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2】 中国工匠事迹

时间:2022-08-14 12:40:17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2】 中国工匠事迹,供大家参考。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2】 中国工匠事迹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22篇】

2021年“⼤国⼯匠年度⼈物”发布仪式已经播出了,你知道他们有哪些先进事迹吗?下⾯是⼩编分享的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欢迎⼤家阅读。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1

作为⼯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主创新,成为了⼀⾝绝技的焊接⾏业领军⼈。由艾爱国牵头成⽴的湘钢焊接试验室于2009年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2013年被湖南省总⼯会命名为“湖南劳模⽰范创新⼯作室”;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会命名为“全国⽰范性劳模创新⼯作室”;2018年批准成

为“焊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艾爱国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贯流式”新型⾼炉紫铜风⼝焊接等国内多

项“⼤国重器”与“超级⼯程”,为我国冶⾦、矿⼭、机械、电⼒、军⼯等⾏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把焊枪,征战四⽅,这抹夺⽬焊光也⼀道燎亮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爱国荣膺‘⼤国⼯匠’称号,必将在全省掀起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匠精神,争当⼯匠⼈才的热潮。⽤先进典型引导⼴⼤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省总⼯会劳动经济部有关负责⼈表⽰。

近年来,省总⼯会⼤⼒培育⼯匠⼈才,推进产业⼯⼈队伍建设。着⼒打造“湖湘⼯匠”品牌,成功举办

了“⼤国⼯匠·湖湘论坛”暨“2021湖湘⼯匠年度⼈物”颁奖典礼,实施了“百千万”⼯程,⽬前,全省已建⽴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匠培育基地,2021年开展技能培训16万余⼈次,通过培训使5.3万名职⼯提升技能等级;已建⽴省级⽰范性劳模和⼯匠⼈才创新⼯作室116个,市级689个,县区级1081个,全年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开展技术培训3300余场,培训11万余⼈次。⼀个个模范⼈物⾛上前台,成为全省职⼯和企业学习的典范,引领着全省职⼯积极投⾝建设新代化新湖南。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2

“艾劳模很忙,但只要请教焊接⽅⾯的难题,他有求必应。”刘春说。重⼤项⽬,⾝影频现在国内外不少重⼤项⽬建设中,也能找到艾爱国⼯作的⾝影。

“很多⼈以为湘钢只研发、⽣产钢材,事实上,要承接⼀个重⼤项⽬,焊缝质量同等重要。”华菱湘钢海⼯钢研发⼯程师脱⾂德说,“艾劳模就像⼀个‘钢铁裁缝’,研究的就是如何将不同性能的钢板完美‘缝合’。

”2020年,华菱湘钢瞄准了国内⾸个⾃营深⽔油⽥开发项⽬——流花项⽬。流花项⽬的导管架要求全部使⽤⾼强钢,华菱湘钢是国内第⼀家将新研发的⾼强钢送去给项⽬检验的钢⼚,艾爱国参与了焊接⼯艺的研究。然⽽,在实验室测试合格的焊缝,到了施⼯现场,却是另⼀回事。艾爱国很着急,接到电话,次⽇⼀⼤早便坐⾼铁到了珠海,在⾼铁上⼀个个核对焊接数据。从珠海站出来已是中午,到施⼯现场还有1个多⼩时车程,艾爱国拒绝了先吃中饭的提议,直奔⽬的地。

