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二(2022年)

时间:2022-08-03 15:55: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二(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二(2022年)

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二4篇

第一篇: 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二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探析
作者:毛奎
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10期

        【摘 要】道路关乎生命,中国共产党一直都非常重视道路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运用新的视角研究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创新点,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理论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11-02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这一革命理论的形成富有创新性,在当今社会依然闪耀着其真理光芒。

        一、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历程

        1.理论探索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党一直把工作的中心放在大城市。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被迫由城市转向了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将革命队伍带到井冈山地区,开始认为应该把武装斗争的主要方向放在敌人包围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1927年8月,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指出了下一步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方向。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正确的分析了当时国内的各种政治状况,并且深刻阐释了在国民党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下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文章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进行了思想准备。

        2.理论发展时期

第二篇: 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二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伟大意义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

合法权利。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毛泽东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

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

第二,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

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际上农民革命,军队实际上穿起军装的农民。因此,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

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和武装农民,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关键。

第三,由于

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薄弱的环节。因此,无产阶级为

了避免在力量不足时与敌人决战,就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把农村建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革

命阵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它的现实意义是: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路前进

,革命才不会迷失方向。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带有强烈的

求实精神。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在仅对“左”和右的错误的斗争中产生的。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体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的深入了解和深切体验。

第五,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

上,开辟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多元化的进程。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原文出处】毛泽东思想研究 【原刊期号】20062 【分 类 号】D1

【作 者】郑德荣/王占仁

【作者简介】郑德荣,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占仁,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博士生。(长春 130024)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等量齐观的,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走的就是这两条道路。中国

特色革命道路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也包括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不只是通常所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也不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内涵更丰富,范畴更广泛。为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本文厘清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联系和区别。

【摘 要 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 键 词】全面准确/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5][21][23][25]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2,62,62,3,95.

[2][3][4][7][8][12][18][19]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65,651,647,647,542,651-652,650,559.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70.

[1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7.

[11]沙健孙.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12).

[13]斯大林选集: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42-543.

[14]中外学者纵论20世纪的中国[C].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36.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3.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85.

[17][2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56.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32.

[22]李捷. 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67.

[26]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1.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与诠释,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由来。它既是理论又是实践。认真研究,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现

实意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1],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

路,也包括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不只是通常所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也不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内涵更丰富,范畴更广泛。要全面准

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必须厘清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联系和区别。

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主要是区别于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议会斗争、城市武装起义,直接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

义社会这种革命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它既不同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步到位,而是要分两步走;
更不同于西方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而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邓小平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明确地作过“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表述,但他关于这方面的思想理论内涵

是很丰富的。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的特殊国情,总结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汲取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精华,创立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

毛泽东从国际环境大背景和世界历史时代特点来看中国革命,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指出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2]“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

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 在指明两步走的同时,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两重任务:“这种新式的

民主革命,虽然在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4]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要实行革命转变,由新

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其方式方法既不同于马克思所构想的革命,也不同于传统的苏联式的通过工厂和土地的国有化,一举向

社会主义过渡。它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通过合作化道路变个体所有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和

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邓小平曾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内涵,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5],新民主主义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

民主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来的,即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既是对两步走的概括,也是启迪我们全面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经典论

断。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的概念,指出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其中既包

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包括“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6]

这一思想是与邓小平的论断一脉相承的,科学而全面地概括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在俄国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特别是列宁的民族殖民地学说,对中国革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

是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没有也不可能系统地提出一个完全适合中国革命需要的理论。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些问题只能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去创造性地解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确分析了中国特殊的国情,认清了中国社

会性质、主要矛盾,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独特经验,从而在宏观上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方位,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前

途是社会主义的。“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7] 创造性地把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领导联系起来,使中

国民主革命成为无产阶级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

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么是

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模式,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

人民解放的新课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为中间站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构想,解决了经

济落后国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创造条件,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

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架起一座桥梁,打开一个通道。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理论圆满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则解决了如何取得革命胜利的问题。毛

泽东系统地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批判了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科学地论

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且能够走这条道路夺取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共产党

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8] 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

特色。它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城市中心道路的模式,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弱小的无产阶级怎样发动和

组织农民这个最大的革命力量,最有效打击敌人,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增添了新内

容。

探寻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极其艰辛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

误倾向,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开创了中国

特色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实现了20世

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所谓“道路”,系指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度里开展共产主义运动,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进行什么性质的革命,如

