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方法16篇

时间:2023-07-07 10:55:03 浏览量: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第1篇读一读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复习方法16篇,供大家参考。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16篇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1篇

读一读

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中考[微博]考查项目之一。

划一划

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求教于老师同学。

查一查

查什么?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词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问一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题,而且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写一写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何故?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练一练

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想一想

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不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实际上,这七步也可以说是七种公式。在复习时应该综合运用。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2篇

平时做练习时,应当时刻反思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探索自己出错的原因和思维的断层。解题时,要注意观察已知条件和需解决问题的特点,挖掘其背后隐含信息,联想有关的已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题后应反思,此题的解法自己是怎么想出来的,通过解题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科辅导,就选致学教育)?特别是在解答时曾感困难的问题,更应思考在什么地方遇到了困难,造成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又可吸取什么经验、教训等等。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3篇

但是在当前的复习过程中,不少同学对记忆、背诵古诗文感到十分困扰———背诵的次数不少但记忆效果不佳。这其实说明:第一你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一定没有背熟;第二你背的还不够多!

对不起,一时嘴巴秃噜了,拍砖的请排好队,下面言归正传,就像题目写的那样——中考语文古文五大背诵方法,提高背诵古文效率!

第一,抓关键词语背诵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来记忆。

第二,按写作顺序背诵

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例如,《核舟记》的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同学们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再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第三,采用“整分联背诵法”

整分联背诵法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第四,尝试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

第五,生成画面背诵法

如果你已经通读全文并且明白文章的大意,那么你可以在朗读的同时去想象一下文章描述的那个场景、画面。把这篇古文当作一本剧本,你的大脑就是一部影相机,把它生成一部电影。这或许对于正在忙着中考复习的同学来说有点难,因为时间本来就紧迫。但是这也无妨,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方法,去网上找到需要背诵的古文的视频素材,视频中是带朗读的画面,这样对你的视觉和听觉都有了一定的刺激,再加上之前自己的朗读和背诵,印象一定更加深刻了!不信,你可以去试试哦!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4篇

文言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把文言句子的意思说出来。

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一~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译,否则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丽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列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另外,有的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敲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膈绝的地方。

“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用今义去理解。、

三、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你太不聪明了!

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您凭借什么应战呢7

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

——从扬州回家。

四、引引申词义。

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往往一个词可以有两三个或更多的意思,这些意思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奇迹用切合原文语境的表示引申义的词来翻译。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审义。

五、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文言词语单音节词居多,翻译时应将文言单音节词补充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诃。例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一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我惧怕他们有埋伏。

“测”“惧”“伏”都是单音节词,应译为双音节词“推测”

(或“猜测”r惧怕”“埋伏”。

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里,帷幕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一把纸扇、一块醒木罢了。

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应忠实于原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和表达需要,作必要的补充,力求明白确切地表达原意。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有些句子,不好确定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甸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顺口,表意也.通顺明白。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做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六、删删去不译。

文言文里的一些虚词,只在句中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对应,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标志。“者”起停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时,“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例如: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著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横幅,念珠各一件。

此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5篇

一、要点概括类

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选取文中重要词语语句组合成答案

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二、感想启迪类

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三、词句品味类

词语品味: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句子品味:

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

答题方式:我认为……美在……它表现了…….

四、献策举例类

问题献策分类

自然环境问题:大气水体污染、生态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等等

社会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差别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辍学问题、文明问题等等

问题献策举例类解题注意事项

看清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

所提出的方法措施必须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忌纸上谈兵空想主义。

主张创新

五、句子仿写类

一审修辞,二看句式,三析句间关系,四品语体色彩,五考虑要保留的词语和要替换的词语。修辞、句式、句间关系、语体色彩弄明白了,再仿写也就不难了。

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这句子的仿写。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

要保留“没有……,可以有……”

可以考虑用”大地、高山、海洋”等来替换蓝天。

得出答案“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六、语言准确类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1: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4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方式:

不能,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七、文段结构类

(一)要求理解文章重要环节并且明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类解题模式

看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位置,选择它在文中的作用类别

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总领全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等

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题目),深化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等。

概括段意

答题方式:段意+作用

(二)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总分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

八、修改病句类

(1)用词不当

1、感情色彩不当。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2、关联词用错。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为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4、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成分残缺

1、缺主语。

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作用,所以,应删去。)

2、缺宾语。

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语序不当

1、逻辑语序不当。

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2、关联词语序不当。

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前后矛盾

1、前后不统一。

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2、否定多余。

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3、范围不清。

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

(6)重复啰嗦

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7)表意不明(歧义)

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认识了病句的这些基本类型,我们要把握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1)检查病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

(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九、修辞手法作用类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8、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9、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论述了……(内容).

