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劳动论文热门7篇(完整)

时间:2023-06-28 17:45:06 浏览量:

劳动的论文第1篇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儿童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的问题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论文热门7篇,供大家参考。

劳动论文热门7篇

劳动的论文 第1篇

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儿童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的问题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和影响,此时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越易成功。如果说幼儿教育是奠基教育,那么劳动习惯的培养无疑是一块重要的奠基石。我们如何将这块奠基石砌得稳固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认识劳动价值,培养优良品质。

幼儿园安排的劳动教育主要是让幼儿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责任感。而我国历来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贵贱等级思想。一谈及体力劳动,便以为是没有文化,志向不远的人所做的事。这种思想至今依然潜隐于不少人的心态之中,乃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以至于我们的幼儿也产生了轻视劳动的不良心态。针对这一不良的现象,我们开展了“劳动最光荣”这一主题活动。让幼儿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道他们的劳动对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在班级中评比劳动之星,抓住每一个契机鼓励幼儿“自己来”,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自己能做”的自信心。同时慢慢地将劳动的内容从自己服务扩展到为他人、为集体服务。如:让幼儿做值日生分发本子,收拾铅笔盒,和同伴合作布置教室等。始于单纯的“动作”兴趣,渐渐萌发对劳动的热爱,培养吃苦耐劳、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

二、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劳动习惯。

1.为幼儿劳动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幼儿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我们是否会把握时机。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太阳”,家长都围着一个“太阳”转,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的、穿的、玩的、用的一应俱全,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幼儿初入园时便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现象,如:不会独自如厕,不会自己拿筷子吃饭等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幼儿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幼儿试试,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为幼儿提供劳动练习的机会。例如:在平时可以让幼儿给老师搬张椅子,拿本书,倒一下垃圾等,我们不妨做一个“懒惰老师”。在平时的桌面游戏中我们也给幼儿准备了系鞋带、订纽扣、编辫子等游戏。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发展幼儿手指的小肌肉群,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2.鼓励为主,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刚开始劳动时,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低,动作不灵活,时常“闯祸”。我们不能因此就讥笑、讽刺,更不能责骂,而是要幼儿示范正确的动作,鼓励幼儿坚持劳动,养成习惯。对坚持完成劳动任务但成果并不好的幼儿给予积极的鼓励。“呀,你真棒!今天自己完成任务了。来,老师看一看,真

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样孩子受到了鼓励,不仅劳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自信心也越来越强了。让幼儿在简单的劳动中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使幼儿愿意做事,爱做事。

3.采用多种形式,教幼儿学习劳动的技能。

幼儿的劳动因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晨间活动时,让幼儿自己收拾玩具,并且放到指定的地方。课前课后,让幼儿自己整理学习用具。教学活动中,通过讲故事《洗衣服》,教给幼儿正确的洗衣服的方法,先浸湿衣服,再放洗衣粉,然后搓洗,最后漂洗,晾晒。与幼儿一起唱《劳动最光荣》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欲望。运用游戏法,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如开展“我帮娃娃穿衣服”比赛,“喂娃娃吃饭”等游戏来教给幼儿一些劳动的技能。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了一些吃饭、穿衣等基本的技能。这些方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自然亲切,活泼生动,收效也比较明显。

4.家园联系,一贯一致,持之以恒。

因为幼儿的意志力较差和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有些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整理玩具的幼儿,回到家又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所以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思想要统一,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平时我们利用家长开放日,以及家访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向家长介绍劳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家园共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幼儿将要走父辈们没有走过的路,将会遇到许多父辈们未曾遇到过的困难和风险,需要应付各种挑战,依靠自己去创造未来的生活。我们不要荒废了幼儿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和竞争的起点。

