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完整文档)

时间:2022-08-15 09:20: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完整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4篇

【篇1】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计划

《中国古代文学》是初等教育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计划在大一、大二两年开设,每周二课时,共64周,128学时。内容从先秦文学到清代文学。具体计划如下:

第一学年上学期:

第一周:第一编 先秦文学 概说 第一章 原始诗歌与神话

第二周:第二章 《诗经》的编辑、应用、流传、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

第三周:《氓》、《采薇》赏析

第四周: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左传》

第五周:《国语》 《战国策》

第六周:第四章 诸子散文 《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

第七周:庄子及《逍遥游》

第八周: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第九周:《离骚》

第十周:第二编 秦汉文学概说 第一章 汉赋

第十一周:第二章 秦汉散文 政论散文 记事散文 抒情议理散文

第十二周: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传文学

第十三周:汉代诗歌 乐府民歌 文人五言诗和古诗十九首

第十四周: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第十五周:第二章 陶渊明生平、思想、地位、影响极其作品

第十六周: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七周:第四编 睢唐五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第十八周:第二章 盛唐诗歌 边塞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

第一学年下学期

第一周:第四编 第三章 李白生平、思想、地位、影响

第二周:李白作品赏析

第三周:第四章 杜甫生平、思想、地位、影响

第四周:杜甫作品赏析

第五周:第五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诗人

第六周: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第七周: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八周:第七章 晚唐诗歌

第九周:第八章 唐代散文 古文运动

第十周:韩愈、柳宗元散文赏析

第十一周:第九章 唐代传奇与变文

第十二周:第十章 唐五代词 词的起源 晚唐词 五代词

第十三周: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概说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第十四周:第二章 北宋词 前期词 后期词

第十五周:柳永及其作品赏析

第十六周:第三章 北宋诗

第十七周:第四章 宋代散文

第十八周:欧阳修、王安石作品赏析

第二学年上学期

第一周:第五编 第五章 苏轼生平和思想 苏轼词作赏析

第二周:苏轼《石钟山记》赏析

第三周:第六章 南宋词 李清照及其作品赏析

第四周:第七章 南宋诗

第五周:第八章 陆游生平和创作 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六周:陆游《关山月》赏析

第七周:第九章 辛弃疾生平及创作 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八周:辛弃疾 《摸鱼儿》赏析

第九周:第十章 宋代小说 话本的兴起 话本小说的成就

第十周:第十一章 辽金文学 元好问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第十一周:第六编 元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 元杂剧的发展

第十二周:第二章 关汉卿生平和创作 《窦娥冤》

第十三周:《窦娥冤》 《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第十四周:第三章 王实甫及其《西厢记》

第十五周:第四章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第十六周:第五章 南戏

第十七周:《荆》、《刘》、《拜》、《杀》简析

第十八周:第六章 元代散曲

第二学年下学期

第一周:第七编 明代文学概说 第二章 《三国演义》

第二周:第三章 《水浒传》

第三周:第四章 《西游记》

第四周:第五章 《金瓶梅》与其他长篇小说

第五周:第六章 明代短篇小说 “三言”“二拍”及其他

第六周:第七章 明代戏剧 第八章 汤显祖

第七周:第八编 清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 《聊斋志异》及其他短篇小说

第八周:第二章 《儒林外史》和其他长篇小说

第九周:第三章 《红楼梦》的成书及曹雪芹

第十周:《红楼梦》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十一周:第四章 第五章 清代戏剧和《长生殿》、《桃花扇》

第十二周:第六章 第七章 诗词与散文

【篇2】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思乡更怀人

--读《唐宋诗词名篇欣赏》有感

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库中的瑰宝,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古代诗歌无疑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社会高物质的追求,让很多人开始数典忘祖,很多人都忽略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古代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的一部分,能激发人的思维,积累人的语感,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读者的人生张弛有度。中而在历代流传下来的灿烂如星的诗歌作品中,思乡怀人这一主题则是十分具有生命力的主题之一。无论是在唐诗、宋诗还是在唐宋词中,诗人的游子情怀则让这一主题得到了十分充分的升华。下面我就讲以唐诗、宋诗和唐宋词三方面来表达我对这一永恒主题的祖略见解。

唐诗:以《枫桥夜泊》张继 为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张继的《枫桥夜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首诗,著名的歌曲《涛声依旧》也正是对这首诗的改编好,可见这首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思乡情怀已经引起了千古年来大家的共鸣。这首诗的前半篇集中了一组极具表现力的意象:月、乌鸦、霜雪、渔火以及江枫,这一些意象勾起了孤寂、漂泊在他乡的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同时,这首诗也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使我们大众读者至今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相思之情。诗的后半篇写了山寺的清寒,用夜半的钟声衬托出夜的静谧、深远,也是这样使得诗人的羁途愁思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正是这首诗歌绵绵不绝的秋意,为我们营造出了无穷愁绪的情景,也把我们带入了那思乡更怀人的场景之中。

宋诗:以《泊船瓜洲》王安石 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据称是在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入京期间所做。在诗人泊船与瓜洲的时候,王安石因为有王命在身无法回家,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全诗的第一句先写京口和瓜洲的距离并不远,“一水间”的距离却偏偏承载了诗人内心对家乡厚重的思念之情。之后全诗的第三句突然发生了转折,表面上描写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江南风景的秀丽,实则又进一步加强了诗人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怀念。一个“绿”字,从视觉的角度使读者感受到江南春天景色的秀美,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巧妙地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全诗的最后语句直抒胸臆,使得诗人浩荡的情思得到了更好的升华。纵观全文,“绿”字的用法特别为人称道。据宋人洪迈的记载,这句诗原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有陆陆续续地改为“又至”、“又过”、“又入”等,最后才被定为是“又绿”,由此也可以反映出古代诗人对诗歌创作锤炼字句的严肃态度。

