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20篇)

时间:2022-05-27 11:20:1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20篇),供大家参考。

电视剧《人世间》观后感心得体会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20篇)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精选20篇)

  什么是⼼得体会?

  ⼼得体会是指⼀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字。语⾔类读书⼼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精选20篇)

  看完某⼀作品后,相信⼤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写⼀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精选20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1

  星⾠⼤海未⽌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时间10⽉16⽇0时23分,神⾈⼗三号载⼈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舱的第⼆批“⼊住⼈员”,这次全球直播的《天宫课堂》更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9年神⾈⼀号发射升空,到2021年6⽉中国空间站阶段⾸批航天员进⼊太空,中国⼈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步步实现。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步伐从未停⽌”“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

  物换星移,岁⽉如诗。中国航天的每⼀次发射、每⼀次飞⾏、每⼀次超越,都为世⼈展现了我们从⽆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铭⼼。国庆期间,讲述⽗母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为⽕药雕刻师和航天⼯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在丈夫牺牲之后,妻⼦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幕幕感⼈场景让观众破防。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就是最长情的告⽩。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奋⽃的⾝影,组合起来就是⼈世间的壮美诗篇。

  “⾝在神州,眼望星光。⼼底有诗,⾃在远⽅。”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的

浪漫内涵。探⽉⼯程叫“嫦娥”、⽉球车叫“⽟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空间站叫“天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明中⼀个没有中断过的⽂明,中华⽂明拥有⽆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科技擦出⽕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把载⼈航天飞船取名为“神⾈”,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10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神⾈⼗三号载⼈飞船奔向宇宙,中国⼈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份”的变化,代表着国⼒的增强,这⼀份民族⾃豪感的油然⽽⽣,当在每⼀名中华⼉⼥⼼中念兹在兹。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创意⼗⾜,更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中国航天向着更⾼的⽬标迈进,是对⽆垠太空的“⼼之向往”。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最终将凝聚成“奋⽃吧,中华⼉⼥”的共同⼼声!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2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畔,如今她⼜⼀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位进驻空间站的⼥航天员,以及中国⾸位出舱⼥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凌晨,神⾈⼗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号载⼈飞船成功返回不到⼀⽉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组”搭乘载⼈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正式任务船等多个“⾸次”,还将在神⾈⼗⼆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万⾥,巡天遥看⼀千河。”2003年,神⾈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发射,历时21⼩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飞⾏,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强的能⼒;太空之旅从“⼀⽇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国⾃信的豪情。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3

  ⼏代航天⼈,⼀个强国梦。⽼⼀代航天⼈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建国初期中国航天从零起步,从⾝在⼤洋彼岸的钱学森冲破百般阻挠回国筑梦,到以孙家栋为代表的中国第⼆代航天⼈,将我国第⼀颗⼈造卫星“东⽅红⼀号”发射升空,⽤⽆线电传播出的歌曲《东⽅红》,再到第五代航天⼈逐步完全⾃主研发出载⼈航天技术,“嫦娥”“天问”“祝融”呼啸⽽来,“中国印迹”如今已闪耀苍穹,在载⼈航天、探⽉⼯程、深海⼯程、超级计算、量⼦信息等领域取得⼀批重⼤科技成果。中国航天,是靠⼀代代航天⼈⽤青春和⽣命换回来的,⽆论是“两弹⼀星精神”,还是“载⼈航天精神”,都将代代相传、⽣⽣不息。

  天⾼地迥,始觉宇宙之⽆穷。归航不是终点,对于宇宙的探索,我们⼀刻未曾停歇。新的“太空出差三⼈组”即将搭乘神⾈⼗三号飞船即将启航,开启为期6个⽉的太空之旅。不断接续的载⼈航天精神,必将让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梦想。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4

  振奋⼈⼼的那⼀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天和核⼼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作。

  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突破,我国"⾸条国际⼀流⽔平的⾼速铁路在京津两⼤城市间开通,"⾸个中国⼈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对撞机重⼤改造⼯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5000A跻⾝世界超级计算机前⼗。

