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项目实施 有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通用2022)

时间:2022-07-27 15:30: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项目实施 有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通用2022),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项目实施 有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通用2022)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体会(通⽤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通常就可以写⼀篇⼼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怎样写好⼼得体会呢?以下是⼩编整理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体会(通⽤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体会1

  乡村振兴战略在价值、制度及组织三个维度上的创新是新时代的产物。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是根本⽅向,制度维度上的创新是重要保证,组织维度上的创新是强劲⽀撑。这些创新耦合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将⽇益推动乡村振兴由蓝图⾛向现实。

  继党的⼗九⼤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中央⼀号⽂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的根本性问题。⽂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全⾯振兴的⽬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的总要求,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社会建设、⽣态⽂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特⾊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是⼀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件按照党的⼗九⼤提出的决胜全⾯建成⼩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个百年奋⽃⽬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实现。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先从国家层⾯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2020年全⾯建成⼩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时的⽬标任务,细化实化⼯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程、重⼤计划、重⼤⾏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体、多规合⼀的规划体系。

  ⾼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些⾏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性法规、地⽅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位⾼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变股⾦、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标准农⽥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出预算全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提⾼节余指标的含⾦量并⽤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

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县域专业⼈才统筹使⽤制度;全⾯建⽴⾼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组织维度上的创新加强党对农村⼯作的领导,打造⼀⽀新时代“三农”⼯作⼲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件强调健全党委统⼀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作领导体制。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作机制。党政⼀把⼿是第⼀责任⼈,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作⼲部队伍。

  惩治“腐败”,打造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管党治党,从基层党组织抓起。⽂件提出,推⾏村级⼩微权⼒清单制度,加⼤基层⼩微权⼒腐败惩处⼒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作,着⼒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件⾸提培育⼀批家庭⼯场、⼿⼯作坊、乡村车间,⿎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农户,积极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有的是⽼⼈和妇⼥。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农⽣产引⼊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壮⼤农业龙头企业和⾏业组织,带领中国农业“⾛出去”。⽂件提出,积极⽀持农业⾛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的⼤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能够引导⼩农户参与系统内的分⼯协作,使农民由传统的农业⽣产者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现代产业⼯⼈或农业企业家转变,从⽽解决⼟地配置细碎化、⽣产经营分散化问题,整体提升农业的产业层级和质量效益。农产品⾏业协会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户以及相关科研、教学和其他组织、个⼈参加,为维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在⾃愿互利基础上依法组织起来的⾮营利性组织。农产品⾏业协会可以跨地域、跨组织发展,能够在更⼤范围、更⾼层次和⽔平上提⾼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户和农业经营与国内外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有助于带领中国农业“⾛出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体会2

  我国是⼀个农业⼤国,农业、农村是全国的命脉所在,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城镇必将失去赖以⽣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康不⼩康,关键看⽼乡”。建设美丽乡村,长期以来⼀直是⼈民群众的期盼。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千百年后,⼈们所向往的村美、⽔清、树绿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九⼤报告中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的地位持续在加强。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必将进⼀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推进⽣态⽂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重要载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作为⼭川秀美、农业⼤市的怀化,我们更有希望的⽥野,更是⼤有可为。因此,要积极抢抓机遇、乘势⽽上,着⼒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努⼒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

  ⾸先,要坚持优先发展经济。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美丽乡村应该是富⾜的乡村,贫穷落后

的⼭清⽔秀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动⼒⽀撑,特别要⽴⾜于农村当地的优势资源,做⼤做强⽀柱产业,以项⽬带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不仅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不仅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村才能集聚⼈⽓,形成良性循环,充满⽣机活⼒。所以,要切实转变发展⽅式,提⾼农业⽣产的质量和效益。⼤⼒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三产融合发展的路⼦。

  其次,要注重保护⽣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青⼭,也要⾦⼭银⼭。绿⽔青⼭就是⾦⼭银⼭。”⽣态是美丽乡村的⽓质,是美丽乡村的外在之美,物质富裕⽽环境脏乱差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在过去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以损坏⽣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当前,如何进⼀步处理好农村经济发展与⽣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地⽅党委政府⾼度重视,拿出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要加⼤环境保护宣传⼒度,提⾼⼴⼤农村群众环保意识;要加⼤农村⾯源污染治理⼒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量;要规范畜禽养殖,科学合理处置畜禽粪便,等等。只有⽣态环境好了,才能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才能望得见⼭、看得见⽔、记得住乡愁。

