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年度“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与新特征(完整)

时间:2022-08-19 13:10: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年度“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与新特征(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年度“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与新特征(完整)

2022年度“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与新特征4篇

第1篇: 2022年度“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规划怎么写_如何拟制“十四五”规划(例文)

 在机关工作中,有一项需要综合能力并能够展示水平的重要任务,就是组织承办研究制定比较重要的规划、纲要或方案。例如组织制定一个行业或一个单位的发展规划;
研究编制一项事业或一种体制的改革方案;
调研提出加强一项工作或一个系统全面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调研拟制一项政策性或一部法规性文件等。这既不单纯是撰写一份文件材料,也不是组织办理一次事务性活动,而是一个计划设计、需求分析、调研论证、编制方案、评价选优、会审定稿和上报审批的完整过程。

 我们以研究拟制一个单位或行业的发展建设规划为例,介绍组织承办这类工作的一般程序和作法。

 1.总体设计和制定工作计划

 如果拟制一项事业的5年全面发展规划,一般需要用1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应首先进行总体设计安排和制定一个拟制工作的具体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规划是一个单位的大事,应由单位最高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领导和首席专家参加,组成规划拟制领导小组。下设规划拟制组、专家论证组和若干分课题研究组。在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规划拟制组具体协调,按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规划拟制任务。

 明确工作项目步骤和进度。研究拟制一个全面发展建设规划大体上要经过以下步骤:总体设计和制定工作计划;
形势、任务、需求、现状和条件分析与研究;
总体思路与目标体系研究;
进行分课题(子规划)研究;
组织拟制总体规划初稿(草案);
重要项目建设方案分析、评价与选优;
专家组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
领导班子会审和上报审批。

 以上这些工作内容项目,大体上是从先到后,有的要同时并行,有的要反复进行,要计划好开始和完成的时间节点。为便于工作开展和检查,最好划岀拟制工作统筹图。

 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规划拟制工作涉及单位人员多,需用时间较长,应在工作原则、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和相互协调配合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供参加拟制工作的人员遵照执行。

 2.形势任务需求和现状分析研究

 拟制发展规划,首先要弄清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机遇和挑战,弄清楚本系统的现状和条件。至少应系统收集和深入分析研究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包括国际国内相关行业的动态、成果、发展趋势与前景、经验和教训,以及对本系统本单位的影响、启示和借鉴作用。

 国家和上级的有关指示与要求。包括国家现有和即将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规划和纲要;
上级赋予的任务和明确应达到目标指标;
有关领导提出的指示与要求等。

 本单位本行业现状与条件。包括基本力量、可利用可开发资源、已有成果或成就、经验与教训、存在问题与差距及原因分析等。

 3.初步研究提出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体系

 在深入研究了形势任务需求和分析清楚了现状与条件的基础上,规划拟制组应集中力量研究拿出一个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体系的初稿,经领导小组初步审定后,供分课题研究和具体编制规划参考使用。这个初稿的内容是:

 规划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或指导原则。一般内容高度概括的称为指导思想,分条表述的称为指导原则,两种都有的称为总的指导思想和几项基本指导原则。因为是初稿,可先不过多考虑文字篇幅的长短,主要把思想内容表述完整清楚即可。

 主要任务和总要求。规划期的主要任务可以分若干项,总要求一般概括一段话。

 总目标及指标体系。总目标可以根据规划事业的性质特点和包含的范围恰当表述,有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有的用一段文字表述;
指标体系通常用倒树形结构表示,在总目标下面有若干分指标,在每一个分指标下面有若干子指标。指标体系一般分三层,某些指标需要四层、五层均可。

 目标和指标能够定量的尽量定量,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4.进行分课题研究

 根据总目标和主要任务,可将整个规划分解为若干课题或子规划,由几个课题组分别进行深入具体地研究。课题的划分一般是按照规划包含几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或主要措施考虑,例如某大学的5年发展规划划分了以下课题:

 (1)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研究。

 (2)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3)教学保障资源设施建设研究。

 (4)科研学术工作发展研究。

 (5)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研究。

 (6)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研究。

 (7)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

 (8)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发展研究。

 (9)学校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研究。

 (10)思想工作与组织建设研究。

 (11)分校建设与发展研究。

 分课题的研究程序与步骤大体上与总规划相同,相当于一个子规划的研究拟制。各分课题研究组及时将研究报告提交总体规划拟制组。

 5.组织拟制总体规划初稿(草案)

 在总体思路、目标和若干分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可以集中力量拟制总体规划初稿(草案)。各种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内容提纲也有一个大同小异的模式,我们以一个大学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提纲为例,看一下发展规划的写法格式。

 XX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新时期面临的使命、机遇与挑战

 (主要写学校在“十四五”期间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需求,承担的主要使命和任务,有什么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等。这部分内容一般比较简要,可不分小标题。)

 二、“十一五”建设的主要成就、经验与差距

 (这部分是现状分析,可分条总结成绩成果、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三、“十四五”发展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总的指导思想

 2.几项基本原则

 四、总目标和具体工作目标

 1.总的发展目标

 2.具体工作目标和指标

 五、主要工作任务

 1.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水平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3.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4.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学术水平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完善教学科研条件,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7.大力发展校园文化

 8.抓紧搞好分校建设,稳步扩展培养能力

 六、主要保障措施

 1.思想与组织保障

 2.后勤与服务保障

 3.体制与制度保障

 4.领导作风与管理方式保障

 附表:“十四五”主要发展建设项目及进度一览表

 6.重要规划项目可行性分析与评估

 对规划中的重要建设与发展项目,都要在综合平衡、系统配套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下,进行专门的可行性分析、效益评估和多方案选优。一是进一步论证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分析该项目对于整体规划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是进一步论证建设项目实现的可能性,弄清楚发展条件是否具备,技术途径是否可行,时间进度是否允许,经费保障能否到位,需要什么配套措施等。