何进行这场革命。对一个革命政党来说,能否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系革命成败和党的兴衰。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一阶段,而且是最重要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可

供选择。“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

想总是不能实现。”[9]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中国国情特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又脱离中国现实。到底走什么道路?经典

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可寻,只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集中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宝库增添了重要内容,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内涵的基本点是: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

部分;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根本

标志在于是否由无产阶级领导;
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以及由此所概括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广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涵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关于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所论

述,其基本点是:关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理论。无论狭义的或广

义的理解,两者总的概括都是相同的,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新民主主义这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包括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是毛泽东的一大创造,是标志性

理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往很多人就把它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相混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既密不可分,又有明显

的区别。区别在于范畴不同,理论层次不同,回答问题角度不同。新民主主义是大范畴,大概念,带有总体性的宏观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道

路是在中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途径,也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必经之路,它是服从和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道路

的。前者范畴更广,后者服从服务于前者的需要,范畴窄,理论层次低,属于前者的内涵。可以说,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固然是中国特色革命

道路,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不只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是站在宏观研究的角度,对中国整个革命历程(两个阶段)进行

广角触视,综合归纳,是就中国革命经由新民主主义,继而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言的。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二阶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

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0] 过渡时期是融合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之中,与其同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

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11] 它使毛泽东构想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二步得以顺利实现。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整个中国革命是包含着两重任务的”。这两重任务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

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

会的最后的完成。”[12] 这就是毛泽东所构想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总体框架,至于如何使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对接,实现由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毛泽东再一次超越了苏联在彻底砸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废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前提下

,“必须在所谓‘空地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13] 的突如其来的革命性变革模式。“毛泽东则把这场必然的社会变革变成了一

种不流血的、和平的过渡,通过许多中间环节,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渐变的桥梁,每天都在过渡,每天都在变

化,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14]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创造了工业化

和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突破了一举过渡的框框,顺利地实现了逐步过渡,使“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

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15]。

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由来。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

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身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一个原来曾经

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经过不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特殊的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客观的历史依据,这就势必使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血缘的因果关系。新民主主

义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因”作用不容忽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

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6]。因此,抛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便无从真正理

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我们面对

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

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7] 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有其特定的含义,它并非泛指在任何国家搞社会主义都有自己的国情特点。其核心在于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论述的从资本主义过渡而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可以跨越,但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因素必须肯定并加以利用。资

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比较充足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较高,商品经济发达。这是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逾越

的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恰恰在这些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较之资本主义落后很多,新民主主义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承下的生产力水

平很低,物质基础很薄弱,加之提前进入社会主义,更加深入了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的密切联系。因此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就

应从新民主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区别及其各自过渡到社会主义所带来的特点加以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民主主义属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这种社会形态本身就孕育和不断发

展着社会主义因素。“这种社会主义因素是什么呢?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的增长,就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

资产阶级或者已经或者可能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就是民主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合作经济。”[18]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19],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必要的和直接的基础,这些社会主义因

素不断增长,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因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

然。与此同时,它必须继承新民主主义所给予的“基因”,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乃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20]

这就决定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好自己的历史方位。必须经历一个很长时

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个初级阶段恰恰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客观依据和最重要内容。

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论价值

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异常丰富,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历来十分重视历史经验,并从不同的视角,不

同的层次进行过多次总结。集中起来,最根本的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历史经验。

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邓小平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深刻地指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

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

革命取得了胜利。”[21] 这就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这条道路是一条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

新路子,是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逐步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革命的阶段论,同‘左’倾

冒险主义和民粹主义划清了界限;
又坚持了革命的发展论,同‘二次革命论’划清了界限,从而实现了中国‘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性跨

越”[22]。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的基本经验教

训的角度,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的必然结

果,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党的十三大报告,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多年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角度,深刻指出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

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

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24] 实际上所谓飞跃,就是

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认识上发生

质的变化,在思想理论上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原理或新的论断,是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的科学总结。这

两次历史性的飞跃,都是通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来实现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

程中,“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25]。有了这个基本经验,就会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再犯大的错误。

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中国革命既要有一般规律又要有特殊规律,一个革命政党只

有认识、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个规律,才能推动事业发展。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认识和掌握规律,毛泽东在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指

出:“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

好那件事。”[26] 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80多年的奋斗历程,反复证明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要站在对中国特殊规律探索的

