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校园网国内外现状(全文)

时间:2022-08-24 17:25: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校园网国内外现状(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校园网国内外现状(全文)

校园网国内外现状5篇

第1篇: 校园网国内外现状

2006年,并购大战风起云涌:1月,法国家乐福与中国台湾“乐购”接手刘永好旗下的“乐客多”位于上海、南京等城市黄金地段的7家门店;
5月,北美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以1.8亿美元收购国内第四大家电连锁商江苏“五星电器”51%的股权;
12月,美国“家得宝”1亿美元收购国内三大建材超市品牌之一的“家世界”。几乎同时,英国TESCO以3.5亿美元增持“乐购”40%股权,从而达到了对“乐购”90%的绝对控股……

2006年内资零售巨头也不甘其后,在资本积累初步完成的同时,并购与拓展也开始提速。典型的案例是北京零售商物美集团贯穿全年的收购步伐:去年2月,“物美”斥资3.7亿元收购北京超市连锁企业美廉美。两个月后,“物美”重拳出击西部,以1.7亿元收购西北上市零售企业新华百货( 23.00,0.45,2.00%)。9月,“物美”再斥资12亿元收购江苏时代超市50%股权。至此,物美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增加近100家。

2007年中国零售市场:华润万家的379亿元、大商集团的361亿元、家乐福的248亿元、物美的231亿元,百联集团771亿元
一份来自安永的最新分析报告称:中国零售业并购浪潮将5年不退。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零售业整合度仅有20%,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中国零售10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市场呈严重分散状态,需要强大的整合力度。
刚刚过去的2007年春节黄金周,中国消费市场再创纪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0亿元,同比再增15%。中国市场消费力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生长,“80后”一代将成为支撑中国未来几十年消费规模扩张的重要群体。受此激励,中外资零售业为争夺市场资源而展开的兼并扩张,也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

据商务部公布的2005年连锁企业经营情况统计表,“好又多”位居第十五名,年销售总额132亿元,成为内地连锁分店数量最多的外资商业企业。但由于“好又多”开店初期就一味追求数量,造成门店面积有大有小、经营质量参差不齐、产权关系复杂等问题,门店数量虽然最多,但利润却相对较差。

近年来,连锁经营以其特殊的竞争优势广泛渗透于零售业以及饮食业等服务业中,以经济实惠、规范经营、方便快捷、轻松随意等诸多优点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连锁超市作为零售业的一种新型业态,采用“顾客自我服务、一次购齐”的销售方式,以经营食品和日常服务器等中低档商品为主,实行高周转率、低利润率、价廉物美的销售方针,带来了零售业的又一次革命。 
    中国的超市从2080世界年代传统的食杂店形态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程,蓬蓬勃勃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最有实力的超市企业以直接投资、特许加盟或兼并重组等方式,大规模实施跨区域发展,其中上海大型超市一半以上的网点分布在其市域之外。发达国家的超市零售业态,中国内基本都已出现。如折扣店、购物中心和工厂直销等。生鲜日需品在超市商品结构中占据分量越来越重。市场已成为中国零售业内量具活力的一部分。


      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后期21世纪初 引入阶段 连锁企业的分店规模一般不超过10家成长阶段 综合超市、大型超市、使得店等业态成熟阶段 大型超市开始以直接投资、特许加盟或兼并重组等方式,大规模实施跨地区发展。大型超市开始以直接投资、特许加盟或兼并重组等方式,大规模实施跨地区发展。


据中国商务商2004年2月11日分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前100家连锁经营企业销售总额达到3500多亿元,共有店铺2万家,占同期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连锁经营100强中,前30强销售额达到2704.2亿元,店铺总数达到10321个。名列榜首的是2003年刚实现合并的上海百强集团有限公司,销售额485.2亿元、店铺4357家。具体排名如下:如今,在传统零售百货商业开始走向没落的时候,超市之间的竞争激烈化程度开始加剧,人们开始认识到在销售业态进行变革的同时,还应在物流方式上进行变革。作为连锁经的核心技术,物流成为超市经营竞争的焦点,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成为连锁超市提升利润的一道门槛。


  连锁超市物流主要存在的问题
对于连锁超市来说,他们直接面对广大的消费者,可得性、便利性、经济性都是追求的目标。连锁经营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具有地域跨度小、运用距离短;
动态性强、复杂多变;
物流大量化、规模化;
二律背反现象成尤为突出等特点。而且,连锁店进出货量较大的主要是食品以及日用品。因此,采购物流是连锁超市物流的根本,与供应商达成至关重要,否则供应商不及时供货或者掐断货源,超市就成无源之水。但是,连锁超市作为供应链上极有控制权的一员,其物流是否顺畅呢?在我国,当前连锁超市物流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即时配送率低
    我国连锁超市企业目前物流管理和物流效率尚有欠缺,即时配送率低,配送的差错主和残损率也较高,供应链不畅。


    比如,超市中比重日渐增加的农副产品多是生鲜产品,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易腐类食品消费占51%。但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冷链系统,缺少足够的配套保鲜设施。我国果品贮存保鲜量不足总产量的20%,蔬菜贮存保鲜量不足总产量的10%,而发达国家一般50%。


    此外,快速消费品对消费及时程度要求也很高,运输过程中对货龄(从生产日期到目前的市场)要求已经发展到近于苛刻的地步,一般在大型超市,如果饮料的货龄超过1周就不会要了,超过一个月货龄的饮料会成为滞销品。


    以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Wal—Mart)的物流配送为例,其建设了多种类型配送中心,提供快速、准确的物流服务。以沃尔玛在中国采购的物流来说,沃尔玛有三种选择:一是从国际供应商在世界其他地区进货,二是从国际供应链商设在中国的厂家进货,三是从中国当地的厂家进货。沃尔玛最终选择了85%从中国市场上进货这一比例。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当地顾客购买美国生产的高档消费品愿望,另一方面又缓解了当地政府鼓励购买本国产品而给商店带来压力。


    现在,我国许多连锁经营的零售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为企业内部的连锁网点提供物流配送服务,一些连锁企业配送商品比例已经超过企业经营品种的50%。但是总体来看,配送中心的运作效率不高,配送的差错率和残损率较高。


    二、超市企业之间竞争手段趋同,导致企业毛利下降。


    由于超市经营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即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营销手段、经营等很容易因人员流动等因素被其他企业仿效。因此,现阶段各连锁企业竞争手段趋同,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


