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专题党课:文化自信

时间:2022-07-26 10:50: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专题党课:文化自信,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专题党课:文化自信

专题党课:文化自信2篇

专题党课:文化自信篇1

华夏之根,民族之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增进文化自信的丰厚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认真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立好中华文明的“主心骨”,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包涵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居世界之巅的文明大国,以至于今天我们才有资格以“民族复兴”这个具有厚重历史感的词汇作为继续前行的梦想,作为民族奋进的旗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基因从未失传,直至今天依然有其巨大的时代价值。正因为如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成为时代的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世界。国与国的不同,关键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软件”,即文化精神。习近平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中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即所谓“文化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关乎信仰的文化符号,中国人超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源于共享的文化世界、共同的精神家园、共通的文化信仰,这种文化归属感是无法被替代的。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拥有辉煌的历史,但近代以来一度跌入谷底。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华文化历经内外夹击却依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蕴含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依旧可以给人们提供智慧。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胞物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仁者爱人”的治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道德境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至高境界,“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实践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的辩证智慧,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历久而弥新,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质基因并没有失传,而是在不断焕发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浩瀚的思想宝库,有的内容可以超越时空,有的内容则已尘封;
有的可以古为今用,有的则应束之高阁,我们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调整,让优秀文化转化为有益的精神财富。

面对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生命之树,我们必用自己的灵魂将其培育的更加雄伟高大!

专题党课:文化自信篇2

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功能

(党课讲稿)

前 言

如何以文化的方式来思考文化的问题?近年来,党中央特别重视文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对于这些,我们理解到位了吗?实际上,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不是人们眼前边界清晰的存在,而是弥散性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中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我们要知道,谈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改善人的心灵生活的状态。道德、审美、情趣、价值观、信仰是关乎人的生命世界的精神要素,因此我们在讲文化建设时,不能只讲道理,不能像对待物理世界一样用精确的数学计算、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要有情、有义、有理,如果离开人之情、人之义、人之信而只说理,那么这样的文化建设的措施往往是无效的。我们在谈文化建设、讨论文化问题时,不能像传播、传授某种客观知识一样,当然我们讲文化也离不开各方面知识,但是我们在讲文化时不能将其还原为某种公式那样的客观知识进行传播、传授。中国古人在讲文化建设时,重点是放在以各种方式唤醒人们原本心中就有的天理和良知,这些都和思维方式相关联,因此,我们谈文化建设、思考文化问题,一定要培育文化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解决问题的不可能是那些导致问题的思维模式。我们如果以非文化的思维方式,比如离开人之情、人之义、人之信,只用冷冰冰的道理去谈文化建设,这不仅不能解决文化问题、推动文化发展,而且会导致文化问题的加重。

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概括:不能用战场思维思考文化问题,不能用工程思维思考文化问题,也不能用纯粹的对待物理世界的科学理性思维思考文化问题。

中国近代两大重要历史事件,为什么都以“文化”作为主题词命名?

1840年,作为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五千年没有中断的中华文化,突然遭遇到一种陌生而强势的外来文化的猛烈撞击,这个陌生而强势的外来文化是伴随坚船利炮、以强盗的方式到来的。我们没有死亡,但是我们陷入了昏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被命名为“中国文化危机”。为什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文化”作为主题词命名?之所以称其为“中国文化危机”,是因为中华民族延续了五千年的独有的生存方式遭遇了危机。我们要怎么办?要通过面对未来、面向世界进行探索创新创造。因此,一百年前的那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又被称为“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要创造一种中华民族新的生存方式。我们要知道,思考文化问题,思考中华民族遇到的问题,都不能离开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为什么把文化提到这样重要的程度?我们要结合中国近代史加以理解。

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有多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就很难真正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

什么是文化?