最前列,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前列,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从战略上解决走什么路,举什

么旗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由现代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

近现代中国特殊历史规律的反映。

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28年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全部历史集中到一点,就是赢得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代替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全国的统治,使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基本条件,解决了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无产阶级如何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

根本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方位。这一切,都是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近代中国特

殊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总结,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正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以宏观视角和世界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相比较,用世界眼光考察中国革命道路得出的结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和诠释。过去只是注重新民主主义理论和近代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系和区别,着眼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思考和内涵本身的把握,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则具有世界视角,从道路

的深度和高度进行再认识,这是用全新的视角和视野进行的最高的概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等量齐观的,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共产

党领导人民所走的就是这两条道路。这一理论上的精辟概括既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也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特殊规律的深刻揭

示,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百科名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

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历史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鲜明的中国特色

编辑本段

历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一)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

  (三)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

  (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五)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

  (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八)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九)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如何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的

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

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七大的主题和精神的最为集中的

概括。深入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三个视角。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论”是十七大的一个重要特点。旗帜就是指导思想、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曾

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信仰,旗帜就是力量。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七大报告首先就指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一面“伟大旗帜”,我们必须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第一次把改革开放近3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创新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把党经历的新考验,总结的新经验,产生的新觉悟集中起来,科学地展示出党在旗帜问题上承前启后,继往

开来,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新

成就。同时,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问题也摆到了我们的面前。与此相联系,在党内外也出现了一系列

值得重视的思想认识问题和这样或那样的噪音。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的方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有的以推进政治体制

改革、反腐倡廉为名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党的领导地位。所有这一切问题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现代化建

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到底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问题

。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举什么旗”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愈发突显。

二战后,社会主

义越出苏联一国的范围,并在欧、亚、非的15个国家获得胜利。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在现实中取得的极其辉煌的成就。然而,就在

获得这些伟大成就的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崭新的国际背景之下自然地就产生了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问题。

一是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由

于某种历史的原因,人们长期认为苏联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社会主义模式。在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日益暴

露的过程中,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是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而不能多样

化的问题。从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到波兰哥穆尔卡的改革,再到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探索,1968年杜布切克在捷克斯洛

伐克领导的“布拉格之春”。这些都是各国共产党人的确艰辛探索。从1976年到本世纪末的1985年,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者在察夫塔特组织

了10次国际性的社会主义圆桌会议。在1983年召开的第8次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作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报告,引起众多

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却遭到了苏联的抨击,声称这是在搞社会主义多元化。在1985年第10次圆桌会议上,有专家指出:“每个国家都有权

以自己的特定方式去发展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不能按照或底或高的利率进行借贷和租用,但也不能把它封

闭起来,排斥其它概念和思想。假若不实现这些前提,那么社会主义就会受到自身的危害”;
“由于存在多种民族和多种文化,所以也将存

在多元的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历史的进程仍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它显然正在脱离这个单一性和一元性的模式”。20世纪80、

9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在改革中失败。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被残酷的事实充分证明是不能持久的。探索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成了当代马克

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二是社会主义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的问题。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

后的国家先获得胜利的。这也就是马克思预言的“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他在《历史学笔记》中提出:在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里,在西

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下,通过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可以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没有回答“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这里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跨越卡夫

丁峡谷”的问题和“在跨越卡夫丁峡谷时怎样保持正确的方向”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

道路和方向,都是原则性和根本性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荣传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一直到胡锦涛,

以他们为核心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了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借鉴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对以上

两大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终于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高举起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事关全局。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和改革,选择什么

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得失的决定性力量。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机

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走什么路”的问题自然就成了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

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笔者看来,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

社会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

的中国特色。”

  三、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鲜明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起源要追溯到以

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此作出的艰辛探寻,其中比较突出的理论篇章当是《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这些光辉的著作在即使今天看来仍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论人民民主专政》以马

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阶级关系、人民民主专政性质、任务及其对

内对外的基本政策,奠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是我国人民革命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

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贡献。它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和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它也是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重要纲领。《论十大关系》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它“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

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篇著作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自己的路”的伟大探索,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一些重要原则,这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开辟了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邓小平理论即以邓

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主要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但探索和回答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困境的历史

背景下,适应历史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初步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十四大、

十五大报告中概括为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九

大基本问题),是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

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

务联系起来,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

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中国的发展路线”、“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必须把