    最近中华全占心对从所统计的超市企业单位面积销售额数据看,外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06万元,内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1.40万元,最高的是中国台湾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3.9万元,欧洲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3万元,目前上海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19万元,北京企业为1.7万元。


    从销售利润率看,近几年,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而平均纯利水平不到2%(我国500强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有1.47%,前100强的平均利润率也仅为2.56%):而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都在10%左右,但纯利却有3-4%(例如沃尔玛2000年的纯利水平在3.26%左右)。国外零售企业尽管人工成本较高,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却使其成本远远低于我国。

---国际超市排名

美国沃尔玛( wal-Mart Stores ),在 500 强中排名第 1 ,年营业额 2465.25 亿美元,雇员 124.4 万人;
法国家乐福( Carrefour ), 排名 29 ,营业额 649.78 亿美元,雇员33 万人;
美国家庭仓储( Home Depot ),排名 37 ,营业额 582.47 亿美元,雇员23 万人;
美国克罗格( Kroger ),排名 51 ,营业额 517.59 亿美元,雇员31.2 万人;
德国麦德龙( Metro ),排名 58 ,营业额 487.14 亿美元,雇员18 万人;
美国塔吉特( Target ),排名 72 ,营业额 439.17 亿美元,雇员25.4 万人;
美国西尔斯罗巴克( Sears Roebuck ), 排名 81 ,营业额 413.66 亿美元,雇员32.3 万人;
英国特斯科( Tesco ),排名 84 ,营业额 403.87 ,;
美国好市多( Costco Wholesale ), 排名 92 ,营业额 387.62 亿美元,雇员24.8 万人;
美国艾伯森( Alberrsons ),排名 103 ,营业额 359.16 亿美元,雇员23.5 万人;

在中国大陆从事经营的大超市有 :法国家乐福,美国沃尔玛,.麦德龙,大新.华润.龙洲,人人乐,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深圳南城百货,苏果,香港百佳,日本吉之岛,注:排名不分先后大

1998年6月,国内贸易局出台了《关于零售业态的分类意见》,首次对我国零售业态进行了规范。它们是: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等八类。


1999年上半年,国内贸易局连锁商业办公室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全国部分城市营业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进行一次调查,收到35个城市、146个店铺的调查结果。


一、大型超市的结构情况
(一)、地区分布
店铺最多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武汉、深圳、天津、青岛、石家庄、大原、大连。其中上海、北京、武汉、深圳、天津5个城市占了48%,其他30个城市总和为52%。


全国近一半的大型超市集中在这5个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多,中西部城市少,发展极不平衡。


(二)、地理位置:

大部分的店铺开在市区,市区的店铺占76%。只有部分仓储式商场开在郊区。这与国外大不一样,国外的大型超市尤其是仓储式商场基本建在郊外,主要原因是我国交通工具和消费习惯与国外不同所致。


(三)、经济类型
党的“十五大”后我国企业经济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型超市企业也是如此,近几年新成立的企业中,除国有独资外其它经济成分的比例有所增加,大型超市的经济成份的比例。也在大幅增长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知名零售集团都陆续登陆我国,在中国版图都可以看到的全球知名零售企业沃尔玛(美国)、家乐福(法国)、麦德龙(德国)、万客隆(荷兰)、欧尚(法国)、伊腾洋华堂和佳世客(日本)的店铺。近几年,国外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首选业态就是大型超市。


(四)、开业时间
90年代初,广州的一家零售企业最先在广州市开了一家叫广客隆的店,标志着大型超市在我国开始。直到1995年前在全国只有十几家店铺。1995年后,随着外贸的介入,大型超市开始发展起来,现在大部分店铺都是1997年以后开业的,1998年开店速度加快。


(五)物业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及投资成本。


有60%的店铺所有权归经营者自己,其中新建和改造各占一半。在新建和改造的资金使用上各店铺不等,高达上亿元,低至几百万元。另有40%以租货的形式出现的。租货的租金各地区、各企业、相差也很大,高、低相差着几十倍。幅度在90—700元/平方米之间居多。北京、青岛两城市租金相对偏高。


(六)、组织形式
70%是连锁经营,30%是单店运营。


(七)、经营规模
一个企业最多的店铺有十几家。一般3—6个店铺居多。


(八)营业面积
店铺营业面积在3000—6000平方米占47%,6000—10000平方米占24%,10000以上占26%。



二、经营情况
(一)、商品结构
绝大部分的店铺以食品、日用品、家电、服装为主。百分之百店铺都经营食品,食品的经营比例在40—70%之间。但经营生鲜食品的比例不高,占食品比例3——15%之间。


(二)、经营品种
经营品种在1万种以上的店铺占74%,其中1—2万之间的店铺占41%,2万种以上占33%。


(三)、销售额
全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店铺占30%,1亿—5亿之间占40%,5亿元以上占10%。其中5亿以上企业中,合资企业占了66%。


(四)、每日客流量
每日平均客流量在4千人以下为40%,4千—1万人之间为40%,1—2万人次为12%,2万以上为8%。


(五)、客单价
最高店铺的平均客单价为260元,最低为13元,其中70元以上为17%,40—70元之间53%,40元以下为30%。


(六)、用工人数
用工人数在200人以下的占20%;200—500人之间居多,占52%;
500—1000人之间占21%,1000人以上占4%。其中合资企业的用工人数集中在200—1000人之间,超过1000人的企业依次是:国有独资,有限责任,股份制。


(七)、平均人效(销售额/人•年)
最高266万元,最低11.9万元。146个店铺的平均人效57.9万元,各企业用工人数相差甚远,人效相差也很大。


(八)、平均地效(销售额/平方米•年)
据有关资料记载,家乐福1998年在中国(大陆)每平方米平均销售额平均是5232美元(合人民币:43427元)我国是家乐福在全球整个销售中等水平,家乐福较高的是在本土法国,阿根廷、西班牙等。我国大型超市的平均地效为24296元,最高的店铺为88900元(合资企业)最低的为5538 元。两者之者相差较大,这种差别除地区间消费水平、店铺规模差别外,很大一部分是经营管理的差别。1998年5000万元以上连锁企业中,平均地效最高的企业为10877元。最低的企业是4745元。