  蛟龙深潜,嫦娥探⽉。我国科技实⼒不断进步。重⼤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趋活跃,为经济⾼质量发展注⼊了新的活⼒。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23⽇,天问⼀号在⽂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箭发射

升空,成功进⼊预定轨道。天问⼀号于2021年2⽉到达⽕星,实施⽕星捕获。2021年5⽉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星表⾯,⽕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作,对⽕星的表⾯形貌、⼟壤特性、物质成分、⽔冰、⼤⽓、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5]。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全⾯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局和增进⼈类福祉作出更⼤贡献。

  截⾄2021年2⽉3⽇,“天问⼀号”探测器总飞⾏⾥程已超过4.5亿公⾥,距地球约1.7亿公⾥。

  我们正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我们通过奋⽃,披荆斩棘,⾛过了万⽔千⼭。我们还要继续奋⽃,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三号的航天员按计划将在轨驻留6个⽉,在这6个⽉时间,主要⼯作是要进⼀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舱、天⾈⼆号、天⾈三号⼀起配合进⼀步验证。

  科技强,则国强。⾃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神⾈⼗三号载⼈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5

  古时候,⼈们总是想把⼀些探测器送上太空。不过,功能单⼀,并不能完成⼈们对太空的探索。于是,⼈们开始想办法:怎么让⼈上天!我们这次采⽤的是“长征⼆号⽕箭”和“神州⼗⼆号飞船”组成。

  上⼀次太空,要花费很多钱,如果只上去三四个⼩时⼜觉得不划算,我们想建⼀个像酒店⼀样能让宇航员住的地⽅,就是空间站。

  按照计划,空间站⼀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个是“载⼈飞船”,主要接送宇航员;第⼆个是“问天实验舱”,是⽤来做⼀些地球上完成不了的实验;第三个是“梦天实验舱”,和“问天实验舱”差不多,也是⽤来做实验的;第四个是“天和核⼼舱”,我们国家的宇航员就是住在这⾥⾯;第五个就是“货运飞船”,主要是负责运送各种物资的。不过,这个计划还没完全完成,现在的`空间站只有两个部分:“天和核⼼舱”和“运货飞船”。据说,在2022年的时候,空间站就能补齐了。

  传说有个⼴寒宫,是在⽉球上的,⽽咱们的空间站是飘在太空⾥的。太阳每天都会朝地球放射“能量”,不过我们在地球上晒太阳时,太阳离我们较远,危险不⼤。宇航员在太空中晒多了太阳可能会得癌症,所以规定空间站不能⾼于地球1000千⽶。科学家们在考虑到经费、实验效果等各种因素,最终,把空间站定在了离地球400千⽶的太空。

  在地球上,你扔的东西都会掉到地上,这就是⽜顿提出的“万有引⼒”。如果,我们站在平地上扔东西,就会下落;那要是我们把飞船以⾮常快的速度“丢”上去,它下落的程度,就和地球的弧度保持⼀致,那飞船就可以沿着地球飞了。空间站飞得很快,⼀个半⼩时就能转地球⼀圈。

  从古⾄今,⼈来想要在地球上看整⽚天那是不⾏的。如果从空间站上就看的⼀清⼆楚,因为站得⾼,看得远。

  太空环境下能做⼀些地球上做不了的实验,⽐如说找出⼀些⽐⼿机芯⽚更紧密的芯⽚,或是⼀些环境下能变⾊的东西。

  这次的宇航员上太空主要有⼏个⼩⽬标:住上三个⽉左右;调试⼀下各种设备;做⼀些不可思议的实验;出舱看太空和空间站的全貌。

  中国的空间站,让我们能探索太空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6

  神⾈⼗三号载⼈飞船将于10⽉16⽇凌晨发射。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赵⽴坚15⽇表⽰,不到⼀个⽉前,中国欢迎神⾈⼗⼆号载⼈飞船胜利凯旋,16⽇凌晨,中国将再次怀着激动的⼼情⽬送神⾈⼗三号飞向太空。“这不仅⽣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载⼈航天精神,也集中体现了中国⼈民对太空敢于追梦、勇于探索、永不⽌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在当天举⾏的外交部例⾏记者会上,赵⽴坚称,15⽇,神⾈⼗三号载⼈飞⾏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举⾏,中国载⼈航天⼯程新闻发⾔⼈介绍了相关情况,神⾈13号载⼈飞⾏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6次飞⾏任务是该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