穿上⼯作服、拿上防护⾯罩,艾爱国趴在钢板上查看焊缝,不放过任何⼀个细节:是否做了预热?预热温度是多少?电流、电压情况……观察记录完整后,他和现场⼯程师坐下来⼀⼀分析,根据⽣产现场的实际情况,优化出⼀套新的焊接⼯艺。现场⼯程师隐隐意识到,来的这个⽼头,也许是⼀位“技术⼤神”,试探着说了句:“我们焊别的材料时,焊材消耗⼤……”“⾛,去现场看看!”艾爱国⽴马起⾝,⼏步蹬上铁架,“顺⼿”解决了这个重⼤⼯程的另⼀个焊接难题。最终,湘钢的钢材和焊接⼯艺,通过了各⽅试验,独家拿下了流花项⽬2.6万吨⾼强钢订单。然⽽,想找到艾爱国参与重⼤项⽬的凭证,并不容易。曾有⼈找艾爱国要当年报道过他的报纸、照⽚存档,艾爱国洒脱地说:“我哪⾥还有那些东西,全部丢掉了!”徒弟们拿他也没办法,他们深知,在师傅⼼中,成绩只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才是下⼀个⽬标。

“艾劳模”⽆私奉献、乐于助⼈、善学善思、不慕名利的精神由内⽽发,感染着⾝边⼀群群⾎⽓⽅刚的年轻⼈。⼀个“艾劳模”势必要带出⼀批“爱劳模”。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3

本届“⼤国⼯匠年度⼈物”活动采取各省级⼯会、各全国产业⼯会推荐,与职⼯群众推荐、⾃荐相结合的⽅式。组委会经过认真审核材料、⼴泛征求意见、反复对⽐遴选,从推荐⼈选中初选出50位“⼤国⼯匠年度⼈物”候选⼈;再由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著名劳模代表、资深媒体⼈⼠组成专家评委会进⾏严格评审,从候选⼈中最终评选出10位“⼤国⼯匠年度⼈物”。

艾爱国是我省焊接⾏业领军⼈物,在⼯作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主创新,由他牵头成⽴的湘钢焊接试验室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被评为“焊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被中华全国总⼯会命名

为“全国⽰范性劳模创新⼯作室”,先后参与了国内多项“⼤国重器”与“超级⼯程”建设,为我国冶⾦、矿⼭、机械、电⼒等⾏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

省总⼯会表⽰,近年来,全省⼤⼒推进产业⼯⼈队伍建设,打造“湖湘⼯匠”品牌。截⾄⽬前,省内已建⽴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匠培育基地,116个省级⽰范性劳模和⼯匠⼈才创新⼯作室,仅2021年就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4

⾝为中国兵器⼯业集团淮海⼯业集团量具钳⼯、中国兵器⾸席技师、“三晋⼯匠”的周建民,从业39年来共完成1.6万余套专⽤量具,没有出现⼀次质量问题。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听和⼿感,就能使量具达到微⽶级精度。⽽今,他的任务就是将⾃⼰的技艺传承下去。

“带徒弟是⼀个技术分享的过程,是快乐的。教徒弟能够促使师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师傅的成功。”多年来,在该集团⼯会组织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周建民总是毫⽆保留地⼿把⼿教徒弟,凭借特殊的带徒体系,成为⼤家争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组、不同⼯种的职⼯纷纷想要拜他为师。

严要求、敢放⼿。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严格。量具是产品的“先⾏官”。周建民所在班组⽣产的专⽤量规,⼤多⽤来检测军⼯零件是否符合标准,所以对量规的精度要求极⾼。“量规的精度最⾼可达头发丝的六⼗分之⼀,⽐绣花还细。”周建民说,虽然对徒弟要求严格,但也要让他们放⼿去⼲活。周建民在教授⼀些理论知识后,会让每⼀个“新⼿⼩⽩”尽快上⼿实践,⼤胆尝试。

⼀⼈⼀册⼀⽅案。周建民会根据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问题,因⼈⽽异,制订出适合其实际的⽬标,并将⾃⼰多年来归纳、总结出的“三要诀加⼯法”“冷热配合法” “基准转换法”等⽣产中的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法编写成册发给每⼀个徒弟,帮助他们在⼯作中少⾛弯路,快速成长为公司⽣产的⾻⼲⼒量。

