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学论文热门10篇(2023年)

时间:2023-06-26 11:05:07 浏览量:

心理教学论文第1篇一、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丰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只有在更多的实践性、互动性的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能得以更好的放松,才能得以更好的解放。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教学论文热门10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教学论文热门10篇

心理教学论文 第1篇

一、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丰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只有在更多的实践性、互动性的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能得以更好的放松,才能得以更好的解放。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1、体育教师要树立“以体育教育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理念,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力求在每一节体育课中,身心都能得到发展和锻炼,各项体育活动都能积极参与。

2、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到体育课外活动中来

改变过去那种单调的活动,绝对避免部分学生旁观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开展球类接力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

3、要大量开展走出去,请进来

所谓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比赛,展示体育教学成果,比如队列体操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各种联谊活动、邀请赛等,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请进来,是指邀请体育专家来校为同学们实践指导,开展讲座,承办各种大型比赛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参与度。通过开展大量的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学生的心情,塑造学生活泼乐观的性格,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消除自卑、孤僻心理。

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注重情商的培养

1、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一名中专体育教师,课堂上要饱含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体育本身的艺术美感,激发学生对体育和自我的认知,丰富学生情感。另外,教师“以言动情”,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能够通过语言的力量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当我们用生动的、情真意切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上体育课时,我想学生一定会更加的投入,更愿意参与。

2、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

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受益终生。个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我们在提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那些体育素质非常好的学生更多的是坚持能力非常强的,而一些没有坚持力和耐心的学生总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体育任务。因此,作为一名专业体育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个个性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那些怕苦、怕累、贪玩的学生,要不吝啬表扬的语言,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克服自己的不良心理和习惯。

3、增强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都不能忽视的任务。体育教学也一定要抛弃那些陈旧的、容易损伤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多运用那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信心,选好体育教学内容很重要,深挖体育教学资源,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紧密结合教学要求,把那些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体育资源引入课堂。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的影响尤为重要,一定要突出强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是培养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努力探索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心理教学论文 第2篇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与健康紧密联系起来,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一、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体育锻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熟悉自己的社会价值。

2、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和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喜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和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惫、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征。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4、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平安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愉快、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如何使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1、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

(1)在体育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思想。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的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巨大可能性,提倡多样化、创造性,反对划一性和一味的模仿重复。一切要从学生发展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体育教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

(2)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尊重、理解、信任、关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

(3)建立平等合作的观念。新的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人格与精神相遇、相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分离彼此的思考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求得新的发现,形成一个学生共同体。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相互合作,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充盈于师生之间一种教育情景和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诚关心爱护、鼓励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2)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整个课堂氛围,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3)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可具体采用多种方式,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知识竞赛。

(4)运用积极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所以只有把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和课堂教学中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的行成。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已经不再象以前那样单一地要求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训练,而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块并不一定就要求要在课堂里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可以在任何体育活动过程,抓住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在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

心理教学论文 第3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途径有很多: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第三,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可渗透的因素。第四,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通过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科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挖掘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寻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著名健康学者马斯乐指出,“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

20XX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定义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等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意义

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个职责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能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巧妙结合学科内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途径

目前,在各个学校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许多学校的广泛关注。很多学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创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如进行各种形式的集体辅导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利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等等。在这些形式中,利用学科教学进行渗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功效持久、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下面我就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深广度和趣味性的问题,不断激活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围绕着教学中心,保持他们心理的觉醒状态,让其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学习。这样,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很大帮助。

其次,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看到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倍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出差异巨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知识吸收率就高,并从中获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尊重与接纳。