如果对文化的内涵、外延的理解有较大偏差,那么谈文化建设往往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一位作家曾经给文化一种丰富生动的说法,尽管这不是下定义,但也可以给我们以启迪。这位作家说,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须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今天,我们不去讨论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领域关于文化的种种定义,我们只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怎样理解文化的。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凡是朝着“仁义礼智信”前进,就会成为越来越美好的人、越来越完善的人;
凡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就会堕落为兽性。也就是说,文化体现为人类区别于兽类的独有的生存方式。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区别于世界别的民族独有的生存方式,是我们独有的价值观、世界观。

要真正理解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宇宙演化、生物进化、人类文化来理解。当宇宙演化到一定的时空点上,会在其内部出现一个既属于它、以它为背景和前提,又和它迥然有别的一个历史进程,也就是生物进化。宇宙演化的轴心法则是因果必然性规律。生物进化既然在宇宙演化这个大的背景当中,当然就不能违背因果必然性规律,但其轴心法则不再是因果必然,而是本能和欲望,是本能和欲望驱动生物进化。当生物进化到一定的时空点上,又会在其内部出现一个既属于它、以它为前提和背景,但又处处和它作对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人类文化。人类文化既然以宇宙演化、生物进化为前提,就不可能摆脱因果必然的限制,也不可能摆脱生物进化留下的本能和欲望的限制。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类文化的轴心法则既非因果必然,也不是本能欲望,而是对自由永恒的渴望和追寻。

那么,什么是文化?从根本上说,人类文化是人类在自然必然性的既定舞台上,带着本能和欲望的镣铐去追求自由的永不落幕的悲喜剧。我们应该打开视野,从最广的角度理解人类文化。文化不是我们生活世界的一个部分,而是弥散性地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胞中的存在,是我们所想和所做的事情的中心。文化的进步是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既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政治的,而是文化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的、信仰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说,文化的目标是什么?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既是可以用精确的数学计算的生产力、战斗力,同时又是不能完全被数字和逻辑覆盖的精神上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魅力、意志力、创造力、塑造力。举个例子,我们形容两个人感情很深,这里的“深”字是借用物理描述,但是如果将这个“深”数字化,比如说,有100米深,这就闹笑话了。我们一定要知道,讲文化关乎人之情、人之义、人之信,不能将其完全转化为准确的数字描述。

文化问题为什么难说清楚?

文化问题之所以很难说清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是文化的存在,我们说文化,实际上是在说人本身,是在说人性、人心、人生。

作为文化存在的人,其根本特性是什么?尼采曾说,人是由兽而神的空中索道。他想告诉我们什么?第一,人由兽而来。第二,人向神而去。我们往往在理解第二点时,把这个“神”做实了,认为这个“神”是我们知道他在什么地方的。其实我们错了,这就像数学中的无穷大,只能说一个数字朝着无穷大在发展,但是却永远不能指出一个数字离无穷大有多近。同理,人向神而去的意义,就是人要追求一个说多远就有多远的目标。第三,进一步理解尼采的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是不要认为我们现在都是人,就永远告别了兽,人由之而来的兽到现在为止以至永远,都始终伴随着每一个人,它活在人的身体里,也活在人的精神中。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谈得上做人的勇敢;
如果否定这一点,实际上是怯弱,是回避问题。

作为文化存在的人类,是一个虚实复合体,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空间;
人生的幸福、人格的健全、社会的和谐,都基于两个生活空间的动态均衡。人类同时生活在两个空间:一个是可以进行精确的数学计算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冷冰冰的物的空间;
一个是无法被逻辑和数字覆盖的虚呼呼暖融融的心的空间。平遥古城县衙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下联是忠信孝悌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在对人性的洞察认知上,应该向古人学习。对于这幅对联,我们不能将上下联拆开理解,有些人把上下联拆开,要么把人看成神,要么把人看成羊,这两者都离开了人的根本性属性。

文化的首要功能是什么?