唐宋词:以《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为例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卸了诗人漂泊的情感,首句就揭示了“春愁”这一主题。全诗引用了“秋娘渡”、“泰娘桥”,让读者能联想到女性的温柔,也让词中的思家之情得到了传达。“又”字暗示着诗人离家已久,也是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很自然的宣泄。下片中的洗客中袍、调银字笙、烧心字香,尽是对回家之后温暖场景的遐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则是全诗中让人们传诵最久的一句,分析其原因,不仅是其表达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也巧妙地运用了“红”和“绿”,讲表达颜色的字词作为动词,展现出了樱桃变红、芭蕉叶子变绿的过程,将无形转化为有形,并增强了全诗的视觉效果,是词中传达出的羁旅愁思之情跃然纸上。

总体感知:思乡怀人是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在什么朝代,诗人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手法将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传达的十分巧妙。不管是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是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亦或是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作为游子的羁旅愁思。或许也正是他们的羁旅情怀才造就了他们,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诗人,也为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全书感知: 每个午后,轻捧一本《唐宋诗词名篇欣赏》,诗人简练的言语,无不投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时代孕育一个时代的英雄,无论是杜甫亦或是李白这些在当代仍被广为传诵的诗人,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但是他们的诗歌仍旧被世人传诵。比如李白,他的诗歌离不开他那豪爽的酒性,还有玄宗在位前期时社会的繁华和后期的没落。中国的历史太长,朝代很多,但是在这本书中,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唐宋诗词领略诗人的满腔文墨。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曾几何时,我对这句话也是怀着抨击的态度,但当我读完这本《唐宋诗词名篇欣赏》,我觉得这句话还是有那么几分道理。现在当我读完这本书,回过头来的时候,我想起了我们平时对待写作的态度,为什么对待现代的写作,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怀着厌恶的态度,而古代的那些士人,却是如此热爱诗词。当然,这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我个人认为诗歌所存在的魅力,应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吧!无论是诗还是词,短短的几行字,却有着深入浅出的韵味。就比如我们在上文提及的“思乡怀人”,诗人或者词人,很少会直接的“吼”出自己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用自己的所见间接地传达出了自己内心深沉的感情。每一次读一篇诗词都会有另一番感受,虽然在现在我们开始写散文,写论文,但是我想,诗歌中蕴含的魅力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这魅力,可能是深入浅出,可能是一语双全,可能……这一切,还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篇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第三编 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 唐诗概论

第二章 王维

第三章 李白

第四章 杜甫

隋唐五代历史起讫

隋 唐 五代十国 宋

581 618  907   960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1、隋代文学属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2、五代文学以词成就为主,放在下编。

3、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后期下启两宋文学,一般又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唐代文学概说

1、唐诗是有唐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2、唐与宋代散文一起构成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高峰,涌现出了以韩、柳为领袖的古文运动,并产生了“唐宋八大家”。

3、唐传奇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发展而来,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成熟。

4、词在初唐出现,中唐得到发展,晚唐五代呈现出繁荣局面。

第一章 唐诗概论

一、唐诗繁荣的表现

1、数量多。清编《全唐诗》共900 卷,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多人 。加上后人辑录《全唐诗逸》、《全唐诗补编》,共收诗近52000首,有名姓可考者2300多人。

2、质量高

唐代诗歌经过百余年的改革发展,到了开元、天宝年间,“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

3、作者群空前广大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九流,靡所不备。

且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具有世界影响的诗人。

4、体裁完备,风格流派多样

中国古典诗歌各种体裁到唐代“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不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

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沈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唐代诗坛出过:风格华丽壮美的初唐四杰,精工纤巧的大历十才子,闲雅淡远的山水田园诗派,慷慨豪壮的边塞诗派,平易通俗的元白诗派,奇警崛峭的韩孟诗派,精深婉丽的温李诗派,形成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

5、题材内容丰富多样

唐诗深入到唐人生活的每个领域,举凡朝政得失、国家兴衰、将相忠奸、战事胜负,与宫廷的歌舞宴乐、民间的渔樵耕织、官吏的诛求贪婪、民生的哀怨疾苦、中外的通商聘问、边塞的祭神牧猎,及祖国山河景观、田园风光、琴技棋艺、书法画境,各种素材无不入题。

从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致君尧舜、立功边陲的壮志,到隐逸山林的闲趣,思恋情人的哀怨;
从饯别送行、羁旅思亲的离愁别恨,到类举不第、落魄淹蹇的牢骚怨恨,各种情感均得抒发。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诗之所以能够出现繁荣局面,一方面固然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和变革的结果,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文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即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1、内因:从诗歌发展自身来说,唐诗繁荣是先秦汉魏六朝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并逐渐与学术分离,淡化了政教功利目的,从而自觉追求审美,发展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诗歌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等也逐渐发展成熟,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外因

外在原因,客观可能性:

1)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人充满自豪感与自信心。

2)思想开放,学术自由,儒释道三教都得到了发展。

3)政策开明,中下层文人入主文坛,打破世族垄断。

4)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融合频繁,兼收并蓄。

5)统治者提倡,爱好诗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

三、唐诗发展分期、概况

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1、初唐(618-712)新陈代谢期

2、盛唐(713-765)繁荣鼎盛期

3、中唐(766-835)再度中兴期

4、晚唐(836-907)夕阳晚照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云: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

1、初唐(618-712)

初唐从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到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经历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武后(新朝)、中宗、睿宗、玄宗诸帝,与隋代诗歌一起,属于唐诗的新陈代谢期,可分为前后五十年。

前五十年的诗坛盟主多为隋、陈旧臣,主流仍是齐梁诗风,真正超脱流俗的是王绩的隐逸诗风和王梵志的通俗俳谐。

后五十年有两大潮流,一是以沈宋、文章四友为代表的宫廷文人,内容无足道,但声调格律精工,对律诗的定型与繁荣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是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的诗风革新派,在拓展诗歌内容和风格上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盛唐诗繁荣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唐四杰”

《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对他们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1、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

2、风格上与宫体诗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

3、形式上改造了宫体诗,其中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他们的诗歌创作,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

2、盛唐(713-765)

