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2022年)

时间:2022-07-31 19:20:09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十大关系》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论十大关系》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2022年)

《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6篇

《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篇1

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同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

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要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在重点建设重工业的同时,提出要加重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比照东欧、苏联,毛泽东认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提出要充分利用沿海的工业基地,"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毛泽东认为"我们和苏联不同,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并"建议党政机构进行大精简,砍掉它三分之二"。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凡是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总有一天要消灭。消灭就是那么不舒服?我看很舒服。共产党,无产阶级专政,那一天不要了,我看实在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它们消灭得早一点。这个道理,过去我们已经说过多次了。”

《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篇2

《论十大关系》讲解

讲授人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颜贻极 

一、写作的背景

三、发表的意义

二、主要内容

《论十大关系》讲解

一、历史背景

(二)国际背景

(一)国内背景

(一)国内背景

1、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的胜利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还需要探索

(1)三大改造提前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提前完成。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任务,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2)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社会主义经济成了我国强大的经济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的胜利

链接:三大改造预期完成的时间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还需要探索

(1)国家工业化才刚刚起步,生产的商品、社会化和现代化还远未实现。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2)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还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际背景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问题

2、国际上掀起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高潮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问题

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缺点和失误,突出地表现在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忽视农业的发展,挫伤了农庄农民的积极性。

苏共二十大通过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并提出以同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作为对外政策的总路线。苏共二十大的情况传开,东欧国家共产党内部发生骚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狂潮,这对我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困难和混乱。

2、国际上掀起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高潮

二、主要内容

前 言

正 文

结 语

(一)十大关系的由来

(二)提出十大关系的目的

(三)积极因素的组成部分

前 言

(一)十大关系的由来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前言第1段指出:“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从中看到一些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前言第2段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著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在结语再次指出:“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提出十大关系的目的

(三)积极因素的组成部分

1、国内外的积极因素

2、党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

3、直接和间接的积极因素

1、国内外的积极因素

(1)国内的积极因素

(2)国外的积极因素

(1)国内的积极因素

A、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

B、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

C、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A、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

毛泽东在前言第3段中指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无论是革命和建设都要首先把工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工农的积极参加,革命和建设就会落空。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增加工人的工资,解决他们生产和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利于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对于农民,要降低农业税,价格要合理,要缩小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只有把我们的一切实际问题都解决了,才可以使这支基本力量在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中始终发挥骨干作用。

B、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

毛泽东在前言第3段中指出:“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毛泽东这里讲的中间势力,主要指那些既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又对党的某些政策装将信将疑的人。一旦向他们讲明了党的政策,或者使他们亲自看到或体会到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他们是可以转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的。

C、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毛泽东在前言中指出:“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反动势力是一种消极因素,但只要我们的政策正确,除了少数反革命分子外,绝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劳动改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而且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做了有益的工作。在第8部分第1段中指出:“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国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现在就有不少反革命被改造成不反革命了,有些人还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新时期的新的社会阶层

一是私营企业主

三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四是受聘于外企的管理技术人员

五是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六是自由职业人员

七是来大陆投资经营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

二是个体户

链接:私营企业主

所谓私营企业主,是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进行私人投资,并雇请较多工人以获取利润的人。国家现行政策仍然沿袭过去曾经规定的雇请有8名以上工人的业主为私营企业主。这个阶层是我国社会中最早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之一,也是最为令人关注的一个阶层。经过30年的发展,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主队伍不断扩大。

链接:个体户

所谓个体户,是指以家庭为单位,拥有一定资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它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注册资金3435.79亿元。如果按城乡个体工商业者人数计算,这个阶层队伍最大,人数最多。有资料显示,个体工商业者从1979年的31万人发展到新世纪初的8000多万人。

链接: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民营科技企业,就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创办和经营,主要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和成果转化的经济组织。在这样的企业人事创业和技术工作的人员即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链接: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境外投资的企业。这些境外企业一般都是就地雇请中国员工,其中有一部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通常年纪轻、学历高,许多人还有过在国外留学、就业的经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境外企业的不断增多,这个新的社会阶层或群体正在扩大。

链接: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中介组织一般是指介于企业、个人之间,并为其服务、沟通、协调以及对其进行监督的社会组织。中介组织主要分为行业性中介组织、公证性中介组织、服务性中介组织三种类型。这些组织的从业人员如律师、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人士。

链接:自由职业人员

这类人员主要指那些不固定供职于任何经济组织、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或专长为社会提供某种服务并获取报酬的人员。