  “我想说的是,这次神⾈⼗三号任务展现了中国为载⼈航天探索这⼀⼈类共同事业作出的新努⼒、新贡献。中⽅将继续加⼤载⼈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和⼴度,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太空、推动构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他表⽰。

  赵⽴坚称,可以注意到这⼀次神⾈⼗三号任务与神⾈⼗⼆号相⽐,在成组⼯作安排上有很多不同,包括中国⼥航天员将⾸次进驻中国空间站并实施出舱活动,中国航天员们将⾸次在轨驻留6个⽉,中国⼈将第⼀次在太空中过春节。“我们期待除⼣守岁时,能够第⼀时间听到我们的同胞来⾃太空的祝福,让我们共同祝愿神⾈⼗三号载⼈飞船发射成功。”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7

  伟⼤的事业孕育了伟⼤的精神。新⼀代航天⼈在攀登科技⾼峰的伟⼤征程中,以特有的崇⾼境界,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铸就了载⼈航天精神。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之路不可能是永远平坦的。每个⼈,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必须要在挫折和困难中奋起。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别能战⽃和特别能⼲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为⼈上⼈。”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

  团结就是⼒量,是治国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试想,⼀个集体,如果内部不团结,还出现分歧的话,那这个集体会强⼤吗?不⽌这样,⼀些有图搞破坏的⼈,在这个时候⼤⼒进攻,那损失更是不堪设想。

  科学与⼈⽂并举。从⼩,这⼀句⽼话就不断地在我们的⽿边回响:爱科学,学科学,⽤科学。但是,真正落实到的,⼜有多少⼈呢?友⼈认为,只要学会做⼈和⽂化知识就可以了,不⽤在学什么科学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个强⼤的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不但要做到科学与⼈⽂并举,还要做到规范与个性共存!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壁,浩瀚的海洋,⼴⼤航天⼯作者为了早⽇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晒⾬淋,克服了⽆数的困难,付出巨⼤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特别能战⽃的精神,崇⾼的使命焕发了航天⼈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好好学习。在⽣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进,⼀往⽆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活中遇到了⼀点点的挫折,就对⼈⽣失去了信⼼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寻短见,恨离⼈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常美好的,范⽂集锦我们要珍惜⽣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点点的挫折⽽放弃⾃⼰的使命,⽽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的⼈⽣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聪明,⽽是刻苦。读书要⽤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培育了航天⼈奉献的精神。我国载⼈航天⼯程是航天规模宏⼤的系统⼯程。⼴⼤航天⼯作者不论前⽅后⽅,不计名利得失,履⾏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合⼒。我们都⽣活在同⼀个⼤集体中,都为了⼀个共同⽬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得失,⽢于奉贤,团结⼀⼼,共创辉煌。“团结就是⼒量”,这是⼀股强⼤的⼒量,是⼀股催⼈前进的⼒量。有了这股⼒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标。⼤⾄世界全⼈类、国家,⼩⾄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科学是⼀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为21世纪青少年的我们,必须要学好科学,热爱科学,使⽤科学。科学与⼈⽂都需要我们同时⾼⾼地举起。⼀个规范的学⽣,更是祖国的需求,是未来成就⼤事的⼈。科学与⼈⽂并举,规范与个性共存更是⼀句警惕学⽣的话语。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8