盛唐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帝。盛唐诗坛璀璨晶莹,美不胜收,不仅是唐诗的顶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盛唐继初唐诗歌革新之后,把建安风骨融入六朝绮丽,开创出一代新风,各种诗歌体裁均有革新创造,不仅出现了两大著名的诗歌流派,即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也涌现出了李白、杜甫两颗诗坛巨星。

1)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时代产生并影响到中晚唐的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以及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该诗派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
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2)边塞诗派

盛唐时代产生的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之一,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崔颢等。以描写边塞风光、表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思乡怀亲的情思为主要内容,也展现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和雄心。诗风慷慨悲壮,洋溢着昂扬的时代精神 。

3、中唐(766-835)

一般指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太和九年元年(835)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0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

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如以元、白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还有自成风格的柳宗元、刘禹锡等著名诗人。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中唐诗风的转变

1、时代精神的转变: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干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唐诗家辈出,风格多样,为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上承杜诗,下启晚唐和两宋诗风。约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自大历到贞元年间,主要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大历十才子等人。后期:自贞元到长庆年间 ,主要有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贺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起初是孟郊和韩愈的交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韩愈和孟郊是诗派的领袖,此外还有张籍、李贺、李翱、皇浦湜等。

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
其次是“笔补造化”说,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既是韩愈、孟郊的诗歌理论主张,又在创作中努力实践它,形成韩孟诗派“奇崛险怪”的风格。

韩孟诗派理论主张的意义。韩孟诗派的一套诗歌创作理论,突破了过去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2)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形成于中唐的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元稹、白居易、王建、张籍等人。这派诗人取法于杜甫等现实主义作家,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1) 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坛,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率领一批新的诗人写新乐府,作诗务实、尚俗和务尽。


(2)元白等人的新乐府诗创作,是承杜甫的新题乐府而来。他们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3)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小碎篇章”,加上他们的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元、白的这些诗,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诗歌的传统规范和模式,打破了诗歌创作的神秘性和典雅的贵族气,使其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

4、晚唐(836-907)

晚唐从唐文宗开成元年到唐昭宣(哀)帝天祐四年,历经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昭宣帝七帝。

杜牧、李商隐是晚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之中,已经流露深厚的感伤气氛,他们那些沉迷声色的诗,更显示了精神的没落和空虚。这种倾向到唐末表现更为严重,与这种内容相适应,晚唐诗的风格形式也日益向着华艳织巧的形式主义发展,这是晚唐诗中占比较主要地位的潮流。

在黄巢起义前后,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等作家继承了中唐白居易新乐府及韩柳古文运动的传统,以锋芒锐利的诗歌和小品文反映了唐末的阶段矛盾。

第二章 王维

1、王维生平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
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号称“诗佛”,与“诗圣”“诗仙”鼎足而三,而且精通书法(草隶)、绘画和音乐(《霓裳曲》)。

王维《雪溪图》

王维在绘画上以“破墨”山水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的开山祖师。

王维向佛

酬贺四赠葛巾之作

野巾传惠好,兹贶重兼金。

嘉此幽栖物,能齐隐吏心。

早朝方暂挂,晚沐复来簪。

坐觉嚣尘远,思君共入林。

2、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一心向佛,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

王维诗歌大致分为四类:其一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
其二游侠、边塞诗,有《使至塞上》、《观猎》、《少年行》、《老将行》、《陇西行》等,意境雄浑,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其三乡情、友情、爱情诗,名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其二、《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相思》等;
其四政治感遇诗,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

3、王维诗歌的艺术个性

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故能够在他的诗歌尤其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一

绘画是空间艺术,讲究经营位置,布局构图,以及虚实相生等技巧。王维以画入诗,其笔下山水景物的布局显得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富于图画美。

《山居秋暝》

《使至塞上》

《辋川闲居赠裴迪》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边塞诗《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其他诗句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田园乐》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二

绘画以色彩、光线、线条为其语言艺术,表情达意。王维诗歌也能够充分调动绘画的这些手段,塑造意境,传达情怀。

《辛夷坞》

《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首句抓住“朝雨”“客舍”“柳色”,为送别勾画了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这样一来,送别的气氛就不是伤悲,而是轻快明朗的。尾联用最能表达感情的事和语言入诗。他不说送别时的其它种种活动,而只提取把酒相送的一句话,真挚的友情和豪壮的胸怀皆有,既充满人情味。所以,这首诗被人们谱成曲,成为千古传唱的别离歌。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其他诗句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州》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北垞》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新晴野望》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三

王维还善于利用心理学上的“同时反衬现象”,来描摹自然界的音响,以之刻画景物,创造意境,传达心情。

《竹里馆》

《竹里馆》

《鸟鸣涧》

《鹿柴》

其他诗句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早秋山中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小结

总之,王维是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来创作诗歌的,所以他的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和音乐的美感,是绘声绘色的有声画。

思考题

一、概念解释题:

1、“四唐”;
2、山水田园诗派;
3、边塞诗派;
4、韩孟诗派;
5、元白诗派。

二、问答题:

1、唐诗繁荣的表现以及原因。

2、王维诗歌的艺术个性。

3、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4、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1、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想象奇特,往往与夸张、拟人结合在一起。

3、诗歌的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

4、诗歌语言率直、自然、不加雕饰。

1、主观色彩

1、李白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江上吟》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王世贞评价李白诗歌“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艺苑卮言》),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喷涌而出,形成江河奔腾式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诗情。

1)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鸣皋歌送岑征君》对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珠。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 ”

《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第一人称反复出现

他得意了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怦訇震天鼓。”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需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2、想象奇特

李白诗歌想象奇特,其想象往往与夸张、拟人结合在一起。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想落天外、匪夷所思的想象、夸张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想落天外、匪夷所思的想象、拟人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新——《劳劳亭》

楚山秦岭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江。——《白云歌》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敬亭山》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3、李白诗的意象

李白诗歌的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1)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2)优美意象