2018年,周建民的徒弟刘希以优异的成绩⼊选第六届全国职⼯职业技能⼤赛⼭西集训队,但⾼强度的训练让他有点吃不消,想要放弃集训。周建民看出了刘希的⼼思,说了⼀句让刘希⾄今难忘的话:“天道酬勤。”师傅的这句话⼀直激励着刘希。最终,在此次⼤赛中他取得个⼈第五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称号。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5

刘湘宾,1963年6⽉出⽣,中共党员,国家⾼级技师,现任7107⼚⾸席技师,陕西省国防科技⼯业劳模创新⼯作室、陕西省⽰范性劳模创新⼯作室、航天九院⾸届职⼯劳模创新⼯作室、宝鸡市劳模创新⼯作室带头⼈。曾获“全国技术能⼿”、 “中国质量⼯匠”、“陕西省劳动模范”、“三秦⼯匠”、“航天贡献奖”等多项奖励,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航天报国是他的理想,“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是他奋⽃历程的真实写照。参加⼯作以来,刘湘宾先后解决了铝基复合材料的难加⼯、精度难保证等系列技术难题;改进了国家重点型号和某⼤件的传统加⼯⽅案,提⾼效率3倍以上;⾃制特种⼯装夹具及⼑具,提⾼了产品合格率等等,为我国重点型号防务装备、探⽉⼯程、载⼈航天⼯程以及⼆代导航卫星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宝鸡是西部⼯业重镇,⼯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拥有各类技术⼯⼈30余万⼈,近年来围绕加快推进⼯业转型升级,先后实施⼯业强市“1459”⼯程、“⼀四五⼗”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全⼒培育产业⼯⼈成长的⾦⾊⼟壤,着⼒在思想引领、建功⽴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队伍壮⼤等领域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与五⼤产业集群相适应的改⾰政策体系,⼀⼤批优秀技术⼯⼈秉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匠精神,成长为“宝鸡⼯匠”,他们以精湛技艺、精致产品、精细品质,打造了宝鸡制造、宝鸡创造的亮丽名⽚。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6

中华⼈民共和国成⽴70周年⼤会阅兵式上,当装备⽅队从天安门城楼前通过时,举国⼀⽚欢腾。20多天过去了,陕西航天时代导航设备有限公司(7107⼚)特级技师刘湘宾⼼⾥,还充满着⾃豪和振奋,因为除了阅兵式上展出的防务装备,还有奔⽉的“嫦娥”、⼊海的“蛟龙”、导航的“北⽃”,这些⼤国重器导航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陀螺,不少出⾃他和他的团队。

陀螺是惯性导航控制系统的核⼼部件,它关系着卫星能否到达预定轨道、导弹能否命中⽬标、潜⽔器能否到达指定海域,它就像眼睛⼀样,能够迅速精准定位。⽽刘湘宾就是擦亮“眼睛”的⼯匠,他的绝活就是能把陀螺的精度加⼯到微⽶和亚微⽶级,让⼤国重器的“眼睛”看得更准更远。

从退伍军⼈到全国技术能⼿、航天贡献奖获得者、三秦⼯匠,刘湘宾⾛过了近40年奋⽃之路。1983年,他退伍后在7107⼚当了⼀名铣⼯。“刚进车间,⼀看见这些⼤型设备,我就爱上了这个⼯作。”于是,他⾃学了技校的全部13门课程,“我唯⼀的爱好就是听机床声响。”从此,他在精密和超精密机械加⼯⽅⾯越钻越深、越钻越精。经过74次试验,他⾃创⼀套⾼精度机床加⼯⼑具,完全替代了进⼝产品,并取得了发明专利。

7107⼚成⽴了以“刘湘宾”命名的劳模⼯作室,今年这个⼯作室获得省上表彰。刘湘宾带领的54⼈航天集团⾦牌班组是7107⼚最⼤的⽣产班组,有⼀名特级技师、7名国家⾼级技师、20名国家技师。这个班组还是陕西省的⼯⼈先锋号。在刘湘宾⼯作室,摆着两列玻璃橱柜,陈列着这个班组部分产品的模型。“从建⼚到现在,100多次⼤型飞⾏试验,没有⼀次因为我们⼚的产品出问题,导致发射失利的。”刘湘宾说,国家交给他们什么任务,他们都按时完成,质量做到最好,技能⽔平做到最⾼。他说:“⽤先进的设备,做出最好的产