  奋⽃是圆梦的翅膀。⼀代代航天⼈在航天“试验⽥”中勤恳耕耘,⼼有天地经纬、脚向浩瀚天宇,在⼀穷⼆⽩的基础上艰苦奋⽃,在反复试验求索中砥砺前⾏,在精益求精攻关下追求卓越,敢闯难关、勇开新路。⼀个个航天员在严格系统全⾯的训练中学经验、强本领,飞天遨游、出舱⾏⾛需要扎实的功底,需要他们具备过硬的⼼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寒来暑往的刻苦训练让他们拥有超强的意志⼒与⾃信⼼。为了伟⼤的航天事业,航天⼯作者与航天员,将艰⾟与曲折作为事业发展的“阶梯”,以志⽓锻造⾻⽓,以⾻⽓厚积底⽓,在接续奋⽃中实现航天事业更⾼⽔平的创新与突破。

  从“神⼀”的发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中国的载⼈航天事业成果丰硕。在“追梦”的道路上,每⼀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度。鲁迅先⽣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双脚踏出来的,是⼀步⼀个脚印开拓出来的。从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今,⾃⼒更⽣、⾃主创新是发展中⼀以贯之的坚持,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壮⼤的核⼼竞争⼒。⾛前⼈没⾛过的路⾃然少不了弯路,闯前⼈没闯过的关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为先驱,⽅能成为先锋,唯有敢闯,才能闯出新天地,抢

占“新⾼地”。

  伟⼤事业孕育着伟⼤精神。回望航天事业发展史,⽆论是“东⽅红⼀号”的成功发射,还是神⾈系列载⼈航天⼯程的重⼤成就;⽆论是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建成,还是“嫦娥”奔⽉与“天问”探⽕,从⼤胆设想到成功实践,⽆不彰显着中国与时俱进的航天实⼒。中国的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艰⾟跋涉再到取得辉煌业绩,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国⾝影、中国⾜迹,在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国精神、中国⼒量。这种精神与⼒量必将引领着14亿中华⼉⼥万众⼀⼼齐奋⽃,激荡起磅礴伟⼒,奋进新征程,逐梦新时代。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9

  中国⼈的航天梦做了⼏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郎织⼥的鹊桥会,夸⽗追⽇,到实际⾏动的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窟的仕⼥飞天壁画,⽆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从1999年11⽉20⽇到2021年6⽉17⽇中国共成功发射了12座神⾈飞船,见证了中国载⼈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5号航天员杨利伟⼀⼈⼀⽇游,到神⾈12号的三⼈三个⽉游;从翟志刚把中国⼈民的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不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10⽉16⽇神⾈13号也将飞上太空,三名航天员将乘坐飞船完成⼀些科研任务,他们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是神⾈7号的航天员,第⼀个把中国的国旗插上太空的⼈,经验丰富;王亚平是神⾈⼗号的太空⽼师,是中国⼈第⼀个站在世界讲台的⽼师;叶光富是第⼀次上太空,各⽅⾯素质都⾮常过硬。他们三⼈将在太空居住6个⽉,要完成五⼤飞⾏任务。

  ⼀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是进⾏2—3次出舱活动,安装⼤⼩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三是进⼀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的健康、⽣活和⼯作保障技术;

  四是进⾏航天医学、微重⼒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五是全⾯考核⼯程各系统执⾏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这次王亚平还要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第⼀个出舱的⼥航天员。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平平安安,圆满完成飞天任务。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10

  神⾈⼗三号飞船以及⽤于发射的长征⼆号F运载⽕箭正在进⾏总装测试,载⼈航天发射场各项检

修检测⼯作也在有序进⾏中。

  2021年5⽉18⽇,中国载⼈航天⼯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神⾈⼗三号载⼈飞船将于10⽉份实施飞⾏任务。

  2021年6⽉,神⾈⼗三号载⼈飞船也已整装待发,具备快速发射和应急救援能⼒。

  2021年9⽉20⽇,⼊党志愿书满载货物的天⾈三号货运飞船先⼀步驶⼊太空,成功对接空间站。

  2021年10⽉7⽇,据中国载⼈航天⼯程办公室消息,神⾈⼗三号载⼈飞船与长征⼆号F遥⼗三运载⽕箭组合体已转运⾄发射区。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作。