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

明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下独酌》

4、诗歌语言率直、自然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赞美朋友诗歌的这两句诗就是他诗歌语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诗歌语言率直、自然、不加雕饰,具有清水芙蓉般的美,活泼自然,通顺流畅,叫人一读难忘。例如: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向青云端。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诗仙“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他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
中晚唐韩愈、李商隐等诗人都对他推崇不已;
宋以后,论诗者皆李杜并称。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羁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的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杜诗艺术成就

1、以沉郁顿挫为主导的艺术风格;

2、对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况;

3、赋的手法,寓主观评断于客观叙述之中;

4、语言精炼准确;

5、成功运用多种诗体。

1、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其感情基调是悲慨。如《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通篇从咏怀叙起,每四句一转,层层跌出:先自叙稷契本怀,然后写仕既不成,隐又不遂,百折千回,仍复一气流转,极反复排宕之致。此即所谓“沉郁”也。次叙自京赴奉先县道中见闻,而致慨于国奢民困,此正忧端最切处。而叙事中夹议论,感情激切。末叙抵家事,仍归到忧黎元作结,认是咏怀本意。全诗以议论为主,杂以叙事,议论有所自,续事有所归。错综的社会现实、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写得形象而层次分明。篇幅虽长,却相当紧凑,语言洗炼而有概括力,其风格沉郁顿挫。短诗再如《月夜》《梦李白二首》等。

2、对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括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件,加以高度概括,来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卒的机同或相似的遭遇;
“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的铁案如山的罪证。

3、寓主观评断于客观叙述之中

杜诗多用赋的手法,寓主观评断于客观叙述之中。杜甫能够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寓讽刺于叙事之中,而不明白说出。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丽人行》中对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只是从他们的服饰、饮馔的行动上作具体的刻画,不显加谴责,而讽意自见。

4、语言精炼准确

杜甫诗歌的语言有时也像李白一样清新自然,不加雕饰,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点在于凝练,它有着千锤百炼的精当与准确。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作都是经由千锤百练而出,而且是屡经改削的。他自己有“新诗改罢自长吟”语,还常和友人们讨论,《春日忆李白》:“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例如《登高》等。

5、成功运用多种诗体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他运用了当时所有导诗体,并有所发展,是众体兼长的诗人。如乐府诗,以前一般用古体来写古事,杜甫用乐府体写时事,并根据内容自拟题目,如《兵车行》、《丽人行》等。他的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七言绝句虽不如李白、王昌龄那样杰出,但也有自成一家的特色。只有五绝,数量较少,成就亦稍为逊色。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就诗歌传统而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受《诗经》的影响;
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受《离骚》的影响;
其缘事而发,受汉乐府的影响;
其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受建安诗歌的影响。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诗的语言及意象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

从唐诗的发展看,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的诗人。无论是思想感情、人格方面还是艺术经验方面,杜甫都给后代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杜诗的主要内容

①、爱国忧民诗

②、咏怀抒情诗

③、写景咏物诗

④、思乡怀友诗

⑤、咏史怀古诗

⑥、题画论诗

①、爱国忧民诗

《兵车行》

《春望》

《石壕吏》

《丽人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②、咏怀抒情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写景咏物诗

《望岳》

《房兵曹胡马》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登高》

《登高》 赏析

主题:诗人流寓夔州时深秋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杨伦《杜诗镜铨》称“杜集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此诗自当古今七言律第一”。

对仗精工:四联皆对仗工稳,句句合律,且有句内自对。胡应麟《诗薮·内编》:“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写景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
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

语言精炼,含蓄深刻: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

《登岳阳楼》

④、思乡怀友诗

《月夜》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⑤、咏史怀古诗

《蜀相》

《八阵图》

《咏怀古迹》其三

⑥、题画论诗诗

《戏为六绝句》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李白的思想

儒、道、侠、纵横家几种思想的融合在一起,以道家思想为主。

李白诗歌的内容分类

李白是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李白更是时代精神的艺术升华。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1.表现理想

2.蔑视权贵

3.描写河山

1.表现理想

《行路难》(其一)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蔑视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 

3.描写河山

《蜀道难》

《望天门山》

《渡荆门送别》

《早发白帝城》

《望庐山瀑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独坐敬亭山》

【篇4】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中国古代文学B(2)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

1.据明人胡应麟的《诗薮》统计,唐人自选诗达三十余种,流传至今的还有十种之多。

2. 虞世基的《出塞》、杨素的《出塞篇》、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渡河北》等诗,就其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说是唐代边塞诗的先驱。

3.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的著名诗人王昌龄,绝句占了他今存诗歌总数的一半。

4.《滕王阁序》是一篇杰出的骈文,其作者是王勃。

5.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明确地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 和“风雅兴寄”。

6.崔颢的名篇《 黄鹤楼 》,完整地表现了怀古与思乡两个方面的内容,严羽赞道,“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7.高适诗歌的体裁多为古诗,尤以七言歌行为佳。

8.柳宗元继郦道元之后,使山水游记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9.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又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者。

10.杜牧的《秋夕》是一首深沉蕴藉的七绝,它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11.现存唐传奇大部分收录在《 太平广记 》里,鲁迅所辑录的《唐宋传奇集 》,廓清了明清书商“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流弊,是一个较好的辑本。

12.自南唐冯延巳开始,词作由偏重描写转向偏重抒情。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中的警句。

14.王禹傅和柳开 是北宋初期提倡古文的作家,他们都称颂“韩柳文章李杜诗”,认为文章的功用是“传道明心”等。

15.潘阆的《酒泉子》共十首,原题《忆余杭》,都是回忆杭州胜景。

16. 欧阳修的抒情散文《秋声赋》打破了六朝到唐代骈赋、律赋的格式,是代表“古文家”赋的成熟作品。

17.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和[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是他的二篇代表作,前后写对歌女小蓣的怀念,后者写与所钟爱的情人的重逢。

18.李清照的词是南北宋之交的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
只有到了李清照,宋词才开始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真正严肃而深刻的描绘。