国连锁经营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有了长足发展,截止到去年底,中国超市连锁店铺总数已达七千六百八十五家,其中连锁百强销售额近一千亿元。初步具备了向国外零售集团学习和竞争的实力,为中国加入WTO后整个零售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但是,与国外连锁超市相比,主要还存在三大问题:


  一、中国国有商业企业,虽然有着天然的网络优势,但在发展连锁经营时,没有与体制、机制的转换密切结合起来,特别是一些初见成效的连锁企业机制转换反而相对滞后;



  二、统一采购在中国国有连锁超市中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好,相反成了最棘手的问题;



  三、在需要市场机制解决的许多事情上,政府行为还存在某些计划经济的色彩。

第2篇: 校园网国内外现状

我国水电资源总量举世无双

众所周知,我国水电资源的蕴藏量位居世界第一。根据2003年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我国水电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6.9440亿千瓦(装机容量)、60829亿千瓦时(年发电量),技术可开发量为5.4164亿千瓦、24740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量为4.0180亿千瓦、17534亿千瓦时。

我国待开发水电资源具有规模效益和多重效应我国待开发的水电资源不仅总量庞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天然优势。主要表现在:

其一,开发水电往往就是发展水利事业,从而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其二,我国尚未开发的大中型水电资源基本上集中在西南地区。这些水电大多具有水量丰沛、落差巨大、单机容量很大、单位投资较低、移民数量很少等特点,具有很好的技术条件和比较优势,容易实行大规模开发和梯级开发;
只要合理规划、有取有舍、科学运用,完全可以取得超出已开发水电的综合效益。

其三,我国尚未开发的小微型水电资源遍布于广大的农村。实践证明,合理开发小微型水电资源,能够解决农村和山区的用电问题,把广大农民带入电气化时代。

 经济发达国家都有较高的水电开发率

Alison Bartle等人[3]的研究成果显示,2007年全球水电装机容量达到8.484亿千瓦,约占全球技术可开发总量的32%;
年发电量3.045亿千瓦时,占全球技术可开发总量的20%左右。在水电开发较多的国家中,发达国家明显处于优势地位:2006年底瑞士已开发的水电约占技术可开发量的87%,日本84%,美国82%,法国和挪威均超过80%,德国73%,加拿大65%。世界上有22个国家水电发电量占总量的80%以上,53个国家超过50%,巴拉圭100%,挪威99%。相比之下,全球不到1/3,整个亚洲为34%,整个非洲不足8%。几年过去了,上述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只会更好。

世界范围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只要具备必要的开发能力,就会开发水电;
国家越发达,它的水电开发率就越高;
经济比较发达、环境比较优美的欧美国家的水电开发率普遍较高,而经济相对落后、环境相对较差的亚非拉各国的水电开发率大多较低;
除非其水电资源已经没有技术或经济上的开发条件,发达国家没有几个真正停止了水电开发,开发率高的正在设法提高发电能力,开发率低的正在提高装机容量。

水电在发电资源中具有突出的经济优势

一个多世纪以来,之所以世界各国不遗余力地开发水电,是因为水电不仅相对容易开发,而且确实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这个价值究竟有多大,国内没有多少文献给出明确的、量化的答复。不过,如果只是为了在不同类型的电源中间进行比选,我们只要说明水电与其他电源的相对优势,就能大致做出判断。

 水电比诸火电

与火电相比,水电的经济优势是众所周知的。统计表明,1980~1996年,水电以15.3%的发电量,为电网创造了57%的售电利润;
火电发电单位成本约为水电的3.3倍;
火电售电单位成本约为水电的2.65倍;
水电售电单位利润平均是火电的7.6倍;
水电平均成本利润率是火电的20倍,可见水电的发电效益相当显著。用水发电是可以循环往复地进行的,一年就可以进行很多次,而且水能几乎能够全额转换成电能。而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且其发电的热效率只有38.11%,热电联产也只能把火电的整体能源转换效率提高到42.05%。的比较分析也表明,在能源转换效率和生态环境效应方面,水电比煤电有明显的优势。

 水电比诸核电

核电的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明显高于水电:某核电站每千瓦的造价为1500美元(约合人民币11400元)、每千瓦时的年运行费为1.68美分(约合人民币0.128元,此为美国核能协会公布的较低值,仅含核燃料、运行与维护费用;
实际上比诸其他电源,核电在计算运营成本时除了这些费用外,还应将其乏燃料管理、电厂退役和最终废物处置费用计入内部费用),而同期水电分别约为8000元、0.04~0.09元

水电比诸风电

风电的问题在于:其一,它的成本仍然明显超过火电,达到每千瓦时0.5~0.6元,更不要说大大超过水电了,因此一直而且还将长期依赖于财政补贴;
其二,风电具有典型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直接上网必将威胁电网的安全,否则需要大量投资用于建设配套调频调峰电站或者改造电网。

 计入全部成本后水电仍然最有经济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讨论水电的经济优势时,只考虑其发电收益这种直接的经济价值了。其实水电还能产生许多间接的经济价值,有些是可以量化的,如水产养殖、旅游娱乐、城乡供水、水上航运;
有些是难以量化的,如电网调节、防汛抗旱、经济拉动、农业灌溉。

不可否认的是,水电开发可能产生人数众多、处理复杂的移民问题,有的还会在某些方面造成负面的生态环境影响。对此,政府和企业要予以妥善处理。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例如能源生产模式、气候变化方面的原因),几乎所有的能源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唯一例外的是,水电在运营过程中并不消耗水。

第3篇: 校园网国内外现状

养猪业是畜牧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世界猪存栏数,1975年为亿头,1995年达9亿头;
2004年为亿多头,其中中国亿多头,占世界猪存栏数的一半。2006年世界猪肉总产量亿吨,比1980年增长一倍。美国的养猪业高度发达,是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目前,美国已是全世界猪肉生产大国之一,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位,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猪肉出口国。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美国养猪业逐年提高,2001年为例,生猪存栏为5980万头,生猪屠宰总量达到9950万头,猪肉年产869万吨,这些数字都占世界产量的10%左右。美国生猪的年销售额达到10亿多美元,整个养猪行业为美国提高8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2010年,生猪存栏为6393万头,猪肉年产882万吨。预计2012年达到964万吨。

综合分析,国外养猪业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发展特点:

1.1种猪资源优势明显

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都属于世界著名的猪种,全球分布广泛。控制出口种猪是世界养猪强国的典型特征。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种猪出口国,有核心群母猪700-2000头。丹麦2006年-2007年共出口种猪7万头,而2010年-2011年增加到20万头。加拿大现有种猪场630个(原种猪场250个),登记的纯种猪有10万头,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分别占37%、15%、44%。

1.2规模化养殖

1970年美国共有养猪场万个,平均出栏商品肉猪100头;
1975年有万个养猪场,平均养殖规模为87头;
1994年养猪场减少为万个,平均出栏商品肉猪为458头;
2005年减少到万个养猪场,平均养殖规模增加到871头。据统计,1992年养猪规模在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全美国的%,其出栏的商品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2%,1000-2000头的养殖场占%,出栏商品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0%,2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出栏的商品猪占全美国的58%。

日本的养殖户由20世纪60年代的万头减少到90年代的万户,户均养殖规模由头增加到头。据日本农林水产省调查,1993年饲养规模在29头以下的农户每头猪的生产成本是40201日元,饲养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农户每头猪的生产成本是29990日元。

丹麦的养殖模式也不断扩大,1984年养猪场有万个,1994年减少到不足万个,1994年存栏数在1000头以下的养殖场占全丹麦%,其养殖数量占全丹麦的24%,1000-2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全丹麦10%,养殖数量占全丹麦%。

荷兰在2000年拥有万个养猪场,而2006年养猪场减少到万个,平均养殖规模则不断增加,100头以下的猪场从1998年的7454减少为1701个,而饲养规模大于1000头的养猪场从1998年的1757个增加到47378个。1998年-2008年十年间,养殖母猪头数大于250头的农场从1139个增加到1746个。据报道,2009年荷兰生猪出栏数超过1万头的养猪场有136个。

总体看来,全球养猪强国的养殖规模在不断增加,猪场数量逐年减少,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养猪道路。

集约化、自动化生产

美国的养猪场大多采用集约化管理,专业化程度高。大多数猪场不设围墙,没有专门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也没有饲料加工厂等。种猪场只负责生产仔猪、育肥场只负责育肥、保育场只负责保育,不同养殖场的分工明确,日常管理专业性强。同时,集约化、自动化、工厂化、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高。养殖场内采用全自动控制的饲喂系统,定时、自动添加饲料;
自动饮水系统保证猪只24小时内自由饮水,而且可向饮水内添加药物。在美国,一个饲养1200头猪的养殖场,只需要一台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将仔猪断奶头数和断奶重、配种的繁殖母畜头数、妊娠母猪的配种日期等数据输入计算机,可以用计算机管理整个猪场,从而大大降低了养殖场的管理人员数,节约成本。

荷兰的养猪场自动化程度很高,除了30%的养殖场应用母猪自动化饲养管理系统外,大多数的养殖场都可以施行场内自主供暖、自动通风、自动饲喂。但是,产房的自动化应用难度较大。由于荷兰的人工费用高(每小时30欧元左右),所以产房的管理较为粗放,经常发生无人接产,新生仔猪死亡率的情况,给养殖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在此情况下,荷兰自主研发了可升降的产床,该产床的漏缝地板可以升降。母猪站立时,产床自动下降,仔猪无法进入母猪的躺卧区,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母猪躺卧压死仔猪;
母猪躺卧后,产床自动上升,仔猪可以随意进食。

加拿大的养猪场也采用自动化的饲养方式。生产过程分为五个环节:配种、妊娠、产仔、保育和肥育,其中,产仔、保育和育肥环节实行单元式全进全出。不同的生产环节都采用计算机自动喂料、饮水、清粪、自动控制舍内温湿度和通风。

完善的管理制度。

美国养猪业的管理法规比较健全,从饲料、种畜禽,兽药生产到饲养、加工、运输环节都有法规可循。例如针对猪肉产品安全卫生的《联邦肉类产品检查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为了有效执法,联邦政府有7600多名监督员,分布在6000多个单位,负责食品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美国生猪交易市场的管理也很健全,具有多种交易方式。其中生猪期货市场对于稳定生猪生产,维护生产者利益均起到一定作用。

荷兰的养猪场大都有一整套完善的猪群登记制度:给每头初生仔猪建立养殖档案,直到出栏。一方面可以积累必要的原始资料,为育种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跟踪制度,有力的监管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保证生产健康、安全、优质的猪肉产品,有利于养殖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荷兰养殖户的准入制度较为严格,必须达到以下条件,才可以从事养猪:(1)有销售订单;
(2)有粪污接收者证明;
(3)有生产许可证,每个许可证450欧元;
(4)在制定区域建厂。

加拿大的养猪行业具有严格的卫生和防疫制度:对种猪采用PSS DNA测试,淘汰含有PSS基因的猪只;
外来人员不得接近猪场;
卫生消毒程序严格。通过以上措施加拿大已经消灭了猪瘟、口蹄疫和伪狂犬等疫病。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其他的猪场疫病:(1)全面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2)采用“三点式”生产方式,仔猪、母猪和商品猪分开饲养,距离大约在3千米以上;
(3)兽医定期到养殖场抽检,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的指导猪场的采取疫病防控措施。

专业化、多样化经营

美国养猪业有4种成功的经营方式。分别是独自自营、合同生产、公司经营和生产合作社。独自自营是所有产品都是自己生产的,自产自营,家族(家庭)式,完全独立的经营模式,家族拥有(租赁)全部的资产,承担全部的债务,债权和收益。这种模式相对较少。合同生产是一种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双方签订合同,确定某一时间以某一固定的价格提供固定数量的断奶仔猪。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猪场是自己的,与公司签订的代养合同也是自己的,另一种农户与公司签订了代养合同,但猪场不是自己的,而是由其他有猪场的人提供,代建或者合作。公司经营是由各自股东共同投资组成公司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养猪业之前并没有特别多特别大的养猪公司,随着养猪业发展,公司经营模式的出现,规模越来越大。猪场和猪场之间为了扩大规模优势,不断地联合兼并,一些原来并没有养猪的人或者投资机构加入了这个行业,与原有养猪的人合资组建了更大的公司等。生产合作社作为一种合作经营方式,通常不提利润只有管理人员工资。早年的养猪合作社中,会员养猪户大都是一条龙生产,后来不少合作社的养猪户共同建立母猪场,各农户就不再养母猪了,而是从公共的母猪场引进断奶小猪来养。