 三是进一步进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对投入和产出作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论证,必要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对项目的规模、数量、指标及成本等进行优化设计。

 四是对大型复杂项目,可研究拟制多个建设方案,运用综合评价、专家打分等科学方法进行评估选优,确定一个或两个方案提交下一步统一研究决策。尽量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五是对全部项目统一进行整体优化平衡的分析和调整,防止和避免重复建设与相互干扰,力求实现规划建设项目的系统配套和整体优化。

 7.提交专家组评审论证把关

 应集中本行业和相关专业的资深专家,组成规划拟制专家论证组,了解和参与规划拟制工作的全过程,在关键环节和阶段发挥作用。

 对重点科技项目的分析论证,可主要依靠专家组进行,或先由专家组专家组织相关专业的其他专家,分别承担不同项目的论证,然后再汇总到专家组统一论证。

 重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基本完成和总体规划初稿形成后,一般应首先提交规划拟制专家论证组,进行集中统一的专家会审把关,并根据会审意见进行修改调整,形成规划的征求意见稿。

 8.广泛征求意见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

 整个规划征求意见稿出来后,广泛征求意见和领导班子集体会审可同时并交叉进行。这个过程一般要经过“三上两下”:

 第一步,将征求意见稿(第一稿)提交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会审,并同时下发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包括必要的相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

 第二步,对第一轮会审和征求提出的意见,进行汇总研究并对规划稿进行修改,形成第二稿,再次提交领导班子会审,同时第二次印发有关单位征求意见。

 第三步,对第二轮会审和征求提出的意见,再进行汇总意见并对规划稿进行修改,形成第三稿,提交领导班子作第三次集体会审后,整理完善并办理上报审批手续。

 以上8项程序,是承办和拟制重要规划方案等工作的一般步骤和作法,它体现了一个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全过程。

第2篇: 2022年度“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期间,我市医改要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发挥医改的综合效应,健全医疗服务保障系统。

(一)进一步推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坚持居民自愿、基层首诊、政策引导、创新机制,以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健康管理联合体(以下简称健联体)建设为载体,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要手段,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到2025年,分级诊疗模式更加完善,建成有宜城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

(二)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贯彻《襄阳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2020-2025年)》,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市直二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形成不同层次、多元化的整合型医疗卫生集群。调整医疗资源结构,合理控制公立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公立医院从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服务质量和绩效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型,规范社会办医行为;
控制中心城区医疗资源适度发展,优先发展城镇新区。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程,建设中医药强市;
支持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建设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养一批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在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支持建设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加强儿童、妇产、精神、重症医学、老年病、康复等薄弱专科建设。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消毒供应等机构,鼓励公立医院面向区域提供相关服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推进构建立体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打造城市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重点,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开展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初筛、儿科、精神疾病、老年病、中医、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促进先进适宜技术的普及普惠。通过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推动建立医联体等,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到2025年,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90%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同时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能力。

(四)深化医共体建设。明确医共体基本标准,全面深化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边远贫困地区远程诊疗中多种形式的医共体建设,将医共体构建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面向基层、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
探索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配备、对医共体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等方式,引导医共体内部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五)进一步普及完善医疗智能监管系统“宜医通”及“一站式”结算系统。力争在“十四五”规划期内,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院实现“宜医通”这一智能监管系统全覆盖,门诊使用率达60%,住院结算使用率达100%,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消费更加透明。

第3篇: 2022年度“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2020-2025年)

 

 

一、发展态势

(一)国际发展态势。

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进步注入新活力。从宏观统计数据来看,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日益提升,2019年,美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2.34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超60%;
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同年的数字经济比重均超过50%;
从企业微观数据来看,全美市值超3千亿美元的5家公司(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全部为数字经济龙头企业。

(二)国内发展态势。

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高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8%。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自2013年首次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与美国的差距逐步减小,增速全球领先,发展潜力巨大。各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布局,均倡导发展数字经济,大力推进顶层规划和实施意见出台,并设立大数据发展委员会/大数据资源管理局/数据资源管理局等新机构,统筹协调数字经济发展。比如,出台数字经济专项行动计划和政策,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全面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持续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提出“向全球数字经济第一方阵迈进”的目标。

二、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据统计,我市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2920亿元,占GDP比重37.3%,高于全国和安徽省平均水平,数字经济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数据资源聚用成效明显。一是快速推进数据汇聚。市级大数据平台、“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基本完成建设,共汇集数据221亿条,电子证照系统完成身份证、营业执照等114类、4676万证照数据入库。二是扎实推进数据共享。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4328项,累计共享交换数据69618次,在全省率先实现数据跨层级跨区域共享。三是着力推进数据应用。推进全省首个交通超脑建设,每天接入数据1.9亿条,试点区域通行延误时间减少20%;
在高新区建设全省首个区域经济大脑,为2218家企业精准推送政策,累计发放奖补资金7214万元。

2.数字产业化加速发展。根据统计,2019年,数字产业化增加值852.6亿元,占数字经济总量29.2%。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方面,2019年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收入320亿元,同比增长12.1%。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2019年规上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1800亿元、增加值增长31.4%;
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企业超230家,投资2200亿元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正式签约,晶合12英寸驱动集成电路月产能达1万片;
全球10.5代液晶面板产线产能和良率爬坡顺利,10.5代玻璃基板产线贯通,第六代柔性显示生产线主体结构封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19年增加值增长21.7%,入园企业超600家,跻身国内人工智能“五强”城市。大数据产业加速成长,共认定市级大数据企业474家。量子产业初具雏形,高新区集聚量子关联配套企业29家。