劳动的论文 第2篇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一切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对于人体而言,水在身体内不但是“运送”各种营养物质的载体,而且还直接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因此,保证充足的摄水量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现在的超市、广告中到处都充盈着各种美味香甜的饮料,直接刺激着孩子的视觉和味觉,让孩子们无法抵御这样的“诱惑”。这些果饮料、奶饮料,让孩子们爱不释“口”,以至于把人体最基本的对水的需要“抛掷脑后”。在家中孩子们只要想喝饮料,经过一番哭闹、哀求一般都能如愿以偿。而家长让孩子喝水时,孩子只会象征性地喝一点,根本达不到幼儿一天的喝水总量。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园没有主动喝水的意识,需要老师提醒后才会去喝;
有的孩子不喜欢喝白开水,故意不在园喝水,靠午餐喝汤、喝牛奶来维持;
有的孩子不会照顾自己,不会主动喝水,口很渴了才想要喝水;
有时迫于教师的“强制要求”孩子们会去喝水,但是如果教师稍有忽视,有的幼儿就趁机少接水、或不喝水。《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幼儿年龄越小,体内所需水份比例就越高,及时的补水对幼儿身体发育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幼儿自觉足量的喝水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园专门开展了“幼儿自觉喝水习惯养成的研究”,采用了如下的实施策略:

一、行为指导活动,转变喝水观念

让孩子愿意喝水,而舍弃美味的饮料,那就必须让孩子认识到多喝饮料对身体的伤害,让他们自愿放弃喝饮料,而不是在成人的强制下舍弃各种饮品。为了让孩子区分饮料和水哪一个对我们的身体更重要,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可以编写许多故事和小实验。其中故事《小熊肚子疼》,让幼儿知道经常喝饮料对我们的肠胃消化不好,会让我们的小肚子疼疼的、痛痛的;
《嗓子里的小虫虫》让孩子们知道如果我们少喝水或不喝水,就会引起身体不适,最直接的就是嗓子发炎;
小实验《牙齿不见了》,是让孩子观察泡在可口可乐里的牙齿怎么不见了,让孩子知道多喝饮料会腐蚀我们的牙齿;
《水——生命之源》直接让孩子了解水对身体的重要性。因为孩子们年龄小,如果一味的说教,难以让孩子记住,而编写这样的故事和实验,让孩子看到的真实画面、课件故事,才能让孩子铭记于心中。

二、多渠道练习,养成喝水习惯

孩子们虽然有了意识上的“多喝饮料不好,我要多喝水”,但在生活中还需要成人的不断鼓励和提醒。由于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己控制力差,不能主动喝水,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孩子有兴趣,能积极的参与,同时还要制定必要的规则,让孩子在情境中练习,养成自觉喝水的习惯。

1.喝水小墙饰

好奇、好模仿,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把喝水的习惯编成一系列故事或儿歌,绘制成漂亮的墙饰,布置在活动室内。例如儿歌《喝水歌》小朋友,要记住。多喝水,不生病。自己杯,自己用。节约水,好宝贝……让幼儿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加强喝水的观念,掌握喝水的方法。

2.喝水小脚丫

孩子们在喝水时也会按照要求排好队的,等待接水,但总是有的孩子接水时,后面的孩子一拥挤,碰到前面的幼儿,导致洒水、烫手事件的发生。为了让幼儿养成喝水排队不拥挤的好习惯,可以在喝水区贴上六对小脚丫,每对小脚丫前后留有活动的距离,让幼儿不再有碰撞。再编首儿歌:“端起小杯子,站上小脚丫,排起小队伍,等待把水喝”。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很有秩序的排队喝水了,而且也让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我们必须要等待。

3.喝水小插管

为了巩固幼儿喝水习惯的培养,也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一天的饮水量,班内还可以设定“喝水小插管”,即幼儿每次喝完水都到插管区,喝了半杯水的插红管,喝了满杯水的插蓝管,等到一天活动都结束时,幼儿一天的喝水量非常的明了。到晚上离园前,教师及时的统计好幼儿一天的喝水量,对喝足水的孩子及时的表扬,促进幼儿喝水习惯的巩固。同时,家长接幼儿的时候也能在“喝水小插管”中对孩子在园的喝水情况一目了然,省却了反复的询问和叮嘱。