  再次,要加强精神⽂明建设。改⾰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发展,⼴⼤农村群众的物质⽣活有了⼤幅度提⾼。对美好⽣活的渴求,特别是对精神⽂化⽣活的需求愈来愈强烈。⽣活之美、⽣态之美、乡风⽂明,内外兼修才算得上美丽乡村。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当前农村社会风尚、村民素质、⽂化建设等⽅⾯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明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活向往的重要作⽤,进⼀步增强抓好农村精神⽂明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倡导尊⽼爱幼、邻⾥团结、遵纪守法的良好乡风民俗,提⾼农村社会的⽂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际关系。着⼒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农村⾛上富裕、民主、⽂明、和谐、美丽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化⽣活的新期待,⼤⼒繁荣发展农村⽂化,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化⽣活,努⼒把⼴⼤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情怀的美丽乡村。

  最后,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九⼤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作,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作队伍,并提出健全⾃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将更加有⼒地促进农村和谐稳定。要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加⼤农村基层⼲部培养⼒度,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体会3

  党的⼗九⼤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建成⼩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战略之⼀。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建成⼩康社会决胜期。党的⼗⼋⼤以来,我国全⾯建成⼩康社会不断向纵深推进,但由于发展条件和能⼒的差异,也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当前,农村还是全⾯建成⼩康社会的短板。决胜全⾯建成⼩康社会,重点是补齐农村这块短板。⼴⼤农村居民能否同步实现⼩康,事关全⾯建成⼩康社会的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建成⼩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还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是⼀个拥有近6亿农村常住⼈⼝、城乡区域差异较⼤的发展中⼤国。长期以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是短腿和薄弱环节。党的⼗九⼤对开启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重要部署。要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弥补农村现代化这⼀薄弱环节,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党的⼗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按照⽣产发展、⽣活富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党的⼗九⼤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的总要求,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是20个字的要求,但有⼏个⽅⾯已经根据新情况进⾏了调整,更好地体现了全⾯

建成⼩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作为⼀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的内涵⼗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化振兴,⼜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态⽂明进步,是⼀个全⾯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因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加快振兴农村产业,⾸先,要在确保国家粮⾷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与⼆三产业尤其是⽂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强⼤的科技和⼈才⽀撑。当前,农业科技投⼊不⾜,农业农村科技服务⼒量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研发经费投⼊强度不仅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平,更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6%的⽔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批农村青年⼈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龄化和村庄“空⼼化”趋势⽇益严重。要全⾯振兴乡村,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才的引领作⽤,进⼀步加⼤农业科技资⾦投⼊,整合各⽅⾯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同时,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才下乡创业,⽀持和⿎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作队伍。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全⾯深化农村改⾰,全⾯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农民最⼤程度地分享改⾰红利。⾸先,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地制度改⾰,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党的⼗九⼤报告明确指出,保持⼟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轮⼟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也给农民吃下了⼀颗“定⼼丸”。其次,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不断壮⼤集体经济。此外,还要完善农业⽀持保护制度,调整农业补贴⽅式,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农业补贴的效能;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体会4

  ⼤家知道党的⼗九⼤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且也把这个战略写进了《党章》(修正案)。⼗九⼤报告在第五部分的第三条专门讲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在第六部分和第九部分也做了⼀些农村的安排和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习领会党的⼗九⼤报告,既要学好第五部分的第三条,还要学好其他有关的章节和内容。

  我将借这个机会,就学习领会⼗九⼤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话题,给⼤家谈五点体会和思考。

  第⼀,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家知道,⼗九⼤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盾已经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盾,这个⽭盾转化,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从供给来看,过去我们主要是关注数量,现在更加注重质量,过去主要是保供给,现在还要保安全。

  再⽐⽅说,从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来看,过去主要是强调农业的⽣产,农业的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既要做好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围绕着农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过去的⼀产到现在的三产融合发展。这也提出来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提质增效。

  第三个⽅⾯,从农村的⽣态环境来说,过去我们要搞好农村⽣态环境,主要是改善农村的⽣产条件和农民的⽣活条件,让农民宜居、宜业。现在我们农村⽣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还要能够吸引城⾥⼈到农村休闲、渡假、投资、兴业。