3.产业数字化融合加快。根据统计,2019年,产业数字化增加值2067.4亿元,占数字经济总量70.8%。在工业数字化上,全面推动两化融合,全市158家企业通过国家贯标评定,两化融合指数位列省会城市第6;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启动“万家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工业云平台注册企业超3000家;
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建成57家智能工厂、495个数字化车间,75.6%的“智能工厂”实现产业链协同应用。在服务业数字化上,大力实施“数字+”应用示范推广,金融、教育、医疗、养老、物流、文旅等服务业数字化加快推进,启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暨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建成智慧医院一期,交通超脑一期示范效果明显。

4.数字技术创新基础扎实。一是科研基础实力雄厚。我市拥有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多家,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10个,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28%,入选全球科研城市50强。二是重点创新平台集聚。拥有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音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平台,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信息网络(安徽)研究院、未来网络实验设施等数字技术领域重大支撑平台。三是数字核心技术较强。聚焦量子和人工智能两大颠覆性技术,中科大18个量子比特纠缠刷新世界纪录,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诞生,科大讯飞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语音转写、机器翻译等领域技术国际领先。

5.数字基础设施稳步提升。一是网络设施加速布局。持续贯彻落实“网络强国”和“宽带中国”战略,2019年获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优秀城市,建成4G基站7864余座,本地光缆纤芯长度达320万芯公里,实现中心城区和近郊(县城)4G网络覆盖率达98.7%,5G基站部署超700个,完成5000余个NB-IoT物理站点部署,实现市区物联网全覆盖。二是数据中心绿色发展。建设以“智慧城市”安全城市云资源平台为中心的新一代政务云,积极打造移动云、电信天翼云、科大国帧城市云等多个“T3+”级别以上的数据中心。三是先进计算中心加快建设。高标准建设我市先进计算中心,立足我市,面向全省,辐射周边地区,支撑基础科学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6.区域发展亮点频现。一是开发区承载核心驱动。高新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经开区致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站区聚焦“芯屏器合”新型显示产业,安巢经开区加快培育电商产业集群。二是城区聚焦数字服务。全力打造物联网科技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小镇、金融大数据中心。三是县区推进特色创新。建设机器人小镇,聚焦智能制造,发力智能家居,加快“数字+”农业创新应用,探索“数字+”文旅发展。

(二)存在不足。

《2019中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发展研究白皮书》数据显示,多个城市强化应用创新和市场培育,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对发展要素和资源造成虹吸效应。相对来说,我市数字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竞争能力不强。

1.数据价值挖掘不深。一是数据价值认知不足。对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认知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数据资源的价值,用数据驱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力不够,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发展的意识不强。二是融合发展能力不强。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受制于信息化人才尤其是跨界人才培养不足,专项资金投入不多,数字应用场景开发不深,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本领不强。三是企业应用创新不够。数字经济企业创新力普遍不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应用不多,数字产业化发展偏慢。

2.市场主体培育不足。一是数字新业态独角兽企业尚为空白。根据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国内独角兽企业共有186家,我市企业无一入选。二是缺少平台型生态引领企业,平台投资孵化和数字生态构建是数字经济爆发增长的源动力,我市缺乏华为、蚂蚁金服、滴滴出行、京东物流、菜鸟网络、商汤科技等引领新兴业态的平台型企业。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不够。2019年,阿里巴巴营收2502.66亿元、净利润614.12亿元,腾讯营收3127亿元、净利润787亿元,百度营收1023亿元、净利润276亿元,科大讯飞营收79亿元、净利润5.4亿元,我市龙头企业在自身体量和对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力上都相差较大。

3.发展基础有待夯实。一是数字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不足。现有平台集中在智能语音、量子信息领域,在大数据、云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平台数量较少。二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有待提升。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需加快部署5G、IPv6、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由“万物互联”向“万物数联”演进。三是缺少数字经济专项政策。我市高质量发展、“三重一创”、软件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系列政策均有数字经济发展内容,但条款比较分散、精准不够、力度不足。

4.数字人才相对短缺。一是信息技术人才总量偏少。2019年我市信息技术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为6.4万人,同期从业人员为64万人。二是复合型人才缺乏。产业数字化需要大量既懂信息化又懂具体产业发展规律的数字人才,但具有“数字+”行业应用经验的跨界复合型人才紧缺。三是高端人才引进培育不足。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并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高端人才或团队数量偏少。

三、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数字建设”工作部署,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136”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数字经济成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发展的主引擎,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136”发展行动计划,即以数据资源为核心驱动,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数字经济产业体系等3大体系,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突破、数字产业化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业农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升级等6大重点任务。

(二)发展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遵循数字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优化产业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来引导资源配置。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专业化分工,创建公平的市场环境,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扩大规模,重点突破。针对当前全球及全国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加速落地的趋势,采取积极措施,主动承接,迅速扩大产业规模。集中优势资源,实现产业链关键领域重点突破,积极向数字产业应用和基础设施、数据服务等领域延伸发展。

找准定位,特色发展。立足产业基础,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与本地产业相关的应用企业落地。发挥我市的特色和优势,差异化定位,按照产业链延伸的方式,完善产业布局,扩大产业规模。

聚焦园区,项目推动。加快产业发展载体建设,不断改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园区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土地、配套服务等基础条件。发挥优势产业品牌效应,策划和引进若干重大项目落户园区,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三)发展定位。

全国数字经济科创中心。发挥“四个一”创新主平台体系优势,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区块链、云计算、量子信息等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研发突破,开展全球领先的源头技术创新,深化面向智慧城市、数字经济领域的协同创新,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科创中心。

数据资源汇聚应用中心。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等项目为牵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源支撑;
大力实施“数字+”交通、金融、教育、医疗等应用创新,打造一批在地区具备试点示范效应的应用品牌工程。

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加快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数字产业化,推动家电、汽车、装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金融、教育、医疗、交通、养老、文旅等服务业数字化提升,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40%以上,2022年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45%以上,2025年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50%以上,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国内领先,数据引领型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四、发展重点