4.喝水服务员

在喝水时有的幼儿能够按老师的要求倒满杯水或半杯水,有的幼儿在老师看不见时会接一点点,有的幼儿会接满杯水,但却喝不完就倒入水池内。这些事情时,会引起孩子们的纷纷“投诉”。通过设定“喝水服务员”,(每天选出两名在喝水时表现好的幼儿)为小朋友服务。喝水服务员的具体职责:其一,是帮小朋友接水,这样可以避免有的幼儿只接一点水,或接水过满。另一个,就是提醒其他小朋友把杯中的水喝完。第三,就是监督同伴插“喝水小插管”。这样能让孩子为争当喝水服务生而自觉的遵守喝饮水规则,又可以让孩子在互相督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喝水习惯。

三、家园配合一致,成功收获在望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这么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喝水习惯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但对于孩子的身体成长同样重要。孩子在幼儿园里的五天内都遵循良好的喝水常规培养习惯,可是在回到家中的两天里,没有了教师的鼓励和提醒,换来了家长的溺爱,相信无论是什么样的好习惯也样不成。因此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在培养孩子习惯上显得多么重要。

首先,教师要把班级内喝水习惯培养计划向家长说明,告诉家长幼儿园的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过程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家中尽量不储存饮料,更不能把饮料当成奖励。其次,应该给幼儿制定家中幼儿喝水时间表,让家长参照执行,同时让家长们在家中也设立“喝水服务员”。即能监督幼儿喝水,又能让幼儿体验为家人服务的快乐。另外,教师要定期发放幼儿饮水习惯调查表,以便及时准确的了解幼儿在家的饮水习惯培养情况,针对出现的情况、问题,制定教育方案共同来帮助家长和幼儿。习惯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周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这需要我们教师长久的、耐心的教育,也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劳动的论文 第3篇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三至六岁是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习惯一旦养成,要再改就会比较困难,花费的精力也就更多,而且,还会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小班幼儿习惯的培养也就成了关键和基础。现在我就我在小班进行的习惯的培养的一些做法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

一、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

作为小班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采取有趣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做到因人而异,从而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及不良的进餐习惯,从小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时有好多家长问”我的孩子吃饭怎么样?今天吃什么?孩子把今天的饭菜全吃完了没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但目前有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吃得“好”,却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幼儿形成吃饭挑剔、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班55名幼儿,听家长介绍大部分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甚至打骂等,更别提良好习惯的培养了。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在开学时的调查观察中,多数幼儿根本不知道一口饭一口菜和餐时保持“四净”且餐后整理的常规。还有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严重。但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较强,我们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情况现在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好,家长们对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毫不吝啬,但幼儿的偏食现象却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如何纠正幼儿偏食的不良习惯呢?我是这样做的:

1、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自己不喜欢某种食物;
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
生活习惯;
情绪不稳定等。

2、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样的幼儿,在饭前,先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对偏食、剩饭的幼儿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三、让幼儿习惯餐前洗手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卫生习惯领域目标中的洗手方法进行组织,让幼儿知道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这样,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四、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看到孩子把脱掉的衣服随手一放,把玩具随手一丢。为了让孩子有初步的责任感,也为孩子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首先从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入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我们将整理习惯的培养融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1、让幼儿感受环境整洁带给人的愉悦情绪,让孩子自己动手塑造的清爽整洁的活动室。

2、建立规则,养成好习惯。有了整洁有序的环境,就需要保持,而这是最困难的。教师如果经常说教,就会导致孩子反感或者盲从。我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如吃完饭,引导孩子讨论怎样保持整洁,孩子们讨论出吃完要把桌子扫干净,把碗摆放整齐。

3、信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会做许多事情,但许多大人对的孩子总是不放心,事事亲为,处处小心谨慎,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翅膀下。其实,只要相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干。如每天入园时,让孩子帮忙搬桌椅,放学时,鼓励孩子帮忙整理活动室。信任,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创造一切条件,只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信他们都能做好。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整理,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更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师幼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五、培养幼儿课堂上的良好习惯。

幼儿的天性好动,常常是上课不到几分钟,他们就坐不住了:有的把腿放在小椅子上垫着坐;
有的趴在桌子上;
有的低下头玩自己身上的东西;
有的去弄别人;
反正刚刚入园的孩子总是有许多不同的花样。虽然教师怎样设计有吸引力的活动是关键,但是培养幼儿课堂上的良好习惯也很重要。我们知道孩子会盲目的模仿别人,不管对错,因此,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是不错的选择。