  第四个就是从农民的收⼊来看,过去我们讲增加农民收⼊,主要是要满⾜农民的⾐、⾷、⾏的要

求。现在我们不仅要满⾜这些要求,还要满⾜农民的就学、养⽼、居住等⼀些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新时代⼈们对⽣活需要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这个主要⽭盾转化的另⼀⽅⾯也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临的突出问题,不平衡、不充分。

  从不平衡来看有三个问题,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收⼊差距不平衡,⽐如现在城乡差距还有2.7:1,这个数据和世界银⾏讲的世界的平均经验数据2.5:1还有⼀定的差距。⼤家知道,我们的城乡收⼊差距的分配其实还有⼀些不同的研究给我们提供新的判断。如果考虑到计算⽅法的不同和我们实际计算的⼀些项的漏项,学者的判断现在的城乡收⼊差距在4.5:1。

  第⼆个不平衡,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从⽔、电、路、房和教育、⽂化、社保、医疗这⼋个⽅⾯,我们从感受上就能看出来差距。我们有⼀个形象的⽐喻,就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洲”。

  第三个不平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东部地区⼀些城市郊区出现了⼀些⼗亿元村,百亿元村,有些地区还很贫困,还有空客村和贫困村。

  不充分也有三个表现。⼀,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我们从“三⼒”来看,综合⽣产能⼒,⼟地资源透⽀,⽣态环境超载,双重约束压⼒很⼤。⼆,资源利⽤的不平衡,农业、秸秆还存在⼤量的不能充分利⽤,这个秸秆的不能充分利⽤有⼀个形象的⽐喻,我们等于丢了⼀半农业。三,农业基础不平衡,就是持续发展能⼒,防灾、减灾、抗灾,遇到灾害还是没有办法,马上就下去了。

  所以,不论从农业的⽣产能⼒、资源利⽤率和劳动⽣产⼒,还是由27%的农业劳动⼈⼝⽀撑着不到9%的农业⽣产值来看,我们的基础依然薄弱。

  第⼆个不充分,资源利⽤不充分,刚才我讲了,⼟地、劳动、资源利⽤不充分。

  第三个不充分,在其他⽅⾯还有很多不充分,⽐⽅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其他的⼀些⽅⾯。我们讲农业投⼊主要是看渠道,另外农民增收,现在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和⼯资性收⼊,财产性收⼊,转移性收⼊⽐重还很低,农民增收困难,还有⼏千万贫困⼈⼝,这也是我们增收不充分的原因。

  这样看来新时代主要⽭盾转化,⼀⽅⾯是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从不平衡、不充分⽅⾯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盾。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个基本的判断。⼀⽅⾯是⽬标导向,⼈民美好⽣活需要给我们的“三农”⼯作提出了新的更⾼的"要求。另⼀⽅⾯,问题导向,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尤其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讲的第⼀点,时代背景。

  第⼆,历史⽅位。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战略?这个战略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是在决胜全⾯⼩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样⼀个历史交汇期提出来的,我们就从这两个⾓度去解读。

  ⼀,从全⾯建成⼩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系列⽅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005年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讲了五句话20个字,这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讲了五句话20个字,这五句话我们对⽐⼀下,从⽣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活宽裕到⽣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明的内涵要求也不⼀样。也就是说,通过对⽐我们会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在⼀定程度上,在决胜全⾯⼩康的时期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从开启全⾯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

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作的总抓⼿。它不仅是⼀场经济社会的变⾰,⽽且是⼀次⽂化、⽣态的复兴。它在⼀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升级、农村全⾯进步、农民全⾯发展。它的⽬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第三,总体要求。这个总体要求我们看⼗九⼤报告,从原则上来提“乡村振兴”,我看有这样六条。

  第⼀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以“⼋个明确”、“⼗四个坚持”为⾏动指南。

  第⼆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要树⽴和落实五⼤发展理念,就是说要通过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来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条,⾏动举措、战略安排的五句话20个字,实际上都体现了“五位⼀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化建设、⽣态⽂明建设。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要统筹推进这五个建设。

  第四条,坚持两个优先,这次特别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五条,要强化两个保障。“乡村振兴”需要有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有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就是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六条,加快两个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的第⼆个任务就是⽣态宜居,我个⼈理解是两⽅⾯。⼀个是⽣态,⼀个是宜居,良好的⽣态,宜居的环境,是我们农村留住⼈,吸引⼈的重要⽅⾯。我个⼈想是不是要促进三个转变,完成三个任务。三个转变,⼗九⼤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态⽂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发展⽅式要转变。要构建五⾕丰登,百业兴旺,绿⾊循环的这样⼀个⽣态体系。第三,发展模式要转变。这是三个转变,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式,转变发展模式。