十、说明方法作用类

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较:使被说明的事物特点突出。(答题要结合内容)突出了……(寻找比较点)

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作诠释:对事物的某些特征作一番的解释

摹状貌:(类似于描写)比较生动形象

作引用: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

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的作用。

十一、概括议论文论点类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标题、开头、篇末、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

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十二、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类

一定要看清楚是让你举什么样的例子,是名人的还是其他的。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答题方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三、论证手法及其作用类

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有力的论证论点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有力的论证论点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有力的论证论点(答题要结合内容)

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的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以万无一失。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十四、环境描写的作用类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A、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

(《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悲凉气氛)

B、表现人物……的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

C、暗示社会环境。

《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暗示社会环境,反映沙皇统治的黑暗

D、结合具体语境:

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驿路梨花》中关于“梨花树林”的描写。

E、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十五、表达方式作用类

常见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记叙文中的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记叙: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例:《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交代了时代背景。)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

十六、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类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十七、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类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6篇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7篇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中考文言文虚词使用方法大全_中考语文复习指导相关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8篇

考点一:明确文章的论点

概括论点应注意: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论断的句子。

题型:概括全文中心论点;找出或概括局部论点(分论点)。

例:20XX年的《奥林匹克新格言》第18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奥林匹克新格言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

从文章标题看,“奥林匹克新格言”只是论题,表明作者阐述的范围而非观点。开头第一段先引用新任国际奥委会(微博)主席雅克·罗格的话来阐述新格言的内容,但不是作者的观点,看法。直到首段最后作者提出新格言的意义才是作者的观点,而下文也围绕着这个意义在展开论述,所以新格言的意义才是全文论点。

考点二: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中考常见题型为: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题型:补充论据,补充论据要注意所选题材的一致性;注意所证明的论点的一致性;注意语境句式的一致性;注意所选题材古今中外的全面性问题;注意所选的一定是名人的事例或名言。

考点三: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判断论证方法。20XX《中考手册》中明确要考察的论证方法有三个: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注意:议论文中举例论证与说明文中的举例子常常容易混为一谈。关键是要分清文体,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专用术语。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表述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写好处,如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考点四:理清论证的结构

题型:判断文章层次结构。20XX《中考手册》中明确要考察的议论文结构有总分、并列、层进、对照等关系。

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如通读整篇文章,常常会出现了“首先”、“其次”、“再次”这之类的关键词语,清晰的表现出这三段是层进关系。

考点五:品味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关键词语的选择和运用;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去分析某语句的作用。

题型:词语的指代义及重点词句的理解。例:20XX年的《为你打开一扇门》第12题:第④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这”指的是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从文中看,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情感。

本题共有三个空。前一空为词语指代题。一般来说,代词的指代对象往往在前面出现,联系上文,不难可以答出;然后用“代入法”进行验证。同时,“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危言”与前一句中的“有人说”相呼应,指代的内容更为明确。后两空需要对这一段的内容有正确的把握,对信息的筛选与提炼有一定的能力。如果把握住“知识”与“情感”两个重要的信息。填空时,将前一空的“高智商的野蛮人”与“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对比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填入正确答案。

考点六:开放型试题

议论文阅读中,开放性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题型多样。有的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有的由阅读材料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内容,要求进行自主创作;还有的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等等。

议论类文章的解题并不难,只要你细细读文章,认真审题目,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论点以及每一部分的分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和结构层次,扎实地掌握知识点,那么,你在议论文阅读中不仅可以得高分,而且可以得满分。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9篇

一、基础复习

将易错字音、字形梳理清楚;

将易写错笔顺的字进行总结;

将传统文化中的对联、书法、节气、节日知识点进行复习;

将语句衔接的练习题进行系统练习并总结易错点;

将初三上学期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熟记;

二、文言文复习

将初三上学期学校要求重点掌握篇目内的知识点进行重新巩固复习;

将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文现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进行整理,同时熟记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解释;

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练习;

三、名著复习

四、现代文阅读复习

练习如何准确地解读文本;