  2021年10⽉14⽇,据中国载⼈航天⼯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阶段飞⾏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10⽉16⽇0时23分发射神⾈⼗三号载⼈飞船,飞⾏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担任指令长。10⽉14⽇17时,3名乘组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并回答记者提问。同⽇,神⾈⼗三号载⼈飞⾏任务标识正式发布。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11

  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距离地球300多公⾥的“天宫⼀号”上向全国中⼩学⽣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式、直观的物理现象等等,将给孩⼦们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门。

  浩瀚宇宙,苍茫太空,⾃古以来就令全⼈类神往。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夸⽗逐⽇等诸多传说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穷的奥秘等着⼈类去探索、去发现。

  通过“天宫⼀号”授课,孩⼦们知道了为什么⽔滴在太空与在地⾯会呈现不⼀样的状态、失重条件下如何测量物体质量、陀螺的旋转有何奥秘……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直观表现,也是⼈类追逐太空梦的具体成果。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代代⼈前赴后继。

  壮丽⽽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数先驱和智者。他们⽤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乃⾄⽣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尼仰望星空发表了“⽇⼼说”,布鲁诺⽤⽣命和鲜⾎捍卫发展了哥⽩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代⼜⼀代⼈思考、探索,使伟⼤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类⽂明进步的旅途。

  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的⼀⽣短暂⽽渺⼩。但也正因为⽣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机和意义。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仰望星空,会让⼈站得更⾼、看得更远,让⼈们懂得在有限的⽣命中,该如何认识个⼈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个⼈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把个体⽣命同国家、民族、⼈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起,把个⼈的梦想放置于集体的梦想之中,不骄不馁、不断奋进,⼈⽣的意义必将更加深邃。

  多⼀些仰望星空的⼈,⼀个民族才有希望。让更多学⼦仰望星空,激发起他们探索世界奥妙的激情,中华民族的前途必将更加⼴阔,中国梦必将更加宏阔壮观。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12

  太空授课更在于营造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正如⼥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科学永⽆⽌境,探索不断前⾏,在⼀个未知的⼴袤领域,只有以谦卑的姿态、勇往直前的⼒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奥妙。实现“两个⼀百年”⽬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当代中国⼈的重⼤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不可能⼀帆风顺,需要啃硬⾻头、涉险滩。要坚持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社会⽣产⼒和综合国⼒的战略⽀撑,要坚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包容创新育⼈才,⽅能⼴纳贤才,为创新提供坚实⽀撑。科学永远是⼀个国家前⾏的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才热爱航天、投⾝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持这项造福⼈类的伟⼤事业。历史的潮流在呼唤年轻⼀代为科学⽽努⼒探索,但⿎励他们奋发前⾏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太空授课的深层次意义便在于

此。

  探索任重道远,多⼀些仰望星空的⼈,⼀个民族才有希望。激发学⼦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与渴望,树⽴全社会为创新⽽奋⽃不息的信念,让梦想张⼒⽆限。寻梦过程,⽆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默默奉献、坚定顽强的民族精神。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13

  今天可真幸运,我和同学们⼀起观看了充满奥秘的《天宫课堂》。叔叔阿姨们⽤太空讲课的⽅式,传授了我们很多的科学知识,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原来遥不可及的太空能变得触⼿可及!书中的那些太空奥秘的知识在航天员叔叔阿姨的操作下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们⽆法想象科技原来是那么神奇的⼀个东西!