心理教学论文 第4篇

摘要:近年来,各地不断有关于大学生杀人及自杀案件的报道,这些频频爆出的案件显示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完善,忽视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帮助指导学生有效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教学; 优化研究;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背景和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其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的特殊影响,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提出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并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教育部在2011年9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要从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方面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标志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校管理转为学生的成长教育,由面向问题学生展开心理咨询转为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辅导人员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为由学校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明确课程定位,整合教学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课程,承担着一定的培养功能,并具有明确的教育指向。第一,要明确课程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教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技能三个领域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领会基本知识点的内容和作用,为以后的实践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要明确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展开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涉及心理健康的辅导技能,这些技能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口述和讲解,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包含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教学局限于教材中,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要精心选择教材,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将成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要保障教材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框架,还要针对教材中每章节的内容,精心选择教学参考资料,加深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第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网络的功能搜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和案例,辅助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供学生随时浏览和查阅。可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外活动等放置到网络平台上,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针对学生关心的各种心理问题共同讨论和交流。第三,拓展心理实践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可以与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见习活动。在学生群体中设置心理聊天室,给学生开设心理辅导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心理辅导小组,深入社区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活动。利用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展开团体活动,对中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将自己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给中小学生。

2.3 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加强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学期开学,教师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内容设计成不同的主题单元,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负责一个主题,按照教学计划的实施展开主题教学,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课堂讨论要针对主题引导全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以及问题的讨论,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原理和方法找到解决的措施。第二,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教学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在运用案例时要选择学生生活以及经常遇到和普遍关心的问题,让学生从案例中引发深刻思考,利用心理疏导的方法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第三,通过组织开展模拟训练,增强学生的辅导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心理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查阅各种心理方面的资料,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学生当中组织拍摄心理情景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相似片段,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提高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

2.4 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导力量,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要求学校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组建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并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共同商讨和制定教学计划,集体备课,共同讨论和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平台。学校要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展开专业的培训和指导,组织教师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 结语

随着社会转型和自身的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面对各种心理问题,有些甚至成为阻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障碍,严重地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迫切需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能让在校大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心理教学论文 第5篇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目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①物质资源。包括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的各种场地、设备和材料等校内、校外资源。如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场等;校外的专业心理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等。物质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等。人力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核心,其中课程教师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③活动资源。活动资源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心理实践活动。如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活动、“心路历程”活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表演、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等。活动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④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学书籍、各种心理报刊杂志、心理网络媒体、心理电影电视、心理讲座等。信息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2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心理教学论文 第6篇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所面对的种种压力越来越多,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有的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有关统计,近年来我国有多达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在休学退学的总人数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因心理疾病无法正常学习。一些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社会,被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所侵蚀,他们畸形的价值观使得自身沾染上不良风气,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受到他人的排斥;
还有些大学生没有人生规划和生活目标,加之自控能力差,容易产生诸如沉迷网络等依赖症状,导致无法完成学业。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1国家政策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肯定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教育提出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做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
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提高体育卫生教育的地位,切实发挥其作用。因此,政策的支持使得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高校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也有了新变化,标准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划分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领域。其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着重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也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可行性。

1.2体育教学对促进心理健康的多样积极价值

实际上,经过中外学者的研究发现,体育活动确实对心理健康起到潜在的积极作用。而我们知道,体育教学具有众多特点,其动态的教学活动、实践性的身体活动、立体的人际交往、复杂的心理操作和复合式的心理体验都使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等。体育教学能够强身健体,使身体的锻炼带动心理的防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老师通过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而在传授过程中,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情感上的愉悦。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强健身心的方法和技巧,这就促使学生优化个人的身体素质。而精神上的健康与否和身体状况是高度相关的,学生健康的身体为其心理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得体育运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能够调整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起到预防作用。很多研究都已经明确表示,体育锻炼在减轻、缓解甚至是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上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而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教学内容就能转移参与教学的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而且,情绪某种程度上能准确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而长期糟糕的情绪也许就是心理问题的可能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外在行为、表情动作,都可能反映了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因此,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不正常反映,可以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及时治愈。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虽然“自我”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但是“自我”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包括身体、观念和情感等方面。并且,身体和心理密切相关,对“自我”身体的良好认识会促进精神“自我”的正确认识。研究证明,优秀的身体有利于情绪的稳定、个人的自尊自信和性格的发展,而且自我意识还可以通过力量训练来增强。因此,体育教学中丰富的运动实践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层面的“自我”认识外,增强对“自我”的综合认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评价和他人的评价,能够获得综合全面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一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乏有效的人际互动,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并且严重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这些都导致了孤僻、自闭、抑郁等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这些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得到缓解。体育教学中组织的团体性活动,能使团队中的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增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而且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孤独感,增强集体归属感。内心的坚强是不惧风雨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能够提高学生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力。