熟悉三种文体的阅读题型;

练习往年初三真题和模拟题;

五、作文

小作文:写作技巧掌握;

大作文:准备考场作文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10篇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11篇

误用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辟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蕴不仔细辨析,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误用。

1、今天的气温是零下3度,走在大街上,不能不叫人不寒而栗。(“不寒而栗”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

2、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联姻,后专指两姓联姻,不能泛指友好关系。)

3、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让梨推枣”用于兄弟关系友好,不用于谦虚。)

4、这部精采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5、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此误解为“首先、首要”)

6、“国足挂帅”一说的准确性到目前依然无从核实,但人们都相信这决非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指消息、传闻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误解为“虚假传闻”)

7、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在有关方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

(“对簿公堂”是指“到公堂上受审讯”,此误解为“到法庭对质”)

8、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捉襟见肘”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与“不合身”无关 )

9、得了冠军,就对同伴侧目而视,颇有点老子天下第一的劲头。

(“侧目而视”意为敢怒而不敢言,此误解为“瞧不起人”)

10、我叔叔退休后,还留在厂里帮助大家干一些重活,大家都称赞他年富力强。(‘年富力强’包含两部分含义,一是年轻,而是力壮,例句中只断取‘力强’的意义,而忽略了‘年富’。)

1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1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由于望文生义,把"点"理解为标点,导致误用。)

13、我们上车时,他这个服装个体户非要送我们几套高档衣服不可,真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指专家学者或内行人,属书面用语,如贻笑大方等。)

14、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叹为观止”意思是赞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而句中把它理解成了购房者面对昂贵的价格,只是观望,无力购买。)

15、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苍松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且秀的特色。("进退维谷"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是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进退两难 )

16、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狭路相逢:在很窄的路上遇见了,不容易让开。指仇人相遇,难以相容。)

误用二:褒贬颠倒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1、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见异思迁”,意思是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是贬义词。用在“响应国家号召”的“他们”身上,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2、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敢干”,贬义)

3、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趋之若鹜”是指“许多人追逐坏东西”,贬义)

4、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聚集力量再干”,褒义)

5、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摩托车。

(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

6、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该成语形容所看到的事物美好到了极点,是一个褒义词,用在弄虚作假,蒙骗上级身上,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7、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这是个贬义词,例句中当褒义用)

8、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多含贬义。)

9、最近有传媒说本公司将并入华龙公司,纯属流言蜚语。(“流言蜚语”指没有根据的,多在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用在这里有攻击、指责新闻媒体的意思,显得不够公正。)

10、班会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做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顿。这两词都是贬义词,用在同学身上都不合适。)

11、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有口皆碑”,意即“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到处受到赞扬”。)

12、老百姓对脍炙人口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感到震惊。(脍炙人口:愿意为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为里用在劣等奶粉上显然不对。)

13、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自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这里应该用褒义词)

14、赵亮真是别有用心,办的手抄报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精彩。(别有用心,心中另有算计。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15、辽宁队不甘心被横扫,昨晚该队孤注一掷,绝地反击,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回击了对手。“赛前辽宁队并不被人看好,不过我们兑现了赛前的诺言。”赛后主教练如是说。(“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含贬义,此处应用“破釜沉舟”。)

以下都是褒义词

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以下都是贬义词:

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

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人模人样: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昵语),或指人态度举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讽)。

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误用三:对象误用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它用。

1、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只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

2、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常修饰高大的建筑物)

3、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并驾齐驱”用来陈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

4、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5、三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长莺飞,春光迷人。

(“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春色的词语 )

6、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

(“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

7、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型、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楚楚动人”形容女人打扮鲜明,姿态娇柔,能打动人)

8、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 (“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

9、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很多)

10、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少女)

11、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指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某人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12、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滔滔不绝”是形容说话多,连续不断)

13、泰州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济济一堂”,意思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此词多用于比较庄重、盛大的场合,参加者多是一些有水平、有身份的人物。如用于热闹非凡的商业界显然用错了场合。)

14、各种花卉竞相开放,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15、月色朦胧的夜晚,同学们聚在一起开篝火晚会,欢声笑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之间的快乐。这里用在同学们是不恰当的。)

16、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内二战题材图书的出版和销售络绎不绝。(络绎不绝:指人、车、马、船等,不适用于图书。)