品,这就是7107⼚航天⼈的初⼼。”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7

刘湘宾常常告诉⾃⼰的徒弟们,⼲航天⼯业不⽐做⼿机、做电脑。⼿机、电脑坏了,可以拿去修,有试错的成本,但航天的精密零件出现了问题,将会给国家带来更⼤的损失。

说起奉献,刘湘宾不忘的是⾃⼰的团队。刘湘宾劳模创新⼯作室成⽴以来,以精密加⼯技术攻关研究为依托,为企业精密、超精密加⼯制造保驾护航。现在,他所在团队的轴圆柱度、半球球⾯度等加⼯精度在整个西北⽚区独占鳌头。

据刘湘宾介绍,在某型号球阀的加⼯中,通过⾃创抛光轮,打破传统硬对硬的加⼯模式,改变为软对硬的加⼯⽅法,保证了毡垫在⾼速旋转时定位准确。同时,采⽤⼯装压表的⽅法控制机床坐标的位移精度,使球体圆度达到了0.002毫⽶、光洁度达到13级的设计要求,使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

2017年,刘湘宾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在班组建⽴了半球、球碗⽣产单元,全⼒配合进⾏技术攻关。对⽐刃具参数、优化加⼯⼯序,进⾏⼯装设计和改制。攻关后的半球、球碗两种零件的合格率由原来的55%提⾼到90%,单件成本降低50%,⽣产效率提升了近3倍。

2018年5⽉,刘湘宾带领团队开展了以某型产品零件加⼯为代表的航天硬脆材料零件超声振动低应⼒精密加⼯技术研究。经过9个⽉反复试验,使加⼯精度达到了壁厚0.5毫⽶⾄0.8毫⽶、内外球⾯同轴度1微⽶,⾸次在国内⾏业实现了球型薄壁⽯英玻璃的加⼯需求。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8

如今的刘湘宾是所在单位的数控组长,主要承担国家防务装备惯性导航系统关键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任务。在中华⼈民共和国成⽴70周年⼤会阅兵式上,当装备⽅队从天安门城楼前缓缓通过时,刘湘宾油然⽽⽣出⼀股⾃豪感。

实际上,刘湘宾数控团队加⼯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程、载⼈航天、探⽉⼯程等⼤型飞⾏试验任务。这其中还包括⼀些长征系列⽕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中的重要部件。

因重量轻、节约材料、结构紧凑等特点,薄壁环状零件被⼴泛应⽤在各⼤⼯业领域。但薄壁环状零件在加⼯过程中经常遇到装卡易变形、装卡状态下的零件形位精度与释放后的状态不⼀致、难以准确测量薄壁件的尺⼨等问题。

2008年,刘湘宾就通过⾃制测量表架、选择⾼精度的精镗头等⽅式,对零件结构、装卡、测量、⼑具选择以及加⼯误差、加⼯参数进⾏分析改进,让被加⼯零件尺⼨和位置精度均达到图纸要求,成功研究出了⼀套薄壁环状零件侧⾯镗孔的⽅法。

刘湘宾告诉记者,2018年,某型号特急项⽣产任务进⼊数控组,时间紧任务重,⼀点点失误都会导致后续发射的失败。“我们接到任务后,打破常规⽣产模式,⼯艺、技术⼈员提前‘铺路’,⽣产⼈员⼀⼈多机三班倒,检验保障⼈员统筹安排、全⼒配合,两个⽉的任务竟然只⽤22天就优质完成,为随后的装配调试争取了更多的宝贵时间。”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经和多家研发单位组织74次试验,⾃创了⼀套⾼精度机床加⼯⼑具,完全替代了进⼝产品,并取得了发明专利,每年可为公司⽣产节约成本80余万元。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9