19.在南渡词人中,爱国词人的豪放词风是时代的主流,但以朱敦儒为代表的歌咏隐逸生活的旷放词风也颇有影响。

20.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曾被杨慎评为辛词第一。

21.话本原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讲史话本通称平话,又作评话。

22.宋初“白体”诗人最重要的代表是王禹偁,他的名作《村行》学习白居易,但又避免了白体诗内容浅薄、语言浅俗的毛病。

23.北宋欧阳修擅长作史论,他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 》通过后唐庄宗李存爵宠幸伶官误国的事例,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24.苏轼诗歌擅长比喻,如《 和子由绳池怀旧 》就用“雪泥鸿爪”这样的比喻来表现飘泊无定的感慨。

25.“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_黄庭坚 的提出的诗歌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影响很深。

26.北宋词人 周邦彦 擅长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等。

27.宋代诗人 杨万里 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

28.南宋后期的“四灵诗派”学习晚唐诗人 贾岛、姚合,标榜野逸清瘦的诗风。

29.赵盼儿和李千金是关汉卿杂剧《救风尘 》和白朴杂剧《 墙头马上 》中的女主角。

30.高明的南戏《琵琶记》通过男主角 蔡伯嘈 的遭遇反映了文人所面对的“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

31.话本小说《 碾玉观音 》中壕秀秀对崔宁的追求表现了市民女性对美满爱情的强烈渴望。

32.清初李玉等苏州派作家创作的《_清忠谱 》反映了明末东林党人和阉党魏忠贤的斗争。

33.明代李开先创作的传奇《_ 宝剑记 》取材于小说《水浒传》,搬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34.白话短篇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通过蒋兴哥和王三巧的爱情婚姻故事反映出一种新的爱情观念和道德观念。

35.明代徐渭四部杂剧《狂鼓史》、《女状元》、《雌木兰》、《翠乡梦》合称为《四声猿 》。

36.晚明作家_张岱 的小品文《西湖七月半》描写了杭州七月半的赏月风俗。

37.清代长篇英雄传奇《_说岳全传 》是岳飞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在民间影响很大。

38.清代剧作家— 洪升 一的传奇《长生殿》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39.近代作家_梁启超 撰写的报章文字,文字平易畅达,号“新文体”,《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作。

40.明代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文学流派“_ 公安派 ”以“独抒性灵”为文学理论核心,对当时文坛影响很大。

41诗人 杨亿 是宋初“西昆体”诗的代表,西昆体即因他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42.北宋作家 欧阳修 的《盘车图》一诗是“以文为诗”的成功之作。

4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苏轼名作《 前赤壁赋 》中的句子。

4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宋代诗人 黄庭坚 《寄黄几复》诗中的名句。

45.著名的咏梅词《 暗香 》(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46.宋代词人辛弃疾 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就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寓意。

47.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写窦娥因恶汉 张驴儿 的诬陷而被问成死罪斩首的故事。

48.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是现存最早搬演王昭君故事的戏曲剧本。

49.元代杂剧作家宫天挺的《范张鸡粟 》歌颂了范式、张肋生死不渝的友情以及他们对信义的追求、坚守。

50.高明的南戏《琵琶记 》通过男主角蔡伯嘈的遭遇反映了文人所面对的“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

51.明代作家 凌檬初 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二拍”。

52.明代作家徐渭的杂剧《 雌木兰替父从军 》描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53.明代作家汤显祖四部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54.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妓 李香君 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

55.清代钱彩、金丰编写的英雄传奇小说《说岳全传》是岳飞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在民间影响很大。

5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清代诗人_郑燮 的题画诗《竹石》中的句子。

57.《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代表作家_姚鼐 的名作。

58.近代作家 梁启超 撰写的报章文字,风格平易畅达,号“新文体”,《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作。

二、填句:

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小问樵夫。

②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⑤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7.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作者晏殊

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雨任平生 。作者苏轼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秦观

10.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作者_苏舜钦

11‘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作者苏轼

1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者辛弃疾_

13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作者关汉卿

14.眼看他起高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作者孔尚任

15.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马致远

16.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作者黄景仁

17楼船夜雪瓜州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作者陆游

18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屏雳弦惊。作者

19,便胜却人间无数。作者辛弃疾

20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晏殊

21.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作者赵师秀

22大江东去浪千叠 ,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作者关汉卿

23 原来蛇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作者汤显祖

24.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作者龚自珍

25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柳永

26.正见空江明月来, 云水苍茫失江路 。作者欧阳修

2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作者贺铸

28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作者陆游

29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辛弃疾

30.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作者王实甫

31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作者黄庭坚

32袅晴丝飞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作者汤显祖

33,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谁知道容易冰消。作者孔尚任

34.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作者梁启超

三、简答论述

1.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要求通过分析诗例指出:白居易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①前期思想的主流是“兼济天下。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使诗人痛感社会危机与民生疾苦,人仕后曾提出许多进步主张并以诗歌反映现实问题。在任左拾遗期间诗人更深入、广泛认识社会,多次不畏强暴,直言急谏,同时写出《秦中吟》、《新乐府》等大批“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讽谕诗,尖锐揭露政治黑暗及种种社会弊端,是诗人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并因此而遭贬。②后期思想的主流是“独善其身”。诗人刚遭贬时虽还有某些激情,建有政绩,并写出《琵琶行》等力作,便思想已转消沉,逃避政治斗争。最后二十年,诗人对高官厚禄的生活知足保和,终日以醉酒为乐,诗歌中“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以大量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讽谕诗,再见不到以前那种战斗的光芒。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创作的影响,说明一个作家如果脱离人民,失去了进步的政治理想,便很难坚持进步的创作道路。

2.举例说明苏轼词风的特点。

要求通过词例指出苏轼以词写豪情壮志,展示宏阔境界,同时在用调上引进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使“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豪放词风。这是苏轼词风的主流。但苏轼词的题材十分广泛,在农村词、爱情词、咏物词中,又表现出其他多种风格。

3谈谈你对《聊斋志异》花妖狐魅形象的理解。

答案要点:(1)《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多美丽多情,贤慧能干,体现了蒲松龄对理想女性的企盼。(2)《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对清贫书生的深挚爱情,在虚幻的小说世界里寄托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渴望。

4.陆游诗歌的题材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1)呼吁抗战,表现以身许国恢复中原的理想、对投降卖国的权奸的指斥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愈。(2)对日常生活的吟咏。(3)表现真挚深沉的爱情。

5.试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主要贡献。

答案要点:(1)创新词调,大量创作慢词。<2)拓展词的表现范围,扩展词的艺术境界。①表现世俗女性的爱情追求;
②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③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3)开创抒情艺术的新范型。①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②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

6.结合作品分析《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答案要点:<1)杜丽娘形象的塑造。<2)情节结构上充满迷离、奇幻的色彩。(3)将抒情、写景、刻画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曲词优美含蓄,有丰富的抒情意味。(4)语言具有个性化,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地位协调一致

7.《儒林外史》是从哪些方面抨击科举制度的?