链接:来大陆投资经营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

主要指家在港澳、台湾或国外而本人在大陆投资经营的人员。资金来自海外华人。随着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类人员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尤其是来大陆投资经营的外籍华人的数量在扩大,原来的海外侨胞大多已成了外籍华人。

(2)国外的积极因素

A、社会主义国家方面

B、资本主义国家方面

A、社会主义国家方面

有些社会主义国家,他们援助了我国的建设,当然是积极因素,但他们走过弯路,出现过缺点和错误,我们应当尽量避免,这样就可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资本主义国家方面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们的建设事业。毛泽东在前言第3段中指出:“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为了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不中立的国家可以争取其中立,对反动的国家可以使其孤立,并尽量分化它们,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的党员都是各条战线上的积极分子和先进人物,当然是积极因素。但党内也有犯错误的同志,对这些人要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要看,二要帮”的方针下,让他们改正错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事业。

2、调动党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

(1)就国内外相比而言

国内的各种积极因素都是直接的因素,国外的各种积极因素是间接的力量。

(2)就国内情况而言

工人和农民是直接因素,而中间势力和反动势力是间接因素。但这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中间势力和反动势力按照一定的条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时,就可以由间接因素转化为直接因素。

3、调动直接和间接的积极因素

十大关系

农、轻、重的关系

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讲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当时摆在我国面前可供参考的工业化道路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道路,即从发展轻工业开始,经过长时期的积累资金进而发展重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另一条是苏联走过的道路,即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实现国家工业化。前者经历的时间太长,后者把农民挖得很苦,走了弯路。中国要走什么样的道路?

《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借鉴前苏联的教训,揭示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以农业的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从根本上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1、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2、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

3、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两种结果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只有重工业发展了,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对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自觉地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把重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毛泽东在第1段中指出:“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1、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2、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

(1)在农轻重关系上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的意义

毛泽东在第2段中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

(1)在农轻重关系上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毛泽东在谈到问题时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2)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的意义

毛泽东在第4段中指出:“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毛泽东先是在这里谈到了农轻重的关系,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

3、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两种结果

(1)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

毛泽东指出:“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

(2)发展重工业的办法不同,其结果也是不相同的

毛泽东指出:“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毛泽东在第5段中指出:“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它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

1、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

2、必须充分利用和更好地发展沿海工业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1、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

(1)有利于改变旧中国工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2)有利于减少产品成本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3)有利于建立全国和地方的工业体系

(4)有利于加强战备

(1)有利于改变旧中国工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旧中国工业的特点一是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技术十分落后,生产水平低。二是分布极不平衡,工业布局畸形。毛泽东指出:“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所谓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2)有利于减少产品成本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A、能使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尽量减少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一直到生产成品的各个阶段的劳动力的损耗;

B、能创造条件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C、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全国经济普遍繁荣。

(3)有利于建立全国和地方的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不但有利于建立全国的工业体系,也有利于建立地方的工业体系。

(4)有利于加强战备

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可为国防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在第3段中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渐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2、必须充分利用和更好地发展沿海工业

(1)确立“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战略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依据

(2)为什么必须充分利用和更好地发展沿海工业

(3)如何利用和更好地发展沿海工业

(4)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的两种方法

A、对国际形势走向的科学分析

B、“一五”经验教训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1)确立“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战略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依据

A、对国际形势走向的科学分析,是确立“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思想的前提条件。

毛泽东在第2段中指出:“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间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这样,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不说十年,就算五年,我们也应当在沿海好好地办四年的工业,等第五年打起来再搬家。从现有材料看来,轻工业工厂的建设和积累一般都很快,全部投产以后,四年之内,除了收回本厂投资以外,还可以赚回三个厂,两个厂,一个厂,至少半个厂。这样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

B、“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是总结“一五”经验教训后的客观要求

沿海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工人阶级集中,技术力量雄厚,轻重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都较好。与沿海工业所能发挥作用相矛盾的是“一五”计划中对沿海工业限制发展的方针。当时,由于对上海工业潜力以及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估计不足,对客观情况分析不够全面,这就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一五”时期上海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5%,低于全国18%的发展速度,其他沿海城市也有类似现象。毛泽东认为,“沿海地区要充分合理发展,不能限制”。在第1段中还指出:“对于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这要改变一下。”