(一)凝聚数字经济核心动力。

1.数据资源汇聚。

——加快数据资源采集与汇聚。建立并完善政务数据采集和汇聚长效机制,探索开展基层数据采集员队伍建设和到户自动采集端终端部署,加强基层数据采集与汇聚。依托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非涉密政务数据向大数据平台充分汇聚和依权限共享。以应用为牵引,按照“一数一源、多源校核”原则,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法人、人口、空间地理、经济运行、公共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配合单位: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以下均需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落实,不再重复)

——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和大数据平台。以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为抓手,打通所有非涉密政府部门业务专网与政务外网的链接,完成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建成全市逻辑统一的“新一代政务云”,实现市政府各部门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整体部署、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有效协同。建设全市唯一的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跨层级的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交换、数据清洗治理、能力整合支撑于一体。(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推进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实际需求,加快完善基础信息资源目录、主题信息资源目录、部门信息资源目录,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搭建主题数据库。结合行业领域应用需求,推进交通运行、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城市安全、城市规划、生态环保、政务服务等领域主题数据库建设,引导各领域开展基于数据的创新应用。(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数据资源局)

到2021年,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基本完善,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常用主题数据库初步建立。到2022年,基础数据库进一步丰富,各行业应用主题数据库基本建立。到2025年,各项基础和主题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数据目录进一步扩充,形成数据资源生产、产品开发、数据技术服务全流程生态体系。

2.数据标准化与开放共享。

——完善数据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我市市数据资源发展应用相关制度,建立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政企互联、安全可信的大数据体系。健全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更新维护、共享交换和审核发布的各项制度和标准。建立政务数据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基于各类基础和主题数据库,开展数据的统一归类和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数据开放审核制度,做好开放全流程的数据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建立数据开放的考核和评估制度,提高开放数据的质量和鲜活度。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共享开放数据资源,加快政府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双向流动融合。(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推进数据资产增值应用。深入推进数据资源共享与开放,制定实施公共数据开放计划与服务机制。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开放政府和城市应用场景,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运用数据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对经过脱敏等安全处理的数据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应用,积极开展数据增值服务,推动跨领域、跨区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联合创新,促进大数据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在国内有代表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产品。(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促进各类市场数据流动。依托各行业联盟和行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生态圈内部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提升数据资产的配置效率,挖掘不同市场主体间交叉数据的附加价值,推动各类市场数据的高效流动。(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到2021年,研究制定《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实施细则》,建立数据需求动态更新机制,完善“需求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到2022年,实现政务数据需求清单中超过80%的需求得到满足,探索出台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制度。到2025年,实现各类基础数据资源的标准化管理,政务数据资源实现完全的分级共享,建立面向应用的政府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资源双向流动机制。

(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城市物联网感知体系建设。加大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模块、控制模块和摄像头等数据采集终端部署,深化物联网技术、GIS、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等技术应用,提高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环卫设施、地下管网、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构建统一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提升城市运行管理与综合治理能力(牵头单位:市城乡建设局)

——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支持通信运营商加快推进5G基站部署,有序开放路灯、监控杆、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等公共设施,以及机场、医院、学校和公共场所资源,简化直供电扩容审批流程。推进IPv6网络规模化部署,实施LTE网络端到端IPv6改造。加强量子通信网络在城域网、城际网、行业专网中的规模部署。(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配合单位:我市移动、我市联通、我市电信)

——建设绿色数据中心。重点建设一批公共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大数据中心,有序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与国家数据中心的互联机制,促进互联互通。积极与宿州云计算产业基地、淮南大数据产业基地等大数据基础设施对接,打造区域性大数据基础设施集群。(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加快我市先进计算中心建设。面向我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需求,构建开放共享的先进计算交叉研究与公共服务平台,满足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计算需求,支撑基础科学研究和新兴产业创新,打造成为服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区域通用公共计算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

到2021年,实现FTTH全光网络城乡全覆盖,5G基站部署超3000个。到2022年,实现5G网络全面商用,5G基站部署超7000个,建成我市先进计算中心。到2025年,实现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5G基站部署超10000个,城区5G网络全覆盖。

(三)搭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

1.布局前沿数字技术研究。

围绕我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积极推动类脑认知、量子信息、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突破,依托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等科研院所,以及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等基础理论研究,聚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自然语言和语音处理技术、自主无人系统、流计算和图计算、网络安全等技术应用领域,开展重点突破。(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2.突破关键共性数字技术。

——大数据分析处理。聚焦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分布式数据处理、流式分析、图计算、虚拟化、集群资源管理和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字建模等领域,整合产学研用资源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支撑大规模的数据整合、存储和计算。

——云计算。围绕虚拟化、容器、无服务器计算、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云端资源综合管理等前沿技术,联合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为各类云计算场景提供支撑。

——边缘计算。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边缘终端设备数据传输技术,加快突破边缘计算模型计算迁移,边缘数据连续存储和预处理,边缘端轻量级函数库、内核和虚拟化,以及边缘计算编程模型等关键核心技术。

——计算机视觉。重点突破视频图像理解、视觉信息融合、视觉并行计算等计算机视觉核心算法,提升计算机视觉自动化水平、计算效率、模型精度和算法适应性,研发视觉检测和监控设备、导航设备、物品抓取分拣系统等智能化产品。

——语音识别。依托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重点突破自然语言处理、深度语义分析、复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交互等核心技术,开发多媒体信息理解的人机对话系统、基于知识管理的协同翻译平台、海量文献翻译平台等智能应用系统。

——认知智能。依托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研发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突破面向认知计算的深度学习共性技术,以及面向行业异构数据的知识自动构建与推理等关键技术,推进人机交互、智慧教育、智能医疗和智能司法等领域的认知智能应用研发及产业化。