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说:“这是老师说的”;
“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幼儿把教师当作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我教孩子玩关门的游戏(就是坐在小椅子上两脚并拢)并且说谁的门没有关好,大灰狼就会来偷东西,我们还要把小锁锁上(就是把小手放在小腿上),因为不想要大灰狼来,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关门上锁。同时,我也以身示范,紧紧地把门关紧、把锁锁上。就这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积极的师

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

六、强化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实践和强有力的措施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幼儿的习惯形成。我常常用的是:

1、表扬与激励

表扬是对幼儿正确行为的肯定,能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巩固好习惯的形成。一个微笑,一句赞扬的话,一个肯定的动作,就能让孩子们不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如:“你小手洗得真干净”,“你能将纸屑扔进垃圾箱,大家都喜欢你呢!”;
“你主动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小朋友很乐意和你玩,真好”。教师给予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会强烈地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幼儿在肯定、赞许、鼓励和期望中,能极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性,强化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2,督促与检查

督促、检查是强化幼儿良好的生理卫生习惯形成的有效手段。由于幼儿自制力较差,良好习惯的形成就必须紧紧依靠督促、检查,教师在组织一日生活时,活动前要提醒,活动中要检查,做生活的有心人。还要为幼儿寻找机会,创造条件,有意识的督促幼儿正确行为的反复练习,摒弃不良行为。

2、家园合作,家园共管。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限制并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让家长信任我们,尊敬并听取我们的看法,让家长感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和提高,感到老师比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这样争取到家长的理解,并积极支持,对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生活中反复刺激幼儿的行为,管理好每天的行为而逐渐成为习惯,这对幼儿以后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改变。当然,孩子年龄小,判断是非能力差,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无时无刻关注,这就要我们和社会、家庭给予理解和关注。

劳动的论文 第4篇

【摘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是兼有感性、理性、灵性和神性的动物。灵性人皆有之,只是禀赋略有不同。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从0岁到6岁左右生长发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理、心理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往往是为今后一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基础的阶段。良好习惯对幼儿的影响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与家庭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和第一课堂,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以学前教育机构的职责所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家长的聪慧及耐心共同创造,共同发展,让幼儿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家园合作;
幼儿;
行为习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开始受教育的幼儿比作一块大理石,把教育者比作雕塑家,他认为这些雕塑家第一是家庭,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雕塑家是母亲;
第二是教师;
第三是集体;
第四是受教育者本人;
第五是书籍;
第六是完全未想到的雕塑家。美国教育研究证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一致,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十分重要。因此,想要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就必须协调好环境中的各个教育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开展的各种活动都能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一、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及效能

1.通过不同的开放时间,满足家长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拥有不同的开放时间,以及同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也具有几种不同的开放时间,这就使家长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各种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比较,甚至在同一学前教育机构中加以选择,因而就从根本上满足了家长的切实需要。

2.通过家长手册,全面展示学前教育机构的风采

每一所学前教育机构都会印有属于各机构与众不同的家长手册,免费发给家长,从而使学前教育机构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能以文字及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地展现在家长面前。这些家长手册的大小、厚薄、装饰虽不尽相同,但都包含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接送制度、收费制度、郊游制度、家长参与、教师简介、节假日安排等信息。

学前教育机构是幼儿走出家庭的第一个教育机构,必然牵动着每位家长的心。家园手册是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联系的重要视觉通道,具有首因效应的作用,因而应受到每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

3.通过接送孩子交流,开展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的日常交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现在很多学前教育机构也改变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家长每天提前10—15分到机构来接幼儿,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自由地与教师交换信息、分享信息,这样既维持了家长和教师的每日交流,又不会推迟教师的正常下班时间。学前教育机构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了互惠的伙伴关系,从而使双方的合作共育能够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