C、“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沿海城市加工工业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上海等沿海城市加工工业集中、技术水平高、协作面广、生产成本低、加工利润大,可以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市全市财政收入达177亿元,其中90%以上上缴国家,有力地支援了国家重点建设。但是这并不表示投资越少越好。事实上在实践中已出现不正常情况,上海工业的投资已经不足以补偿固定资产的磨损,以致使固定资产的净值有所下降。因此,不改变限制政策,终将影响上海等沿海工业城市优势的发挥。因此,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

(2)为什么必须充分利用和更好地发展沿海工业

沿海工业是实现工业化、支援内地建设的基地。沿海工业:一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的实验基地,二是培养技术力量的基地,三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的基地,沿海工业大有潜力可挖。

毛泽东在第4段中指出:“好好的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

(3)如何利用和更好地发展沿海工业

毛泽东在第3段中指出:“沿海工业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至于沿海原有的轻重工业的扩建和改建,过去已经作了一些,以后还要大大发展。” A、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重点应放在扩建和改建上。B、要建一些新的大型企业。C、对老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4)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的方法

A、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集中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去发展内地工业;

B、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的基地作用,来促进和支援内地工业的发展。

毛泽东在第4段中指出:“所以这也是一个对于发展内地工业是真想和假想的问题。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十一五规划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这样刻划的: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链接:推进西部大开发

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八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

链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搞好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强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黑土地水土流失和东北西部荒漠化综合治理。

链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支持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发展坑口电站和煤电联营。加快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支持发展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干线铁路和公路、内河港口、区域性机场。

链接: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耕地保护,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链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义务教育,办好中心城市的民族初中班和高中班,加强民族大学建设和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建设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社区,扶持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建立双语教学示范区。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稳定民族地区人才队伍。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民族特需商品、民族医药产业和其他有优势的产业。优先解决特困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继续实行支持西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的政策。

1、必须加强国防建设

2、必须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3、国防建设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方针及其结果

(1)加强国防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保障

(2)加强国防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1、必须加强国防建设

(1)加强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保障

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把兵统统裁掉好不好?那不好。因为还有敌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嘛!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毛泽东在第1段中指出:“国防不可不有”。

那么,我国国防建设的状况如何?毛泽东谈到了两点基本估计,第一,“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我们的军队加强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还要强些,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

第二,“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在第5段中指出:“因为还有敌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嘛!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

(2)国防建设又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现代化的国防是综合利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的结果;
国防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对整个工业部门和科学技术部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如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的国防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时,无论是常规武器和尖端技术的研究,还是试制、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防建设的发展大大带动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1)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前提

(2)保证军队的衣食住是国防建设的起码条件

2、必须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1)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前提

不管是生产常规武器,还是生产导弹、核武器,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学、航天与电子工业产品,需要有各种高精度加工机械等。它涉及到各个工业部门、各个科学领域。离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就是就失去基础。

(2)保证军队的衣食住是国防建设的起码条件

只有把农业搞上去,提供足够的粮食和棉花,人民丰衣足食,军队才能得到充足的给养。毛泽东指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离开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

3、国防建设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方针及其结果

(1)按老章程办事

(2)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

(1)按老章程办事

即用少搞一些经济建设的办法来加强国防建设。毛泽东在第4段中指出:“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照老章程办事。”其结果是既妨碍了经济建设的高度发展,又延迟了国防现代化的步伐。这是错误的方针。

(2)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

毛泽东指出:“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低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毛泽东在第4段中指出:“这里也发生这么一个问题,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在第4段中指出:“这里也发生这么一个问题,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

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了降低军政费用比重可能性:“一九五零年,我们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已经提出精简国家机构、减少军政费用的问题,认为这是争取我国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三个条件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军政费用占国家预算全部支出的百分之三十。这个比重太大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它降到百分之二十左右,以便抽出更多的资金,多开些工厂,多造些机器。”

中、美、日2007军费开支对比

2007年3月4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姜恩柱披露,国务院提请会议批准2007年国防预算为3509.21亿元人民币,约合449.4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比上年增长17.8%。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国防费的绝对值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人均国防费更是不到美国的二百分之一。除此之外,中国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人均国防费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比值,也均低于发达国家。在所有相关数据中,中国国防费唯一相对较高的项目,就是国防费的年增长率。

中国人均国防费用大约为30美元,仅占美国人均开支的1/70。

从部队员额看,美军包括预备役和文职人员大约300万人,中国军队今年裁员后则只有230万人。从海军力量看,美国拥有11个航母战斗群,中国至今没有一艘排水量超过8000吨的大型军舰。