——网络信息安全。联合网络信息安全龙头企业,推动密码技术、量子信息、可信计算、数据安全、AI安全、行为安全和工控安全的研发,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可信计算体系、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安全等领域试制标准。

3.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基础前沿技术平台。积极推进重大实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国内一流的科研实验环境。围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边缘计算和量子技术等数字经济关键领域,搭建数字技术基础研发平台,加快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开源共性技术平台。培育、引进并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网络信息安全、自主决策控制等领域的开源开发平台建设,积极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和推广提供共性基础支撑服务。(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局)

——产业基础支撑平台。支持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开发海量数据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工具库和算法库,支撑人工智能训练、大数据分析挖掘和行业智能应用开发等。搭建针对技术和产品的公共测试平台,提供云计算服务能力评估、大数据系统测评、可信云服务认证评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等服务。(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局)

到2021年,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等共性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到2022年,建成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共性高技术平台和产业基础支撑平台。到2025年,前沿数字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完善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

(四)健全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1.聚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深化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鼓励企业开发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软硬件及系统解决方案,加强智能制造、教育、交通、医疗、康养、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优势产业或具备一定基础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深度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形成特色应用示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局)

——做强核心产业。以获批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契机,以“中国声谷”为主要载体,推动智能语音在各种场景中的深入应用,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发展人工智能视觉产业,重点打造“中国视界”产业平台,建成人工智能视觉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视觉产业共享赋能中心。综合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推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用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鼓励面向汽车电子、家电电子等行业的智能芯片设计、智能模块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发展。加快柔性显示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做大产业规模。(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加快培育智能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本土品牌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扶持,建立我市市人工智能企业库,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搭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基地”培育体系,依托龙头企业构建人工智能专业化孵化生态体系,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鼓励推进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场景应用,合作提升双方创新能力及行业竞争力。发挥国家级重大科创平台的资源集聚作用,面向智能芯片、机器视觉、智能驾驶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企业和重大项目。(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投资促进局)

到2021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到2022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1500亿元。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带动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总体技术与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2.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

(1)大数据和云计算。

——优化大数据产业布局。围绕数据存储、分析、应用和终端产品制造等大数据产业链环节,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积极对接国内外优势骨干企业战略布局,主动承接国家级和省级大数据项目。综合考虑各县(市)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鼓励先行先试,规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创新试验区和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行业应用示范。围绕我市市资源和企业需求,支持龙头企业在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消防、医疗、食品安全、交通、环保、能源等领域搭建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特色应用云。积极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及大健康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健康医疗与大数据产业叠加发展优势,招引优质健康医疗大数据项目。(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聚焦发展云服务。引进云服务龙头企业,培育本土品牌,建设全国云计算应用服务示范基地。依托庐阳区大数据产业园华为云计算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云计算服务应用,夯实云计算产业基础,提升云计算服务能力。(牵头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到2020年,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2家。到2022年,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到2025年,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5家。

(2)网络信息安全。

——优化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布局。梳理比较优势,瞄准符合国家战略、产业前景广阔的安全细分领域,聚集全球产业资源,构建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生态圈,打造“中国安全谷”。制定网络信息安全龙头企业招引计划,积极推动头部企业落地。实施企业全生命周期扶持战略,加快网络信息安全企业培育。(牵头单位:市网信办、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局)

——重点发展信息安全服务。通过协同研发与服务提升“双轮驱动”,实现网络安全企业“提质”。重点推广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网络安全应急处理、数据与系统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服务。(牵头单位:市网信办、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局)

——推广自主可控安全产品。瞄准产业链“安全可控”核心环节及重点应用,集聚一批安全领域龙头和特色企业,推广使用自主可控的安全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储和安全网络等设备。(牵头单位:市国家保密局、市网信办)

到2021年,实现网络信息安全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培育2家产值50亿以上网络信息安全领军企业。到2022年,实现网络信息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培育4家产值50亿以上网络信息安全领军企业。到2025年,实现网络信息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培育6家产值50亿以上网络信息安全领军企业。

(3)5G。

——加快发展5G产业。加快5G产业空间布局,健全产业链条,构建产业生态,聚力技术研发,创新示范应用,加快部署建设“一区三基地”(即:网络建设先行区,产业集聚基地、科研创新基地、应用示范基地)。(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投促局、市数据资源局)

——推动5G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其它领域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我市市科研技术优势,鼓励三大通信运营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物联网、VR等信息企业协作,强化产业联动,探索推动5G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应用5G技术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加快5G技术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无线医疗、家庭娱乐和无人机等领域的应用。推动5G全面应用,开展 “5G+智慧政府”“5G+智能制造”“5G+数字医疗”“5G+无人驾驶”等应用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局)

到2021年,实现5G网络规模部署,5G产业规模突破160亿元。到2022年,丰富5G技术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领域的应用场景,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到2025年,打造技术融合充分、应用场景丰富的5G产业生态,产业规模突破900亿元。

(4)物联网。

——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加速发展。加快MEMS传感器产品的研发设计,提升设计、制造、封装与集成、多传感器集成与数据融合及可靠性领域技术水平。鼓励传感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传感器产品智能化水平。提升智能传感器一体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推动智能传感器在智能终端、机器人、医疗物联网、汽车电子、家电电子等领域的应用。(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推动物联网网络体系构建。加大对超高频、微波RFID、窄带物联网NB-IoT、融合通信等领域通信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物联网模组、电子标签等设计能力,加大物联网模组、物联网网关、智能仪器仪表、车载终端、北斗终端等典型物联网通信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力度。(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加大物联网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物联网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面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等领域的解决方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应用推广。(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深化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重点突破公共安全、物流、交通等领域的物联网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应用示范,提高公共安全、物流和交通等行业的数字化管理水平,积极发展数字物流、数字应急管理和智慧交通等新业态。(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