17、如今的滨江新城,交通四通八达,高楼鳞次栉比,人民安居乐业。(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18、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19、近年来,车祸、矿难、火灾不断发生,各类安全事故此起彼伏,这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此起彼伏”,常用来形容声响、浪潮、斗争、势力等。这里既用错了对象,又不合实情)

以下为有特定使用对象的成语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相敬如宾: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破镜重圆:比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琴瑟之好:比喻夫妇感情非常好。

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耳提面命:形容长辈对晚辈教导热心恳切。

三申五令:多次命令和告诫,多指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

挥洒自如:形容举止潇洒,从容不迫。也形容写字或写文章,画画儿运笔不拘束。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敞亮。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如履薄冰:指做事极为小心,多用于的心绪。

附汉语听写大会总结的中学生必知的145个成语及意思

秋毫无犯 qiū háo wú fàn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味同嚼蜡 wèi tónɡ jiáo là:象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恃才傲物 shì cái ào wù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惴惴不安 zhuìzhuì bù ān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繁文缛节 fán wén rù jié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日臻完善 rì zhēn wán shàn臻:达到。一天天逐步达到完美的境地。

矫揉造作 jiǎoróu zào zuò 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暴殄天物 bàotiǎn tiān wù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瓮中捉鳖 wènɡ zhōnɡ zhuō biē从大坛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对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来,轻易而有把握。

枭首示众 xiāoshǒu shì zhònɡ 旧时酷刑,把人头砍下来并高挂起来,使众人都看到。

溘然长逝 kè rán chánɡ shì突然死去。

汗水涔涔 hànshuǐ cén cén 汗流淌,汗水不断往下流。

万目睚眦 wàn mù yá zì睚:眼角;眦:眼框;睚眦:瞪眼

兄弟阋墙 xiōngdi xì qiánɡ阋:争斗。兄弟之间的纠纷,也比喻内部争斗。

荦荦大端 luòluò dà duān 荦荦:清楚、分明的样子。指主要的项目,明显的要点。

耳熟能详 ěr shú nénɡ xiánɡ: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方兴未艾 fānɡ xìnɡ wèi ài :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捉襟见肘 zhuōjīn jiàn zhǒu: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或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尔虞我诈 ěr yúwǒ zhà: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天赋异禀 tiānfù yì bǐnɡ: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

草菅人命 cǎojiān rén mìng把人命看得和野草一样,特指反动统治者轻视人命,任意残杀生命。

颐指气使 yí zhǐ qì shǐ: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囿于成见 yòu yú chénɡ jiàn:局限于原有的看法。

插科打诨 chā kē dǎ hùn: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诨:诙谐逗趣的话。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杯盘狼藉 bēi pán láng jí: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层峦叠嶂 céngluán dié zhàng:峦:连着的山。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重叠的山峰。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中流砥柱 zhōngliú dǐ zhù: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

疑窦丛生 yí dòu cóng shēng:疑就是不能确定是否真实,不能有肯定的意见,不信,或因不信而猜度、怀疑。窦就是孔,洞,点。疑窦就是可疑之点。丛生指聚集在一起生长。疑窦丛生,是指有许许多多疑点产生,十分怀疑而产生不信任。

奉为圭臬 fèngwéi guī niè:奉:信奉;圭:测日影器;臬: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自惭形秽 zì cán xíng huì: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每况愈下 měikuàng yù xià:每:每一次;逐一;况:状况;愈:更加。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踽踽独行 jǔ jǔ dú xíng:孤零零地走着。形容非常孤独。

穷兵黩武 qióngbīng dú wǔ: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居心叵测 jū xīn pǒ cè:形容人心十分险恶,不怀好意,意图做坏事。

纵横捭阖 zònghéng bǎi hé: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原指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后意为以辞令测探、打动别人,在政治和外交上运用联合或分化的手段。

弄璋之喜 nòngzhāng zhī xǐ:弄璋,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

顶礼膜拜 dǐnglǐ mó bài: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非常崇拜。

厉兵秣马 lì bīng mò mǎ: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

熠熠生辉 yì yì shēng huī: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户枢不蠹 hù shū bú dù: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受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会变坏。也比喻人经常运动可以强身。

按图索骥 àn túsuǒ j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眼花缭乱 yǎnhuā liáo luàn: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昙花一现 tánhuā yī xiàn:优昙钵花,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怨天尤人 yuàntiān yóu rén: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磨刀霍霍 mó dāo huò huò:原意用力、快速地磨刀,发出霍霍声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万马齐喑 wàn mǎ qí yīn: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