师傅带徒弟,是从事技术⼯种长久以来的惯有模式。刘湘宾告诉记者,回顾⾃⼰近40年的奋⽃历程,他⾸先要感谢的是⾃⼰的师傅。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家劳动部提出了学习苏联劳动后备制度,并设置技⼯学校要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培养既有⽂化技术理论,⼜有操作技能的⼯⼈。据刘湘宾介绍,他的师傅是我国第⼀届技校⽣,曾远赴苏联学习技术。

拜师⼊门少不了考核。“见的第⼀⾯,师傅就问我,你这当兵的回来会⼲啥?我说我啥也不会,接着他就给我出了⼏道题,让我解。”刘湘宾回忆,师傅出的是三⾓函数的六个公式,要⽤勾股定理来解题。

“我⾼中虽然没上完,但这些东西,对我来讲还是挺简单,在部队待的三年,我也没放弃⽂化课的学习,解个⽅程,再反推出来进⾏验证,结果数字都合适,我⼼⾥就感觉特别激动。”师傅⼀看,题解得不错,就让刘湘宾跟着他学。

铣⼯是机械加⼯⾥最难的⼯种之⼀,它要求对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因为以前没有数控机床,都是⼿动机床,所以对⼿⼯计算要求极⾼,空间尺⼨的测量也要精确到分。

刘湘宾说,最早那⼀批技⼯,思想还有点保守,尤其是在传授“绝活⼉”的时候,信不过的⼈是不会传的。做航天产品的⼀些关键件,⼀般⽩天不⼲,都是晚上锁着门做。活⼉做好后,到第⼆天天亮,师傅⼜会让他把⼯装夹具都拆了。

“现在可不⼀样了,我当师傅,带了三⼗多个徒弟,恨不得把本事都教给他们。” 刘湘宾告诉新京报记者,你所做的每个零件都是要上天的,所以任何⼀步都要做好,没有99.9%的产品,所有产品的标准必须是100%的。这也是师傅给他的教诲。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10

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进⼊了⼀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80年起,全军开始有计划、⼤批量接收地⽅⼤学⽣⼊伍。

这⼀年,刘湘宾16岁,正在上⾼⼆。他清晰地记得,部队来学校征兵的那天,学⽣们露天站成⼏排,像是接受检阅,紧张⼜兴奋。⼏名威严的军⼈⼀排排顺过来,依次打量他们。

“到我这⼉了,他们说我⾝体条件和素质看着都不错,就问我叫什么,想不想当兵,我⽴马回他们,‘我叫刘湘宾,我想当兵’。”没过多久,参军⼊伍的通知书来了。就这样,在知识青年参军⼊伍的第三次⾼潮中,刘湘宾光荣⼊伍。

年少参军的理想,也与他的家⼈有关。刘湘宾的⽗亲是军⼈,长久的⽿濡⽬染,让刘湘宾对军⼈有种敬畏感,也⾃然形成了要“投⾝报国”的⼀种向往。刘湘宾在部队当兵的时候,我国还处在对越⾃卫反击战的阶段,⼀些⽼兵偶尔会跟新兵们讲起参加战⽃的经历。

刘湘宾说,因为南线吃紧,所以当时训练的科⽬,⼤部分都是涉及对越作战的内容,有潜伏,也有侦察,有点像后来特种兵这类兵种开展的训练。

在成都军区的第13集团军待了三年,刘湘宾义务期满,复员了。19岁退伍后,他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107⼚,开始与航天结缘。

1964年中央作出了在⼤后⽅建设“三线”基地的战略决策。在加强“三线”地区⼯业建设的同时,把沿海的⼯⼚、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搬迁到后⽅去。此时,7107⼚就建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凤县,秦岭的⼀处⼤⼭沟⾥。