养猪业由副业生产向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工厂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养猪场主体规模将由1000头扩大到1万头。高效健康养殖模式成为新时期养猪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如丹麦、美国、加拿大等养猪业大国不仅在繁育体系、品种改良、性能测定、饲料营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还开发出相对完善的肉产品市场体系、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和服务组织,率先完成健康养殖模式的成功推广;
美国、荷兰相继开发出SHOAT模型、畜禽舒适环境模型,成为世界上猪场环境应激的典型预警系统;
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规、组织执行机构、控制处理等横向动物疫病监控体系。另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的“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正被世界多国借鉴并实施,主要体现在“从地头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纵向管理体系,包括相关制度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与国际技术标准接轨的监测检验系统的形成等方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上畜禽养殖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代谢及其调控、养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动物应激及其福利、动物排泄物无害化增值处理方法研究、技术开发和标准制定、动物产品安全生产及其检测技术等。当前国外健康养殖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采取多学科集成和交叉研究;增强本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速度的数字化与标准化研究。

2 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

高度集约化工厂化养殖与完善的饲养管理措施是现代养猪生产的主要特征。虽然世界各国都能养猪,但是由于经济与环境保护以及动物福利等原因,生猪的生产主产区逐渐向饲料主产区进行转移,从而来节约饲料的运输成本。

更加注重食品安全,禁用抗生素

1986年瑞典已经开始在畜禽饲料中禁用抗生素,丹麦于2008年禁用抗生素,用于治疗用途的抗生素需要兽医师同意。欧盟在2006年规定禁止在畜禽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提高疫病防控能力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扩大,以及抗生素的逐渐禁用,动物的健康及疫病防控成为了养殖场的重点环节。养猪高度化发达的国家将采取更加科学化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体系。如巴西在全国范围内免费提供口蹄疫的接种疫苗,瑞典则规定猪场必须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避免疾病交叉感染。

关注动物福利

在目前的养猪生产中,大多采用全漏缝地板或半漏缝地板,妊娠母猪饲养于限位栏内。欧盟规定,到2012年母猪配种后四周内可以饲养在限位栏内,其他时间则禁止饲养在限位栏内。养猪发达国家多采用替代系统来养殖生猪。欧洲部分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将母猪饲养在舍外,妊娠及哺乳母猪饲养在具有防寒设施的草地上。虽然舍外养殖可以满足空间的要求,但是容易受到气候条件、环境压力、疾病防治措施等的影响。所以在未来的养猪发展过程中,寻求合理、优化的养殖方式是提高动物福利的重要方面。

加强环境保护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氨气不仅危害饲养员的身体健康,还成为大气、土壤和水质的重要污染源,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低碳生活”口号的提出,全球将更加关注环境问题,畜牧业的减排势在必行,各个国家将会研发更加环保的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措施,减少畜牧业带来的环境危害。例如,荷兰大部分养猪场的猪粪、尿都是排放到猪舍封闭的水池内,用粪车抽走后回田。每个环节都处于封闭状态,既减少了粪尿中挥发性氨氮的挥发,又降低了环境危害。同时,荷兰严禁使用杀虫剂,通过专门的公司生产寄生蜂,猪场购买后,将蜂卵产在蝇卵上,抢夺蝇卵的营养,从而使其不能孵化,达到控制猪舍内的蚊、蝇的目的。加拿大对猪场排放的粪尿采取堆肥处理,生产复合肥或直接用于作物,按照规格打包的堆肥可以作为室内花卉的肥料;
对猪场的污水循环利用,通过污水处理、发酵后,作为农作物的肥料。

3 我国养猪业现状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大,使得地方猪品种数量较多,拥有丰富的猪种遗传资源。目前,世界上有300多个猪品种,我国就有126个。已经收录在《中国猪品种志》的地方品种48个,培育品种12个,国外引进品种6个。其中,有以繁殖率高著称的太湖猪;
有适应寒冷气候的河西猪猪;
有许多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品种如金华猪、香猪、两广小耳猪、藏猪等。同时,培育品种有哈白猪、北京黑猪、三江白猪、上海白猪、苏太猪、湖北白猪等。

我国生猪产业的主要分布为:长江中下游区(川、重庆、鄂、湘、赣、苏、浙、皖)的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华北区(冀、鲁、豫)占全国总产量的%;
东北区(辽、吉、黑)占全国总产量的%;
东南沿海区(闽、粤、桂、琼)占全国总产量的%;
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北区是全国猪肉的主产区和调出区,东北区成为养猪新区。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2000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22563千头,出栏商品猪519772千头,猪肉产量40314千吨;
2001年存栏量为457430千头,出栏商品猪549367千头,猪肉产量41845千吨;
2004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亿头,约占全世界总存栏量的%,出栏商品猪亿头,约占全世界总出栏数的%,猪肉产量4457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47%;
2009年我国生猪存量量为46983万头,出栏商品猪64465万头,猪肉产量为4889万吨;
2010年我国生猪存栏数亿,母猪有4890万头,每头母猪年产肉为1050kg。猪肉产量为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猪肉生产国,但全国出栏商品猪的2/3来自散户养殖。

自2004年来提出一系列专项措施。2008年来生猪期货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列支9亿元专项经费扶持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建设。国家六部委发布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还发布了《全国生猪优势产区区域规划》,将进一步深化畜牧业结构调整,鼓励规模化养猪。

目前,我国养猪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传统散养转变为现代化规模养殖

2001年-2009年,我国养猪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尤其是2007年以后,呈加速增长趋势。2006年、200年万头猪场数分别为1300个和1800个,2008年、2009年分别增加到2500个和3000个。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2007年政府加大对规模化养殖场的补贴力度,其二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养殖户逐渐减少,使得农村养殖数量快速下降。

图 2001年-2009年生猪规模化程度(国家统计局)

生产方式由量到质的转变

本世纪初,由于一味追求养殖经济效益,我国猪肉产品质量多次出现安全问题,造成消费者的恐慌。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约束肉品市场,使得猪肉产品逐步走向安全健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育种上,养殖场更关注肉色、肌肉脂肪含量等肉品质指标,并将其纳入育种计划;
二是生产中,更注重饲料配方的合理搭配及营养,用药也更加规范;
三是加强肉品质量检测及监督。通过以上措施的施行,有效改善了我国猪肉产品质量,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猪肉产品质量仍然较差,尤其是优质优价的市场体系仍不健全,部分养殖人员没有提高猪肉产品质量的动力,未来还有待加强相关方面的工作。