美轮美奂 měi lún měi huàn: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气宇轩昂 qì yǔ xuān áng: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的样子。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

赳赳武夫 jiūjiū wǔ fū:勇武矫健的军人。后多含贬义,意指虽身强体壮,却头脑简单的军士。

醍醐灌顶 tí húɡuàn dǐng: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感激涕零 gǎn jī tì líng: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亦步亦趋 yì bùyì qū: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众口铄金 zhòngkǒu shuò jīn: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日薄西山 rì bó xī shān: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炙手可热 zhìshǒu kě rè: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寅吃卯粮 yínchī mǎo liáng: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粮。比喻经济困难,收入不够支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进项。比喻指经济困难,入不敷出

愁肠百结 chóuchánɡ bǎi jié:忧愁苦闷的心肠好象凝结成了许多的疙瘩。形容愁绪郁结,难于排遣。

窃据要津 qiè jù yào jīn:比喻用阴谋手段占据重要的职位。

宁缺毋滥 nìnɡ quē wú làn: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贪多凑数。

纨绔子弟 wán kù zǐ dì:衣着华美的年轻人。旧时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浑浑噩噩 hún hún è è:原意是浑厚而严正。现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嗲声嗲气 diǎshēnɡ diǎ qì:形容撒娇的声音和样子;语音的绵软柔细。

瑕不掩瑜 xiá bù yǎn yú: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掩:遮盖;瑜:美玉的光泽,比喻优点。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

自怨自艾 zì yuàn zì yì: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斑驳陆离 bān bó lù lí :斑驳:色彩杂乱;陆离: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

触类旁通 chù lèi pánɡ tōnɡ: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蓦然回首 mò rán huí shǒu:一下子回头或突然回头,不经意回头。

煞有介事 shà yǒu jiè shì :就像真有那么回事的样子,常形容故作姿态。

犹豫不决 yóu yù bù jué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卿卿我我 qīnɡ qīnɡ wǒ wǒ :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

铩羽而归 shā yǔér ɡuī :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箪食瓢饮 dānshí piáo yǐn: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鳏寡孤独 ɡuān ɡuǎ ɡū dú :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集腋成裘 jí yè chéng qiú 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

危如累卵 wēi rú lěi luǎn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锒铛入狱 lángdāng rù yù 锒铛:铁索链;用铁链锁起来,投入监狱。

莞尔一笑 wǎn ěr yī xiào微笑的样子,微微一笑。

怙恶不悛 hù èbù quān 怙:依靠,坚持。悛:悔改,改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亦作“讳恶不悛”、“怙恶不改”。

耄耋之年 màodié zhī nián 耄耋:
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戎马倥偬 róngmǎ kǒng zǒng 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

东施效颦 dōngshī xiào pín效:效仿;颦:同矉,皱眉头的意思。东施:越国的丑女,代指丑妇。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蓬荜生辉 péngbì shēng huī 蓬:用蓬草编的门;荜:用荆条、竹木之类编成的篱笆;以“蓬荜”借指穷苦人家。“蓬荜生辉”指某事物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也说“蓬荜增辉”。谦敬之词。

忝列门墙 tiǎnliè mén qiáng 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忝,有愧。

卖官鬻爵 màiguān yù jué 鬻:卖。形容政治****,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指当权者出卖官职、爵位以聚敛财富。爵:爵位,君主国家封的等级。

袍笏登场 páo hù dēng chǎng袍:古代的官服。笏:音户,古代大臣上朝手里拿的手板。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比喻坏人上台做官。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龙骧虎峙 lóngxiāng hǔ zhì 骧:马昂首的样子;峙:耸立。雄踞的样子。

耆寿耇老 qí shòu gǒu lǎo:年高德劭者。亦泛指老寿之人。耇老,亦作“耈老”。年高有德的贤人。

瓮牖绳枢 wèngyǒu shéng shū瓮:一种陶制的坛子;牖:窗子;枢:门的转轴。以破瓮做窗,以草绳系户枢作门轴。比喻住房简陋,家境贫寒。

俟河之清 sì hé zhī qīng 俟:等待。等待黄河变清。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斫轮老手 zhuólún lǎo shǒu斫轮:斫木制造车轮。指对某种事情经验丰富的人。