从军事技术形态看,美军实现了成熟的机械化,并初步完成了信息化转型;
中国军队的机械化道路还远未走完,信息化建设只是刚刚起步。

美国2007年国防预算4390亿美元,对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特别拨款1200多亿美元,两者相加接近5600亿美元。

日本年度军事预算约为420亿美元。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日本的军费近30年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大,一般都保持在1%左右。但由于日本经济发达,国民生产总值基数大,因而其军费绝对值相当可观。除了数额大以外,日本军费还呈现使用效益高、用于购买与研制部分比例大及受到民间科技力量强大支持等特征。而中国的人均军费只相当于日本的7%。日本军费从1987年起就已居世界第三位,1993年上升为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关于新时期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认识:

一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经济实力是国防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必须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祖国为什么能得到保卫?我国的国国际威望为什么能够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建设为什么能得到保卫?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我们的国防力量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毛泽东在第1段中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三个方面中,包括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的关系。

2、兼顾国家、合作社和农民三方面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1、兼顾国家、工厂和工人三方面的关系

(2)兼顾国家和工人的关系

(1) 兼顾国家和工厂的关系

1、兼顾国家、工厂和工人三方面的关系

毛泽东针对当时工厂缺少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性,国家把什么都卡得死死的,束缚了工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强调指出必须放权搞活,这样才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

(1)兼顾国家和工厂的关系

毛泽东在第3段中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应当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从原则上说,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比如我们现在开会是统一性,散会以后有人散步,有人读书,有人吃饭,就是独立性。如果我们不给每个人散会后的独立性,一直把会无休止的开下去,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死光吗?个人是这样,工厂和其他生产单位也是这样。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

《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篇3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机自1406王亮

之前早就听过《论十大关系》,主要是由于它的作者,致使一听到,就有种如雷贯耳的感觉。还曾一度以为这是一本很厚的书,这次终于在老师布置要看政治书做作业的情况下,上网上找了个电子版的读了一下,一万多字,也就算是一篇稍长的文章吧。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为共产主义的中国指明了方向。它是一篇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文章讨论了沿海工业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调国防建设。

首先我知道了这“论十大关系”都论的是哪“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
7,党和非党的关系 ;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
9是非关系 ;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也从中了解这《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2月后,毛泽东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的汇报。也就是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经过中央政治局的几次讨论,继而集中概括出来的。这“十大关系”也算是“十大矛盾”,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对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3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经验教训为戒鉴,从而形成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当然以上这是官方的解说,百度出来的读后感也都是这样成筐成筐的。我看过之后有两大不解,第一就是在1956年做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报告与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并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等关系中多次提到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到了1966年,事隔十年,就开始以阶级斗争为主了呢?是我们国家形势越来越越发展得非阶级斗争不可呢?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要是非阶级斗争不可,为什么到了1978年,也算是十年后,又开始改革开放了呢?是毛泽东思想出问题了吗?

其次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原文说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这段话再简单明了不过,只要不违背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各地方各部门机构就应该有更多的自由来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更好地推动建设发展。

这十个关系的提出是毛主席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世界观为指导的,毛主席和我们的党一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但是毛主席又不是很盲目的去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是深刻的分析了我国的国情,再用马列理论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然后走出一条属于我们中国的路。就拿当年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政策来说,那就是由列宁领导的城市包围农村政策的一个中国国情化。

毛主席对于工业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是很有利于当时的我国工业发展的,我国在建国以后,一味的进行了重工业方面的建设,但是那也是国家的需要,我国那时候还是面临着美帝国主义的威胁,我们必须要建立稳固的国防,才能够保卫新兴的社会主义政权。但也正是因为我们对重工业的重视,而导致了轻、农之间的发展相对滞后。轻工、农业是人民生活的保障,只有轻工业及农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才能跟的上去,这也才能符合我国社会的社会性质,才能够安定民心。

沿海地区从帝国主义的入侵后,沿海的经济发展也很迅速,不管是已经灭亡了的满清政府、还是共和政府、还是军阀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他们的经济命脉都在沿海地区,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地区的发展关系着当时的国家的发展,但是自从我党上台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了调整,这样的调整,既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也是为了东西部地区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是公平,国家让沿海和内地的工业一起发展,这样才能够让国家的整个工业得到平衡和安全,才能保障我们国家的繁荣。