  瞧,在地⾯会浮在⽔⾯的乒乓球,可是当它来到了太空中,只要轻轻⼀碰,就乖乖地沉在⽔底!同学们欢呼着,⼤叫着,直呼不可思议!此时此刻,我下定决⼼,我们要付出更⼤的努⼒,努⼒去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14

  ⼋年前,航天员王亚平⽼师在聂海胜、张晓光⽼师的协助下开展了⾸次太空授课,在⽆数孩⼦⼼⾥种下了航天和科学的种⼦。如今,她⼜⼀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在今天为我们带来了难忘的“天宫课堂”第⼀课。

  在“天宫课堂”⾥,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师在空间站为我们展⽰了太空转⾝、浮⼒消失、⽔膜张⼒、⽔球光学、泡腾⽚等实验,让⼈感受到⽆穷的乐趣与奥秘。在这么多有趣的实验中,我最喜欢的是⽔球光学实验,当王亚平⽼师站在⽔球⾯前时,我们看见她的模样是反过来的,这是因为⽔球相当于凸透镜,王亚平⽼师通过⽔球呈现的是倒⽴。接着,当王亚平⽼师在⽔球中注⼊⼀个⼤⽓泡时,她再次站在⽔球前,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她呈现出⼀正⼀反的样⼦。这⼀现象真是太神奇了,在班级观看的同学们不断发出赞叹声,⽤热烈的掌声表达对科学的向往之情。还有好多神奇的实验,我就不⼀⼀说明了,每个实验都很奇妙,让⼈感到不可思议。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少年强则国强,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后有机会上太空旅⾏。“天宫课堂”向世界彰显了我们的⾃信,祝愿祖国愈加繁荣富强!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15

  今天下午在教室上了⼀节⾮常不⼀样的课程。因为这节课是由离我们400公⾥的天核核⼼舱中的航天员⽼师来授课。他们分别是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师。

  王亚平⽼师先向我们介绍了天核核⼼船航中的太空家园。其中有跑步机、热风加热装置、微波加热装置等。

  三位⽼师还在太空家园中为我们做了⼏个实验,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个。叶光富⽼师展⽰了失重状下胞⽣长发育研究。细胞在太空中变得很神奇,我看到了跳动的⼼肌细胞,⼀闪⼀闪的,散发出⼀种光,这让我感受到天上的⽣活和地上的⽣活⼤不相同。叶光富⽼师还为我们展⽰了在太空中⾏⾛。⼆是,王亚平⽼师和⼥⼉做的花在太空绽开让我⼤开眼界。原来在微重⼒下,⽔膜表⾯涨⼒⼤显神威,⽔膜注⽔变⽔球。⽔球中光学实验,注⼊⼀个⽓泡,⽔球中形成⼀正⼀反两个像。泡腾⽚⼀放⼊⽔球中,⽔球中会泡出很多⽓泡,这我觉得⽔在太空中很神奇。

  我们要感谢中国宇航员的勇敢和坚强,感谢科学家的⾟苦付出,感谢国家的伟⼤。我们要好好学习,为中国航天事业做贡献。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16

  今天,我观看了⼀个名叫“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的直播课。这个视频主要讲述了“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青少年带来的⼀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我觉得最神奇的情节是⽔球。第⼀处就是王亚平⽼师做了⼀个⽔球。它⾮常漂亮,只见王亚平⽼师将⽔滴放进⽔膜中,然后⽔膜会⼀点点变厚,继续向⽔膜⾥添加⽔滴,最后变成了⼀个漂亮的⽔球。王亚平⽼师还说在陆地上是做不了⽔球的,只有在微重⼒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师们的太空之旅真是⼜神奇⼜有趣,真想像他们⼀样勇敢地完成祖国神圣的太空任务。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17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课,学习到了许多知识。这次讲课的⽼师可不是⼀般的“⽼师”,他们居然在太空授课!他们就是翟志刚⽼师、王亚平⽼师、叶光富⽼师,是神⾈⼗三号乘组航天员。

  这⼀课,亚平⽼师给我们介绍了许多太空科学知识,有“航天员在轨⼯作⽣活场景展⽰”,有“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有“浮⼒消失实验”,有“⽔膜张⼒实验”,有“⽔球光学实验”和“泡腾⽚实验”。

  其中我对“⽔膜张⼒实验”最感兴趣。这个实验是亚平⽼师给我们演⽰的。只见桌上摆放着⼀个⾦属圈,亚平⽼师⼩⼼翼翼地拿着饮⽔袋朝⾦属圈注⽔,让⽔吸附在⾦属圈上,然后继续慢慢注⽔,使⽔膜变成圆⿎⿎的⽔球。在实验的最后,亚平⽼师还放了⼀张她和她⼥⼉⼀起剪的花朵在⽔球上,我惊奇地发现花朵⼀直在⽔球中旋转,实在是太有趣了!