2、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这需要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多方面配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长期坚持的恒心,还需要有深入人心的观念,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深入贯彻身心共育的教学理念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在体育教学中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教育发展的理念。理念指导实践,高校只有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实践。因此,高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设计体育教学时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倾斜,同时,还可以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作用。高校的教学研究往往引领着整个教育领域的新风尚,既然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毋庸置疑,那么高校的教学研究就可以侧重这个新方向,在此新领域中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创新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方案,从而引领更多学校发展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培训

要增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不可或缺。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有着直接的互动,教师在与学生的面对面接触中更能真实具体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更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掌握积极引导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正确寻找症结的方法和技巧。并且,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指导者,需要为学生们的不良情绪提供科学的疏导方式,改善学生的消极心理倾向,通过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调养、心情调节等,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在体育教学中顺利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所以,加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途径。

2.3加强体育教学个性化、多样化

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主体角度丰富发展体育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教学工具和方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状况复杂且个体性极强,年龄、性别、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等因素都影响着人的心理状况。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体的差异性很大,其心理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有全面,不仅要全面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着重关注心理状况不佳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问题。同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设计丰富的具有心理教育作用的体育活动十分重要。这不仅做到了体育教学的个性化,还增强了体育教学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慢跑、太极等持久运动调节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的学生;
通过激烈的竞技比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接力、拔河等团体项目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和团体意识。

心理教学论文 第7篇

中职学生是中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部分,与普通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他们既有普通中学生所具有的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特点,又受到就业、人际关系等社会生活压力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如何能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当前中职院校相关教学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虽然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部分都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对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材缺乏实用性,过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中职院校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首先,要高度统一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地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活动。其次,积极组织教师对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提高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教学队伍建设是加大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的有效措施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会组织和开展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咨询能力,并掌握基础的心理治疗技术。因此,中职院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完善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及时更新教师的心理知识储备,更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加大培训力度。其次,要积极组织教师与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座谈、交流,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健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建设能有效地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加大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提供良好的支持。首先,要健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调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成立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构成的指导中心,负责心理健康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其次,要在学校的各个院系设置心理辅导站,指导中心的教师定期到每个院系为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最后,通过学生会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置一个心理委员,学校要对这些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相关成员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总之,形成班级、院系、学校从下至上的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预防体系中。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中职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轻松、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展现自己、张扬个性、释放压力,实现自我精神需求的满足。另外,学校还应当积极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清现实、磨炼意志,正确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有效地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五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班主任是中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同时班主任也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主要力量。班主任工作质量的高低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首先,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中间,学会与学生沟通、做朋友,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对待,与学生一起分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学生一起克服问题。其次,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正确地引导学生、影响学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六结束语

采取措施加大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对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中职学生的成长特点,中职院校要在思想意识、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预防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及班主任作用发挥等方面提高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为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心理教学论文 第8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训;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让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客观性、动态性、系统性和具体性原则。着重对学生进行认清自我、保护自我、调适自我、保健自我的教育。只要我们真正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抓紧、落实了,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关键词:学校 心理健康 教育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你可曾想过: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在关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话题谈得热火朝天的今天,在大力实施“减负”的今天,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去为患社会、家庭?为何还有那么多的青少年不假思索地去毁灭自己、伤害别人、残害亲人?笔者认为: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学生本身主观的原因,是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恶劣表露!在当今社会,人们在谈论有关学校的教育时,总是从学校的硬软件设置、中高考升学率、考上重点学校人数等方面加以评价,却很少有人谈论该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在人类进入新纪元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学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正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孩子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的增多,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被种种心理问题所困扰。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和困惑恰恰是阻碍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有人说学校培养的学生体育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唯独没说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是什么,笔者认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是一座不知何时爆发的活火山。废品可以再利用,次品可以再加工,危险品也可以加强防范、管理,最让人担心的也就是那不知何时爆发的活火山,它一旦爆发就意味着毁灭。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那么,该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队伍建设, 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训;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消除他们的紧张感、拘束感和不自然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使他们无所顾忌地向你倾吐真实的心理活动,向你倾吐心中的迷惑和不快,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心理疏导和教育。所以学校要鼓励教职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念、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在教师中大力提倡同学生交朋友,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实施健康的影响。