经济建设离不开国防建设,只有稳固的国防,才能保证经济的建设。而国防的建设也离不开经济的建设,没有雄厚的经济做后盾,国防如何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密切,密不可分。毛主席对于这二者的关系,很好的运用了马克思的关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这两者的关系。经济建设不可松懈,但是国防建设自然也是头等大事,尤其是在那个国际社会两大阵营对立的时期,台湾的老蒋对大陆还在觊觎的时候,这两者的关系更要处理好,稍有不慎,内则伤己,外则受欺。

对于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农民的关系,毛主席强调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毛主席运用马克思关于经济原理的劳动生产率来阐述工人的积极性问题,直接切中了这一问题的要害,工厂要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上去,工厂和工人都能得到好处,在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也是这个理。再者,毛主席用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来进一步阐明工厂和国家的关系,工厂内部的权利问题。统一与独立的提出也是毛主席运用马克思理论的体现,这样的处理方法,既不损害国家的利益,也不会损害到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在关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问题上,毛主席运用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但是部分也有各自的用处。中央管理地方靠的是自己的行政命令,但是对于地方,也应该让他们自己有自己的自主权利,这样让各个地方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属于自己的方针政策,而不是一直套搬中央政策,那样只会浪费地方的各种资源,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国的历史文化是所有的民族一起创造的,因而我们要团结好各族人民,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的少数民族,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的政策是好的,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毛主席运用马克思的重点论与两点论思想来说明这两者的关系,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不是重点,我们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要一样对待,不管是政策还是权利方面,都要讲究公平。

党和非党的关系,我国奉行政治协商制度,我们允许其他的党派存在,他们可以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监督我执政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毛主席很赞同几个党的存在,各党派和中共始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一起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毛主席运用矛盾的双方的关系来说明,反革命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毛主席认为反革命可以转变,但是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国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现在就有不少反革命被改造成不反革命了,有些人还会做一些有益的事。

是非关系,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毛主席认为我们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处理这个问题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而且毛主席还以以王明为首的教条主义者当权的时候为例子,还有斯大林作风中不好的一面。认识到我党和别人存在的问题,引以为戒,为我党的更好的建设奠定更好的基础。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主席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用普遍与特殊的原理来说明我国和外国的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情与别国不同,我们在进行我国的建设的时候,是要学习别国的有益经验,但是也不可全盘搬来,要站在我国的国情之上,用我国的特殊国情来取别国的经验,那样才能够建设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

最后在读到“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中,也受到了一些启迪,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毛主席的这篇对于我国那时候的主要关系的分析,可谓是一针见血,说到了主要点子上,更主要的是,毛主席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了我国当时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很合理的解决办法。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当时的某些领导人并没有按照这个方案来执行,最终偏离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道路,致使我国遭受了十年的浩劫。

应当承认,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一个民族是这样,那么作为一个单个的人,更是如此,我们在不能妄自菲薄的同时,更不能盲目自信,要充分地认清自己的能力,要学会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这样才有助于个人的发展。

《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篇4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

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十大关系论述的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如今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如今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篇5


论十大关系围绕的基本方针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报告所围绕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论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论十大关系》是一篇比较重要的政治报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贯穿这两大理论成果始终,并体现在两大成果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实事求是。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但是,像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篇6