到2021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260亿元,新引进和培育物联网企业超过100家。到2022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450亿元,新引进培育物联网企业超过200家。到202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650亿元,新引进和培育企业超过300家,打造1个国家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

3.稳步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

(1)集成电路。

——全力推进芯片生产线建设。以显示驱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功率集成电路、存储器等芯片为切入点,通过应用牵引搭建产业合作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瞄准先进工艺,积极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和先进封装测试生产线。(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积极培育芯片设计企业。招引培育优秀芯片设计企业,发挥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助力芯片设计企业快速发展。依托芯片设计龙头企业开展显示驱动、汽车电子、数字家庭、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芯片设计和系统解决方案研究。(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发展新型功率器件和分立器件。鼓励发展基于氮化镓的高温大功率电子器件和高频微波器件,基于砷化镓的光电器件和微波器件等新型功率器件,鼓励企业研发集成、逻辑、控制、检测和保护电路的新型智能功率器件,发展面向工业和汽车的新型功率模块相关产品。(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提升材料和设备供给能力。引进具备条件的单位开展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国产装备、材料在集成电路生产线上的应用。(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到2021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到2022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新引进和培育100家以上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2至5家。

(2)新型显示。

——突破下一代显示技术。加强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鼓励企业牵头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方面提前布局。聚焦低温多晶硅(LTPS)、氧化物(Oxide)背板工艺大规模生产技术,突破打印OLED、硅基微型OLED、激光显示等量产技术瓶颈,积极开展量子点、全息投影、柔性显示等新兴技术研究。(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完善配套产业链。结合面板生产线需求以及现有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玻璃基板、偏光片、机器人等重点配套材料和设备。积极开发AMOLED背板制备、有机成膜、器件封装及相应材料和装备,支持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粒子、印刷浆料等材料的试验应用。(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拓展新型显示应用场景。加强在汽车、家电、机器人等工业制造领域平板显示的深度融合应用,提升产品数字化水平和用户消费体验。加大在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服务领域的新型显示应用,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和民生服务获得感。(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联动发展。以高世代液晶面板、显示终端整机等优势产业为基础,着力突破超高清视频采集、制作、传输、呈现、应用等关键技术及器件,推进重点产品产业化。探索5G应用于超高清视频传输,提升通信网络的接入速率及服务质量,满足4K和8K视频传输需求。丰富超高清电视节目,持续推进超高清电视内容建设,丰富节目内容有效供给。(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文旅局)

到2021年,新型显示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面板年产能达2000万平方米,规模位居国内前列。到2022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面板年产能2500万平方米。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面板年产能突破3700万平方米,形成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4.推动工业农业数字化转型。

(1)工业产品数字化。

——推动家电产品智能化升级。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和家电龙头企业的深度融合,突破人脸识别、动作跟踪、语音识别、环境动态感知等技术在传统家电产品中的应用部署;
建立健全智能家电产业集群,重点引进研发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智能家电模组模块生产企业,丰富智能感知、识别和交互的产品体系,实现智能家电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加速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强化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着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感知、控制、执行三大核心系统的研发应用;
鼓励车企建设车网联平台,追踪采集智能网联汽车使用信息,并基于数据支撑产品改进和服务优化;
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做大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产品规模。(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推动机器人向中高端迈进。积极布局具备人机协同、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加快工业机器人在制造领域的集成应用;
加快发展服务机器人,重点开展机器人控制软件等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养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新品类;
依托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研究出台机器人行业标准,建立智能机器人检验检测和研发创新等平台,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到2021年,智能家电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120亿元。到2022年,智能家电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16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到2025年,智能家电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形成国家重要的机器人生产基地。

(2)制造体系数字化。

——增强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能力。加快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促进工业互联网在工业现场的应用,强化生产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能力,实现各层级数据资源的端到端集成,形成基于数据分析与反馈的工艺优化、流程优化、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能力;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网络化制造系统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生产制造端和管理运营端各个环节的数据流动,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并与配套企业之间进行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和采购等全产业链协作能力;
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运营优化软件,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降低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成本;
鼓励建设工业信息安全在线监测诊断、攻防演练、仿真测试验证等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加速工业与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工业信息安全支撑保障能力。(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以数字化技术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服务能力。鼓励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发展供应链数字化,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提高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水平,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可塑性,提升供应链动态敏捷反应能力,加快产业资源的合理调配,推动企业整合内部资源,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推动供应链各环节有机融合,提升供应链一体化水平和竞争能力,以高效的供应链协同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牵头单位:市经信局)

——聚焦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设备。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和行业应用经验,加大在工业传感器、工业控制器、工业操作系统、工业嵌入式软件、工业大数据分析软件与系统、工业智能软件与解决方案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开发智能制造软硬件产品;
大力发展智能控制系统,重点发展网络化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开放式控制系统等新一代主控系统装置;
加快数字化智能制造设备研制,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加强智能机床、工业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工业机器人等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到2020年,建成100家“智能工厂”,培育超过10家省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行业领军企业,培育1-2家具备较强实力、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2年,建成150家“智能工厂”,培育超过20家省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行业领军企业,培育3家具备较强实力、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建成超过200家“智能工厂”,培育超过30家省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行业领军企业,累计培育5家具备较强实力、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3)农业数字化。

——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遥感技术在墒情、苗情、灾情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推广,采集、存储、分析农业生产数据,精准指导农业生产。以特色农业为抓手,加快智能装备、技术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及农机作业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打造一批智慧农业试点示范项目。(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推进农业管理数字化。提高政府农业管理水平,建立开放的农业政务管理数据库,实现农业部门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等事项的网络化处理。整合全市农林、农机、农产品交易等网站和平台,集聚农业管理相关数据,构建农业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进行农业管理科学决策,推进农业经营管理数字化升级。(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推进农村社会服务数字化。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加快推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等数字政务服务向乡村覆盖,丰富乡村数字化服务。鼓励和支持开展农技推广信息化管理培训,组织各级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水平。运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打通农产品产业链全流程的质量安全监管环节,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转全程透明可追溯。(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到2021年,引进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100家,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成全市智慧渔业平台并投入使用,益农信息社覆盖全市行政村。到2022年,引进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超200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全市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一张网”。到2025年,引进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超300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完成智慧农业生态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智慧农业试点示范项目。