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大跃进”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两个大局”,再到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探索的实践和认识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

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形成了一个有机整

体。这一系列战略,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进一步阐明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又达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并且要求发展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视角来看,其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二十世纪早期起,我们党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1982年邓小平

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后,我们党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和总结。尽管党的十三大报告就宣告我们党已

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则是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相继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由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来的。由此可知,我们党对于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水平。

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从理论上来看,从国际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人民,在方向上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理论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在实践上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和这面旗帜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的;
二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使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旗帜举得更高,使我们走的这

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
三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地把握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了我国的发展阶段,深刻认识和全面贯彻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

发展的政治保证,它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

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

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对于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具有的伟大意义,无论怎么评价都不

过分。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无论们党的历史,还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

并且永无止境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实践和创新均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绝不能背离中国的现实国情和人民群众的现实期待,必须践行“三个有利于”;
必须同人类文明的发展相融相合,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的全面发展;
必须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本段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这是一个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它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哲学。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把生产

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 ①。这样以来,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

观和唯心的任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

民为物质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第四,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

社会,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

编辑本段

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认为,从理论层面来看,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制度层面来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已经形成并且不断完善着的一系列

制度、体制和机制。从发展经验上来说,至少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一)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
(七)坚持共产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九)追求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十)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以高超的民族智慧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十一)坚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这条道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

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独立自由和国家繁荣富强为己任,在几个世纪的探索中,历尽曲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征途中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第三篇: 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二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伟大意义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因为: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
合法权利。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毛泽东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
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第二,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
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际上农民革命,军队实际上穿起军装的农民。因此,无产阶级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
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和武装农民,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关键。第三,由于
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薄弱的环节。因此,无产阶级为
了避免在力量不足时与敌人决战,就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把农村建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革
命阵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它的现实意义是: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路前进
,革命才不会迷失方向。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带有强烈的
求实精神。第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在仅对“左”和右的错误的斗争中产生的。第四,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体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的深入了解和深切体验。第五,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
上,开辟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多元化的进程。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原文出处】毛泽东思想研究【原刊期号】20062【分类号】D1【作者】郑德荣/王占仁
【作者简介】郑德荣,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占仁,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博士生。(长春130024【内容提要】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等量齐观的,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走的就是这两条道路。中国


特色革命道路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也包括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不只是通常所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也不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内涵更丰富,范畴更广泛。为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本文厘清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联系和区别。【摘要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全面准确/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参考文献】
[1][5][21][23][2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2,62,62,3,95.
[2][3][4][7][8][12][18][1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5,651,647,647,542,651-652,650,559.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1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7.[11]沙健孙.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12.[13]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42-543.
[14]中外学者纵论20世纪的中国[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36.[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3.[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17][2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6.[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22]李捷.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267.[2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1.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是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与诠释,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由来。它既是理论又是实践。认真研究,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现
实意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1],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
路,也包括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不只是通常所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也不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内涵更丰富,范畴更广泛。要全面准
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必须厘清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联系和区别。

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主要是区别于无产阶级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议会斗争、城市武装起义,直接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
义社会这种革命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它既不同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步到位,而是要分两步走;
更不同于西方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而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邓小平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明确地作过“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表述,但他关于这方面的思想理论内涵
是很丰富的。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的特殊国情,总结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汲取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精华,创立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
毛泽东从国际环境大背景和世界历史时代特点来看中国革命,明确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指出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2]“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
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在指明两步走的同时,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两重任务:“这种新式的
民主革命,虽然在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要实行革命转变,由新
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其方式方法既不同于马克思所构想的革命,也不同于传统的苏联式的通过工厂和土地的国有化,一举向
社会主义过渡。它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通过合作化道路变个体所有制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和
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邓小平曾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内涵,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5],新民主主义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

民主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来的,即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既是对两步走的概括,也是启迪我们全面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经典论
断。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的概念,指出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其中既包
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包括“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6]
这一思想是与邓小平的论断一脉相承的,科学而全面地概括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在俄国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特别是列宁的民族殖民地学说,对中国革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但
是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没有也不可能系统地提出一个完全适合中国革命需要的理论。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农业大国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革命?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些问题只能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去创造性地解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确分析了中国特殊的国情,认清了中国社
会性质、主要矛盾,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独特经验,从而在宏观上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方位,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前
途是社会主义的。“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7]创造性地把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领导联系起来,使中
国民主革命成为无产阶级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前途。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
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么是
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模式,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