经营模式多元化

随着我国对规模化养猪的不断推进,目前已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产业链经营范围划分的多元化和专业化模式;
以生产经营者划分的公司自养、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多元化模式大多为公司实力强的集团公司,在养殖业的相关环节上不断延伸和拓展,兼营饲料业、屠宰业、加工业和动保业等。如以单胃动物饲养为主的广东温氏,正在发展产品深加工、饲料业和屠宰业;
以饲料业为主的青岛六和、大北农、双胞胎等,已经进入养殖业,并且正在发展动保业。专业化模式是只从事养猪业,不经营其他的相关产业,在我国,大部分猪场采用此种经营模式。虽然该模式有利于提高猪场的专业化水平和打造自己的种猪品牌,但是也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综合竞争能力较弱。如深圳农牧、河北裕丰、山东日照原种猪场、北京华都等。公司独立自养分为一条龙饲养和阶段性饲养,大型养猪集团多采用一条龙的模式,自建自繁原种猪场、父母代场、祖代场。中小企业多采用阶段性饲养模式,只建立原种猪场、或者商品场、或者育肥场等。公司+农户模式是指公司自建自养种猪场和繁殖场,农户按照与公司的合同饲养育肥猪,同时公司为农户提供猪苗、饲养管理技术、防疫程序以及饲料等,代表企业为广州温氏。司+基地模式主要是面向出口,要求合作的基地规模较大,设备先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农户在公司建立的养殖基地内进行饲养,公司提供猪舍、猪苗、饲养管理技术、免疫程序、饲料等,大大降低了疫病风险和资金无法及时回笼的风险。养殖小区是将散养的农户集中到一定的区域内,建立养猪园区,实行一家一户独立经营方式。该模式管理混乱、防疫困难,目前发展难打较大。

疫病严重

威胁我国养猪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疾病主要包括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仔猪副伤寒、猪瘟、口蹄疫等。近年来,随着种猪和疫苗引入的不断增加,一些新型传染病也随之进入我国,如猪繁殖呼吸综合征、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等,目前还未研究出治疗的有效措施及药物。

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传统养殖业向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及饲养密度急剧增加,养殖及加工过程产生的排泄物和废弃物严重威胁到畜禽养殖环境,甚至是人类生活环境。主要表现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有效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而是一味的处理。要合理治理养猪业引起的环境污染,首先要加强研究降低养猪场臭气排放、粪便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和关键养殖技术,建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养殖模式。

肉质安全问题频发

2001年广东发生“瘦肉精”事件,2003年爆出药物残留和重金属残留,2005年四川发生猪链球菌,2006年上海爆出“瘦肉精”中毒事件,2009年,猪流感席卷全球,2011年3月发生双汇“瘦肉精”事件。自本世纪初,肉品质量安全频频出现问题,每次事件都会引起消费者恐慌,对养猪业造成严重打击。虽然国家一再出具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肉品市场,但是由于养猪业的产业链太长、中间环节众多,质量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在未来的养猪业发展过程中,食品质量问题仍然是头等大事。

4.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趋势

规模化、工厂化养殖

传统的饲养模式由于具有:(1)防疫条件差,饲养管理水平落后;
(2)资金投入不足,对市场波动的风险抵抗性较差等特点,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民收入增高,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等原因,散户养殖将逐渐被规模化、工厂化的养殖模式所取代。近几年,我国猪场的规模化不断发展,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约有2500多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大,规模化、工厂化的养殖场将迅速增加,集约化的养猪企业迅速崛起。由于规模化养殖企业的投资大、猪场建设结构合理、饲养管理体系健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生产盲目性,具有一定的市场预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的养猪业更加健康稳定发展。

关注动物福利

目前,世界养猪发达的国家通过提出相关的规章制度,组建管理机构来提高动物福利。合理的措施来提高动物福利,不仅能够改善动物的生长环境,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动物的生长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工厂化养猪道路上,应研发养猪的关键饲养管理措施和生产工艺,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动物福利,从而促进我国的养猪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

传统的饲养模式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及生态问题:猪场排放的臭气污染养殖场及周围的大气环境;
粪便等排泄物既污染土壤,又可能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为了减少环保压力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猪场可以采用发酵床养猪技术,大大降低猪舍的臭气排放,提高养殖效益;
也可以采取种养结合方式,利用粪污还田、生态循环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制度

在饲养管理、饲料营养、消毒、动物免疫、预防治疗、福利保健、重大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密切配合,构建有效的防疫体系。

首先,提高防范和防控意识,对引入的后备猪进行彻底隔离观察和有效的病原检测后进入生产区;
对后备、初产母猪发生的疾病加强重视,及时对猪群进行有效净化。其次,增强管理意识,对猪场实行全封闭式管理,饲养人员或外来人员不能随意出入养殖场,在必要时,要进行严格的入场消毒。并且建立疾病档案,做好疫病诊断记录。同时,加强监控意识和有效的检测手段,将兽医师的临床诊断与实验室的分析检测相结合,对疫病做出及时的预测。另外,最后,提高饲养管理水平。(1)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在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场,技术人员相对年轻,实践经验不足,造成免疫程序的混乱不合理和药物的盲目使用。通常认为注射疫苗越多越好,不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盲目的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使得病原产生耐药性或者变异,造成抗生素残留、疾病无法有效控制。(2)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根据自身养殖场的资金投入、基础设备建设、当地的养殖环境、市场的变化等,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防止生产环节之间相互分离,影响养殖场的整个运作。(3)提高环境控保护意识。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养殖业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目前,有些养殖场舍内、舍外污染源重重:苍蝇、老鼠成群结队;
舍内外病死猪不及时处理;
医疗垃圾到处乱扔;
粪便、污水随意排放,臭气熏天。针对上述情况,提高养殖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刻不容缓。

第4篇: 校园网国内外现状

心音采集部分:

国外的主要文章:在国外,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生物医学界,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国家相当一批学者和研究机构一直在从事心音信号的采集、检测与处理、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在1986年,L.Durand等人将传统谱分析和现代谱分析方法应用于植入主动脉瓣位置上的人工生物瓣膜音的分析,并对这两种谱分析方法的性能进行了比较,从而为人工心脏瓣膜的无创伤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内的文章:1,1997年聂邦畿研究的一个基于微机多媒体技术的心音系统。该系统由586/133多媒体微机、心音传感器、心音放大器和滤波器等组成.它包括心音采集和辅助教学两个部分,具有心音采集、存贮、显示、播放、打印、信息管理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功能。