5.促进服务业数字化提升。

(1)数字金融。

——推进金融服务智能化和普惠化。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等智能技术和装备,整合线上线下、内部外部数据,建设智慧银行、科技金融平台、大数据平台,全力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居民金融服务的获得感。(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提升企业融资服务效率。持续推进税融通工程,促进税银数据的共享互动,挖掘数据价值,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方面的服务水平;
在企业融资领域开展大数据智能化应用,通过整合企业资产数据、政府数据和企业行为数据等多维度信息,实现“线上申请、自动审批、自助放款”的全线上化流程,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加强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险防控。通过大规模、高频次的数据分析,搭建风控模型,建立以风险识别和客户评估为核心的智能应用系统,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在特定业务场景开展身份鉴别智能化应用,通过集成生物识别平台和系统,实现存款、转账、手机银行等业务的用户身份核实和鉴定,解决金融欺诈问题。(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到2021年,实现全市50%以上主要金融机构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累计培育不少于30个标杆数字金融项目。到2022年,持续推进主要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改造,丰富数字金融应用,累计培育不少于50个标杆项目。到2025年,完成全市主要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改造,累计培育不少于100个数字金融标杆项目。

(2)数字教育。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运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VR/AR等技术,推广微课堂、共享图书馆、虚拟教室等智能学习应用,推动优质教育内容的开放共享和普惠化。(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开展教育大数据汇集和分析挖掘。加快教育大数据采集,开展针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资源管理、教学分析的数据建模,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资源配置、绩效监测、教学质量评估、精准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具备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管监测、评估评价功能的智慧教育管理体系。(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推进智慧学校建设。围绕教育云平台“四服务”系统,探索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新模式、新思路,促进教育云平台城乡常态化应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改造升级,改善学校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基础条件,逐步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环境,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创新。(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到2021年,完成48%的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任务,城区、开发区不低于47%,四县一市总体不低于49%,其中乡村不低于46%。到2022年,完成乡村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基本完成城镇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到2025年,全面完成全市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

(3)数字医疗。

——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示范中心。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快区域人口健康、生物医药、公共卫生、电子病历等健康医疗数据汇聚整合,形成全市公共卫生监测网络。拓展大数据技术在医疗质量管理、辅助诊疗、远程医疗、健康管理、药品研发、医疗费用改革、流行性疾病防控预警、计划生育和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应用。(牵头部门:市卫健委)

——推进数字医院建设。推动京东方我市数字医院、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智慧医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等医院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大力推进全市智慧医院建设。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医院智能化建设水平。开展医疗、护理、管理、后勤、科研和教学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增强就医体验,提升医院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牵头部门:市卫健委)

——发展个人健康智能服务。加快推进我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基因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智能监护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通过设备间的互联互通,自动采集分析居民营养、体征、疾病等健康数据,集成一系列健康大数据惠民服务应用,实现主动健康服务和风险防控,强化个人健康管理。(牵头部门:市卫健委)

到2021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推动全市20%医院的数字化改造。到2022年,产业规模达300亿元,初步打造形成一批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的健康医疗数据库资源。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440亿元,培育或引进5家数字医疗龙头企业,实现全市70%以上医院的数字化改造。

(4)数字文旅。

——加强数字内容供给。以内容为核心,加快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服务和管理。加速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鼓励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和网络音乐等数字内容的创作。开发混合显示娱乐、智能家庭娱乐等新兴数字内容消费品。依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数字文化产品,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加快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等文化场馆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牵头单位:市文旅局)

——建设数字内容平台。加快数字内容资源平台和数字内容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引进数字内容生产企业,打造若干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数字内容产业园区。积极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对数字内容确权、定价和交易跟踪,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数字内容创新活力。(牵头单位:市文旅局)

——推动数字旅游快速发展。加快文旅市场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智慧旅游发展,为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游客等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依托我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建设,加快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研学旅游基地的数字化升级改造。鼓励国内外数字旅游龙头企业来我市发展,推动本地骨干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做大做强,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数字旅游企业。(牵头单位:市文旅局)

到2021年,完成1-2家4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数字化升级。到2022年,完成2-5家4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数字化升级,打造1-2个数字内容平台。到2025年,完成全部4A级及以上景区数字化升级,打造5个以上数字内容平台,推动数字内容的共享和应用。

(5)其他服务业。

——推动数字电商高质量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园区的载体功能、孵化能力和辐射能力,形成集商品贸易、平台建设、物流配送、融资支持等多功能多业态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以中国(我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一核三区”等线下园区建设为发展载体,依托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我市数字电商品牌影响力。积极探索“电商产业园+物流产业园”融合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发挥服务电子商务新经济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发展跨境电商,推动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形成跨境电商完整产业链和生态圈。(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探索数字化养老服务模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领域,促进传统养老服务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支持市级养老服务云平台建设,打通各类养老服务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形成市级养老服务大数据中心。推动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文旅服务、家政餐饮服务等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老人提供“一站式”养老大数据信息服务。支持各类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养老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依托“平台+产业+社会化”的产业数字化模式,打造养老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围绕养老数字基础设施、养老数据中心、养老产业地图及辅助决策平台建设,为养老产业提供“一站式”大数据信息服务。(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经信局)