人民解放的新课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为中间站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构想,解决了经
济落后国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创造条件,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
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架起一座桥梁,打开一个通道。如果说新民主主义理论圆满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则解决了如何取得革命胜利的问题。毛
泽东系统地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批判了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科学地论
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且能够走这条道路夺取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共产党
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8]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
特色。它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城市中心道路的模式,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弱小的无产阶级怎样发动和
组织农民这个最大的革命力量,最有效打击敌人,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探寻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极其艰辛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
误倾向,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开创了中国
特色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实现了20世
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所谓“道路”,系指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度里开展共产主义运动,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进行什么性质的革命,如
何进行这场革命。对一个革命政党来说,能否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系革命成败和党的兴

衰。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一阶段,而且是最重要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可
供选择。“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
想总是不能实现。”[9]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中国国情特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又脱离中国现实。到底走什么道路?经典
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可寻,只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集中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宝库增添了重要内容,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内涵的基本点是: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
部分;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根本
标志在于是否由无产阶级领导;
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以及由此所概括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广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涵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关于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所论
述,其基本点是:关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理论。无论狭义的或广
义的理解,两者总的概括都是相同的,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新民主主义这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包括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是毛泽东的一大创造,是标志性
理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往很多人就把它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相混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既密不可分,又有明显
的区别。区别在于范畴不同,理论层次不同,回答问题角度不同。新民主主义是大范畴,大概念,带有总体性的宏观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道


路是在中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途径,也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必经之路,它是服从和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道路
的。前者范畴更广,后者服从服务于前者的需要,范畴窄,理论层次低,属于前者的内涵。可以说,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固然是中国特色革命
道路,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不只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是站在宏观研究的角度,对中国整个革命历程(两个阶段进行
广角触视,综合归纳,是就中国革命经由新民主主义,继而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言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二阶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
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0]过渡时期是融合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之中,与其同步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
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11]它使毛泽东构想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第二步得以顺利实现。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整个中国革命是包含着两重任务的”。这两重任务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
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
会的最后的完成。”[12]这就是毛泽东所构想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总体框架,至于如何使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对接,实现由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毛泽东再一次超越了苏联在彻底砸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废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必须在所谓‘空地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13]的突如其来的革命性变革模式。“毛泽东则把这场必然的社会变革变成了一
种不流血的、和平的过渡,通过许多中间环节,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渐变的桥梁,每天都在过渡,每天都在变
化,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1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创造了工业化
和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突破了一举过渡的框框,顺利地实现了逐步过渡,使“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
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历史征程”[15]。
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由来。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
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身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一个原来曾经
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经过不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特殊的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客观的历史依据,这就势必使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血缘的因果关系。新民主主
义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因”作用不容忽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
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6]。因此,抛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认识,便无从真正理
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我们面对
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
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7]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有其特定的含义,它并非泛指在任何国家搞社会主义都有自己的国情特点。其核心在于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论述的从资本主义过渡而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可以跨越,但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因素必须肯定并加以利用。资
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比较充足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较高,商品经济发达。这是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逾越
的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恰恰在这些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较之资本主义落后很多,新民主主义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承下的生产力水
平很低,物质基础很薄弱,加之提前进入社会主义,更加深入了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的密切联系。因此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就

应从新民主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区别及其各自过渡到社会主义所带来的特点加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民主主义属于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这种社会形态本身就孕育和不断发
展着社会主义因素。“这种社会主义因素是什么呢?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的增长,就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
资产阶级或者已经或者可能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就是民主共和国的国营经济和劳动人民的合作经济。”[18]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19],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必要的和直接的基础,这些社会主义因
素不断增长,量的积累产生质的变化,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因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
然。与此同时,它必须继承新民主主义所给予的“基因”,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乃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20]
这就决定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好自己的历史方位。必须经历一个很长时
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个初级阶段恰恰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客观依据和最重要内容。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论价值
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本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异常丰富,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历来十分重视历史经验,并从不同的视角,不
同的层次进行过多次总结。集中起来,最根本的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历史经验。
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邓小平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深刻地指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
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
革命取得了胜利。”[21]这就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这条道路是一条既不同于西