  亚平⽼师还带我们参观了神⾈⼗三号的内部。“太空厨房”,⾥⾯有简易的微波炉和饮⽔分配器,还有可爱的⼩冰箱,冰箱⾥还有新鲜的⽔果。

  叶⽼师还给我们表演了太空转⾝。我知道了吹⽓,和游泳的姿势都是⾏不通的,只有将双⼿抱在胸前才可以转⾝。太神奇了!

  我的梦想是我要当上宇航员,在宇宙中遨游,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18

  今天,⽼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我怀着⽆⽐期待的⼼情去看天宫课堂,第⼀次近距离感受太空⽣活,⼼情特别激动。

  ⾸先,我看到他们喝⽔的时候,并不是⽤我们那种普通的杯⼦,⽽是⽤⼀个袋⼦,上⾯有⼀个吸管来喝⽔。我还发现他们不是刚开始就喝,⽽是先把⽔挤出来。⽔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张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喝到肚⼦⾥。我了解到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所以东西才都漂浮起来。

  随后,他们利⽤⽔的张⼒,把⽔从⽔膜做成⽔球。给我们讲解了凸透镜成像实验,让我们懂得了凸透镜成倒⽴的像原理。

  通过这次天宫课堂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的太空知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的科学⽂化知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19

  今天⽼师说神⾈13号要在太空上与我们直播,我们都很开⼼。

  在直播中先是介绍太空舱的结构和宇航员的休眠舱,然后⼜是太空中的⼩实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制作⼀个⼤⽔球。

  先是⽤⼀个放⼤镜放到⽔⾥⾯制作⼀个⽔膜,然后是⽤⽔袋往上挤⽔,把⼤⽔球变得很圆很圆,这样就像⼀个凹凸镜⼀样,⼈在它的前⾯就是倒过来的。然后再往⾥⾯挤⼀点空⽓就变成了⼀正⼀反的两个宇航员,⾮常神奇。再往⾥⾯放⼀个泡腾⽚,泡腾⽚的泡沫不会出来,⽽是在⼤⽔球⾥⾯沸腾,再来⼀些颜料就变成了五彩斑斓的⼤⽔球。

  然后⼜是乒乓球实验,同学们先是在地球上把乒乓球给放在⽔⾯上,乒乓球会浮起来。宇航员们在太空舱⾥⾯把乒乓球放在⽔⾯上也可以浮起来,可是他们把乒乓球⼀往⽔⾥按,乒乓球就浮在了⽔⾥,这充分说明了地球与太空的差别,地球有重⼒,⽽太空中却没有重⼒。

  看完这次直播我体会到了,⼀定要好好学习,做祖国的栋梁之材以后会创造出更多神奇的实验。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20

  星期四,我和同学们⼀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神⾈⼗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宇航员变⾝“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常⽣动有趣的⼀课。宇航员们开展了许多太空实验:“太空健⾝”、“细胞培养”、“浮⼒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做的⼀系列关于⽔的实验,⽔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了和在地⾯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膜张⼒实验中,折好的纸花在⽔膜表⾯转动,慢慢绽放,简直太美了!⽔球光学实验中,⽔球中注⼊空⽓后形成圆泡,⽔球和圆泡中的镜像竟然⼀正⼀反!泡腾⽚实验中,在⽔球中加⼊颜料和泡腾⽚后,⽔球中快速产⽣许多⽓泡,慢慢变⼤成了“蓝⾊⽔球”,就像我们的地球⼀样,多么的神奇啊!

  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量。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量。

推荐访问:观后感 天宫 课堂 天宫课堂观后感体会(精选20篇) 天宫课堂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