揭示科举考试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如周进和范进的形象。

揭示功名富贵思想对人灵魂的扭曲。

抨击八股“时文”及八股文选家。

8.简析《梧桐雨》杂剧的抒情色彩。

全剧情节安排张弛有致,儿处重点的抒情场面均有充分的展开。

唱词清丽自然,朴素却不乏文采。尤其是第四折抒写唐明皇深挚的思念之情,使剧本带上浓郁的抒情气息。

9.结合作品分析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1)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多在铺叙描写中逐步展示抒情主人的情感变化,且多在特定部位穿插表现动态的突出强调抒情自我立场的语词,使铺叙生动而不呆板。(2)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一方面追求语言的透彻明白,另一方面大量采用市井口语。

10.《西游记》的诙谐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西游记》稀释了中国小说里的道德浓度,带给读者富于智慧的调侃、诙谐,这表现在:(1)唐僧身上。首先把一位高僧同时描绘成一付长生不老药的描写本身就是崇高和滑稽的奇特混合,其次唐僧性格中的各种独特的矛盾也比较诙谐。(2)猪八戒身上。首先对其食欲的描写充满诙谐色彩,其次对其好色的表现更富趣味性,尤其是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中。

11.苏轼诗歌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分别例举其代表作。

(1)关怀民生疾苦,揭露弊政陋习,描写劳动生活。(2)表现个人情怀,在诗中表现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3)歌咏自然景物,在自然之美中体现旷达乐观的性情,体会某种人生哲理。

12简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长于抒情。善于创造新颖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写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
善于用日常的细节来展现内心的情绪。语言自然、新颖、凝炼。

13 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窦娥冤》在艺术上是关汉卿当行之作的代表:(1)全剧对冲突的组织简练、紧凑,同时在情节的推进中插人科浑,使剧情的展开张弛有致。<2)窦娥形象鲜明,她的善良与刚强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一点一点地得到展示。(3)语言朴素、畅达,突出体现了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风格。

14谈谈你对宝黛爱情悲剧的理解。

(1)宝黛爱情是一对旧家族中的叛逆者的爱情。宝玉的鄙弃功名利禄、追求真善美,黛玉的单纯多情都与家族传统格格不人。(2)在家族衰亡的悲剧背景下,宝黛的爱情必然成为一个悲剧。(3)宝黛的爱情悲剧和黛玉的性格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15《金瓶梅》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以市井生活为中心描绘了晚明时期的社会生活风情。(2)写作一法纯用白描.不刻意修饰点缀。(3)结构上以西门庆为中心组成了一个人物网络,故事的发展即网络的铺开与收拢,表现出通俗小说叙事上的创造性。(4)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令人难忘。<5)语言高度口语化,是中国古代小说语言方面的又一次重大开拓。

16.简述苏轼古文创作的特点。

众体兼备:议论文中政论眼光敏锐,风格铺张扬厉;
杂说、书札、序跋随意发挥、挥洒自如。记叙文叙述、描写与议论错杂并用,结构布局又随内容、主题的不同而各有变化。(2)善于议论,常“以论为记”。(3)文无定法、随物赋形,形成“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

17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直接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壮志难酬的失意悲愤。(2)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3)表现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等内容。C4):现救国理想和英雄怀抱,打写英雄失意之悲的遣兴扦怀之作。(6)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表现村居生活情趣。

18试述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成就。

(1)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演述南明王朝兴一亡的史迹 (2)摆脱了才子佳人爱情的旧套,剧中的爱情明显带有政治的色彩 (3)剧本结构严谨,将以物为线、以事为线的传统叙事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约剧本在结撰时,也很注意避免厌套。(劝对人物的刻画能够从生活出发,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19.试简要分析《桃花扇·却奁》一折。

(1)是戏剧冲突正式开始的地方,是剧情结撰的关键点。自此,侯李爱情和反权奸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实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主旨奠定了基础。

(2)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尤其是香君刚烈高洁的性格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3)情节平实细密,转换迅速,既人情人理,又引人人胜。

这是一出折子戏,将青楼女子李香君不贪图富贵,断然拒绝所谓的“妓女从良”,且毫不六情面的撕破奸佞之臣的伪装,看破其贪恋美色、富贵、不关心国家存亡的本质的人物形象成功地进行了塑造。这一出与《守楼》一样,是集中表现李香君的强烈政治意识、反抗精神的重要片段。

20、试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在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文体界限。

(2)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景象,生动地落于笔端。

(3)极富于联想,擅长比喻。

(4)大量用典,善于用典。

(5)高超的语言技巧,善于活用书本语言,吸收口语。

21、以林冲为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结合社会环境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的。

 (1)相国寺初次露面时豪爽、英武。

(2)面对调戏妻子的高衙内时,一方面表现得理性稳重,另一方面又倔强愤恨。

(3)发配充军途中一直忍气吞声。

(4)身陷绝境杀陆谦、富安时粗犷狠厉。

(5)梁山上火并王伦时果决爽利。林冲性格发生的这些变化是他的地位、处境、身份和心情变化的结果。

2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

在写作艺术上,苏轼更是以其雄放的才华为古代诗歌的艺术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苏轼可以说是宋人“以文为诗”的代表。苏轼的“以文为诗”,主要是从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前人的巢臼,突破文体界限的拘束,实际也是其创造性才华在诗歌创作上的表现。如《泛颍》。  (2)苏轼善于捕捉变化万端甚至瞬息不能保持常态的景象,生动地落于笔端,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第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写西湖晴雨的顷刻间的变化,眼前景象转瞬即逝,诗人不仅观察仔细,敏于捕捉,而且善于刻画。