2,2005年刘晓东等使用串行数据采集和串行数据传输技术 ,实现了心音信号采集到PC机显示和保存 ,为后续分析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3,2009年王骥等针对医院外人员远程监护,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人体动态生理参数采集系统。系统将传感器网络节点布置于人体相应部位连续采集多种生理信息,直接无线发送到网关,经网关处理后将有价值信息通过CDMA网络上传因特网送至专家系统,实现远程电子全双向的互诊。

第5篇: 校园网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绩效考核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

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开始,随着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PR)和全面质量管理(TQM)

等活动的风起云涌,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欧美先进企业的重视,绩效考核的观念

和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偏重财务目标的达成,扩大为整体经营成效的

提升。在绩效考核方法上,对个人考核大都采用目标管理法和360 度考评法,对

组织考核大都采用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和平衡记分卡法(BSC)[ l]。国外一些学者

关于绩效考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1990 年,Campbell 等人把绩效分为8 个独立的成分:工作特定的任务熟练

程度;
工作非特定的任务熟练程度;
书面与口头交流的任务熟练程度;
努力;

守纪律;
为团体和同事提供便利;
监督与领导;
管理[ 2]。

Robert S.Kaplan 和David P.Norton(1992)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的概念。通过对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客户和成长四个层面的绩

效考核,将抽象的战略有效的转化为具体的员工行动[ 3] [ 4]。

Borman 和Motowidlo(1993)在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和关系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的概念。他们把任

务绩效看作是组织所规定的行为,是与特定工作中核心的技术活动有关的所有行

为;
关系绩效则是自发的行为、组织公民性、亲组织行为、组织奉献精神或与特

定任务无关的所有行为,涉及到职责范围外自愿从事有利于组织或他人的活动[ 5]。

Nickols 等人(1997)认为要废止绩效评估而进行绩效管理,从绩效评估到

绩效管理有赖于以下四个原则:第一,必须设定目标,目标必须为管理者和员工

双方所认同;
第二,测量员工是否成功达到目标的尺度必须被清晰表述出来;

三,目标本身应该是灵活的,应该足够反映经济和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
第四,

员工应该把管理者不仅当作评价者,而应该当作是指导者,帮助他们达到成功[ 6]。Conway(1999)将人们对非管理职务的研究发展到对管理职务的研究。结

果发现对于非管理职务来说,作业绩效中包含着职务奉献的成分,人际促进可以

和任务绩效完全区分开;
而对管理职务来说,任务绩效包含着人际促进的成分,

职务奉献可以完全与任务绩效区分开。因此非管理职务与管理职务的关系绩效内

容不同[ 7]。

Fred (2000)指出应该把绩效考核的重心从考核转移到员工发展上来,关注员

工的发展并且让员工更好地进行自我实现[ 8]。

Gary P.Latham 和Kenneth N.Wexley(2004)在《绩效考评——致力于提高

企事业组织的综合实力(第2 版)》中,对比研究了个性特质量表(Trait Scales, TS)、

成本相关产出法(Cost-Related Outcomes, CRO)、强迫选择量表(Forced-Choice

Scales, FCS)、行为尺度评定量表(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s, BARS)、

行为观察量表(Behavioral Observation Scales, BOS)、混合型标准量表(Mixed

Standard Scales, MSS)等方法[ 9]。

Smith(2005)提出绩效考核是人们操作的一种工具,要保证它的有效性,

要求考核者准确地观察员工的重要表现,人的评判涉及从工作能力到加薪过程的

每一个标准[ l0]。

Btyan J Pesta,DarrinS Kass,Kenneth J Dunegan (2005)提出在绩效考核中

增加顾问职务,负责顾问训练、顾问监督、顾问评价项目,以实现更加清晰、公

正的绩效评价[ 1l]。

David Parmenter(2007) 提出了有效实施关键绩效指标首先需要遵循的四个

基本条件:企业与员工、工会、关键的供应商及关键的顾客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向基层的权力转移;
评价方法、报告和绩效改进的综合;
绩效评价指标与战略的

联系。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战略,给出了建立关键绩效指标的

12 步骤模型,并解析了各步骤的目的、与四个基本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用的指

导原则[ l2]。

综上所述,绩效考核最新研究有以下四个特点:

1.更加注重评价者的信息加工过程

许多研究从信息加工论的角度探讨了评定者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与

评估的关系。他们认为:不同的评定者由于受评定动机、与绩效信息相关的经验

以及评定任务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同,认知加工方式会表现一定的差异。

2.评估精度己成为当今绩效评估研究的重要课题

所有研究焦点集中于评定者的评估精度上,有些研究者还进一步从提高评估

精度的训练手段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者逐渐偏向于以绩效评估与已知绩

效标准或真分数(通常以专家评定值作为替代)之间的差异来推测评估精度[ l3]。3.逐步开始重视组织背景下的绩效评估研究

实际的绩效评估总是在一定的组织背景中进行的。因此,研究者强调将绩效

评估视为一个包含社会情境、情感和认知因素的复杂过程。在大多数实际评估中,

评定者与被评定者之间往往是上下级关系或同事关系,他们的职务特征、性格、

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相似程度、相互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可能成为导致

评估偏差的潜在变量。

4.有关绩效评估测量的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近来,一些研究者开始把工作绩效区分为任务绩效和关联绩效加以测量,有

利于综合考核被评定者。任务绩效与组织的技术成分直接相关,是传统绩效测评

的主要成分;
关联绩效也称为背景绩效,更多地涉及组织的社会心理成分方面的

行为,侧重于测量与工作绩效相关的某些品质特征。在测量工具方面,早期的基

于特征的评估量表和基于任务的评估量表仍在广泛使用,但有关量表的研究发

现,量表本身可能带来评估偏差。

虽然绩效考核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绩,获得了大量成果,许多人力资源专家、

学者致力于研究一种具有普遍性及可行性的绩效考核体系,但由于影响绩效考核

的因素很多,现在还很难找到这样一种具有普遍性及可行性的绩效考核体系。尽

管如此,有关绩效考核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1.一些专家学者尝试采用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考核者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在观察、信息存储、提取、分类以及