2. 学校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
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不自然感,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3. 逐步建立一套由“学生—学生干部—任课老师—班主任—学校德育处—学校领导”组成的分布广泛、功能齐全、整体联动、效果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快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并不断完善其功效,以求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五项原则。

1. 全面性原则: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

2. 客观性原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的人,因而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就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3. 动态性原则:由于教育客体的年龄、文化、生理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能力、内心体验、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着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时,不可以来所谓的“一锤定音”,而应当坚持动态性原则。

4. 系统性原则:交流是人的重要特征。任一个体,不管他内心的想法如何,实际的表现怎样,他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是一个各种因素的“交汇点”与“集散地”。因而,对他们要从心理状态、过程、特点、意志、品德等方面加以分析,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5. 具体性原则:尽管学生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在具体的阶段、具体的"时间,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还应当作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确有成效地解决有关问题。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遵循具体性原则。

三、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

1. 认清自我

初中阶段不仅是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年龄段,而且也是一个情绪易波动、行为易出轨、交往易出岔的年龄段,更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在慢慢发生变化,而他们所面对的又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加之他们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毅力不够,容易产生放弃心理,也就会感到迷惘、烦恼、困惑……并开始逐渐迷失自己。中国的圣哲曾说过:“自知者明,自胜者刚”。人只有成为自己的主人,才不会迷失自己。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才能走向成功。所以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消除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迷惘、烦恼、困惑,正确地看待荣与辱、是与非、得与失,正确地看待成长中的自己,真正认清“我是谁?”,这样才能使其保持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才会让他们以平常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我们的学生也就才能都是可塑之才,我们的学校才真正是希望的摇篮。

2. 保护自我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关心、体贴、呵护、甚至溺爱里,渐渐地就成了温室中娇嫩的小草,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社会是现实的,更是残酷的!他们那从不设防的心灵往往成为一触即破的易碎品。加上他们缺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训练,因此,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过早地进入了“大同世界”,其实,“大同世界”只是一个温柔的“陷阱”,他们在内心里总希望得到一种对自己绝对有利的所谓的公平!一旦他们置身于社会,他们的命运除了挫折,还是挫折。虽然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他们面对挫折除了表现出极为夸张的痛苦、沮丧、绝望以外,几乎不知道该做什么,下次成功的希望也就仍然十分渺茫。所以我们不仅让孩子们学会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的理解、适应与包容,还得让他们学会协作、防范与保护,帮助他们为自己的心理增添一道防火墙。

3. 调适自我

仅仅做到认清自我、保护自我还是远远不够的,百分之百的安全是没有的。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信息,尤其是一些他们不愿意听到、看到或想到的东西,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将意志薄弱者彻底击垮。因而,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正确地面对挫折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努力走出自己心中的牢笼,释放自我能量;
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刻牢记海明威笔下老渔夫在被鲨鱼围困时喃喃的低语:“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不可以打败他”;
让他们学会与命运抗争,坚信成功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4. 保健自我

