进”的战术,因为总目标往往显得太大、太遥远,而分阶段目标容易达到,这种成就感能催人奋进,激发职工的活力。第五,可变性。目标设立后,往往由于情势的变化会使它变得过易或过难,这时应该适当地加以调整。

二、运用目标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目标管理,是一种有名的管理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也是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之一。目标管理是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论述“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时认为,一个总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计划周密、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他提出,让每个职工根据总目标的要求,自己制定个人目标,并努力达到个人目标,就能使总目标的实现更有把握,每个职工因此就为组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达到这个目的,他还主张,在目标管理的实施阶段和成果评价阶段,应做到充分信任职工,实行权力下放和民主协商,使职工进行自我管理,独立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此外,成果的考核、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职工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以进一步激励每个职工的工作热情,发挥每个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管理如果能很好地运用在高校管理中,就能提高行政效率。其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目标管理。让每个职工既了解组织的总目标,又掌握团体和个人的分目标,形成目标的一致性。第二,实行参与制。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有与职位相应的权利,明确责任。实行民主式的管理,在组织和制度上保证职工有参与管理的机会。使每个人都明确在实现总目标中自己应负的责任,让他们在工作中实行自我管理,独立自主地实现个人目标。第三,加强领导和管理,主要是指加强与下级的意见交流以及进行必要的指导,领导者布置工作时,只对下级交代任务,明确要求;
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法,由下级考虑拟定,这样就能极大地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目标的全面实现。第四,目标的实施者必须严格按照“目标实施计划表”上的要求来进行工作。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目标实施阶段,使得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能有条不紊地、忙而不乱地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完成预期的各项目标值。实践证明,“目标实施计划表”编制得越细,保证措施越具体、明确,工作的主动性就越强,实施的过程就越顺利,取得的目标效果也就越好。第五,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使个人获得“合理程度”的满足,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使职工具有组织优越感和个人成就感。第六,信息及时反馈。让每个职工及时了解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个人的工作成果。建立良好的意见沟通渠道。

三、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最重要的是处理“人”的问题,通过研究管理心理学,充分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让员工充分了解学校行政管理高效、统一、和谐运作的总目标,并根据这个总目标自主制定个人目标,使每个人都明确在实现总目标中自己应负的责任,独立自主完成各自的任务;
此外,成果的考核、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员工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实际成果的大小来进行。这样就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推荐访问:管理心理学 论文 管理心理学论文16篇 管理心理学论文(集合16篇) 管理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