作为当时7107⼚⾥最年轻的中共党员,刚进⼚时,他就被安排到了机关部门。“我⽗母当时转业,从⽢肃酒泉也转到了7107⼚,都在这⼚⼦⾥上班。我⽗亲这个⼈很正统,听说我要被分配机关⼲活,他不⼤愿意,⾮得让我下车间去学技术。”

刘湘宾觉得,“姜还是⽼的辣。”⽗亲的教导,似乎是给他定好了⽅向和⽬标。学好技术,装进肚⼦,那就是实打实的本事。

回想起当三年兵的这段经历,刘湘宾深刻地体会到,吃苦耐劳也是种本事。他形容,“当兵的作风,还有那股韧劲⼉会浸到⾃⼰的⾻髓⾥去,⼀直影响⾄今。”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11

陈兆海,中共党员,1974年12⽉出⽣,1995年毕业于天津航务技⼯学校测量试验专业,现为中交⼀航局三公司测量⾸席技能专家,作为测量施⼯的主要负责⼈,他是索塔上随叫随到的“蜘蛛侠”,也是中国⼟⽊⼯程詹天佑奖的获得者,更是创下了靠⼈⼯测量⽅法,将沉箱⽔下基床标⾼精度控制在厘⽶级的奇迹……⼀次次挑战、⼀次次跨越,专业、专⼼与专注已经融进他的⾎液之中,他⽤执着与坚守、⽤⼼与细腻,⼀次⼜⼀次撰写着中国⼯程的技艺和传奇。

他执着专注、不忘初⼼。从“攻克悬索安装”到“⾼精度测量”,他不仅精炼了“中国速度”,更创造了“中国精度”。

从我国⾸座30万吨级矿⽯码头——⼤连港30万吨级矿⽯码头⼯程;及我国⾸座航母船坞——⼤船重⼯⾹炉礁新建船坞⼯程;到国内最长船坞——中远⼤连造船项⽬1号船坞⼯程;再到我国⾸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星海湾跨海⼤桥⼯程,以及⼤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程,顺利承建的背后,都见证了他攻坚克难、精雕细琢、勇于创新和追求极致的匠⼈匠⼼。

⼀路⾛来,陈兆海在平凡中创造着⾮凡,在⾮凡中演绎着感动。⽤⼯匠精神对待每⼀个微⼩的细节,持之以恒追逐匠梦、呕⼼沥⾎传授技艺,凭着对测量事业的执着与热爱,陈兆海将⼀团团永不熄灭的激情⽕焰点燃在⽆数的点与线之间,他所蕴藏的不竭奋⽃与⾚⼦情怀弥⾜珍贵,不仅照亮了⾃⼰别样的⼈⽣,也诠释出新时代央企⼯匠的风采与活⼒,更托起了辉煌的中国梦!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12

阳光刚刚从海平⾯升起,还没来得及打招呼,陈兆海就整装待发,来到了单位,这是他忙碌的起点,穿上⼯作服,开个⼩短会,制定好详细的计划,时间差不多就出发⼯作了。

⼯作内容就是测量,对于你我⽽⾔测量特别的枯燥⽆聊,⽽陈兆海却与测量仪器为伴,在测绘的路上坚守了26年,不断地刷新⾏业记录。

这26年⾥,陈兆海参加了很多⼤型⼯程,如国内⾸座30万吨级矿⽯码头——⼤连港30万吨级矿⽯码头⼯程。

2004年,陈兆海带领测量团队承担了⼤连港30万吨级矿⽯码头基床抛⽯检验的重任,检验要求标⾼精度控制在20厘⽶内。当时的海况⼗分恶劣,⽔域深30⽶,每秒流速1⽶,⾼端仪器根本⽆法⼯作,精确到20厘⽶内显然不⾏。既要满⾜⽔下的抛⽯精度,⼜要满⾜施⼯进度的要求,⼤家都认为不可能了。⽽陈兆海在这种关键时刻想到了“打⽔砣”的⽅法。