  (3)极富于联想,擅长比喻。如《惠崇春江晓景》由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联想到河豚欲上;
《南园》的“春畦雨过罗纨腻,夏垅风来饼饵香”,由雨后桑田的清新到罗纨的滑腻质感,由麦田的丰收在望到饼饵的香气扑鼻,其中的跳衔接跃,也是靠敏捷的联想来实现。至于苏诗的比喻,那更是生动新奇,出人意表。  

(4)大量用典,善于用典,也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多数情况下,苏诗的用典妥贴精切,且浑然天成,对于诗意的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轼无疑为宋诗的时代风格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提供了才气横溢而富于创造性的诗歌作品,成为最受后代读者喜爱的宋代诗人。

23、苏轼词的贡献:

  1、在词的写作目的上,苏轼以词言志,抒写主观怀抱,改变了应歌而作的单一取向。苏轼词无论是情怀婉转,还是慷慨豪迈,都表现出高雅的意趣,出自天然,不再矫揉造作,其佳作名篇都是他的人生境界的自然展现。

  2、在词的取材、创作方法和精神品格方面,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绝对界限,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和题材内容。取材上,诗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在其词中都有相应的表现。

3、苏轼词风格的创新:苏轼词风格多变,有传统的婉约风格,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凄婉,《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绮丽婉约,。但更多是创新,他以高旷的胸襟、高雅的文人意趣、高远超逸的意境、雄健的笔力,为词的风格发展注入了阳刚之气,改变了词的风格形态。一是雄放豪迈的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二是飘逸而沉着,高旷而深沉的作品,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作品。最能体现苏词这种风格的作品,当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全词展示了月夜的幽景奇情,人间天上,虚实并写,以自然境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词人胸次的超旷开朗。有高旷飘逸的胸襟气度,更有深沉执著的人间情怀,这种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独特风格,可以说更能见出苏词的特色,也正是他对宋词风格发展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24辛词的艺术成就。

答案:(1)词境的开拓和风格的创新。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更进一步变革词风,以英雄豪杰的气魄,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词中的“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构成丰富多彩的形象,展现出一种瑰丽、奇特的境界。稼轩写“月”,同样想象奇特,意境高远,充满浪漫情调。比如《木兰花慢》

  (3)擅长于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隐微曲折地抒写内心。比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列举了种种人间离别故事。汉代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
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
春秋时戴妫失子、被迫归陈;

  (4)大量使用典故,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由于较多使用书本典故,较多采用经史等散文化语言,以及采用文章词赋的结构方式,加上有较多的议论说理的内容等,辛词还因此被看作是“以文为词”的典范。

25《西厢记》塑造人物时采用艺术手法

  首先,透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
利用曲词和宾白进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比如红娘的口齿伶俐、心思聪敏就通过其道白或唱词凸现出来,如张生埋怨红娘不用心时,红娘唱到:“先生受罪,礼之当然,贱妾何辜。争些儿把你娘拖犯。”简短、明白的曲词,正表现出红娘的快人快语。再如莺莺,她的美丽主要是透过张生的眼睛折射出来的。第一本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都借张生的口来表现莺莺的花容月貌。剧本还通过莺莺的唱词,表现了莺莺内心的伤感、烦恼和矛盾,展示了莺莺的性格。

  其次,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充分运用戏剧冲突来加以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如莺莺与红娘的冲突。通过莺莺与红娘的这种误会性冲突,莺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其矜持的性格得到突出的表现。

26、《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答案:《国志演义》巨大的时间跨度、广阔的地理空间和众多的人物故事体现了民间通俗文学达到了宏大叙事的成熟。

《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前后长达百年的历史,将这百年间中国广袤大地上所发生的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和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都纳入小说,无论是小说内容容量,故事在时间、空间上的跨度,人物数量的众多,都达到了此前小说从未有过的宏伟规模。

《三国志演义》的一大艺术成就就在于成功塑造了众多的小说人物形象。《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方面善于以简练的语言刻画并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小说在写出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人物性格中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使人物成为个性鲜明,同时也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学典型形象。

被毛宗岗誉为 “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的诸葛亮,“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的关羽和“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正是这种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同时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

诸葛亮给人的最初印象是超群出众的智慧。他料事如神,谋划精心,长于用兵,善于治国,真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如 “隆中对”为以后数十年的时局确定了基础,“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关羽的形象包括了两个层次:一是他作为武将的雄风,二是“义薄云天”的道德品质。

前一个层次,通过“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场面有精彩的描写。但是这些说到底还是为后一个层次服务的,关羽形象中更有光彩、使他在众多本领出众的武将中高出一筹、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义薄云天”。   曹操是《三国志演义》写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似乎忠,似乎顺,似乎宽,似乎义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毛宗岗的评语说明曹操不仅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而且其性格中包含了为现实生活中简单意义的反面人物所不具备的丰富内涵。

27、《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答案:《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成就突出。

(一)以精细的笔墨刻画人物是《水浒传》的一大特色,因而人物个性鲜明,各有特点。

《水浒传》描写江湖好汉的豪迈勇猛,用的却是细笔。以精细的笔墨刻画人物是《水浒传》的突出艺术成就。因为刻画细致,所以即使是性格相近的人物,也能写出各自特点。例如,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人,性格中就都有粗犷勇猛、坦率直爽的一面。但读者绝不会将他们混淆起来。《水浒传》人物描写方面的又一个显著成就,是除了叱诧风云的英雄好汉以外,还写了一批活灵活现的市井小人。这些小人物非常值得重视,一方面,是在《水浒传》之前,很少能在长篇通俗小说里见到这类人物,另一方面,《水浒传》是作者将自己的视角,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从社会底层发现了一批这样的小人物,他们和梁山好汉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使得他们成为小说里不可替代的艺术角色。