  四个任务。第⼀,治理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很多地⽅⼟壤污染了,⽔源污染了,⼤⽓污染了要治理,我们出台了三个⼗条,“⼟⼗条”“⽔⼗条”“⽓⼗条”。出台了三个规划。第⼆,把⽣态环境保护好和修复好,要依照尊重⾃然、修复⾃然的⽅式修复。第三,建⽴多元化甚⾄是市场化的⽣态补偿机制。第四,发展⽣态农业和绿⾊产业,这是⽣态宜居。

  第三个任务就是乡风⽂明。乡风⽂明就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富⼝袋,还要富脑袋,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弘扬传统⽂化,把很多⽂化遗产保护起来,特别是李司长原来讲的三古,古村落、古建筑,古村寨,要保护好。还有把⽂化设施和⽂化体系搞好,⽂化建设乡村⽂明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公共服务体系也不⾏,治理有效,这⾥既要治理,还要有效。

  我们要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还要加强基础⼯作,这个基础规律既有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有执政体系的基础。第⼆,建成农村治理体系,这次我们提出⾃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第三,要培养造就三农⼯作体系队伍,我们提的叫“⼀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样的队伍造就出来,实现乡风⽂明。同时,要挖掘传统⽂化。最后,⽣活富裕,还是要增加农民收⼊。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这本⾝既是富裕的内容,也是富裕的表现。建设美丽乡村,就是村容整洁的问题,⽐如垃圾、污⽔,如实施三年的“厕所⾰命”。

  最后,政策措施,或者叫体制和举措。整个⼗九⼤报告⾥⾯,400个字讲了六条政策举措,我概括为叫三个制度,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就是⼟地制度,强调承包关系要稳定,强调三权分置,这是农地。同时,还要对建设⽤地的三块地,征地、宅基地、基建地进⾏改⾰,实际上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振兴问题。⼆是经营制度,既包括经营主体的培育,经营⽅式的创新,处理好⼩农与农业现代化的衔接这些内容。三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改⾰上我们写了三句话⾮常重要,第⼀句话讲内容,要深化产权制度改⾰。第⼆句话,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另⼀⽅⾯,壮⼤集体经济。这件事涉及两个主体,⼀个是集体,⼀个是农民。

  三个体系。第⼀,产业体系,产业⽣产运营体系。第⼆,服务体系。第三,治理体系。我结合学习⼗九⼤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谈五点体会和思考,简单来说就是时代背景,既有要求,⼜凸显了⽭盾和问题,所以既必要,⼜紧迫。第⼆,历史⽅位,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三,总体要求,就是六条。第四,主要任务,五个任务。第五,政策举措,也是六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体会5

  近期,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乡村振兴,我村怎么办”⼤讨论活动。各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起商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村庄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从商讨的结果来看,很⼤⼀部分村庄只是提出⼀些近期⼯作任务,根本谈不上乡村振兴策略。因此,我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了以下⼏点不成熟的见解:

  形成乡村振兴合⼒,培养新农⼈队伍。农民是勤劳能⼲的农民,但是他们⼤多数⼈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上。换句话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当下我国⽣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作队伍。以“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的战略⽅针为要求,把各⾏业中热爱“三农”优秀⼈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作队伍,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乡村振兴合⼒,通过培养新农⼈队伍和解放思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才和思想基础。

  给村⼲部以适当压⼒、发挥村民主⼈翁精神。⽕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部作为全村发展的带头⼈,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如果⼀个村的村⼲部满⾜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这个村庄的发展也就⽌步于当下,落后于未来。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制定振兴战略时,要以村民愿不愿意,答不答应,⾼兴不⾼兴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关⼼村⾥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它当成⾃⼰的事。因此,党委政府要给村⼲部以压⼒,使村⼲部有紧迫感,紧跟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翁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的领导核⼼作⽤。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带领下,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凝聚各⽅智慧和⼒量,绘制出蓝图,把⼯作落实到位,使农业强⼤、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党的⽀持。党的⼗⼋⼤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作重中之重,全⾯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创了“三农”⼯作的新局⾯。因此,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各种资源配置的投⼊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政策和设施基础。

推荐访问:标签 biaoti2 biaoti1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通用5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