即便有了办法,但⽔况过于恶劣,⼯作依然难以进⾏。

有办法总⽐没办法好,陈兆海接受了挑战。为了应付⽔况问题,他每天都要往海⾥扔30多⽄的铁疙瘩。⼏个⽉以来,他每天都要扔上成百上千次。⼀年的时间⾥,陈兆海靠⼈⼯的办法,将沉箱⽔下基床标⾼度控制在了厘⽶级的奇迹。

在⽇常⼯作⾥,陈兆海也很⽤⼼。

他带着徒弟东奔西⾛,在各种各样的地⽅测量⼯作,⼯作时常常提醒徒弟测量要⽤⼼,细致。在⽤餐时也经常提醒徒弟“吃多少拿多少,教导我们要节约粮⾷。”⼲好测量,要细致⼊微。徒弟成⼿多年,陈兆海还是不忘帮忙查看数据,确保万⽆⼀失。

即便在这个⾏业⼆⼗多年,陈兆海也没有停⽌过学习。他每天⼯作完都会拿起专业书籍记笔记,陈兆海常说,⼈能够将⾃⼰钟爱的事情作为⼀⽣的职业是⼀种幸运,更是⼀种幸福。他⼀年到头奔波在公司项⽬的施⼯第⼀线,第⼀时间帮助项⽬解决存在的测量问题,为公司⾼质量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忙碌地⼯作下,他始终没有时间和家⼈相处,⼀次,久未归家的他去幼⼉园接⼉⼦放学,看着⼉⼦蹦蹦跳跳朝园门⼝⾛来,站在他⾝边东张西望,却不来牵他的⼿。

“⼉⼦已经认不出我了。”在那⼀瞬间,陈兆海眼圈红了。

陈兆海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始终奋⽃在⽣产⼀线。但他也是普通⼈,他没有耀眼的⽂凭,在平凡的岗位上⼯作。

⽽他追求得不是加薪,⽽是职业技能的完美与极致,最终才脱颖⽽出,成为⼤国⼯匠。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13

阅兵式上的防务装备、奔⽉的“嫦娥”、⼊海的“蛟龙”、导航的“北⽃”等⼤国重器导航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陀螺仪,有很多出⾃他和他的团队。

从事铣⼯38年,练出将陀螺仪精度加⼯到微⽶和亚微⽶级的绝活,以精准的导航擦亮⼤国重器的“眼睛”,在以微⽶度量的世界不断超越,⼀次⼜⼀次⼤写中国!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14

洪家光,中共党员,1979年12⽉出⽣,毕业于沈阳⼯业⼤学数控技术专业,现任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级⼯程师,曾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谈起1998年刚从技校毕业,⾛上⼯作岗位时的⼼路历程,洪家光说:“每天与零件打交道,同样的动作做⼏千遍,我当时也曾迷茫过。但渐渐我想明⽩了,没有平凡的岗位,每⼀个岗位都有⾃⼰价值,我要尽⾃⼰最⼤的努⼒,加⼯好每⼀个零件。”

叶⽚是航空发动机重要的组成部件。2002年,公司接⼿了⼀个难度巨⼤的任务——打磨飞机发动机叶⽚的滚轮,并且要把误差缩⼩在0.003mm内。被称为“拼命三郎”“⼯作疯⼦”的洪家光主动请缨,带领团队经过10多年的马不停蹄,上千次尝试,将误差缩⼩到了0.002mm。

此后,他⼜先后攻克了多个国家新⼀代重点型号发动机叶⽚磨削⼯具⾦刚⽯滚轮的加⼯课题,改写了公司⾦钢⽯滚轮⼤型⾯⽆法加⼯的历史,创造了让同⾏惊叹的佳绩。此项技术的应⽤累计为公司创造产值9200余万元,并已成功授权为国家发明专利。这个重要的突破写上了“中国制造”,留下了洪家光的名字。

2020年,洪家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拼搏到⽆能为⼒,努⼒到感动⾃⼰。”这是洪家光微信朋友圈的个性签名,也是他实现200多项技术⾰新,解决340多个技术难题的精神“密码”。