——推广数字社区服务。提高市内社区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安装可视对讲、安保监控、红外探测、电子巡更等安全技防设备。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通过铺设各类物联设备,构建城市物联感知体系,拓展智慧停车、智能门禁、智慧商圈、智慧社交、智能水表等便民应用,打造集社区服务咨询、家庭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特殊群体服务、教育服务、社区商圈服务、政务服务为一体的便民服务生活圈。搭建我市数字社区平台,通过网页、手机APP、市民热线、数字电视、社区工作站等多种渠道,整合小区物业、社区政务、商业机构等信息资源,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数字化综合服务。在市内不同类型小区打造数字社区试点示范,重点开展家庭物联网应用示范,通过移动终端实现远程家电的集中管控,水、电、气远程抄表和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预警,实现家电、手机、健康指标、安全监控的全屏互动和全面互动。(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数据资源局)

到2021年,打造4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累计培育10家省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完成我市市数字养老O2O服务平台和数字社区平台搭建,形成8至10个示范性样板社区。到2022年,打造5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培育15家省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打造1-3个活跃的数字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到2025年,打造6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培育20家省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打造3-5个良性活跃的数字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数字社区全面覆盖城区及各县城关镇,全面建成宜居便捷普惠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

充分发挥市数据资源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重大事项的规划指导、统筹协调。依托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进具体事项的监督执行,督促全市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市发改委重点加强重大项目统筹建设,加紧布局建设一批数字经济重大创新平台和产业集群(基地),引导扶持量子信息、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发展;
市科技局重点引导科研力量推动核心数字技术突破;
市经信局重点聚焦智能智造和工业互联网,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电等新模式新产品,做好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市投资促进局重点加大数字经济招商力度,促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
市财政局重点加强财政资金统筹,研究设立数字经济专项资金;
市数据资源局重点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同时做好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提升5G等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培育大数据产业,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核心驱动和基础支撑;
其它相关部门重点做好本行业本领域数字化融合提升工作。

(二)加大政策扶持。

积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市场主体培育、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等方面增加政策投入。要完善数字经济政策实施保障措施,制定完善政策实施细则,明确政策实施部门。强化政策导向,引导政策由结构性倾斜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兼顾结构性政策的转变。加强对政策的宣传推广,积极开展政策解读工作。

(三)集聚数字人才。

实施数字经济精英人才引进计划,加大数字经济精英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集聚国内外优秀的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和团队来肥发展。依托我市国际人才城,建设融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专业人才信息资源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打造高层次国际人才的招引窗口。依托我市本地高校资源,鼓励本地高校培养的数字经济人才留在我市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制定企业大学计划,建设联合学院、联合实验室、联合项目、假期集训营、实习基地、创新赛事等人才培养内容。加大数字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实训基地。

(四)优化营商环境。

完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环境,坚持“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原则,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质量,提高数字经济发展软实力。简化涉企行政审批事项,降低数字经济新业态企业设立门槛。制定数据资源和数字产业化相关技术标准,完善数字经济相关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共享、交易等制度规范,构建数据资源高效配置的制度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数字技术核心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数字产融对接平台,构建产融合作中介服务体系,加强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完善信用平台功能,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估体系,解决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五)深化开放合作。

加强城市群区域合作与交流。深化数字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数字经济带动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资料的汇聚,推进区域数字一体化发展。深化与国际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世界知名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我市作为节点城市优势,与拉美、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地区和国家加强科技合作。加强与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在友好城市框架内数字经济领域的深入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商贸流通等多领域的开放合作。

(六)加强监测评估。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提升监测评估能力,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各相关部门每年要对规划中本行业本领域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尤其是主要预期性指标和重大项目完成情况。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市数据资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全面评估规划执行情况,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

第4篇: 2022年度“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中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展望24页
“十四五”时期中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展望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和家庭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越来越弱化,人们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尤其是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养老后顾之忧日益加重。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现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的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成就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顺利推进,
各项指标有望基本完成甚至超额完成。
(一)“十三五”规划及完成情况
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养老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于2017年2月28日印发了《“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就我国养老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从夯实居家社区养

“十四五”时期中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展望24页
老服务基础、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等方面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从推进医养结合、加强老年人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发展老年医疗与康复护理服务、加强老年体育健身等方面健全健康支持体系,从丰富养老服务业态、繁荣老年用品市场等方面繁荣老年消费市场,从推动设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营造安全绿色便利的生活环境、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等方面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从发展老年教育、繁荣老年文化、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等方面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从培育积极老龄观、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发展老年志愿服务、引导基层老年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等方面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范围,从完善老龄事业法规政策体系、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机制、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等方面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从强化工作基础保障、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等方面强化工作基础和规划实施保障,做出了全面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导向性指标,特别是提出了一系列约束性指标,主要是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数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超过50%,护理型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o
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16.8万家,养老床位合计达到727.1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9.1张。其中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2.9万家,床位379.4万张;
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4.5万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9.1万个,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达到347.8万张。[1]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我国养老机构达到2.99万家,养老床位达到392.8万张

“十四五”时期中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展望24页
[2],养老机构数和养老机构床位数均较2018年度有一定增加。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8年,全国设有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个,设有老年医学科的医疗卫生机构1519个,设有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科的医疗卫生机构276个,65岁以上老年人占住院总人数的29.2%o在90个城市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联合工信部、民政部开展第二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工作,确定了26个示范企业、48个示范街道(乡镇)、10个示范基地。[3]
总体看来,“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顺利推进,各项指标有望基本完成甚至超额完成。
(二)“十三五”期间养老服务发展的突出亮点
大体上讲,2000年前,我国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进入新世纪后,在继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并不断提高养老金水平的同时,才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到了应有的重要位置。但在“十二五”期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实际上是放在机构养老方面,为此出台了包括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等激励措施,支持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增加床位供给。"‘十三五”时期,发展养老服务的政策思路有所调整,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得到重视,社区居家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1.
养老服务政策框架基本确立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颁布以后,国务院办公厅又相继发布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