4.通过观察幼儿活动,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合作的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局外观察或者参与观察,投入到班级的活动中去,在和幼儿一起活动时对幼儿进行细微的观察。更好的了解幼儿,与幼儿一起分享某个时光。家长进班观察幼儿的活动,是家长参与学前教育机构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能增加幼儿的适应性,丰富幼儿和家庭的生活,而且还能帮助家长具体了解班级的教育方案,密切家庭和机构的合作关系。

学前教育机构还安排了家长会、志愿者活动、开放日活动等各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搭建家长和教师对话的平台;
传递各种保育教育儿童的信息;
促使家长成为团队中的一员;
分享家庭的不同文化;
提升学期教育机构和家庭共育的质量;
化解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之间的矛盾。

二、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价值

1.保证家园合作的双向性和互惠性

教师和家长是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分享一日活动作息时间、食谱等各种信息,而且双方是信息的发送者,同时也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家长最了解幼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家长也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学前幼儿机构信息的分享者和接受者,应鼓励家长们日益成为信息的发送者,更好的发挥家长的角色作用,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更好的与幼儿教师建立良好的互惠关系。

2.不断加强家园合作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学前教育机构强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与家庭的合作与交流,如果能更好的重视家访工作,重视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鼓励他们把自己宝贵的经验、宽裕的时间奉献给幼儿园,充分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让幼儿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3.增强家园合作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教师拥有开展园内外活动的决定权,家长具有组织各种活动的建议权,机构办公室具有进行不同活动的知情权。如果我们把何时何地开展散步、参观、郊游等活动的决策权下放给教师,并给家长建议权,那么我们就能保护教师开展园外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家园合作的效果;
如果我们在开展园外活动之前,得到家长书面承诺的“尚方宝剑”,那就能减轻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真正扩展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空间。

劳动的论文 第5篇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用教育家的观点说,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受用不尽,像获得利息一样;
要是有了坏习惯,就像一辈子有还不清的债务,总得为它付出代价。幼儿爱模仿,可塑性强,因此幼儿期是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好习惯最容易形成的关键时期。可是,现在有些家长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却很少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致使幼儿行为的两面性,即幼儿在幼儿园时行为习惯比较规范,但在家庭中却是相反的行为。更甚者,幼儿的有些良好行为习惯还得不到家庭的支持,文明行为反而引起周围成人的讪笑或制止,使幼儿对园内外不同行为要求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合作,幼儿园与家庭是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调,同方向。从教育实践上可以看出,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进行有效的家园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有好有坏。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
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对于大班的幼儿,就要培养孩子守时、守纪、爱学好问,自己评价与调控等方面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生,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尊重幼儿需要,培养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一.首先,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建立或评价主体已经由老师变成幼儿。

以前,老师对幼儿的统一要求比较多,老师制定的规则比较多,现在,我们逐渐让幼儿或师生共同简历规则,幼儿会积极地遵守。老师不在是一个规则的制定者、决策者,而是引导者。另外,老师的建设性评价往往会让幼儿产生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同样的评价主体由同伴来说时,幼儿却有认同感。这说明评价主体会影响评价效果。所以在活动中,应该注意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老师作为鼓励者、引导者,制造宽松的气氛,让幼儿产生积极的态度。

二.其次,以角色游戏为主,引导幼儿自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角色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特点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最为幼儿所喜爱。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模仿角色的优良行为,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有意请几名小朋友做发苹果的游戏,让幼儿进入角色实际训练,结果他们都把大的、好的苹果发给小朋友。

三.另外,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人文话、人性化。

一些必要性的行为习惯,比如:良好的坐姿和睡姿、餐前便后要洗手、进餐时保持干净等,应该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从而进行督促,让幼儿努力做到,体现人性化。比如:以前吃饭要求统一饭量,现在改变成根据幼儿身体状况来决定幼儿的量等等。

四.再次,良好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由语言指令化转化成隐性的环境和活动材料。

教室的墙面、空间都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体现在环境中。比如在地板上贴上标识符提醒幼儿该把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就想本学期我们的美工垃圾桶一样,我们老师并没有向幼儿正式地介绍垃圾桶应该放哪些垃圾,但是小朋友们都能根据垃圾桶上贴的标识进行有序有规律地扔垃圾。另外,我们对各个区域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了合理的划分,这种方法避免了幼儿因为无事可干而吵闹,也可以避免老师过多的指挥和干预,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相互不干扰,能有序地进行。