越俎代庖 yuè zǔ dài páo 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处理超过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

栉风沐雨 zhì fēng mù yǔ 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稗官野史 bàiguān yě shǐ 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来称小说为稗官,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为稗官野史。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

卷帙浩繁 juànzhì hào fán 卷帙:书籍或文章的篇幅。浩繁:浩大而繁多。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始作俑者 shǐzuò yǒng zhě: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信手拈来 xìnshǒu niān lái :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纷至沓来 fēnzhì tà lái:
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众目睽睽 zhònɡ mù kuí kuí: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振聋发聩 zhènlónɡ fākuì: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剜肉补疮 wān ròu bǔ chuānɡ:剜:用刀挖去。挖下身上的好肉来补伤口。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锱铢必较 zī zhū bì jiào: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煮豆燃萁 zhǔ dòu rán qí: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探囊取物 tàn náng qǔ wù: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饥肠辘辘 jī cháng lù lù: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车行声。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歃血为盟 shàxuè wéi méng:歃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盟:宣誓缔约。泛指发誓订盟。

得鱼忘筌 déyú wàng quán: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以儆效尤 yǐ jǐng xiào yóu: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年高德卲 niángāo dé shào:
年纪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高尚;美好。

五蕴皆空 wǔ yùn jiē kōng: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寤寐求之 wù mèi qiú zhī: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种事物。寤(wù),睡 醒;寐,睡眠。

纡尊降贵 yū zūn jiàng guì:
纡:屈抑。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俯就。

喟然长叹 kuì rán cháng tàn:喟然:叹气的样子。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

胶柱鼓瑟 jiāozhù gǔ sè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蟾宫折桂 chángōng zhé guì: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鬼蜮伎俩 guǐ yù jì liǎng:鬼蜮:阴险害人之物;伎俩:花招,手段。比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的卑劣手段。

贻害无穷 yí hài wú qióng:贻:遗留。留下无穷的祸患。

胼手胝足 piánshǒu zhī zú:胼、胝:老茧。手脚上磨出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一抔黄土 yī póu huáng tǔ: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蓬头跣足 pénɡ tóu xiǎn zú:头发散乱,双脚赤裸。形容人衣冠不整的样子。

如椽之笔 rúchuán zhī bǐ: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云谲波诡 yúnjué bō guǐ:
谲:怪异;诡:变化多。好象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原形容房屋构造就象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

关心民瘼 guānxīn mín mò:
瘼:疾,疾苦。关心群众的疾苦。

暴戾恣睢 bào lì zì suī:
暴戾:凶恶、残暴;恣睢: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悒悒不欢 yì yì bù huān:悒悒:忧愁不安的样子。心里郁闷,感到不快。

动辄得咎 dòngzhé dé jiù: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韬光养晦 tāoguāng yǎng huì: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严惩不贷 yánchéng bù dài: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视如敝屣 shì rú bì xǐ :
敝屣:破鞋子。像破烂鞋子一样看待。比喻非常轻视。

时乖命蹇 shíguāi mìng jiǎn:时:时运,时机;乖:不顺利;蹇:一足偏废,引伸为不顺利。时运不好,命运不佳。这是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观点。

瘗玉埋香 yì yù mái xiāng:属于生僻成语古代成语。解释:瘗:埋藏;玉、香:泛指美貌的女子。指美丽的女子死亡。

暑雨祁寒 shǔ yǔ qí hán:夏大雨,冬大寒。后以之为怨嗟生计艰难之典。

黜陟幽明 chùzhì yōu míng:指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

干戈载戢 gàn gē zài jí: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载:虚词。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来。比喻不再进行战争动用武力了。

命薄缘悭 mìngbáo yuán qiān命运坏,缘分浅。

骈拇枝指 piánmǔ zhī zhǐ 骈,合。骈母:脚上的拇指与第二趾合成一趾;枝指:手上大拇指帝多生一指。①比喻多余的、无用的东西。②形容重叠并连的物体。

日堙月塞 rì yīn yuè sè :一天天堵塞,不通畅。

兀兀穷年 wù wù qióng nián:指高耸突出的样子。现比喻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稍含一点褒义)。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匣剑帷灯 xiájiàn wéi dēng:帷:帐幕。匣里的宝剑,帐里的明灯,剑气灯光,若隐若现。比喻事情无法掩藏,或故意露出消息引人注意。