要更好地保健自我,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合群,乐于与人交往。引导他们在交往中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交往中开放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其次要以诚相待,学会宽容。没有以诚相待,没有宽容,就不会有和谐、良好、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就不会有温馨、融洽、亲密和人际关系。第三要待人随和,但不作无原则迁就。在与人友好交往中,无疑需要彼此适应,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比较随和的态度,但是,决不可作无原则迁就、附和;
否则,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毫无独立性格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第四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会赞美别人,克服嫉妒心理。嫉妒是一个人自我软弱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种短视、一种自私,每个人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理的人都应摒弃它、排斥它、远离它。中国有一句俗语:好话一句三春暖。意思就是说赞美、鼓励、友善的话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起着催化作用,几句温暖的话很可能成就一个人。心理学原理又告诉我们:希望自己为人所关心,乃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状态。所以相互关心、赞美别人、克服嫉妒心理对增进友谊、促进双方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第五要帮助他们掌握好一个同异性交往的“度”,引导他们在众多的朋友中,学到好的品质,博采众家之长,培养自己的性格和意志。

只要我们真正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抓紧、落实了,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在传统理念方面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还加强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真正实施了对人类灵魂的改造工程。或许我们培养的学生算不上一流的,但他们的知识是全面的,身体是强壮的,心理是健康的,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头上,都有一片蔚蓝的天空!我们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心理教学论文 第9篇

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加州于2000 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其中学部分的课程内容包括运动技术和运动知识、自我表现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两个学习领域。

自我表现和个人发展:

1. 展示充满活力的身体活动风格,理解身体活动能为娱乐、竞争和自我展现提供机会

2. 显示出运动活动中负责任的个人行为;

社会发展:

1. 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负责的社会行为,并理解尊重所有人的重要性

2. 理解历史和文化与比赛、运动、游戏和舞蹈之间的内在联系[7]。

新西兰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于1999 年颁布,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合设,取代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程。这一合设的课程,通过个人健康与身体发展、个人健康与他人的关系、运动概念与体能、健康的社区与环境四个主题,为学生如何学习健康与体育知识指明了方向。具体的说,心理健康:即学生将有机会理解和体验身体、心理、情感、社会、精神等健康;
性特征教育:即学生应考虑性特征的身体、社会、心理、情绪、精神等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健康[8]。

日本文部省于1999 年颁布了中小学保健体育教学大纲。大纲将中学保健体育课程分为体育和保健两个学习领域身体练习懂得身心机能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11]。

俄罗斯新的综合体育教学大纲认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是“ 在完善身体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大纲目标是有针对性地全面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其形成性教学大纲强调学生优化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强调个体需求的权威性。教育学生懂得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 通过自觉调节身体活动, 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心理和身体素质[8]。

2、国内研究现状

从新课程改革到阳光体育运动,已经经历了四个年头,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只停留在点的层面上。根据需要,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中国学术期刊和相关文件资料,通过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关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我国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决定》在阐述学校体育工作时指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0]。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就是要求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体育修身养性的功能, 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以拓展, 渗透以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和心理适应教育,其目的在于开发学生心智潜能, 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困扰,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张鑫在2008年8月《现代教育科学》第4 期《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说: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11]。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翟俊辉在硕士论文《长春市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指出:基础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中小学阶段更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身体素质的最佳发展敏感期和重要心理素质的形成期,在这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体育教育的作用将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12]。

臧德喜在硕士论文《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中谈到:心理健康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其意义与价值已日益深入人心。学校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发展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双重职能,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方面促进作用尚停留在一般认识阶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校应重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13]。

综上所述,国外早在1999年就已经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国外相比,虽然国内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晚了一些,但是在党和政府“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把目光投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上,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一系列的方法和对策来挖掘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关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国内外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心理方面,少数的涉及到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高中阶段,这类的探讨和研究更少。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高中生所面临的压力和心理负荷之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怎样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快节奏、大压力的社会生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是我们现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关系到社会未来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发展的大事。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已逐渐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鉴于以上这些事实和理论依据,笔者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期望通过本研究得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以便为郑州市和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心理教学论文 第10篇