(二)《水浒传》能够结合人物处境、经历变动而写出其性格的发展变化,这在早期通俗小说中可谓独树一帜。

《水浒传》人物描写最有特点处,是能够结合人物处境、经历变动而写出性格的发展变化。早期章回小说人物性格描写相对更重视外在因素,出身、地位甚至是相貌都会影响人物性格。

林冲在遇到妻子被无端调戏、调戏者又是自己顶头上司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时,性格表现极鲜明,“先自手软了” “手软了”就是在一瞬间理性考虑的结果。

林冲中了陆谦的“调虎离山”计,高衙内趁机跑到陆家企图污辱林妻。事情过后林冲一再去找陆谦和再三回避高衙内,这两种不同的举动,无疑又是先前“举起拳头”和“先自手软”的再现。甚至在充军发配的途中,薛霸、董超对他百般虐待,他也只是低头忍受。

林冲毕竟是血性汉子,是英雄而非懦夫,他的忍让是暂时退让而绝非屈服。当林冲得知陆谦、富安奉高俅父子之命,要想结果他的性命时,遂清醒地看出自己已身陷绝境,再无退路,于是手刃仇人。等到晁盖、吴用等人上了梁山,他在火并王伦的过程中,读者看到的是与相国寺里初次露面风姿潇洒截然不同的林冲,也是与发配充军途中忍气吞声截然不同的林冲,当然,也可以说林冲其实并没有变,只是他的地位、处境、身份和心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他行事的风格方式都与以前判若两人——人造就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反过来这些社会的环境也造就了人,并且直接、深入地影响着人。

28《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答案:在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无疑是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浪漫色彩。孙悟空的72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火眼金睛,可变化的金箍棒,可扇灭火焰山大火的芭蕉扇等等,都表现出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

  在艺术方面最值得称道的是悟空、八戒等几个艺术形象的塑造。他们既有动物的自然属性,又有人类的思维感情,两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猴子是比较灵敏的动物,孙悟空的外貌和动作,完全是个猴子,但他又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因此,人与猴双重属性,在悟空的身上恰好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样的,八戒的外形与动作都是猪,他所具有的人的思维与情感,又是比较笨拙、迟钝的,因此,人与猪的双重属性,也在八戒身上十分协调。一个是猴一样精灵的“人”,另一个是猪一样笨拙的“人”,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9、《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答案:《聊斋志异》在艺术上集志怪与传奇之大成,“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所写,虽“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近于传统的志怪,但“描写委曲、叙次井然”,全是传奇笔法,因此,“聊斋故事”不仅异常曲折动人,而且有极强的艺术真实感。人狐虽为异类,但在蒲松龄的笔下,他们的交往,都构成一个个感人的传奇故事,“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在《聊斋志异》四百九十余篇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或人或仙,或鬼或狐,无不在极其简洁的描述中表现出鲜明而生动的个性。例如《青凤》中的青凤,《婴宁》中的婴宁等等,虽然都是年轻的女性形象,但是前者感情缠绵,行为谨慎;
后者天真爽朗,无拘无束;
个性突出,绝不雷同。

  《聊斋志异》的文章,典雅而明快。无论是叙述故事或写人物对话,都极简洁而富于表现力。

30、《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答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如果文字的真实性都受到了怀疑,那么这样的讽刺就无所谓艺术了。吴敬梓尽量的描写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当然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吴敬梓笔下的人物或许没有实实在在的存在过,但是那些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平时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些事情司空见惯,但是一旦被作家用艺术的笔法了写出来,我们就会突然觉得这些事情是那么的有意思,充满了启发性。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讽刺不是简简单单的喜剧,简简单单的喜剧就只是小丑的把戏了。《儒林外史》的成功之处在于吴敬梓不仅仅是在写喜剧,同时也在写悲剧,将悲剧融入了喜剧之中,让读者在笑过之后,突然间感受到了文字中所蕴含的深深的哀伤。从而将讽刺的艺术提升,达到升华。

再次,对照法和夸张法的运用。(1)它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2)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3)作者善于对人物的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

31《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答案:《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32、《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答案:《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综合了其他艺术—诗词、戏剧、绘画、建筑等的手法和优点,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

一、《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塑造出一大批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典型,从而完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人物艺术的发展历程。

1、《红楼梦》完全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统人物描写模式。

2、《红楼梦》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书中所写多为年轻女性,年龄、身份、教养、生活环境相近,作者以其精湛的技巧塑造了一批同中有异的艺术典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与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关。第一,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第二,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作者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自的独特性。第三,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衬托人物个性。

3、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相当薄弱,《红楼梦》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却最见功力。作者运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形神毕现,入木三分,成功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深处种种隐微曲折的情感。有时是直接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将人物的所思所想剖析得细致入微;
有时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确定性的动作、语言和景物,以之来间接地传达人物的心理;
有时还将笔触深入到梦境和潜意识的层面,使心理写实和主观表意相结合。《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最高成就。

二、《红楼梦》工于叙事,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为小说能真实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生动地刻划众多的人物性格,找到了理想的艺术形式。

1、写实与诗化相融合的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又是一部表意性很强的诗体小说,它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即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

2、浑然一体的网状叙事结构。《红楼梦》彻底突破了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全书由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宏大结构,把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同时书中的每个事件无不百面贯通,筋络相连,都有它的来龙去脉;
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可以说,《红楼梦》是作者用生活的彩线织成的一幅艺术巨锦,巧夺天工而又自然浑成。

3、转换灵活的叙事视角。在叙述者问题上,《红楼梦》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作者与叙述者开始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在叙事角度问题上,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这样既使叙述视角灵活多变,又有利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刻划人物。

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语言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它以当时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者苦心营构,穷力追新,形成了简洁纯净、洗练自然、准确精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它的叙事语言平实自然,通俗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它的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红楼梦》的语言确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

推荐访问:存在问题 思路 改革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问题及改革思路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古代文学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