五.发挥幼儿的自己教育、榜样教育及成人的言传身教作用:

利用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让其互相感染、彼此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省去了老师很多功夫。爱子们喜欢模仿,特别是他身边的同年龄段的同伴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影响;
而评价活动在确定正确是非观,树立身边榜样的同时,也使儿童学会了较为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全面地评价自己。比如评选“好习惯之星”、颁发小红花,命名“…宝宝”等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这学期,我们根据我们班级情况幼儿年龄特点,设立了评比表,具体内容可以自定,有学习、生活能力、劳动意识、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我们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五下午通过让孩子们通过自己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周评价一次,对于有进步的孩子以及孩子们有进步的方面及时给予肯定并奖励,如班长,值日生光荣称号,或小玩具等。号召全体幼儿向其学习;
而对于孩子不足的方面指明努力的方向,鼓励其不断进步。孩子们喜欢围着评比栏互相比较,从中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产生自律意识,自己要求进步。

六.家园合作:

曾经有一个家长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就像土壤,而孩子就像种子。的确在我们的教育中,家庭和幼儿园担负着同等重要的责任。我们老师们要做的首先是转变自己的观念,然后去联合家长,统一观念及行动,以实现我们最终共同的教育目的。

幼儿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养成的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教育中的连续性、一致性是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班级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科学的培育幼儿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大班中幼儿的换牙情况开始普遍,帮助幼儿缓解换牙焦虑,了解换牙、保护牙齿的知识,是大班阶段老师关注的行为习惯之一。我们通过观察醋泡蛋的实验,多媒体软件学习,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记录表建立,家园之窗的反馈让幼儿通过多种渠道顺利地度过换牙期,家园共同培养幼儿养成饭后漱口、不舔新牙、每天刷牙两次的好习惯。又如:针对班级中早上迟到现象增多,幼儿不能按时作息的现象,我制定了幼儿早晚时间作息时间表,让家长在家也配合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根据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出现的行为习惯问题,老师要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习惯要进行持久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要指望好习惯会在一时养成,要对孩子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要允许孩子有反复。

劳动的论文 第6篇

【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即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养成不良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习惯。家园、老师之间要求应一致。

【关键词】幼儿;
习惯培养

在一日生活中,习惯贯穿于方方面面。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及事业的成功,都至关重要。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习惯养的好,终身受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因此,注重幼儿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做的不仅仅是培养习惯,而且还要不断地、反复地强调和提醒。然而习惯的培养,前提是应该有个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快乐的童年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1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自然渗透

对幼儿的教育不是一两次的说教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强化训练,才能内化为幼儿自身的行为。在蒙特梭利教育下,我们对刚入园的孩子首先就要从日常开始着手。当进入蒙特梭利工作室时我们要如何做呢?

1.1文明礼貌教育习惯的养成:小朋友见到老师、小朋友、叔叔和阿姨都要面带微笑鞠躬问好,然而老师们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的示范。

1.2入厕、喝水的习惯:给小朋友建立一个良好的秩序,排好队不拥不挤,如果遇到障碍,要说:“请你让一下!”在小朋友入厕时我们可以对不会擦屁股的孩子进行一次教育,第二次我们只加以引导,让他自己动手去做,做的不好没有关系,老师这时才可以帮他。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当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要说:“请你帮帮我!”