2022年2⽉3⽇,洪家光作为张家⼝⼯业⽂化主题公园⾸棒⽕炬⼿,传递冬奥⽕炬。他说:“作为新时代的航发⼈,见证并亲历了航空发动机事业迎来新的春天,参与其中、奋战其中,这是⼈⽣的机遇,也是奋⽃的舞台。我将以更⾼、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姿态,继续扎根航空发动机研制⽣产⼀线,刻苦钻研、攻坚克难,奋⼒跑出航空发动机⾃主研制加速度。”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15

26年⼯作在测量⼀线,他先后参与修建了我国⾸座30万吨级矿⽯码头、⾸座航母船坞、⾸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等多个国家重点⼯程。

他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练就了⼀双慧眼和⼀双巧⼿,以追求极致的匠⼈匠⼼,为⼤国⼯程建设保驾护

航。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16

周建民有⼀双神奇之⼿,⼯作39年来,完成创新成果千余项;他有⼀双可靠之⼿,研制的16000余件专⽤量规⽆⼀发⽣质量事故。

周建民有⼀双精准之⼿,凭借眼看、⽿听与⼿感,使专⽤量具达到微⽶级精度。执着忘我练就⼀⾝功夫,巧思钻研成就创新达⼈,⼀⼈⼀册培养后辈新⼈,他⽤⾏动诠释着⼯匠精神。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17

洪家光以精妙绝伦的⼿艺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潜⼼研究航空发动机叶⽚磨削加⼯的各个环节,⾃主研发出叶⽚磨削专⽤的⾼精度⾦刚⽯滚轮⼯具制造技术,39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等奖。

他先后完成200多项技术⾰新,解决了300多个⽣产难题,以精益求精的“⼯匠精神”为飞机打造出了强劲的“中国⼼”。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18

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精湛技艺,⼼怀对中华传统⽂化的热爱与尊重,刘更⽣先后参与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颐和园和⾹⼭等多处古旧家具的⼤修与复刻,让许多珍贵⽂物重现光彩。

他数次承担国家外事活动所⽤家具的设计与制作,向世界展⽰着中式家具所蕴含的中华⽂化的独特魅⼒。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19

卢仁峰从事焊接⼯作42年,即便左⼿因⼯伤落下残疾,仍选择继续坚守焊⼯岗位;他单⼿掌握⼗⼏种焊接⽅法、练就精湛的独臂焊接绝技。

他创新操作法,在我国新型主战坦克等重要装备的制造过程中,突破技术瓶颈,为国防军⼯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20

从1987年参加⼯作⾄今,徐⽴平⼀直从事着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燃料药⾯的微整形⼯作,相当于在炸药堆⾥雕刻⽕药。

他在⼯作中不断摸索、实践,⾃学数控知识并亲⼿设计出多个改良设备,⼤⼤提升了药⾯雕刻精准度。他为⽕箭上天、神⾈遨游、北⽃导航、嫦娥探⽉等⼀项项国家重⼤⼯程任务“精雕细刻”,以匠⼈之⼼,⽤双⼿助⼒着⼤国航天梦。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21

张路明坚守科研⼀线近40年,在⽆线通信领域有着“战神”称号。

他主导研发了我国四代短波通信产品,曾带领团队成功解决边海防通信难题,他和团队助⼒新⼀代战机、新⼀代通信⽹络等重⼤项⽬和重⼤⼯程的建设与应⽤,屡屡为我国⽆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下功勋。

2021年⼤国⼯匠年度⼈物先进事迹22

刘丽扎根采油井场近30年,⽤勤奋与韧劲解决了⼀个个⽣产难题。她带领“刘丽⼯作室”全体成员,先后实现技术⾰新1048项。

⽤团结与创新培养了⼀批批⽯油领域⼈才,在实⼲与奋⽃中传承⼤庆精神、铁⼈精神、⽯油精神。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工匠 大国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先进事迹【22篇】 偏偏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