论十大关系
——终极系统的成功之道

系统(system),这个原本从古希腊哲学中衍生出来的概念,随着直销商战序幕的拉开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而进入2004年尾声时,直销三法规出台在即,“系统、系统、再系统”的呼声更为高涨,“建立管道的生意”逐步被“建立系统的事业”所取代。这一词汇被频繁使用的情况下,其内涵和外延究竟有多少在使用者之间达成一致并臻于客观规律呢?这里提出三个基本的问题:①系统是什么?②为什么要“建立”系统(请注意引号)③如何建立和维护系统?这三个问题并非是为了长篇大论而提出,也并非为了引发论战式的攻击,或许在已有的成熟的终极系统面前,这三个问题的描述是贫乏的。最谨慎的对待这三个问题的态度可能是将其作为思考的切入点。而下面的讨论也并非是为了给出绝对的答案,毕竟本人在这里所运用的语言其本身也属于复杂系统的一种,追求绝对答案的结果可能是陷入文字游戏这一结构性迷宫。因此,可能这种思考的终极目标是达到对系统的结构化认识并从而得到超越系统复杂性的领悟,最终找到成功的简单道路。在此之前,承认系统的复杂性可能是切入其研究的首要心态,而从系统十大基本关系入手可能更能准确地进行框架性描述。许多人从确保复制的准确性这一特点来理解系统,但却停留在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西装、领带、标志、包饰和材料的一致性被认为是系统的特征。当然也有给出系统的一般性定义的:系统是已经被证明的成功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简单、精练但亦尚需拓展。如果从人们所希望的组织特点及最佳功能期望来界定系统:自动、自发、自我成长及自我修复——一种超越个体生命限制的生命存在方式。这些特征注定了系统的最显著特征:(就像生命现象一样)复杂、不确定但又稳定而神奇。其精髓的传承可能存在于下面的平衡之中:严格的原则性复制以及在复杂和不确定性中的创造性成长。
上述较为烦琐的表述可能并不适用于简单的复制或尚需精练,但从笔者的角度而言,足够的复杂性可能更能表现其框架。在笔者前面发表的文章中,曾经讨论过直销的界定和持久经营的观念(消费获利的个人创业模式和深度是基础宽度是发展的持久经营理念,见拙作《论持久战——直销战国的生存策略》),也讨论过自由企业家要做的三件事(观念、培训和构架,见拙作《结构的力量——自由企业家的三件事》)。当时的讨论限于组织构架的外形结构,而在一个复杂系统中,无形的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统驭力量常常更为可怕。因此,有必要将无形结构作单独讨论。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系统无形结构的特征可能在于其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将其分解为十大关系进行表述的方式可能会有所欠缺。体会系统自动、自发、自我成长和自我修复的生命力可能才是各位最终需要体悟的终极之道。十大关系见下表:
产业关

①直销与传统行业的关系(相辅相成)



企业关系
经销商关系系统关系时代关系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直销企业与直销企业的关系(竞争关系)同一企业内部团体之间的关系(竞争与合作)不同直销企业经销商团体之间的关系(竞争大于合作)
领导人与领导人的关系(提升与互助)领导人和一般经销商(消费商)的关系消费商和消费商的关系系统与直销企业的关系系统与传统行业的关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①产业关系之:直销与传统行业的关系(相辅相成)。
目前将直销与传统营销相区分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分销方式的不同,更深入一点的可能是创业模式的不同,仅此而言尚失之浅薄。从直销企业的角度来看,其最终的效果是尽可能多地占有财富的来源——消费者。仅仅让消费者参与直销企业的利润分配就必然产生与其相关的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分配多少利润才能维持并不断扩大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由此我们便可以看到直销企业之间竞争的最初形式:增加利润分配额度来吸引消费商。最初的表现是在奖金制度上对拨出率的设定增加,人们可以从M=p%*N(M:收入,N:业绩额)来估计收入。在不断出现新公司刷新拨出率的情况下,“聪明”的奖金制度设计者又发明了调值系数k。于是拨出率变得可调(就如传统企业打价格商战一样),最终人们通过M=(k*p%)*N来选择公司。从一个问题的提出到上述我们已经看到的现象为止,是否产生了一个很少有人认真提出过的问题:这样的竞争不又是与传统企业没有什么区别了吗?或许有许多人曾经考虑过,但很多人都说:我考虑过,但没有办法解决,大家都是这样干的,“阵亡”的人太多了要活下去必须“狭路相逢,勇者胜”!系统思考的原则告诉我们,小范围的对立并不妨碍大范围的统一。在整个商业领域中,直销与传统的关系可能并非绝对的对立与取代的关系。而更可能是互补与统一的关系。试想一种绝对的情况:在一个完全的买方市场,一个直销企业的所有经销商都是全职投入。买方市场意味着推销获利的行为具备局限性,短期性和不稳定性。而全职投入意味着直销企业最大的客户群体——消费商团体——其他收入来源的切断。这两者结合的后果是什么?直销企业的钱脉被缩窄到依赖推销获利但却适应不了市场。企业的钱脉可以来源于消费者,也可以来源于自用产品的经销赏人员亦即消费商,而后者在