文化有很多功能,但其首要功能是什么?费孝通老先生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要离开人去讲文化,文化说到底是人化和化人。那么,人化和化人是什么意思?人化,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过程和结果,是人类在认识利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构建自身本质的过程和结果;
化人,是使自然人变为社会人,让外在的规律规则规矩规范内化到个体的精神结构中。因此,文化的主要功能也可以说是“造人”。

关于文化和人的关系,韩非子也曾有过困惑。他说,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
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章太炎认为韩非子“有见于国,无见于人;
有见于群,无见于孑”,他还指出,在战场上遵循的原则与日常生活中应该提倡的价值是两回事,不能把它们混淆了,他指出“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人是世界的中心。管理和建造人类各种系统的基石和本质都是人。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实际上都是上演人类戏剧的舞台。无论我们是在探讨历史、现实还是未来,无论我们是在谈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实际上都是在讲人的问题和故事。因此,我们在谈文化建设时,应该聚焦到人本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对人的培育和培养。

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什么?

谈文化建设,要提倡各种各样真善美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人心。我讲一个农夫与小提琴的故事。一个农夫在挖地时,挖出来一把小提琴,但他不知道这是什么,就将它扔到一边。等到收工时,农夫敲了一下小提琴,发现它是木质的,心想回去晒干了可以作为木柴烧火用。回家的路上农夫巧遇一位小提琴收藏家,小提琴收藏家看见农夫手上之物大喜,但由于身上没带钱,就和农夫约定第二天到农夫家取琴交钱。农夫见这把小提琴可以换钱,心中大喜,回到家里整夜未眠,不停擦拭这把小提琴,又一遍一遍地刷漆,想让买琴的人满意。第二天小提琴收藏家看见被农夫擦拭过的小提琴,心里满是悲哀,最终没有买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文物重在文。同时我们要知道,“物中之文”是靠人“心中之文”去唤醒的。文化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的生活态度:人心是文化、道德、价值、信仰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载体。文化在物中、在事中、在书中,在各式各样的历史遗迹中,在形形色色的制度中,更在每一个人心中。

怎样把握文化的本质性力量?

一是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文化使命感。要想真正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握其精神实质,首先要体会到文化意识、文化情怀和文化使命感。

二是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行合一。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是增益,做加法;
“损”是减损,做减法。这八个字不能割裂开,它是说人生要做到加法和减法的均衡。为学日益,为了了解这个世界,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就要不断做加法,增加信息量和知识量;
我们还要做减法,要回归本心。

三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洞察文化无可取代的作用。不论是我们重视文化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还是轻视文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都不是立竿见影的。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才能呈现出无坚不摧的力量。如果只从一时一事的成败得失来看,往往是那些不讲规矩、不讲操守、不讲厚道、不讲诚信的人有更高的胜出概率和机会。但如果我们放开眼界,就会发现一条质朴而伟大的真理——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那些厚道的、诚信的、讲良知的、遵守规矩的人,终归是有好报的;
反之,那些为求一时成功而无所不用其极的人,则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四是从近代中国文化危机的克服、文明秩序的重建这一总体目标去理解文化建设。我们不能支离破碎地谈文化建设,不能功利化地谈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大的历史眼光。

五是充分认识文化权力对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这么重视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六是从人类是一种文化存在的视角认识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也就是说,我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浴血奋战,可以看见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我们的成就,我们为之骄傲;
同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七是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的主体和本体这一高度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知道,文化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
文化自信既是“四个自信”之一,又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把握好“说到底”这三个字。为什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本体和主体。中华民族历史延续五千年没有中断,就是文化精神命脉没有中断,文化遗传密码没有遗失,一代一代中国人点燃和传递文化的香火没有熄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多重要?

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我国走向未来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要给社会肌体治病,不仅要知道病灶所在,还要知道病根所在。那么,病根在哪里?就在核心价值观的缺席。这个问题不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

怎样有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非常完整生动丰富的论述。

为什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理解,我们就能够知道为什么说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本体和主体。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党课 自信 专题 专题党课:文化自信 专题党课: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微党课讲稿