沟通中所产生的知觉和认知的偏差可能比考核量表本身所造成的误差更大,所以

对考核者的考核技能的培训成了绩效考核的热点。这样的结论使绩效考核呈现了

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尽可能提高主观评价的准确性而非一味地追求考核量表的

细分化和客观化。

2.360 度绩效考核法得到业内人士认同

传统的绩效考核,主要由被考核者的上级对其进行考核;
而360 度绩效考核

法则通过不同的考核者(上级、同级、下属和服务对象等)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核,

全方位、准确地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然后由专业人员根据考核结果向被考核者

提供反馈,以帮助其提高业绩和能力水平。

3.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作为工具得到广泛的应用

信息技术可以用来处理几乎所有定量的问题,信息技术在绩效考核中的运用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业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决策支持、实现全面人

力资源管理。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古代就积累了丰富的考核思想。2000 多年前的孟子在《梁惠王上》中

就提出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之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定量考核思想。

-6-

墨子主张对人的考核,要“听其言,观其行,查其所能”,王安石主张“审知其

德,审知其才”,且要“试之以事”。但严格说来,这些思想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

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心理的局限,决定了它是零散、经验性和定性模糊

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国有企业也摸索出许多绩效考核的经验,如对人员

要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但常常存在诸如主观性强、缺乏人

性化或政治色彩浓厚的问题。20 世纪90 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运行,大量三资企业及民营企业迅猛发展,企业员工绩效考核

工作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企业从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工作技能、工作适应性

到日常工作态度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考核,但这些绩效指标的权重在处理上比较模

糊,有平均化倾向,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但也引发了不少问题。从近几年的

研究来看,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将大量的数学方

法、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绩效考核工作中。黄卫伟,吴春波(1999)认为人事考核建立在对职工基本判断的假设前提之

上,不仅是对下属工作态度、能力和业绩作出评价与排序,而且还承担着对人的

管理、监督、指导、教育、激励和约束功能。人事考核作为一种管理行为贯穿了

工作的全过程。根据考核的对象不同,实行分层分类考核与管理。考评要素应随

公司不同的成长时期而有所侧重。

刘远我(2000)提出了一个由任务绩效、管理成效、工作行为三方面构成的

管理人员评价思路,并通过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这一思路。

肖茜等(2000)对员工绩效考核技术作了探讨,将考核工作分为具体定量工

作指标和无具体定量工作指标,并以此为界点建立了一套考核技术。

张燕,丁可可等(2000)针对绩效考核以实际客观计算分数,而不是人为打

分这一特点,按系统工程的观点,提出了考核指标的绩效量化数学模型建立思路,

并对几种常见的直线型和曲线型类型进行比较、分析。

彭剑峰,饶征,孙波(2001)提出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绩效

考评体系的基点是企业战略。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考评系统包括:潜能评价体系、

职业化行为评价体系、业绩指标考评体系、绩效改进体系、绩效管理循环体系五

方面主要内容。同时提出了管理者责任下移,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止是人力资

源管理部门的事,而是所有管理者共同的职责。

孙健敏和焦长泉(2002)提出了管理者工作绩效可以划分为管理者工作任务

绩效、个体特质绩效和人际绩效三个维度。个体特质绩效被认为是与任务绩效和

关系绩效并列的,对整体绩效有重要影响。绩效表现在各个层面上,除了对员工

的绩效评价外,还有对团队、部门、组织绩效的评价。梁振东(2005)从目标管理法在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流程分析,认为管理

者充分了解目标管理的哲学与内涵,并运用适当的方式予以督导推动,才能促进

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邹剑晖(2005)提出部门绩效管理和员工绩效管理两个链条应该各有所侧重,

不能片面扩大部门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切身利益的影响,通过二者的适度结合实

现更有效的绩效管理。

尹凌青(2006)用战略绩效考核的理念,从案例、理论及实践的深入分析和研

究,提出了三维价值观、四层价值主体、五度战略观、六个结合等理念,探索结

合中国国情运用经济增加价值建立考核体系的思路。将价值管理思想贯穿于绩效

考核体系的全过程,将战略思维和价值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以持续发展

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融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全面衡量企业的经济价

值、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并提出战略绩效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动静结合的

考核制度,突破传统的经营生产理念,战略审视考核的目的,促进企业培育持续

竞争力,体现考核对企业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建立企业和谐发展机制。

金达仁(2006)指出加大非财务评价的内容,融合供应链管理、平衡计分卡

和经济增加值等理论和方法,关注企业竞争新趋势,是构建现代企业绩效评价体

系之关键所在。

张鲲(2007)认为,考核指标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稳

定性。考核结果直接与员工工资挂钩,如果考核指标设计合理,被考人员与考核

人员对考核结果能达成一致,即使员工考核结果差,也会心服口服;
如果指标设

计不合理,员工会存在抵触情绪,造成管理方与员工的对峙。员工的积极性虽然

不只是受到考核结果的影响,但考核结果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克里木江·艾塔洪(2008)认为不论是从激励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的角度看,绩效

指标的可控性都非常重要。影响工作绩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自身不可控制的

因素影响越大,不可控因素对绩效指标信息的歪曲作用越大,人们的努力也就越

容易被这些不可控力量所压倒,以至于很难将个人努力的作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区别开来。整体经济大环境,不论是萧条或繁荣对部门绩效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

的,在制定考核指标时,应尽可能剔除那些不可控因素,公平、合理地衡量部门

的努力和贡献[ 30]。

王志红(2008)认为完全按照卡普兰·诺顿的模式实施平衡计分卡其实并非

唯一选择,而需要在研究自身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对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模式进行

某种方式的变型。主要包括:平衡计分卡与关键绩效指标相结合;
平衡计分卡与

卓越绩效评价模式相结合;
平衡计分卡各维度内容和因果关系的灵活运用;
平衡

计分卡维度数量的发展;
平衡计分卡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31]。

-8-

吴涛(2009)提出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532模型,即按照个人“5”,小部

门“3”,大部门“2”的比例对个人、小部门、大部门进行考核的一种利益捆绑

方案,进而平衡个体和团队的利益关系[ 32]。目前,国外文献多从理论上探讨问题,而国内文献则主要侧重于具体评价方

法或技术的开发以及在企业中的实际操作,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

展。但总的来说,理论研究尚不充分,这也为本文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推荐访问:校园网 现状 国内外 校园网国内外现状 校园网国内外现状 国内外校园网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