买方市场中可能占据更稳定和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归根到底,直销企业的钱脉来自于传统行业所赋予消费者的消费力。
②企业关系之:直销企业与直销企业的关系(竞争关系)。
企业之间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消费者——的有限性。直销的形式决定了其需要能够有适当时间内的重复消费以及对于消费者的深度接触,因此其产品集中于家居用品、个人护理、美容护肤、营养保健品等日常生活用品。对于消费者的人群是有一个固定的数量,因此能在这固定数量人群中获得市场份额的第一个手段是细分市场——产品的种类增多或者具备独特性。于是直销企业就具备了各种产品形式,老牌的直销企业由于经历了少有竞争的创业期,以少量独特性或先进性的企业起家,走过创业期积累了一定的规模后,进入竞争时代后,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研发大量产品覆盖市场需求面,因此老牌的公司可以维持其市场的基本份额稳中有升。在技术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后起直销公司往往利用两点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低价策略和独特性高科技产品。这种策略可能有其市场存活理由,但是在目前的时代可能并不能获得持久的核心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财富流通模式的改变,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财富,只有在知识流变环节中才能寻求到财富。正如戴尔的发展历程所证明的,在直销时代到来时,已经获得成长的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标准化和多元化来拥有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这之中包括有形产品的销售环节和知识流变环节。针对后者的标准化经营和多元化竞争策略将使得某些老牌企业获得在由所有直销企业所组成的复杂商业系统中相当于集散节点所拥有的结构化力量——而这需要消费商系统的辅助(见后述)。
③经销商关系之:同一企业内部团体之间的关系(竞争与合作)。以往事实表明经,企业的销商团体都必然经历一个发展的历程,个人—>小组—>团队—>体系—>集团—>系统。但并不是每个团体都能发展到上述形式的系统的终极阶段。由于直销企业的网络构建形式的特点,在很多团体在发展到系统甚至仅仅到团队的阶段就产生了竞争的状态。于是,领导人咨询团体的一贯以下的咨询力量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没有咨询团体的支持的团体之间,对于相同圈子内的人脉关系及消费者资源的竞争是没有约束与原则性游戏规则的,同样即便有约定的规则也是没有贯彻力的。要维持咨询团体的贯彻力就必须赋予其一定的优势,在这种生意中,最大的优势可能就存在于咨询线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以及咨询线领导人在传统人脉关系中的桥接作用(健身俱乐部范例,见后第⑨大关系——系统与直销企业的关系)。在强有力的咨询线的贯彻下,同一个直销企业的团体之间才能将竞争转换为合理的合作与支持。在这里,旁线业务不干扰的原则在保持复制准确的同时接受着团体之间合作的挑战,同样需要强有力的上位咨询线的支持才能完成人脉利益的均衡分配。因此,同一直销企业内部团体之间的关系形式上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但本质上是利益一致的,需要咨询线的原则贯彻来获得这种本质上的一致性。
④经销商关系之:不同直销企业经销商团体之间的关系(竞争关系)。



不同的直销企业经销商团体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是竞争关系,如果产品形式在各自领域内存在独特性,可能会形成短暂的合作关系。但是其选择上深深得烙上了直销企业之间的竞争的烙印。除非直销企业之间能够出现相关关系的出路,否则在未来的很长时期内都会保持竞争的面貌。经销商团体和自由企业有类似之处,选择什么样的团体创业仍然是新进消费商的困惑。或许在走过盲目选择公司和炒作公司卖点的路程之后,理性的消费商会回头选择老牌直销公司的成熟系统进行创业,而这种“或许”已经或者正在发生于直销走过的世界征程中。
⑤经销商关系之:领导人与领导人的关系(提升与互勉)。
直销系统中的网络关系如前所述,存在着复杂系统的特点,网络的功能状态为占据网络数量很小的一部分集散节点所控制,而这里所说的集散节点就是指网络的领导人团体。在一个有生命力的网络中,少数领导人的流失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这种特性在几乎所有的类似于生命的复杂系统中都可以见到并已被证实),合格领导人的数量更有可能遵循无尺度网络的幂次定律。这种类型的网络的软肋在于集散节点如果同时流失将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因此,领导人与领导人的良性关系在于其提升与互勉关系,在一个成熟的系统中,领导人与领导人之间的关系还在从直销中延伸出去达到整个传统人脉网络(传统商业和日常生活),这种人脉网络制约着整个领导人团体的行为,从而避免了网络本身的软肋。这样一种成熟的系统将证明系统不是靠个人生存而是依靠系统的有形和无形结构的力量,因此有足够的理由让每一个领导人归零并谦卑的对待和每一个伙伴的关系。
⑥经销商关系之:领导人和一般经销商(消费商)的关系。
领导人和一般经销商的关系其是没有关系又有最密切关系。在一个自由企业家的创业群体中每个消费商都是自我创业。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消费商,其选择和承诺的范围可以最小限度地局限于自身的范围。而作为以领导人为定位的自由企业家创业的过程是帮助人们发掘并实现自身梦想的过程,其自身对于系统的承诺及其所帮助的消费商对系统(包括领导人)的承诺使得整个系统具备了无形结构的基础形式。在此结构上嫁接血肉(即知识流和传统人脉)就形成了整个系统。因此,从个人创业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角度来说,领导人和一般消费商之间没有依赖关系;
从个人创业的可行性来说,领导人和一般消费商之间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合作和服务关系。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平衡可能是成熟系统所具备的特点。
⑦经销商关系之:消费商和消费商的关系。
这是直销系统内绝对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这些个体之间的关系的可塑造性极大,又在未来会进化为整个系统的基础关系。因此,对于消费商的塑造就如教育孩子一样,在标准化复制的同时保留多元化的发展。因此,强有力的培训和教育可能是系统所提供的最为有力的支持,是系统复制的第一步,也符合持续终生教育的每一步。
⑧系统关系之:系统与直销企业的关系。