枵腹从公 xiāofù cóng gōng:枵腹:空腹,肚饥。指饿着肚子办公家的事。形容一心为公。

鹓动鸾飞yuān dòng luán fēi:鵷、鸾都为传说中的瑞鸟。比喻高贵之人。

殚精竭虑 dān jīnɡ jié lǜ:殚:竭尽;虑:思虑。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思。

蝇营狗苟 yínɡ yínɡ ɡǒu ɡǒu:营:用苍蝇到处乱飞比喻某些小人不顾羞耻,到处钻营的意思。苟:苟且,这里是不顾羞耻的意思。比喻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识羞耻。

周穷恤匮 zhōuqiónɡ xù kuì :接济、救济鳏寡孤独之人。

跬步不离 kuǐ bù bù lí:半步也不离开。

河汾门下 hé fén mén xià :河:黄河。汾:汾水。用以比喻名师门下,人才济济或人才辈出。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12篇

1、阅读

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始终是中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因此在复习阶段,学生应认真地对三年来的阅读写作实践进行感悟反思和理性思考,从中产生一些顿悟,明白一些阅读写作的道理,归纳出一些阅读写作的规律和技巧。

(1)明确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步骤。虽然同学们每天都在阅读,但未必都清楚有关阅读的一些程序性知识,所以在复习时,了解一点有关阅读的程序性知识还是有必要的。可尝试将阅读的程序步骤概括为: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磨练语言→得出答案。

(2)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

(3)提供一定量的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训练。阅读经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阅读步骤的具体操作质量往往依赖于正确有效的阅读经验。而阅读经验的形成确实要有一定数量的阅读和有质量的思考。同时在一定量的阅读训练中可以通过对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反复比较思考,纠正自己的思路偏差,修整完善自己的思维。阅读材料要精选,试题要有思维含量,不要追求做得多。

2、写作

1、学生要学会积累。可以把平时得分高的文章和一些看到过的范文收集起来,并适当作些记忆。

2、看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并进行一下背诵很有必要。当然,背的过程中用不着一字不差,关键是体会其中的语境、语感。

3、还需要在作文结构上进行训练,特别是开头和结尾的训练,这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因为在60分钟的作文时间里,学生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存在着难度,所以首先要做到规范。

4、还须要求学生经常浏览报刊杂志,搜集新鲜的写作素材。使考场作文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这篇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13篇

一、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二、成分残缺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应在敢搏后加精神)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2)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3)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份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三、结合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四、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

五、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小结:以上对病句的分类并不严格,对于病句,不必死记其类型,只要多练习,能够发现语病并能够改正就可以了。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14篇

一是“详略得当”。突出常考点,常考点也可以说是必考点。比如注音、成语、病句、仿写、名言名句的默写、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等。具体到名言名句的默写,可根据实际情况缩小包围圈,重点背诵有内涵、有价值、常考的名句。对于年年都有可能变化的考点,如概括语段、扩写、读图拟题、简析图表、口语交际等,只须对各种题型有所了解,见多识广,把握其答题思路,临场不惊慌就行,无须对各类题都作细化的训练。

二是“举一反三”。要有“一道题即一类题”的意识,把我们做的每一道题都当作某一类题来做、来分析,总结出一些快捷而准确的答题规律。比如,我们做句子仿写题,无论得分还是失分,都应该对照参考答案进行分析,逐渐总结出仿写句子的解题规律,即“三个一致”:句式一致、句意一致、句情一致。

三是“限时定量”。对阅读理解题,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最后阶段都需进行限时定量训练。每篇文章限定时间完成,这样才有实战的感觉。

四是“建库归档”。最后阶段要梳理知识网络,将积累的知识加以整理、归档。这样,遇到题目首先搞清是考哪一类知识,之后便可及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应对了。

五是“规范训练”。规范训练,主要是答题规范的训练。许多同学并不是解答不了问题,而是因为答题不规范而丢分,非常可惜。所以最后阶段特别要加强对答题规范的训练:认真读题,答案一定要答其所问;仔细揣摩命题人的意图,答案力求全面;用心推敲答案,使答题语言准确、简洁、流畅。