摘要: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树立新的思维和理念,将“健康”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体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心理健康,正确把握教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
健康;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学校的基本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这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它不仅担负着“加强体育运动,增强全民体质”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我们既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德、智、体、美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中职院校只注重教书这一个方面,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方面明显重视不够。但是,当前在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一是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明显不满,同时他们还会为了自身与小团体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从现实主义出发去做事;
二是现代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他们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表现出极端的唯利是图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
三是缺乏自信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的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与打击,就会失去上进心,失去学习目标。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就会走上歧途,给社会造成危害,也毁了自己。

这些问题对中职院校的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级学校的体育中,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教育意义,而且还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要想尽一切办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人才。

二、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 体育运动让学生懂得知难而上,学会克服困难

“90 后”学生是现在学生的主体,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在学校深受关怀,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摔打和磨炼。通过体育教学与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学会坚持和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并鼓励学生克服对困难的恐惧。

2. 加强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生存能力

体育比其他的学科更具互动性和实践性;
体育教学中的交流方式也比其他学科更为特别,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之间,只需要用手势或者动作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而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必须用语言表达。这种沟通需要彼此的信任,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教学其实是对社会生活和活动的模拟,是社会活动的提前演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经历各种成败、挫折、优胜劣汰、个人与团体、正确性与合理性的体验与认知。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就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处事方式等性格态度;
也将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除此之外,在许多的体育项目中要求同伴间必须互相信任、互相了解、深入交流、互相帮助,才能获得比赛的胜利。这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体育比赛中,那些自闭、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人会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融入集体,这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懂得团结进取

体育运动是一种以竞技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在面对比赛的时候,学生会摒弃一些平时的不愉快,将思想的分歧与矛盾抛之脑后,所有人空前团结,形成最强的凝聚力,去为集体争取荣誉,所以体育比赛是增强学生团队精神的最佳方式。体育运动中的竞赛与合作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也可以让学生懂得场上与场外不同的身份关系,学会关爱与帮助同伴,明白个人与群体间的矛盾统一关系。这种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竞争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进取精神。

三、体育教学中应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1. 应该将心理健康作为体育的一个目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作为一项教学指标来进行考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都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体育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认识到,因为心理因素是个复杂多变的因素,所以不能用唯一或者单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也对我们的指标考查方式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如学生的自我评价、思想品德、自信等方面。采用科学的方法定期进行测评,逐渐形成完善的测评体系。这个过程需要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校还有体育教师多方面的努力。

2. 教师自身仪表、形象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学生对教师的敬仰心理可以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仪表、形象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崇拜心理使教学达到更佳的效果。第一,体育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主要有言谈举止、仪容仪表、表情态度及语言习惯、行为动作等方面。当教师采用这种无声的教育方式去影响学生的时候,会产生积极的潜在效果,甚至会比直接教育效果更好。例如,体型健美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美的追求,会促使学生加强锻炼,以求达到健美的效果;
第二,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外在形象,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过硬的技术和高深的学识,才能得到学生的崇拜和敬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这些形象会对学生的审美观和学习能力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因材施教

现代的教育方式不再是一蹴而就的大面积覆盖方式,更注重一对一或者是因材施教。学校的各个教育阶段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成长、性格完善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年龄越大,性格与心理上的差异性就会越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就做好充分准备,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与思想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例如对于自闭、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学生,可适当进行竞赛类活动,如球类竞技、接力赛跑或拔河等需要配合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对于行事缺少果断的学生,可以多进行单人快速竞赛类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可以培养他们的快速决断能力;
对于性格急躁、容易冲动的学生,可以让其进行慢跑或者太极之类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遇事沉着冷静的能力。另外还要注重男女学生的差异,女学生应该多安排瑜伽或有氧操等活动,男生则应该多进行户外运动。

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体育教学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体育也会失去灵魂;
正确的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全体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白宗清。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

胡毅。试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与职业,2009(15)。

推荐访问:教学论文 热门 心理 心理教学论文热门10篇 心理教学论文(热门10篇) 心理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