系统与直销企业的关系实质上是生产商文化与消费商文化的区分关系,究其形式上说是鱼和水的关系。对于系统与企业的关系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健身俱乐部范例。直销公司就相当于一个健身中心,提供一个平台给每一位消费者。在这个健身中心的会员中,有着三类人:一是纯粹的健美爱好者(产品的爱用者),二是对健美有一定研究已经可以成为中心的教练员(全职消费商),三是更多的参与健美活动增加自己的人脉范围从而把自己的本职生意做得更好的人(兼职消费商),而他们留下来持续消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他俱乐部无法提供更好的经过积累的人脉。直销公司的钱脉其实来自于第三类人群。因此,系统与直销企业相辅相成,一方面企业提供好的产品和创业机会,一方面系统为学习和创业提供持久的支持和教育,或在传统行业解决某些个人生存问题,或在直销业谋求经济和生活事业的发展。
⑨系统关系之:系统与传统行业的关系。
系统与传统行业的关系其实最深刻的来源于传统的人脉关系,这是系统发展的行动圈的原点。而系统对整个社会贡献的终点可能很大部分也指向传统行业。成功的系统,可以理顺传统人脉关系而不是产生人际代价,可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转导行业人才,可以为社会提供终身再教育课程而非推广短期的盲目遵从行为。系统的高级人才往往可以以其他行业的高级人才的身份出现,或者系统的高级领导人能够同时成为其他行业的顶尖人物,从而为系统咨询团队增添其他团队不可替代的系统人际势能,能增添系统为成员解决各种实际生活问题的咨询能力从而增强对成员的凝聚力。
⑩时代关系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时代在一个系统的形成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A公司成立以后的近十年间,一个卖方为主的少有竞争的时代使得推销获利时代的经销商团体得以获得生长的土壤。在之后,随着市场向买方为主的转变,其经销商团体适时转型形成消费获利的营销模式,并形成其契合公司经销商文化的消费商文化系例如Yager系统。系统成型之后,经历直销商战的磨练,系统的无形结构得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未来,系统以其标准化的培训课程辅以系统的贯彻力将复制在深层贯彻,从而维持其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人提出试图建立新的系统的主张,虽并不排除其可能性,但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偶然的一瞥在必然中主宰着命运的车轮。后起公司的经销商需要同时具备市场机遇、团队传统人际势能、团队咨询线磨合后的默契配合以及对知识流的掌控能力,同时需要经历团队之间的内斗、公司之间的纷争和政策变化的未知等因素。如果说过去的历史进程使得A公司的优秀经销商系统总能够在每个发展时期有集中力量发展的条件,那么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可能并未为其他公司留出在一个历史时期单一地处理发展事务的条件。新系统形成并非无可能,或许经销商个人创业更愿意选择成熟的能给出确定性和稳定性的系统。
在已有的系统中,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成长起来的耶格系统由于经历了少有公司之争的独利时代,形成了其可抗击风险的独有的无形结构并蓄积了足够多的政商界产业以及产业外的人际势能;
在企业之争的时代中经历了各个国家的挫折之路从而强化了其无形结构的,积累了足够的公司之间区分的势能;
而团队间磨



合的两代人以上的努力已然形成了区分于其他团体的领导人势能。或许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线上,只有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能出现其形成,能支持其成长,也能在一般规律下形成学习型的组织。未来之门始终打开,终极之道论说不休,不如推背而去……


推荐访问:十大 背景 过程 《论十大关系》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 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