六是“精练多思”。复习时间非常宝贵,不能随意支配,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适当地做些练习是可以的,但必须精选,并且要注重总结归纳。同学们可以精选各地中考原题,不要滥做那些无价值甚至会误导思路的题目。要多做有针对性的题目,以便查漏补缺,提高得分率。还要多用一些时间思考,反思丢分的原因,以减少以后的丢分。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15篇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 第16篇

关于字音的考查

例1:(20XX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梦寐(mèi) 雷霆(tínɡ) 惬意(qiè)

重荷(hé) 匿名(nì) 哺育(bǔ)

撺掇(cuān) 蓬蒿(hāo) 克扣(kē)

拆散(chāi) 嗥鸣(ɡāo) 观瞻(zhān)

解析:这道题考了12个字的读音,这12个字都是出自人教版的教材,如果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时能够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就能准确无误地得出正确答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梦寐”“匿名”2个词,七年级下册有“惬意”“重荷”“哺育”“撺掇”“拆散”“蓬蒿”“嗥叫”“观瞻”8个词,八年级上册有“克扣”1个词,八年级下册有“雷霆”1个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字音的考查大多出自七年级教材,我们平常复习时应有所侧重。

答案:A。

七年级上下册教材,识字是重点,同学们在语文复习时一定要使用好教材,认真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可根据汉字的造字法(象形、形声、会意、指示、转注、假借),也可联系实际生活来巧妙地记住字词的音、形、义,这样可以加强记忆。汉字中有许多是形声字,同学们可以根据形旁记字义,声旁记字音。例如“蒿”(hāo)与“篙”(ɡāo)两个字,形旁草字头的是蒿草的“蒿”,形旁竹字头的是划船用的竹子,是竹篙的“篙”。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记忆,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亵”,是衣服里包一个执,“执”是用手拿,“亵”是人用手把别人衣服脱了,这样复习时,我们既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关于字词书写的考查

例2:(20XX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一叶孤舟 刚毅不屈 大砌大悟

怏怏不乐 精血诚聚 拖泥带水

齐心协力 一反既往 更胜一畴

恪尽职守 转弯抹脚 勇往直前

解析:这12个词同样出自初中语文教材。A中“大彻大悟”的“彻”错写成了“砌墙”的“砌”了,这是形近误用。C中“更胜一筹”错写成了“田畴”的“畴”了,这是同音字、形近字误用。D中将“转弯抹角”的“角”误写成了“手脚”的“脚”,是同音误用。

答案:B。

这就告诉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区别形近字。我们可以从偏旁来区分,“大彻大悟”的“彻”是彻底的“彻”,双人旁,是两个人的关系掰了,用刀切断了,够彻底的了吧?而“砌”是石字旁,是“砌墙”的“砌”,用石头砌墙。复习时我们要掌握:形旁不同,字义不同。竹字头的“筹”是计划、打算的意思,田字旁的“畴”是田地的意思。知道这些就会知道“更胜一筹”的“筹”是竹字头的。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意义上区分,“拐弯抹角”的“角”应是“拐角”的“角”,而不是“手脚”的“脚”。

复习时,我们要掌握一个原则:探究字的造字法,理解字的意义。当然,这需要同学们钻研教材,用心思考。

关于词语意思的考查,中考中大多考查成语的使用

例3:(20XX年 黑龙江省大庆市)(3分)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这些伪劣药品酿成的种.种惨剧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这部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让人读起来津津乐道。

他写的那几篇文章都不怎么样,只有这篇《咏菊》还差强人意。

这栋建筑门窗的设计简洁却别具匠心。

解析:津津乐道,形容很有趣味地谈论,对很感兴趣的事说个不停。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乐道,开心地说。这个成语是指谈论、说话,而不是读,所以用在读小说上不适合。

答案:B。

成语使用这类题是我们黑龙江省中考的必考题,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一定要注重四字短语的复习理解。主要是理解词义,其实这也不难,大多数的词是顾名思义的,只有少数的词是有它的使用范围的。例如“津津乐道”。再如“鳞次栉比”的意思是指房屋或船只排得密集,如用在别的方面就错了;
“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如果写成老师与学生共享天伦之乐就错误了;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不能单纯理解为“美好”;
“文不加点”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不能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第一个冲上去。这些成语都是中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也是我们比较容易出错的。这应是我们复习的重点,我们复习时可以把这些成语整理出来,抄在一个小本子上,从使用范围、内涵、感情色彩等方面理解这些不能“顾名思义”的成语的意思。这样才能保证在中考中不失分。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