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
新路子,是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而逐步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革命的阶段论,同‘左’倾
冒险主义和民粹主义划清了界限;
又坚持了革命的发展论,同‘二次革命论’划清了界限,从而实现了中国‘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性跨
越”[22]。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的基本经验教
训的角度,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发展的必然结
果,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党的十三大报告,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多年的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角度,深刻指出:“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
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
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24]实际上所谓飞跃,就是
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认识上发生
质的变化,在思想理论上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原理或新的论断,是中国革命独创性经验的科学总结。这
两次历史性的飞跃,都是通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来实现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
程中,“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25]。有了这个基本经验,就会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再犯大的错误。
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中国革命既要有一般规律又要有特殊规律,一个革命政党只


有认识、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个规律,才能推动事业发展。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认识和掌握规律,毛泽东在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指出:“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
好那件事。”[26]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80多年的奋斗历程,反复证明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要站在对中国特殊规律探索的
最前列,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前列,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从战略上解决走什么路,举什
么旗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由现代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
近现代中国特殊历史规律的反映。
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28年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全部历史集中到一点,就是赢得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代替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全国的统治,使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基本条件,解决了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无产阶级如何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
根本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方位。这一切,都是在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近代中国特
殊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总结,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正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础上,以宏观视角和世界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相比较,用世界眼光考察中国革命道路得出的结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和诠释。过去只是注重新民主主义理论和近代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系和区别,着眼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思考和内涵本身的把握,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则具有世界视角,从道路
的深度和高度进行再认识,这是用全新的视角和视野进行的最高的概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等量齐观的,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共产
党领导人民所走的就是这两条道路。这一理论上的精辟概括既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认识上的升华,也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特殊规律的深刻揭

示,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百科名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
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目录历史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鲜明的中国特色编辑本段历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一)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

(三)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

(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五)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

(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八)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九)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如何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的
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
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七大的主题和精神的最为集中的
概括。深入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刻而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三个视角。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论”是十七大的一个重要特点。旗帜就是指导思想、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曾
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信仰,旗帜就是力量。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七大报告首先就指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一面“伟大旗帜”,我们必须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第一次把改革开放近3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创新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把党经历的新考验,总结的新经验,产生的新觉悟集中起来,科学地展示出党在旗帜问题上承前启后,继往
开来,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新
成就。同时,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问题也摆到了我们的面前。与此相联系,在党内外也出现了一系列
值得重视的思想认识问题和这样或那样的噪音。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的方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有的以推进政治体制
改革、反腐倡廉为名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党的领导地位。所有这一切问题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现代化建
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到底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我们到底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问题
。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举什么旗”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愈发突显。二战后,社会主
义越出苏联一国的范围,并在欧、亚、非的15个国家获得胜利。这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在现实中取得的极其辉煌的成就。然而,就在
获得这些伟大成就的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崭新的国际背景之下自然地就产生了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由
于某种历史的原因,人们长期认为苏联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社会主义模式。在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日益暴
露的过程中,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是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而不能多样
化的问题。从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到波兰哥穆尔卡的改革,再到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探索,1968年杜布切克在捷克斯洛
伐克领导的“布拉格之春”。这些都是各国共产党人的确艰辛探索。从1976年到本世纪末的1985年,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者在察夫塔特组织
了10次国际性的社会主义圆桌会议。在1983年召开的第8次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作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报告,引起众多
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却遭到了苏联的抨击,声称这是在搞社会主义多元化。在1985年第10次圆桌会议上,有专家指出:“每个国家都有权
以自己的特定方式去发展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不能按照或底或高的利率进行借贷和租用,但也不能把它封
闭起来,排斥其它概念和思想。假若不实现这些前提,那么社会主义就会受到自身的危害”;
“由于存在多种民族和多种文化,所以也将存
在多元的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历史的进程仍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它显然正在脱离这个单一性和一元性的模式”。20世纪80、
9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在改革中失败。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被残酷的事实充分证明是不能持久的。探索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就成了当代马克
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二是社会主义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的问题。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


后的国家先获得胜利的。这也就是马克思预言的“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他在《历史学笔记》中提出:在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里,在西
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下,通过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可以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没有回答“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这里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跨越卡夫
丁峡谷”的问题和“在跨越卡夫丁峡谷时怎样保持正确的方向”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
道路和方向,都是原则性和根本性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荣传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一直到胡锦涛,
以他们为核心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了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借鉴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对以上
两大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终于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高举起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事关全局。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和改革,选择什么
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得失的决定性力量。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机
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走什么路”的问题自然就成了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
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笔者看来,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
社会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