1.3进餐的习惯:我们遵循蒙特梭利对儿童自由、尊重的观念,我们让孩子自主分餐,第二碗自己动手乘,但是告诉他乘多少就吃多少,不能剩饭,不能洒饭,洒了也要一粒一粒的捡到垃圾桶,保持安静。

1.4午睡的习惯:自己睡不着,但是一定要闭上眼睛,不能打扰别人,睡前做好准备,不能乱跑去上厕所,除非有个别的特殊情况。(教学论文)潜移默化的孩子就会吸收到这些讯息了!让他们对自己的习惯养成自然。

2蒙特梭利区域活动显现习惯的培养

日常、感官、数学、语文、历史、地理、天文、阅读、艺术这些区域中我们准备了一系列让孩子学习的一份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有它不同的目的,从难到易。操作的过程都体现了一个秩序的观念。然而在工作中我们是保持安静的,即使是说话我们也要很小声,不能让第三个人听到。例如,做工作时我们不打扰别人,取工作时声音要小,操作的步棸要有顺序,做完工作后一定要归位,放整齐,还要进行检查的良好习惯。

这些工作中,我们不管做什么最主要的还是要培养幼儿专注的习惯,只有在专注的时候才可以吸收心智。如,工作时不可以说笑打闹,一份工作只允许一个人工作,当你熟练的时候你才可以告诉别人怎么做,但是也只能俩个人合作。遇到错误时老师要及时的反复的观察指导。不要总是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做的不对。”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怎样是对的。”从正确的方向引导幼儿,进行正面教育。从而获得成就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通过,阅读、讲故事、情景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告诉幼儿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抓契机、随时教育

当幼儿做出不良习惯的行为时,我们作为老师或是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不能放过或纵容。当你视而不见他的坏习惯时,慢慢的就不好改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对幼儿进行随时教育。总之,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养成的,要靠反复而又耐心的指导与幼儿坚持不懈的学习,更需要家园的配合来实现。

教育是习惯的培养,幼年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我们在幼儿教育上,不仅仅是为了教孩子知识,其实,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但是,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协调一致的教育。拧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对幼儿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促进他们习惯的形成。

劳动的论文 第7篇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在幼儿园里,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又是这一关键时期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呢?我认为,首先就要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逐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等现象,培养幼儿自觉进餐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形成

为什么初入园的小班幼儿食欲差,有的进食习惯不好,我在观察中发现,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它们通过不同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哪个做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行为不良,然而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同父母有着直接关系。就不良的饮食习惯而言,很多家长溺爱孩子,一味依着孩子的性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孩子的口味就越来越高,饭菜一不合口味就不肯吃了,而有些孩子吃腻某种食物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吃了,偏食也就这样形成了。有的幼儿零食不离口,一方面,零食吃多了影响食欲,吃饭时更容易挑挑拣拣,久而久之形成偏食。另一方面,爱吃零食尤其只吃精加工的零食,会使幼儿的日益"剔嘴"。

二、创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要到进餐的时候爱哭闹,因此,老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餐前气氛,帮助幼儿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餐前不处理问题,使幼儿情绪平静,给幼儿讲一些开心的故事,唱一些儿歌,猜迷语,听的音乐,向小朋友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鼓励他们要吃得饱饱才长大让小朋友带着快乐的心情用餐。

三、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初入园的小班小朋友偏食和挑食是最常见的现象,家庭的美食在他们脑海中还印象很深,所以对幼儿园的.饭菜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家长早上送幼儿入园时左手卡根油条,右手抬一串耳糕,到幼儿园吃饭时没有食欲了。针对小班幼儿的情况,我们除了教育幼儿不要买街头零食,零食不卫生,会传染疾病外,我们还采用一些"小花招",既调动幼儿的快乐情绪,又调动幼儿食欲。如把饭菜提进教室后,就用鼻子东闻西闻,有意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菜这么香?""呵,是排骨炖土豆,怪不得这么香啊!"从而调动了小朋友的食欲。

对待比较难纠的幼儿老师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不能让幼儿畏惧吃饭、哭着吃饭,这样就违背了教育培养的目的了。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师要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但是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自觉改变不当的饮食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挑剔食物,或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味道不好,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幼儿园和家长相互配合,家园共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引起广大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视,做到家园一致行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举办家长研讨会,由园领导和主管教师首先进行主题发言,讲清家园共育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形成家园共识,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二)家园共育作为课题来研究,我们从小班的角度探讨幼儿在饮食方面怎样与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利用班级网络平台,创办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

(四)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配合积极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

实践表明,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

推荐访问:劳动 热门 论文 劳动论文热门7篇 劳动的论文(热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