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时间:2022-07-22 14:3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寄诸弟书》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寄诸弟书》学习心得3篇

第一篇: 《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韦应物《郡斋感秋,寄诸弟》繁体

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郡斋感秋,寄诸弟》就是韦应物创作的寄诸弟系列之一。  郡斋感秋,寄诸弟
  韦应物
  首夏辞旧国,穷秋卧滁城。
  方如昨日别,忽觉徂岁惊。
  高阁收烟雾,池水晚澄清。
  户牖已凄爽,晨夜感深情。
  昔游郎署间,是月天气晴。
  授衣还西郊,晓露田中行。
  采菊投酒中,昆弟自同倾。
  簪组聊挂壁,焉知有世荣。
  一旦居远郡,山川间音形。
  大道庶无累,及兹念已盈。
  繁体版
  郡齋感秋,寄諸弟
  首夏辭舊國,窮秋臥滁城。
  方如昨日別,忽覺徂歲驚。
  高閣收煙霧,池水晚澄清。
  戶牖已淒爽,晨夜感深情。
  昔遊郎署間,是月天氣晴。
  授衣還西郊,曉露田中行。
  采菊投酒中,昆弟自同傾。
  簪組聊掛壁,焉知有世榮。
  一旦居遠郡,山川間音形。
  大道庶無累,及茲念已盈。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韦应物的诗全集栏目。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拓展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在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或三年江州刺史任上。当时诗人遇上了寒食节,孤独思乡之情更甚,于是便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第二篇: 《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诗句赏析

  引导语:韦应物的《闲居寄诸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怀人诗,是诗人韦应物写给弟弟的作品,关于这首诗中的“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这两句是说,终日在这宽敞高大的书斋里,没有事作,独自一人在芭蕉叶上题写诗句。诗围绕着“闲”字写,这两句即反映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闲适的意境,读来如见其人。
  闲居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注释
  ①尽日:终日、整日。
  ②高斋:高大宽敞的书斋。
  赏析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丛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树的清幽境界。诗以“独怜”二字领起,诗人把自己置于西涧僻静的环境中,去独自观赏山水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声息。也使读者似亲眼见到这位卸任不久的地方官,正踽踽独行于山水之间,充分领略自然美景,一洗胸襟。因此,这“独怜”二字实为赏析本诗的关键。
  “怜”是爱惜之意,诗人置身西涧上,他喜爱这里的什么东西呢?
  首先是他脚下涧边的幽草。草用幽来形容,不仅写出了草的茵绿、繁茂、厚密等形态,而且写出了草的深邃、静谧、未经践踏等意态,传达出环境的幽僻氛围。其次是他头顶上林木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啼鸣。涧边之上是层层峰峦、树高林密,黄鹂就在林木深处,那婉转悦耳的歌声传到诗人的耳朵里,深深地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如果说“幽草”给诗人以静的感受,那鸟鸣就带来了动的乐趣。这里用笔简练,意境清幽,还成功地运用了古典诗歌中以声衬静的手法,使画面生机盎然。这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的鸣声,非但丝毫无损于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相反倍显其静。
  此两句就诗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视觉活动,也有听觉活动;就画中的景物而言,既有上下高低之分,又有纵横远近之别。只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将茂密的绿树、鸣啭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画图,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阅读训练
  (1)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4分)
  答:
  (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闲居寄诸弟》是一首怀人诗。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2)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生动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

第三篇: 《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寄诸用明书心得

  寄诸用明书心得

  《寄诸用明书》写于1511年,即正德六年辛未,当时王阳明四十岁。文中的诸用明是他的妻弟,诸用明是一个才华出众但不求入仕做官的人,就这一点很得到王阳明的欣赏,然而当时主阳明在京城任吏部验封清史司主事,接到诸用明写信告诉阳明他自已的儿子参加了科举考试,王阳明担心两个侄儿太年少就开始追求功名利禄进而影响他们的前往,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整篇文章充分体了先生让淡薄功名,少时勤奋读书只是为了提升修养,只是为将来成大事晦养厚积。文中第二段“凡后生美质令晦养厚似,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手?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强调人生最事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只有晦养厚私,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牵制,这和先生少时读书的目的是一致——读书只想做圣人。

  寄诸用明书心得

  今天自学了《寄诸用明书》,感言万千。对其中:“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这要培养自己的一颗平常心,只关心自己的心是否修好,而不关心外界给你的评价,你的功名利禄。如果是奔着功名利禄去修心,那是不能修好的。

  对此句:“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诸贤侄不以吾言为迂,便当有进步矣。”对于学生或者自己的子女应看重他们是否修心,不能过早的把自己的光芒发散,这样对与后期的成长很不利。学到此,不经意想到了伤仲永。所以在教书过程中更应该看重的是学生品行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一个品行好的人前途不会差,如果一个品行有问题的孩子对于后面的人生将是很艰难。年轻人要有成就,必须令其收敛修养而厚积薄发。正如天体运行还没有形成聚气,则不能发散,何况是人呢?花如果有千叶但无果实,就是因为华美外表太早发散了。

  人的成长要循序渐进,无论在哪个年龄都应该修心。适当磨练,事事磨练,才能成大气。所谓大气晚成就是这道理。

  寄诸用明书心得

  《寄诸用明书》写于阳明先生四十岁时。诸用明是阳明先生的妻弟,一个乐善好施之人,才华横溢却不求仕途,深得阳明先生赏识。但阳明先生得知他儿子参加科第考试,担心反而耽误了这俩侄儿的未来,就写此信提醒了一番。“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

  他的意思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少年时期,应该“晦养厚积”,不被功名所束缚,才能成为圣人,这呼应了阳明先生十二岁就认为读书是做圣贤的抱负。在王阳明先生年谱时说道,他二十二岁在南宫进士考试时落第了,同考试的舍友以不中第为耻,但王阳明先生却笑着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即是说王阳明先生不以不中进士为耻,但如果不中进士而动了心,这反而是耻辱,说明了先生漠视功名,一心只想成为圣贤。最后一段则反映了先生在有限的人生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却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淡薄功名的态度和不懈追求圣贤之道的人生观,令人非常佩服!

[寄诸用明书心得]

推荐访问:学习心得 寄诸弟书 《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寄诸弟书》学习心得 寄诸弟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