的中国特色。”
三、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鲜明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起源要追溯到以
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此作出的艰辛探寻,其中比较突出的理论篇章当是《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这些光辉的著作在即使今天看来仍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论人民民主专政》以马
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指导,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阶级关系、人民民主专政性质、任务及其对
内对外的基本政策,奠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是我国人民革命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
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创立,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贡献。它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和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它也是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重要纲领。《论十大关系》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它“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
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篇著作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走自己的路”的伟大探索,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一些重要原则,这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开辟了道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邓小平理论即以邓
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主要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但探索和回答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困境的历史
背景下,适应历史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初步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十四大、
十五大报告中概括为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

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九
大基本问题),是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
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
务联系起来,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
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从“中国的发展路线”、“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必须把
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大跃进”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两个大局”,再到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探索的实践和认识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
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形成了一个有机整
体。这一系列战略,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进一步阐明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又达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并且要求发展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视角来看,其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二十世纪早期起,我们党就开始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1982年邓小平
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后,我们党一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和总结。尽管党的十三大报告就宣告我们党已
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则是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相继
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由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来的。由此可知,我们党对于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水平。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从理论上来看,从国际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人民,在方向上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理论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在实践上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和这面旗帜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的;
二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使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旗帜举得更高,使我们走的这
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宽广;
三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地把握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了我国的发展阶段,深刻认识和全面贯彻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
发展的政治保证,它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
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
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对于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具有的伟大意义,无论怎么评价都不
过分。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无论们党的历史,还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
并且永无止境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实践和创新均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绝不能背离中国的现实国情和人民群众的现实期待,必须践行“三个有利于”;
必须同人类文明的发展相融相合,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的全面发展;
必须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编辑本段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这是一个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它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哲学。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把生产
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①。这样以来,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
观和唯心的任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
民为物质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第四,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
社会,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

编辑本段
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认为,从理论层面来看,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制度层面来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已经形成并且不断完善着的一系列
制度、体制和机制。从发展经验上来说,至少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一)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
(七)坚持共产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九)追求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十)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以高超的民族智慧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十一)坚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这条道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
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独立自由和国家繁荣富强为己任,在几个世纪的探索中,历尽曲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征途中找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第四篇: 试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二

试述中国革命新道路开创的历史过程、主要理论及其伟大意义

(一)历史过程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开始了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由此,提出了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要求。
2、在武装斗争总方针的指导下,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开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上百次武装起义。为革命道路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来发展革命,这是俄国革命成功的道路。但实践证明,这条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各地武装起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挫折。
3、在挫折和教训面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率先开始了从国情出发寻找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原定占领长沙计划受挫后,毛泽东及时正确地分析了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毅然决定放弃攻打城市计划,把革命力量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于是,他率部向井冈山进军,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探索。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斗争,中国革命史上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宣告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适合国情的正确道路。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1928-1930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反对本本主义》等一系列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内容1、“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
这条道路的总概念,可以表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依托,三者紧密结合,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先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行性
通过对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的透彻分析,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在于:第一,中国是一个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内部长期不统一。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反革命统治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这是红色割据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客观条件。
第二,在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的地区,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具备了很好的群众基础。第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激化,使中国革命的形势不断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必然要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第四,有一支相当实力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实现红色割据的武装保证。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性,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主要的主观条件。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三大要素,坚持三者的必要性则在于: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政治异常黑暗,中国革命的敌人以绝对暴力维持着其反动统治,要推翻其统治,革命的形式不可能是和平的,也根本没有合法斗争的道路可走。因此,

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发动和武装农民,与其结成巩固的革命同盟。而要发动农民革命,就必须解决农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土地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剥削农民的封建地主阶级,彻底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它们统治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中心城市,农村是其薄弱环节。因此,无产阶级必须把革命的重心放在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那里积蓄力量,壮大自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
(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道路。唯一正确性已无须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求证,因为后来沿着这条道路走向了胜利的中国革命的历史本身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2、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理论,即实行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原则,从中国国情出发,开辟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它的正确之处,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一结合的实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形成。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展。3、这一理论所依据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不会过时。井冈山道路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开拓和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历史启迪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我们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正是当年井冈山道路所揭示的伟大原则,也正是井冈山道路至今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